文莱富裕到什么程度?我住了10天,没见过收费的公厕
发布时间:2025-11-17 19:48 浏览量:4
0元。
上一次看到这个数字,还是在商场门口的共享充电宝上,前三分钟免费。
但在文莱,这个数字代表了另一件事:
我在这里待了10天,从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到偏远的水上村落,没有见过一个收费的公共厕所。
是的,一个都没有。
无论是金碧辉煌的清真寺,还是人来人往的购物中心,甚至是国家公园的入口,厕所门口永远只有两个标志:男和女。
没有扫码支付的闸机,没有投币口,更没有一个大妈坐在门口,递给你两张皱巴巴的草纸,然后伸出手说:一块钱。
我站在文莱国际机场的到达大厅,空气里闻不到一丝东南亚标志性的潮湿霉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无菌的、混杂着淡淡香氛的清凉。
外面没有成群结队的摩托车呼啸而过,没有震耳欲聋的喇叭声,更没有司机围上来用蹩脚的中文问你“兄弟,去哪里?”
整个世界安静的,仿佛按下了静音键。
我看着手机地图上那个被马来西亚包裹的弹丸之地,心里冒出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真的是那个传说中富到流油的国家吗?
它看起来,更像一个被精心打理过的、巨大的、安静的度假村。
直到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天,我才慢慢明白,文莱的富裕,根本不需要用高楼大厦来证明。
它藏在每一个国民的呼吸里,藏在每一滴一块钱的汽油里,藏在每一个不收费的厕所里。
它是一种你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安静的炫耀。
一、一个安静到不像首都的城市
斯里巴加湾市。
这是文莱的首都,名字听起来很气派。
但你如果期待看到像曼谷、吉隆坡那样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景象,那你一定会失望。
这里的人口,不到10万。
整个国家,也才45万人。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北京朝阳区一个区的常住人口,是它的8倍。
所以,你在这里几乎感受不到“拥挤”这个词。
我第一天打车从酒店去市中心,司机是一个穿着白色长袍的马来大叔,车里放着悠扬的古兰经诵经声。
一路开过去,窗外的景色是整洁的街道、修剪整齐的绿化带,和一栋栋不超过五六层的房子。
没有堵车。
真的,一点都不堵。
我问司机:“你们这里,是不是永远不堵车?”
他笑了,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说:“人这么少,路这么宽,为什么要堵车?”
我一时语塞。
是啊,为什么要堵车?这个问题,在北京的早高峰问出来,可能会被打。
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悠闲到近乎懒散的气氛。
下午四五点,街上的行人就开始变少。
到了晚上8点,除了少数几家餐厅,大部分店铺都准时关门。市中心最大的购物中心YAYASAN,灯火辉煌,但里面空空荡荡,店员比顾客还多。
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我甚至能清晰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远处清真寺传来的晚祷声。
那种安静,不是萧条,而是一种秩序井然的、富足之后的平静。
仿佛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
他们准时上班,准时下班,然后回家,陪伴家人,向上帝祈祷。
生活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我突然想起孟加拉街头那浓的像汤的空气,和这里干净到几乎透明的空气,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
贫穷有味道,原来富裕,是无味的。
二、从摇篮到坟墓,国家全都包了
在文莱,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黄金做的清真寺,而是和当地人聊天时,他们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国家和苏丹的满足感。
我问过好几个当地人,你们需要交个人所得税吗?
他们都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我,然后摇摇头:“No, no income tax.”
是的,这个国家,没有个人所得税。
你赚多少钱,就到手多少钱。
这还只是开始。
我认识了一个在酒店工作的本地女孩,叫艾米。
她告诉我,在文莱,公民看病是象征性的收1文莱元(约等于5块人民币)。
注意,是看任何病。
小到感冒发烧,大到心脏搭桥、癌症化疗,都是1块钱。
如果本国的医疗条件治不好,别担心,政府会出钱,派专机把你送到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去治疗。
不光病人的机票食宿全包,还会提供一个亲属的陪同名额,费用同样是国家出。
我听的目瞪口呆,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艾米笑着说:“这是苏丹给我们的福利。”
教育,同样如此。
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全免。
如果你成绩好,想出国留学,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随便你申请。
只要你被录取了,国家就资助你。学费、生活费、往返机票,全包。
唯一的条件是,毕业后要回国为政府工作几年。
这听起来,像一个无比划算的交易。
国家为你投资,你为国家服务。
我问艾米:“那如果有人不回来呢?”
她愣了一下,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她说:“为什么要不回来?这里是我们的家啊。”
这种“国家养着你”的福利体系,贯穿了文莱人的一生。
结婚,政府给补贴。
生孩子,政府给奖励。
买房子,政府提供免息或超低利息的贷款,花很少的钱就能住上独栋别墅。
甚至连水电燃气,都有高额补贴。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里的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气定神闲。
当你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被国家安排的妥妥当当,你确实没什么可焦虑的。
他们的人生,仿佛从一开始就调成了“简单模式”。
而我们,还在“困难模式”里苦苦挣扎。
三、1块钱的汽油和1块钱的别墅
如果说免费的医疗和教育还显得有些遥远,那文莱的物价,则能让你最直观的感受到什么叫“壕无人性”。
尤其是汽油。
我打车的时候特意看了一眼加油站的牌价。
最高标号的汽油,每升0.53文莱元。
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2块8毛钱。
2块8!
这个价格,在国内可能连一瓶矿泉水都买不到。
而在文莱,你可以给你的车加一升油。
所以,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小排量的汽车,街上跑的,动不动就是丰田霸道、雷克萨斯。家家户户有两三辆车,是标配。
因为油价,真的比水还便宜。
更夸张的是房子。
文莱有一个著名的“国民住房计划”。
只要你是文莱公民,就可以向政府申请土地或者房子。
如果你申请土地自己盖,政府会以极低的价格批给你一块地。
如果你申请政府盖好的房子,那更像是在抽奖。
这些房子,通常是两层楼的独栋别墅,面积在200平米以上,带院子和车库。
公民只需要支付一个象征性的价格,或者通过几乎免息的贷款,分30年还清。
我问当地人,这样一套别墅,大概需要多少钱?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总价可能在6万文莱元左右(约30万人民币)。
但因为是超长期的低息贷款,每个月可能只需要还几百块钱。
更夸张的是,如果你是政府认定的贫困户,甚至可以直接免费分到一套。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足够幸运,可以直接用1文莱元的价格,从苏丹手里“买”下一栋别墅。
这已经不是福利了,这简直是派送。
正因为如此,文莱几乎没有无家可归的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宽敞的、属于自己的家。
我看着那些散落在椰林树影里的漂亮别墅,再想想国内一线城市那高不可攀的房价。
那一刻,我真的有点怀疑人生。
我们拼尽全力、掏空六个钱包,可能才勉强够得着一个几十平米的首付。
而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拥有了我们奋斗一生的终点。
四、黄金做的清真寺和水上的“贫民窟”
文莱的富裕,有两个最直观的视觉符号。
一个是杰米清真寺(Jame' Asr Hassanil Bolkiah Mosque),当地人叫它“蓝色清真寺”。
这是现任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在他48岁生日时,送给自己的礼物。
对,你没看错,送给自己的礼物。
整座清真寺,拥有29个纯金打造的圆形穹顶,代表着第29任苏丹。
我脱了鞋,换上寺里提供的免费长袍,赤脚走在冰凉的意大利大理石上。
抬头是奥地利的水晶吊灯,身边是比利时的地毯,连水龙头据说都是镀金的。
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照进来,把整个大殿映照的流光溢彩。
那种奢华,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一种带着宗教神圣感的、极致的艺术。
我看到信徒们虔诚的跪在地上祈祷,脸上是无比的平静和安详。
在他们眼里,这座清真寺不光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信仰的归宿。
另一个符号,是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苏丹清真寺(Omar Ali Saifuddien Mosque),被称为“水上清真寺”。
它建在一个人工湖上,主穹顶同样由纯金覆盖。
白天,它像一朵盛开在水中的白色莲花,倒映在湖面,美不胜收。
晚上,灯光亮起,整座清真寺和湖边那艘仿古的石船,都变成了金色,宛如神话里的宫殿。
据说,建造这座清真寺所用的黄金,就重达3.5吨。
然而,就在这些黄金宫殿的不远处,却存在着另一番景象——甘榜亚逸(Kampong Ayer),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村落。
超过一万名居民,生活在这些用木桩支撑在文莱河上的高脚屋里。
木板铺成的“街道”纵横交错,连接着学校、诊所、消防局、清真寺,甚至还有警察局。
快艇在这里,就像陆地上的出租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我坐着快艇穿梭在这些木屋之间,看到孩子们在木板路上追逐嬉戏,妇女们在自家门口的阳台上晾晒衣服,男人们则在修理渔网。
他们的房子,看起来简陋、破旧,和对岸的现代化建筑格格不入。
你可能会觉得,这里是文莱的“贫民窟”。
但当地人告诉我,不是的。
很多水上村的居民,在陆地上同样拥有政府分配的别墅。
但他们不愿意搬走。
因为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的根。
水上村的生活,虽然简单,但邻里关系紧密,充满了人情味。
而且,你别看房子外表破旧,走进里面,空调、冰箱、液晶电视、WIFI,一应俱全。
政府还为他们免费接通了自来水和电力。
这种现代化的富裕,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奇妙共存,构成了文莱最独特的风景。
一边是黄金万两,一边是枕水而居。
互不打扰,又紧密相连。
五、苏丹:一个活在传说里的国王
在文莱,你绕不开一个名字:哈桑纳尔·博尔基亚。
这个国家的现任苏丹。
他的存在,就像一个活着的传奇。
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之一,也是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
关于他的财富传说,多到可以写一本书。
据说,他拥有的劳斯莱斯超过600辆,是世界上拥有劳斯莱斯最多的人。
他还有数千辆其他的豪车,包括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多到需要专门的机库来停放。
他居住的努洛伊曼皇宫(Istana Nurul Iman),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有1788个房间,比英国的白金汉宫还要大四倍。
皇宫里的马桶、水龙头、纸巾盒,都是镀金的。
这些听起来像是《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但在文莱,却是真实的存在。
每年开斋节,皇宫会向公众开放三天。
任何人,无论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游客,都可以进去参观,和苏丹及皇室成员握手,并享用免费的自助餐。
离开时,每个小孩还能收到一个装着零花钱的“绿包”。
这种与民同乐的方式,让苏丹在民众心中,拥有了神一样的地位。
在文莱的任何地方,无论是政府机构、商店、还是普通人家里,都悬挂着苏丹和皇后的画像。
人们在谈论起他时,语气里充满了尊敬和爱戴。
他们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福利,都是苏丹的恩赐。
这种君主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
它更像一种大家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苏丹用石油财富,为他的“家人”们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安稳的生活环境。
而国民,则回报以绝对的忠诚和拥护。
这是一种古老而又稳固的社会契约。
六、没有夜生活的国度,晚上8点全城打烊
富裕,通常和繁华、喧嚣、灯红酒绿联系在一起。
但在文莱,富裕的另一面,是极致的保守和宁静。
这是一个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法的国家。
全国禁酒。
是的,任何商店、餐厅、酒店,都买不到一滴酒精饮料。
外国人可以携带少量酒入境自用,但绝不能在公共场合饮用。
所以,这里没有酒吧,没有夜店,没有KTV。
年轻人的夜生活,可能就是去商场看个电影,或者去咖啡馆喝杯咖啡,聊聊天。
而且,这些地方,也关门的很早。
我刚到的几天,非常不适应。
晚上8点以后,整个城市就陷入了沉睡。
我想找个地方吃宵夜,都很难。
街上黑漆漆的,只有路灯和偶尔驶过的汽车。
那种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提前进入了休眠模式。
我问艾米,你们晚上都做什么?不觉得无聊吗?
她说:“不无聊啊,我们可以回家看电视,和家人在一起,或者去朋友家做客。周末的时候,很多人会开车去邻国马来西亚的美里,那里有酒吧,可以放松一下。”
她的回答,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乐趣”的定义,是多么的不同。
在一个没有酒精和喧嚣的国度,人们找到了另一种更纯粹、更家庭化的快乐。
这种平静,对于习惯了都市夜生活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煎熬。
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安全感。
没有醉汉,没有争吵,没有午夜的噪音。
只有宁静的夜晚和安稳的睡眠。
这或许,也是一种奢侈。
七、被上帝偏爱的热带雨林
文莱的财富,不光来自地下的石油,也来自地上的雨林。
这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5%以上。
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乌鲁淡布隆国家公园(Ulu Temburong National Park)。
这里被称为“文莱的绿色心脏”,是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热带雨林之一。
去国家公园的路,本身就是一场探险。
需要先从首都坐快艇,穿过红树林,再换乘长尾船,逆流而上,深入雨林腹地。
当长尾船在清澈的河道里穿行,两岸是遮天蔽日的参天古树,耳边是猿猴的啼叫和不知名的鸟鸣。
那一刻,你会感觉自己进入了电影《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
这里没有被商业过度开发的痕迹,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最纯粹的样子。
公园里最刺激的项目,是爬上几十米高的树冠步道。
当你站在和树冠一样的高度,俯瞰脚下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远处是云雾缭绕的山峦。
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
你会由衷的感叹,这才是地球本来的样子。
文莱政府用石油赚来的钱,很好的保护了这片自然宝藏。
他们严格限制每天进入公园的人数,以确保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或许比黄金和石油,是更可持续的、更宝贵的财富。
结语:富裕的另一种答案
离开文莱的那天,飞机在斯里巴加湾市上空盘旋。
我看着舷窗外,那片被绿色雨林和蓝色大海包裹的土地。
金色的清真寺穹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一栋栋红顶的别墅,像积木一样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
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奇迹,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
只有一种近乎乏味的、被安排好的幸福。
我突然又想起了那些不收费的厕所。
它就像一个微小的隐喻。
当一个国家的财富,已经多到可以毫不在意的,去支付所有这些细枝末节的、关乎民生的成本时,它所呈现出的,就是一种从容和体面。
文莱的富裕,不是迪拜那种用金钱和奇观堆砌起来的、向全世界展示的浮华。
它是一种内敛的、自给自足的、关起门来过好自己日子的富裕。
它用石油美元,为国民打造了一个没有竞争、没有焦虑、没有后顾之忧的“无菌”乌托邦。
这种生活,是幸福吗?
也许是。
但这种幸福,是否也以牺牲了某种可能性、某种活力、某种自由为代价?
我不知道答案。
我只知道,当我回到那个需要为上厕所付费、为堵车焦虑、为房价发愁的世界时。
我会偶尔想起,在南中国海的深处,有那么一个安静的、富有的、仿佛时间都静止了的小国。
它用自己的方式,给“富裕”这个词,写下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文莱旅行Tips:
最佳旅行时间: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旱季,天气相对凉爽,雨水较少,是最佳旅行时间。避开4月到10月的雨季。
签证与货币: 文莱对中国公民提供14天的落地签证,非常方便。当地货币是文莱元(BND),与新加坡元等值挂钩,新加坡元在文莱通用。建议在国内换好美元,到当地再换文莱元。
着装要求: 文莱是穆斯林国家,风气保守。女性游客应避免穿着过于暴露的衣物,如吊带、短裤、短裙。进入清真寺时,无论男女,都必须穿着遮盖全身的长袍(清真寺门口免费提供),女性还需戴上头巾。
交通出行: 文莱公共交通不发达,公交车班次少且线路有限。最方便的出行方式是打车。当地有类似Uber的打车软件“Dart”,可以提前下载并绑定信用卡,明码标价,非常方便。也可以选择包车,一天约100-120文莱元。
宗教与礼仪: 尊重当地宗教习俗。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尤其是在清真寺附近。斋月期间,非穆斯林也应避免在穆斯林面前公开进食、饮水。用右手传递东西,不要用左手,因为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不要用食指指人,应握拳用拇指指向。
禁忌事项: 全国禁酒,也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要随意触摸别人的头部,尤其是小孩的头。
网络与支付: 机场和酒店都有WIFI。可以在当地购买电话卡,流量套餐很划算。大型商场和酒店接受信用卡,但小店和集市仍以现金为主,建议准备充足的现金。
必游景点: 杰米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苏丹清真寺(水上清真寺)、甘榜亚逸(水上村落)、乌鲁淡布隆国家公园。皇宫只在开斋节期间开放。
- 上一篇:用智慧当好家庭的定海神针
- 下一篇:新省委书记(38):招商推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