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决意要杀刘伯温,刘伯温高呼有个字不会写,最终保住性命
发布时间:2025-11-18 11:13 浏览量:3
在中国古代帝王与功臣的博弈史上,明初的权力清算尤为惨烈。朱元璋登基后,对开国元勋的猜忌日益加深,无数曾为大明江山浴血奋战的功臣相继落难。刘伯温,这位以智谋闻名天下的谋臣,曾为朱元璋定下无数奇策,助其平定四方、建立王朝,却也因功高震主被推上生死边缘。当朱元璋决意痛下杀手时,刘伯温以一句 “有字不会写” 的反常请求,巧妙化解危机,却终究未能摆脱权力斗争的终极宿命。这段充满智慧与悲凉的历史,见证了功臣的无奈与皇权的冰冷。
怀才不遇:五十载蛰伏待明主
刘伯温本名刘基,浙江青田人,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年仅 12 岁便考中秀才,被乡里称为 “神童”。23 岁那年,刘伯温赴元大都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考中进士,按元朝官场惯例,中进士者可直接授官,这本是他踏入仕途、施展抱负的绝佳机会。
然而,彼时的元朝早已腐朽不堪,官场黑暗,战乱四起。刘伯温中进士后,并未立即得到任命,而是在家闲居了整整三年。直到三年后,他才被授予江西高安县丞一职,一个正八品的芝麻官。这个职位权力微薄,仅负责协助县令处理文书、审理小额案件,根本无法让他施展治国安邦的才能。
刘伯温性情刚直,眼里容不得沙子。在任期间,他目睹官场的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等乱象,多次挺身而出,弹劾不法官员。有一次,当地一位权贵子弟仗着家族势力,横行乡里、强抢民女,地方官员畏惧其背景,不敢过问。刘伯温得知后,不顾同僚劝阻,亲自展开调查,收集证据,最终依法将其定罪。此事虽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却也让他得罪了当地权贵,遭到排挤与打压。
受不了官场弯弯绕绕的刘伯温,愤然递交辞呈,辞官归乡。可朝廷又惜其才学,多次派人征召,他无奈之下只得重新出山,先后在江浙等地担任儒学副提举、行省都事等职。但每次任职,他都因坚持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受到排挤,几番折腾下来,刘伯温心灰意冷,再次辞官,在家乡隐居读书,静观时变。
这一等,便是二十余年。到了 1360 年,刘伯温已年近五十,鬓角早已染霜,原本以为这辈子只能在乡野间度过,却没想到命运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此时的朱元璋,已在濠州起兵多年,占据了应天(今南京)一带的地盘,正四处招揽人才,扩充势力。朱元璋的部下李善长等人,多次向他举荐刘伯温,称其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有经天纬地之才”。
求贤若渴的朱元璋,当即派人携带厚礼,前往浙江青田邀请刘伯温。起初,刘伯温并未应允,他早已看透官场险恶,不愿再卷入纷争。但朱元璋诚意十足,先后三次派人邀请,言辞恳切。最终,刘伯温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决定出山相助。
两人在应天的军营中相见,彻夜长谈。朱元璋向刘伯温请教天下大势,刘伯温没有丝毫犹豫,当场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张士诚占据江浙,富庶但无大志;陈友谅坐拥湖广,兵强马壮却刚愎自用;元廷虽为正统,却已分崩离析。将军若能把握时机,先破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最后北伐中原,大业可成。” 这番精准独到的分析,让朱元璋茅塞顿开,当即认定刘伯温是能助自己成就霸业的核心人才,将其奉为上宾,凡事皆与其商议。
运筹帷幄:奇策定江山
投靠朱元璋后,刘伯温彻底施展了自己的智谋,成为朱元璋麾下最核心的谋士。当时,朱元璋面临的最大威胁,便是占据湖广、拥有数十万大军的陈友谅。1363 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乘坐数百艘巨型战船,顺江而下,直扑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企图一战定乾坤。
消息传到应天,朱元璋麾下的将领们顿时陷入恐慌。有人主张投降,有人建议退守南京,甚至有人提议放弃应天,避其锋芒。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转头看向刘伯温,只见他神色镇定,毫无惧色。
“诸位将军不必惊慌,” 刘伯温站起身,指着沙盘上的战局说道,“陈友谅虽兵多将广,但他骄傲自大,战船虽大却不灵活,且孤军深入,粮草补给困难。我军船小灵活,擅长近战,若采用火攻之计,必能大破敌军。” 他随即详细部署:“我们可派少量兵力诱敌深入,将陈友谅的大军引入鄱阳湖狭窄水域,再派敢死队驾驶装满引火物的小船,趁风向有利时发起突袭,焚烧其战船。”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计策,命徐达、常遇春等人依计行事。果然,陈友谅中了埋伏,大军被引入鄱阳湖。决战当日,风向突变,刮起东北风。刘伯温当即下令发起总攻,数十艘装满火药、柴草的小船冲向陈友谅的舰队,点火后士兵迅速跳水撤离。大火借着风势迅速蔓延,陈友谅的巨型战船连成一片,无法动弹,瞬间陷入一片火海。船上士兵惊慌失措,纷纷跳水逃生,死伤无数。
陈友谅在混乱中试图突围,却被朱元璋的军队一箭射中,当场身亡。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少胜多,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主力,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此战后,朱元璋对刘伯温更加信任,凡事都要与其商议后再做决定。
解决了陈友谅,下一个目标便是占据苏州的张士诚。张士诚占据的江浙地区富庶繁华,粮草充足,且城池坚固,手下将士装备精良,不易强攻。刘伯温经过仔细分析,向朱元璋提出 “先剪羽翼,后取中枢” 的战略:“张士诚固守苏州,依赖周边城池的粮草与援兵支持。我们可先出兵攻占苏州周围的常州、无锡、湖州等城池,切断其粮道与外援,再集中兵力围攻苏州,届时苏州城内粮草断绝,不攻自破。”
朱元璋依计行事,派大军分兵攻打张士诚的外围据点。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张士诚的外围城池相继被破,苏州彻底成为一座孤城。1367 年,朱元璋率领大军包围苏州,日夜猛攻。张士诚率部坚守数月,最终因粮草耗尽、援军断绝,被迫开城投降。拿下江浙地区后,朱元璋拥有了充足的兵源与粮草,实力大增,具备了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条件。
此时,许多将领劝朱元璋先称王,再逐步图谋北伐。刘伯温却坚决反对,他对朱元璋说:“如今元廷内乱不断,主力部队分散在各地,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若此时称王,便是承认元廷的正统地位,反而会束缚自身手脚。不如直接挥师北伐,攻克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回蒙古,届时将军便可登基称帝,建立新朝,名正言顺。”
朱元璋深以为然,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于 1367 年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刘伯温为北伐军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针:“先取山东,打开北伐通道;再攻河南,切断元廷的左右臂膀;最后直捣元大都,一举推翻元朝统治。切记不可轻易深入草原,元军骑兵在草原上战斗力极强,我军以步兵为主,易遭埋伏。”
北伐军按照刘伯温的规划,一路势如破竹。1368 年,徐达率领大军顺利攻克元大都,元顺帝带着皇室成员仓皇逃往蒙古草原,统治中原近百年的元朝正式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刘伯温因功被封为太史令,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朝堂风云:刚直招祸,矛盾暗生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对刘伯温极为器重。太史令一职看似品级不高,仅为正六品,却掌管天文历法、观测天象、修订史书,在古代社会,这一职位与 “天意” 紧密相连,能够解读天象、预示吉凶,间接影响皇权的合法性。朱元璋将这一重要职位交给刘伯温,足见对他的信任。
刘伯温任职期间,兢兢业业,主持修订了《大统历》,使其更加精准,便于百姓耕种与生活;他还多次观测天象,结合实际情况向朱元璋提出建议,提醒其轻徭薄赋、安抚百姓。朱元璋遇到军国大事,也常召刘伯温入宫商议,两人经常彻夜长谈,刘伯温的许多建议都被朱元璋采纳。
不久后,朱元璋又提拔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御史中丞是都察院的副长官,掌管监察百官、弹劾不法之事,权力极大。刘伯温性情刚直,履职尽责,无论官员职位高低、背景深浅,只要触犯律法、贪污腐败,他都毫不留情地予以弹劾。
当时,朝中大臣胡惟庸正野心勃勃,想要谋取宰相之位。胡惟庸是淮西人,靠着溜须拍马、结党营私,逐渐获得朱元璋的信任。他得知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话语权极重,便想通过刘伯温打通关节,于是备上厚礼,亲自登门拜访。
见到刘伯温后,胡惟庸满脸堆笑,诉说自己的 “抱负”,希望刘伯温能在朱元璋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推荐自己担任宰相。刘伯温素来不齿胡惟庸的为人,当场拒绝道:“宰相之位关乎国祚,需德才兼备、公正无私之人方可担任。你心术不正,善于钻营,若登此位,必为祸国殃民,此事我绝不能答应。”
胡惟庸碰了一鼻子灰,心中对刘伯温恨之入骨,暗暗记下这笔仇。他深知刘伯温在朝中的影响力,便开始暗中谋划,等待时机报复。而刘伯温的刚直不阿,也让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官员,尤其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这些人都将刘伯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伺机而动。
皇权猜忌:功臣难逃的生死劫
随着大明江山日益稳固,朱元璋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出身贫苦,历经磨难才登上皇位,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掌控欲,也极度缺乏安全感。他深知,这些开国功臣个个手握重兵、功勋卓著,若有二心,自己的皇位将岌岌可危。尤其是刘伯温,智谋过人,在民间威望极高,甚至有传言说他能 “呼风唤雨、预测未来”,这让朱元璋对他的猜忌愈发深重。
朱元璋开始对功臣们展开清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许多开国功臣,或是因小事获罪,或是被牵连入狱,最终难逃一死。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一批战功赫赫的将领,相继被朱元璋以 “谋反” 等罪名诛杀,牵连者多达数万人。
刘伯温目睹这一切,心中深知自己也已被朱元璋盯上。他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上朝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直言敢谏,而是话留三分,尽量避免与朱元璋发生冲突。但这种刻意的收敛,反而让朱元璋更加怀疑,认为他是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自己有所防备。
宫中的太监、宫女都能感受到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变化。每次提到刘伯温,朱元璋的脸色总是阴沉沉的,眼神中透着审视与猜忌。有时,刘伯温在朝堂上提出的建议,朱元璋明明认可,却会故意反驳,或是拖延不办。刘伯温心中清楚,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胡惟庸察觉到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忌,认为报复的时机已到。他暗中收集刘伯温的 “罪证”,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刘伯温在浙江青田的老家有一块宅基地,当地官员为修建公署,想要征用这块土地。这本是一件寻常的政务纠纷,胡惟庸却抓住不放,跑到朱元璋面前诬告。
“陛下,刘伯温在老家占据了一块风水宝地,” 胡惟庸跪在地上,添油加醋地说道,“那块地乃是龙脉所在,刘伯温精通风水之术,必定是早有预谋,想要占据龙脉,日后谋反称帝。他辅佐陛下打天下,不过是权宜之计,其野心早已昭然若揭。”
这番话正中朱元璋下怀。他本就对刘伯温的智谋与威望心存忌惮,听到 “龙脉”“谋反” 等字眼,心中的疑虑瞬间被点燃。他当即下令,将刘伯温召进宫中质问。
一字破局:“赦” 字保命的智慧
刘伯温接到圣旨,心中明白大事不妙,却也只能奉旨入宫。走进奉天殿,他看到朱元璋脸色铁青,眼神冰冷,殿内站满了文武大臣,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刘基,你可知罪?” 朱元璋开口便是厉声质问,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愤怒。
刘伯温连忙跪地行礼:“臣不知何罪之有,还请陛下明示。”
“你在老家占据龙脉之地,意图谋反,还敢狡辩?” 朱元璋将胡惟庸的诬告一一说出,“你通晓天文地理,难道会不知那是龙脉?朕待你不薄,你却心怀异心,妄图背叛朕!”
刘伯温这才明白,自己被胡惟庸陷害了。他急忙解释:“陛下明察,那块地只是臣家祖上传下的普通宅基地,并非什么龙脉。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半分谋反之意,还请陛下明鉴。”
“哼,你巧舌如簧,朕岂能信你?” 朱元璋根本不听他的解释,转头对身边的太监下令,“传朕旨意,召刑部官员入宫,将刘基拿下,打入诏狱,从严审讯!”
眼看刑部官员就要踏入大殿,刘伯温知道,一旦被打入诏狱,必定是凶多吉少,再也没有辩解的机会。千钧一发之际,他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抬起头,大声说道:“陛下,臣有罪,甘愿受罚,任凭陛下处置。但臣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恩准。”
朱元璋愣住了,没想到这个时候刘伯温还敢提要求,冷笑着问道:“你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请求?莫非是想求朕饶你性命?”
“非也,” 刘伯温摇摇头,语气诚恳地说,“臣一生读书,自认识字无数,却唯独不会写一个‘赦’字。臣深知今日难逃一死,只想在死前亲眼见识一下陛下的书法,恳请陛下亲笔写一个‘赦’字赐给臣,让臣临终前学会这个字。”
这话一出,大殿上的文武大臣都惊呆了。刘伯温乃是饱学之士,博览群书,怎么可能连 “赦” 字都不会写?这分明是另有图谋。朱元璋也觉得十分奇怪,但转念一想,一个将死之人,看自己写一个字也无妨,便说道:“好,朕就满足你这个最后的请求。”
他下令太监拿来笔墨纸砚,亲自研磨铺纸。朱元璋的书法雄浑有力,只见他手握毛笔,蘸饱墨汁,在宣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个 “赦” 字,墨迹饱满,笔锋凌厉。写完后,他将宣纸递给刘伯温:“给你,好好看看,记住这个字的写法。”
刘伯温接过宣纸,双手捧着,对着朱元璋重重磕了三个响头,高声说道:“谢陛下赐字!臣今日得见陛下墨宝,终于学会了‘赦’字,此生无憾矣。陛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笔赐臣‘赦’字,便是赦免臣的死罪,君无戏言,还望陛下遵守承诺。”
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自己中了刘伯温的计!古代帝王最看重 “君无戏言”,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写下 “赦” 字,就等同于公开赦免刘伯温的死罪。若是此时反悔,不仅会失信于天下,还会动摇皇权的根基。朱元璋气得脸色铁青,手指着刘伯温,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刘伯温知道,这一关虽然闯过,但京城已是是非之地,不宜久留。他趁着朱元璋还在气头上,来不及多想其他对策,连忙再次叩首:“陛下宽宏大量,赦免臣的死罪,臣感激不尽。但臣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恳请陛下恩准臣辞官回乡,归隐田园,了此残生。”
朱元璋此时心烦意乱,也不想再与刘伯温纠缠,便挥了挥手,不耐烦地说:“准了,你即刻出宫,不得逗留。” 刘伯温连忙谢恩,起身后果断转身,快步走出奉天殿,当天便收拾好行李,带着家人离开了南京城,一刻也不敢耽搁。
归乡难安:毒酒终结的忠臣命
回到浙江青田老家后,刘伯温刻意保持低调,闭门谢客。他每日只是读书、写字、耕种,从不与地方官员交往,也不谈论朝堂之事,只想远离纷争,安稳度过余生。他以为,只要自己不再参与朝政,就能摆脱朱元璋的猜忌,保住性命。
但他低估了皇权的威慑力,也低估了胡惟庸的报复之心。朱元璋虽然赦免了他的死罪,却始终没有放下对他的猜忌。一个能以智谋从自己手中逃生的臣子,始终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而胡惟庸,更是没有忘记当年的羞辱,一直寻找机会,想要彻底除掉刘伯温。
1375 年,刘伯温突然病倒了。起初只是轻微的咳嗽、发烧,他以为只是普通的风寒,并未在意。可没过几天,病情便急剧恶化,他浑身无力,卧床不起,连进食都变得困难。家人连忙请来了当地最好的大夫,开了许多药方,却始终不见好转。
刘伯温心中清楚,自己的病来得蹊跷,绝非偶然,大概率是有人暗中下了毒手。他叮嘱家人,对外只说自己病重,切勿声张,同时密切关注来往的陌生人。
果然,没过多久,朝廷便派人来了。来者正是胡惟庸,他带着一名御医,说是 “皇上听闻刘大人病重,特意派御医前来诊治,送来了宫中的秘方良药”。刘伯温躺在床上,看着胡惟庸脸上虚伪的笑容,心中已然明白,这是最后的致命一击。
御医为刘伯温诊脉后,开了一个药方,随后从药箱中拿出一瓶早已备好的药,对刘伯温的家人说:“这是宫中秘制的丹药,专门治疗疑难杂症,让刘大人每日服用一粒,不出数日便可痊愈。”
刘伯温接过药瓶,谢过胡惟庸与御医。等两人离开后,他当即让儿子将药倒了出去。他知道,这药中必定含有剧毒,一旦服用,必死无疑。可他也明白,自己终究躲不过这一劫,胡惟庸既然来了,就绝不会让他活着。
几天后,刘伯温的病情再次加重,意识开始模糊。胡惟庸再次派人前来,这次,御医直接带来了一碗煎好的药,声称 “需亲自看着刘大人服下,才能确保药效”。刘伯温的儿子想要拒绝,却被御医带来的随从拦住。刘伯温躺在病榻上,无力反抗,只能眼睁睁看着那碗漆黑的药被送到自己嘴边。
他知道,反抗已是徒劳,便闭上眼睛,将药一饮而尽。药汁入喉,苦涩无比,没过多久,他便感到腹中绞痛难忍,浑身抽搐。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连忙让儿子将自己扶起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本书和一封信。
“这是《天文书》,里面记载了我多年观测天象、治国理政的心得,” 刘伯温气息微弱地说,“这封信,是我对陛下的肺腑之言,陈述我的冤屈与忠诚。你将它们妥善保管,切记,一定要等到胡惟庸倒台后,再亲手交给陛下。胡惟庸权势滔天,却多行不义,迟早会遭报应……”
话未说完,刘伯温便头一歪,停止了呼吸,终年 65 岁。他的儿子按照父亲的嘱托,将书和信秘密藏了起来,默默等待时机。
几年后,胡惟庸因结党营私、意图谋反,被朱元璋下令诛杀,满门抄斩,牵连者多达数万人。刘伯温的儿子得知消息后,立即带着《天文书》和信件赶赴京城,献给朱元璋。朱元璋翻开信件,看到刘伯温的冤屈与忠诚,又翻阅了书中的治国之道,沉默了许久。他没有承认自己的过错,只是下令追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赐谥号 “文成”,算是给了这位开国功臣一个迟来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