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李嗣源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要被“不良人”所迷惑
发布时间:2025-11-17 09:46 浏览量:4
有一个人帮助李存勖打下天下,却为何在影视里被塑造成“心胸狭隘”“阴险狡诈”的角色呢?他就是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真实的李嗣源到底是怎样的人?别急,先把“不良人”剧里的光环收一收,咱一起来听听五代乱世的真相。
五代十国那会儿,天下就像个大斗场,十几个军阀抢着坐天下。李嗣源出身将门,父亲李克用手下最倚重的麾下一员,但这孩子原本也没指望会有什么大出息。可偏偏他少年老成,对地形熟路,手下军士喊他“铁马行者”,往往一声令下,就能扭转战局。后来,李存勖在定襄大战中被高开道围困,危在旦夕。谁出马救险?正是李嗣源领着几千精锐,从背后袭击。那一仗,他率骑直捣敌阵,将一员大将斩于马下,惊得对面将士魂飞魄散。可以说,李嗣源从一个无名小卒,跃居高位,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
而此时,李嗣源对李存勖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一丝篡逆之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926年深秋,李存勖在洛阳城外遭到谋反,仓皇回城时遇害。消息传来,城中兵权成盘散沙。众将或惶恐,或蠢蠢欲动。就在这时,太原、洛阳两线将领纷纷上表:“惟愿嗣源即皇帝,以定军心。”可李嗣源饮泣不止:“大兄尚在,吾怎敢擅领天下!”为啥他不愿即位?因为他知道,皇帝这个位子,一旦坐上去,人命就绑在上头,转身就可能被人二话不说给杀了。
不过事已至此,也是逼不得已。李嗣源只能登基为帝,自称庄宗。可真要说他蓄谋已久,那是不太靠谱的。若真如传说,他早在麾下策划暗杀李存勖,何必等到那一刻才“顶上去”?更何况,李嗣源继位后,竟主动废除了李存勖留下的酷吏,给百姓减免赋税,这跟野心家大相径庭。
李嗣源登基后,朝廷空虚,吏治一塌糊涂,地方豪强横行,民生凋敝,他第一个动作,竟是下令免三属敛税,停止加役,目的很明确:要稳住人心。皇帝说:“连年征战,百姓流离,若不息役,经年饥寒,还谈什么河清海晏?”于是,士卒得了俸银,百姓不必再背包袱,田间地头渐渐热闹起来。还有个细节:某次有小吏上奏,声称户口回流原地已超百万,只恨钱粮不足。李嗣源当即放下奏章,说:“不是钱粮少,是前朝征粮多。今我虽囊钱不盈,但必尽力而为,岂能负水土生灵?”于是,库银虽紧张,却先修渠堰,农户笑着种田。
治国之余,李嗣源还特别重视文臣的监督。他命李重进、顾敬思等同平章事,官身虽重,却要每日向他面陈政务,哪怕一件小案,都得当面汇报进度。有人问他:“陛下,这等繁琐,恐延误奏事。”他反倒笑着说:“文官可庸不可懒,可缓不可忘。吏治肃肃,政事才能通畅。”正因如此,他能在短短几年,基本恢复了后唐江山的财政面貌。
可惜,好景不长。朝中臣子比比皆是,也各怀心思。枢密使安重贵借机大兴土木,官僚职掌渐弥漫着贪腐之气。李嗣源性格仁厚,对安重贵屡次警告,却没有斩草除根的决心,以至于吏治又走了回头路。有人劝他:“陛下应除掉安重贵,朝纲自可清明。”可他叹道:“重贵忠心,若一刀去首,群臣恐惧,就怕乱了阵脚。”于是朝野掀起暗潮,让庄宗也心生悔意。
更糟的是,义子李从珂、李从厚相互倾轧,皇储之争剑拔弩张。李嗣源本想用调养身体之名,把二人分置两镇,各安其职。可此举未平二人心结,反成导火索。某夜,殿前都点检忽报:“内殿失火!”众臣惊慌奔入,只见李嗣源躺在香案前,神情恍惚,似在梦边枯寂。有人想要扶他,却被拒:“朕劳形乱,恐是时日无多。”几日后,他果然病逝,享年仅五十有八。有人说,这是被义子下毒;也有人说,只是积劳成疾。真相如何?谁也没个定论。
我们不妨问一句:如果李嗣源真如“不良人”般阴险,怎会在位之初励精图治,赢得百姓爱戴?更何况,他自己也曾在登基后,写过一篇遗诏:“吾不才,承先帝伟业,若有失政,汝等勿忘谏止,勿伤黎庶一人。”由此可见,他并非图谋帝业的野心家。
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样一位能臣,在后世评价中反而淡了光?也许是因为他登基之初确有“攀附之嫌”,更有谋士在旁划线,让他走上了不归路。而此时,郭威、赵匡胤更能把握政治局势,一举奠定基业,李嗣源就像被尘埃掩埋的金矿,虽有光,但没被大书特书。
李嗣源究竟是忠臣还是无奈的权谋者?或许答案藏在他那张通宵达旦批阅奏章的案几后,也埋在百姓卸下担子时的笑语里。不管怎样,给后唐带来那短暂太平的小康局面,这位“默默无闻”的庄宗,实在难被全然抹去。
信息来源:史载《旧五代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