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容忍精明的嘉靖,却苛责清廉的海瑞?

发布时间:2025-11-17 21:09  浏览量:4

最近,看到网上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能够包容《大明王朝1566》中搞坏朝堂的嘉靖,却对大公无私的海瑞骂声不少。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可是2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一心扑在修道上,任由贪官严嵩把持朝政,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家应该对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君主感到失望才对呀,为啥网上批评声音却很小呢。

我们接下来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

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知道,作者在书中也说过,嘉靖智商非常高,是明朝最聪明的皇帝。

除开智商,他的权谋制衡之术也是相当老练,这在《大明王朝1566》也描述的比较清楚。

从历史记录来看,他执政早期是相当出彩的,带来了嘉靖中兴的局面,这一段历史也是可圈可点的。

比如,其整顿武宗朝遗留的宦官乱政问题、推行“一条鞭子”清查勋戚抢占庄田问题、重用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名将,解决东海海患问题等,有利的消除了弊病,带来了嘉靖的中兴

从这一点来看,他也算有所作为的君主。

只是经由1542年宫女刺杀未遂事件后,他心性变了,不再专注国政,转而专心修道,任由严嵩保持朝政,这也是人们所诟病他的地方。

只是,就算他沉迷修道、炼丹,他对朝廷上的事情还是了如指掌,对于朝臣的掌控也是在明朝达到了鼎盛。

一来是他有锦衣卫、东厂特务机构,尤其是他的一奶(奶妈)兄弟陆柄掌管锦衣卫,保障了他获取信息渠道的畅通性,基本上官员家中发生的啥事,当天他就知道了。

其中,严嵩党羽贪污腐败,某种程度上,也是他默许的。他修道需要大量钱财,而这些钱财大多出自严嵩之手。

他需要严嵩这个白手套来为自己敛财,作为其修道之用。

除了利用锦衣卫、东厂、严党等手段之外,他还善于利用新人打击旧人,不断的巩固自己的权利,比如,他用张璁对抗杨廷和,用严嵩制衡夏言,用徐阶来压制严嵩,这些朝臣一浪接着一浪,被他拍在沙滩上,成了他巩固皇权的炮灰。

他还给心腹大臣银章,这些大臣可以绕开内阁、司礼监,直接向自己递折子,这一招就避免了内阁导致的言路堵塞,也算是对于内阁的制衡。

比如,张璁就凭借银章“封识密奏”,推翻了三法司对李福达的死刑判决,将罪责转到了御史马録头上;胡宗宪依靠银章,密奏军情;严嵩依靠银章,密奏陷害夏言等等......

嘉靖还善于利用内阁与宦官、严党与清流之间相互牵制,来保证自己皇权的巩固,内阁、宦官、清流不过是他巩固皇权的工具人。

他同时还是明朝除了朱元璋外,少有的善于通过宗教手段来强化统治的君主。

朱元璋利用明教来统一天下,他则利用修道所需的青词来选拔人才,这表面看起来有点荒唐,但确实是严嵩、徐阶等人获得宠幸的重要途径,更是他看人、识人的一种方式。

你看,嘉靖虽然二十年没上朝,但朝廷还是一直延续下去,没被人造反赶下来,这是因为他非常有手段与谋略。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治理国家确实不咋地,甚至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就说到:“明朝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嘉靖”,《明史》中也有记载:“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导致国力衰退,为后来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但其控制朝廷、管控百官的手段,那是相当的老练,制衡之术玩得贼溜。

他不是好君主,但绝对是一个腹黑、老练的领导。嘉靖不是无能,他只是把心思用错了方向,愧对他的先祖,也苦了当时的老百姓。

我们很多人将嘉靖朝廷国家民不聊生的责任归咎于严党,认为是严嵩等人的贪腐,才导致明王朝走向衰败。

其实,如若没有嘉靖的默许,没有他修道需要大量钱财,严嵩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去敛财。这一切贪腐现象的根源应该算到嘉靖身上,严嵩等人只不过是背锅侠而已。

而对于海瑞来说,在《大明王朝1566》中,清正廉洁,一心想着老百姓,为民办事,为啥会没有得到赞扬,还要遭到辱骂呢?

首先,我们先来聊聊历史上的真人海瑞到底怎么样?

《明史》中对海瑞的评价是“秉刚劲之性,憨直自遂,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是有高尚气节的人。

《明史》中记载,他生活非常简朴,尤其是任淳安知县时,“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就算是母亲生日,也仅仅买了两斤肉,没有一点铺装浪费,就算自己死后,下葬的钱都没有,还需要靠同僚凑钱来埋葬......

这些生活事迹夹杂在一起,足见他的清廉。

再者,从百姓角度出发,他的所作所为深受百姓爱戴,他死后获谥“忠介”,百姓更是“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对于这样的勤政廉洁的好官,为啥会有骂名呢?

我们大胆的猜测一下,他虽然有清廉正直的一面,但“行事不能无偏”、“劝帝虐刑,时议以为非”、“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等等《明史》记载情况,又反映其行事风格偏激的一面。

嘉靖更是称其“可方比干”,这到底是评价其刚正不啊呢,还是表达对其不满的地方呢,从嘉靖口中说出,我们也不得而知。

这种性格上的偏激,自然不受他的同僚喜欢吧。

还有《大明王朝1566》中,马上过年了,家中有怀孕的妻子,家里却没有任何年货。下属齐大柱想着给送点年货,结果被他拒收了。

不知道他是不懂人情世故,还是过于的清高,只顾自己的清廉民生?反正就是显得有些没有考虑家人。

剧中他几乎每天在母亲房间伺候母亲休息的做法,显得有些愚孝,让人看不懂。这种孝顺却给了母亲很大压力不说,还冷落了自己的妻子,导致最终子嗣稀薄。

《明史》记载:长女因饥饿自尽,幼女落水身亡,妻子多次流产,晚年病逝时,身边仅剩“二媵四仆”,也是凄凉至极。

《大明王朝1566》中,他母亲看到妻子明明怀孕的情况下,却还要要回海南,导致老婆流产。

他这是典型的对外人很好,对自己家人却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一门心思为“大家”,却忘记了自己的“小家”。

对自己家人不好的行为,可能也是很多人不大喜欢他的原因吧。

还有就是他在政治主张上,过于强调人治,而忽视了制度改革才关键。人的能力有限,影响力也有限,但体制的改变才是更广阔的影响力,留下了“迂滞不达政体”的评价,自然他也很难融入到张居正的政治阵营。

对待自己的恩人徐阶,那也是毫不手软,让他退田;对待自己的顶头上司胡忠宪,那也没留任何情面,严惩他儿子的贪腐,这自然也就融入不了徐阶的阵营。

由此可见,他性格中除了偏激的一面外,还有些迂腐,不懂得变通,这恐怕也是很多人不喜欢他的原因。

只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海瑞确实用他从不妥协的“硬骨头”精神,给了我们很多人苟且活着迎头痛击。我想,那些骂海瑞的人,可能是在害怕自己做不到像他那样纯粹吧。

海瑞的存在其实也不是为了让人“喜欢”,他的存在也是向我们展示“光明原本应该是什么样的”!

今天的社会,又有多少人可以去想象、去尝试另一种可能性呢?

当我们有些人嘲笑海瑞的不懂变通、迂腐时,是否也代表着我们完全丧失了理想信念,向现实低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