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十穿八,嫖空赌半”,老祖宗留下的这句话有道理吗?

发布时间:2025-11-14 11:10  浏览量:4

有一人号称能将乾隆一生命数看得一清二楚,却为何在算完命后被乾隆下令抹杀?想想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又忍不住好奇:这位神算到底说了什么,触动了乾隆心底的哪根弦?

说起乾隆的这段奇事,还得从“康雍乾盛世”说起。康熙、雍正、乾隆合力打造的这一百三十四年黄金时代,无论从国力还是文化,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乾隆继位后,继承祖父微服私访的习惯,六下江南,体察民情,深得百姓爱戴。可就是这样一位被上天眷顾的皇帝,却在苏州城郊的一个小算命摊前,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残酷决定。

那是乾隆二十二年盛夏。苏州繁花似锦,丝竹声声入耳。乾隆换上一身粗布衫,头戴平顶小毡帽,跟着侍卫混在人流中。有人高声唱评弹,有人吆喝买糖葫芦,正热闹得紧。走着走着,来到一处竹笼搭起的简易摊位,摊前挂着“卜卦知玄机”四个大字,算命先生面前摆着一套阴阳罗盘,一叠八卦符纸正燃着淡淡青烟。

乾隆停住脚步,心里乐开了花:自己身居九五,却能跟百姓一样排队算命,这滋味实在妙不可言。他一咳嗽,算命先生抬头就看见,一个外表普通的“布衣”径直朝自己而来,连招呼都没打便坐到矮凳上。算命先生不慌不忙,拂袖一摆,说了句“免问姓名”,便拿起罗盘摆弄起来。

算到一半,算命先生忽然抬头,直视乾隆道:“阁下便是高高在上的显赫之尊,后世称号乾隆皇帝无疑。今日来此,只为探寿数。”乾隆愣了一下,忍不住大笑:“你既然不问姓名,还能说出我的身份,果真神通广大。若言中,我必重重有赏。”算命先生点头:“此话不虚。您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十月十四日,命格刚柔并济,贵不可言。今日算到寿数,若能自觉自退,八十六岁恰可退位,若要多享三载清福,就更合乎天意。”

乾隆听罢,先是一愣,随即嘿嘿低笑。别看他表面上不信,这句话听到心里还真有几分动容。大清自有传让之例,自康熙起就有让位讲究,雍正当年还曾忧心禅位之事。若能八十六岁急流勇退,再多得三载清闲,岂不是两全其美?想到这里,乾隆立马打赏银五百两,又让随从将算命先生留下的符纸收好,便满面春风地离开了。

可好景不长,走出五百米,一阵冷汗沿着脊背淌下,乾隆脸色骤变。他想:若这句话落入有人心里,乱臣贼子借机造谣,说朕寿命就到此为止,恐怕会搅乱朝局。更别提皇子们听了,个个心生歹意,或提前筹划争位;若留他活口,后患无穷。于是他当即招呼跟随官员,低声下令:“速回去,将此人诛灭,勿留半点痕迹。”一声令下,侍卫风驰电掣地折回。

然而等他们赶到摊位时,人影早已杳无踪迹,桌上只剩一封小字条。乾隆令近侍展开一看,字迹奇古无伦,竟写着:“是吾旧识。乾隆十八年於北京尝遇于御前,未曾诛灭。今得一语,方可调和天命,宜速早行。勿于空言,留证于心。”乾隆看后心中犹如落石——原来这位算命先生竟是当年在宫中为他测算命格、指出将登帝位的那位神人!他把那份曾经拍板赐的彩纸小心翼翼收起,久久不语。

算命的故事被乾隆深深铭记。回京后,他对皇子们的教导更加严格,常常深夜闭门听奏,观察他们的操守与才略。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便是那条“八十六岁急退,多得三年清福”的话。果不其然,乾隆八十六岁生日那年,正值嘉庆帝成年,朝中各派势力均衡,于是他以“奉孝为念”为由,破例让位予皇十五子永琰。退位后自号太上皇,专心著书写字,颐养天年。

乾隆八十九岁驾崩时,正好应了那位算命先生“退三年清枕”的预言。有人问他父子此举到底是功是过?不妨设问:若皇位一直握得更久,可会换来更多纷争?若当初不敢放手,也许后宫争端更烈,朝局更乱。正是这位临场算命的神人,一语点醒了乾隆,也在暗中推动了大清最后一次平稳换代。

可惜真相永埋无声,神人踪迹从此成谜。有人说他是道家高人,有人说他是满洲老臣化身,更有人说根本就是天上来客。不过无论如何,那一抹如烟的身影,那一句关乎天数的谶语,确实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未来。乾隆帝到底是深信算命,谨守“谶语”,还是在深谋远虑中另起了一个借口,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场算命小戏,却引出了帝王让位这样重大的历史抉择。

今日再回头看,这位消失在苏州烟雨中的算命人,似乎更像当年那位为幼主韩非解卦的李斯,是幕后推动历史的那只无形之手。你说,若没有他那句“八十六岁急流勇退,多得三年清福”,乾隆能如此心甘情愿地让出江山吗?真是耐人寻味。 信息来源:参考资料:[《清史稿·本纪五》] 路径:北京故宫博物院档案馆清季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