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诫子书,读懂父亲对儿女的舐犊深情

发布时间:2025-05-23 22:47  浏览量:4

王脩(生卒年不详),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先后侍奉孔融、袁谭、曹操。为人正直,治理地方时抑制豪强、赏罚分明,深得百姓爱戴,官至奉常。

1.诫子书

三国·王脩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人之居世,忽去便过。

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

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煞身,其馀无惜也。

自从你离家远行后,我心中惆怅不乐,这是为什么呢?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你们都不在身边,心中惶惶不安。人生在世,转眼即逝。

时光如此珍贵!因此大禹不贪恋直径一尺的玉璧,却珍惜每一寸光阴。时光一去不复返,如同人年老后无法重获青春。我期望你早日有所成就,但并非只靠读书,更要学会做人。如今你远离家乡,跨越山河,与兄弟、妻子儿女分离,正是为了让你观察他人行为的合宜之处,效仿贤者的高尚节操,听到一点就能收获很多。

立志成为道德高尚践行善道的人,日常言行不可不谨慎,善恶的关键就在此刻。与人交往,务必宽容。说话前要三思,行动前要周密计划,一切都要出于真情实意且符合道理,违背这些原则必会失败。作为父亲,我愿为你的向善付出一切,除了不能舍弃自己的生命之外,除此之外,我毫无保留。‌

孔臧:约汉高帝中期至武帝元朔末年在世(公元前201一前123)在世,孔子的第11代孙,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汉蓼侯、太常卿孔藂之子。文帝九年,(前171)承袭父亲爵位为蓼侯,拜为御史大夫。孔臧愿继承家族从事的事业,求为太常卿,与从弟安国从事古文尚书研究。

2.诫子书

汉·孔臧

告琳: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滋滋昼夜,衎衎不怠,善矣!

人之进道,惟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霤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霤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亵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侍中子国,明达渊博,雅学绝伦,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故虽与群臣并参侍,见待崇礼,不供亵事,独得掌玉唾壶。朝廷之士,莫不荣之。此汝所亲见。诗不云:“勿忘尔祖,聿修厥德。”又曰:“操斧伐柯,其则不远。”远则尼父,近则子国,于以立身,其庶矣乎!

近来,我听说你与几位朋友讲习经传,一天到晚孜孜不倦,乐无懈怠,这确实很好。一个人研究学问,只看他有没有坚强的意志。而要获得知识,必须靠逐渐积累,必须靠勤奋才可学得很多。山间的流水是再软不过的了,石头却能被它穿透;蝎虫那是再弱小不过的了,木头却能被它蛀坏。流水本不是凿石头的铁凿,蝎虫也不是钻木头的钻子。但是,它们都能凭借微小脆弱的形体,征服坚硬的东西。这难道不是由于功夫的逐渐积累才达到的吗?古人教导说:“仅仅学而知之还不算好,而脚踏实地去亲自实践,才够得上最好!”因此,学者是通过学习来修养自身的各种品行。

侍中孔安国,为人聪明练达、学识渊博,考据上的学问,无与伦比。口中从不谈物质利益,行为从不玷污自己的名声。其行为遵守圣贤的礼教,从小到大,都能保持高尚的操守。因此他虽然与一些臣子都是可以皇帝身边的侍中,但遵守礼数,不做不庄重之事。独自捧着玉唾壶,跟随在皇帝左右。朝中人士,无不以此为荣。这是我亲眼所见。《诗经》上不是说:“不要忘记你祖宗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宗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才能继续他的德行。《诗经》上又说:“想砍棵树棍做斧头把,就必须先有斧头。没有斧头,就无法砍下树棍来做斧头把”。从远的来说,孔子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从近的来说,孔安国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从尼父、子国的思想武库中去学习吸取,对于你为人处世,就足够了。

马严 、马敦兄弟俩是马援二哥马余的儿子。这两兄弟年幼时,父母双亡。于是,马援收养了这两个侄儿,视同己出,严加教诲,不是父亲,胜似父亲。马援在交趾前线军中听说兄子(侄儿)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

3.诫兄子严敦书

汉 ·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这是诸葛亮写给外甥(三国魏晋之际,外甥多作外生)的信。外甥是姐姐的孩子。诸葛亮虽是舅舅,俨然把外甥当自己的孩子来教导。

4.诫外生书

三国 ·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抛开疑难困惑的羁绊,使自己发奋成才的志向,显露崛起而有所依存,诚恳笃行而感动他人。要能够适应顺逆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的纠缠,广泛地向贤人请教,除去个人仇怨和贪财吝啬之情,这样,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又何损于自己美好的志趣,何患于事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刚强坚定,意气不慷慨高昂,就只会被凡俗庸习牵制而碌碌无为,被私情邪欲束缚而默默无闻,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难免就会沦落为地位卑贱的人。

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诸葛亮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谈及了他的孩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很显然诸葛亮对儿子是有期盼的,希望孩子能够成大材,未来能担负重任。于是诸葛亮在人生最后一年,给儿子写了这封《诫子书》,把自己的人生智慧浓缩在这封家书里面。这是诸葛亮作为父亲在生命最后时刻最想对孩子说的话。

5.诫子书

三国 ·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