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后院有荒坟,县令起坟天雷作响,道士:仙人坟
发布时间:2025-05-24 14:39 浏览量:2
各位老少爷们儿,今儿个咱们不讲那狐仙鬼怪,也不唠那龙王降雨的陈芝麻烂谷子事儿,咱们说点新鲜热乎的,就在那南边不远的一座小城里,发生了一件儿让人瞠目结舌、又透着几分玄乎的事儿。
这事儿啊,得从县衙后院那片荒坟地儿说起。
那县城,依山傍水,本是个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可县衙后院偏有那么一块儿地儿,杂草丛生,墓碑歪斜,孤零零地立着几座老坟,年头久了,连墓碑上的字都看不清了,村里人私下里都叫它“无名荒坟”。
平日里,谁也不愿意往那儿多瞅一眼,生怕沾了啥不干净的东西。
新来的县令,姓李,是个年轻有为的后生,上任不到仨月,就把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可这李县令啊,偏偏是个不信邪的主儿,心里头总琢磨着把那荒坟给整治整治,一来显得县衙气派,二来也图个心安。
一日,阳光明媚,李县令穿戴整齐,带着几个衙役,手持锄头铁铲,直奔后院而去。
老百姓见了,都躲在门缝后头瞧热闹,心里头那个嘀咕啊:“这新官上任三把火,头一把火就要烧到祖宗坟头上了?”
李县令站在荒坟前,环视一周,大声说道:“咱们今日起坟,非为不敬,实为县城整洁计,望各位先人莫怪。”说罢,一挥手,衙役们便开始动手。
这荒坟看似简单,实则根深蒂固,挖了没多久,天空突然阴沉下来,乌云密布,雷声轰隆,仿佛连老天爷都不乐意了。
“这天气说变就变,看来今儿个事儿不简单啊。”李县令心里头也犯嘀咕,但面上依旧镇定自若,吩咐众人加快进度。
就在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轰隆”一声巨响,天雷不偏不倚,正正地击中了那座最大的荒坟!
众人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扔下工具,跪倒在地,祈求上苍保佑。
李县令也是脸色苍白,但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强作镇定,吩咐衙役们查看情况。
只见那荒坟被雷劈得四分五裂,露出了一口古朴的石棺,石棺之上,竟隐隐有金光闪烁。
“这……这是何物?”李县令心中惊疑不定,正欲上前查看,忽听得一阵悠长的道号声由远及近:“无量天尊,贫道来迟,还望县令大人恕罪。”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青衫,手持浮尘的道士缓缓步入后院,那道士仙风道骨,眉宇间透着一股不凡之气。
李县令连忙上前行礼,问道:“道长此来,莫非与这荒坟有关?”
道士微微一笑,目光深邃地望向石棺,缓缓说道:“此坟非比寻常,乃是一位得道仙人的埋骨之所。
仙人修行千年,功德圆满,本应飞升天界,却因一桩未了心愿,滞留人间。
今日天雷作响,乃是仙人显灵,欲借县令之手,了却尘缘。”
李县令闻言,大吃一惊,连忙追问:“仙人有何心愿未了?
我等凡夫俗子,又该如何相助?”
道士沉吟片刻,道:“仙人之心愿,非一言可尽。
但贫道观你面相,乃是有福之人,或可助仙人一臂之力。
你需开棺验尸,寻找仙人留下的遗物,并按照遗物中的指示行事,方可解开这千年的谜团。”
李县令一听,虽心有畏惧,但想到能为一方百姓谋福祉,也顾不得许多,当即命人开棺。
棺盖一开,只见棺内并无尸骨,只有一枚通体透明的玉佩,散发着淡淡的金光,以及一卷泛黄的帛书。
帛书之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以及仙人的遗愿。
原来,这位仙人曾是一位救世济民的医者,因一次意外,未能救回一位无辜孩童的性命,心中愧疚难当,遂放弃飞升,甘愿化作荒坟,守护这片土地。
他的遗愿,便是希望后人能继承他的医术,继续救治苍生,同时找到那位孩童的转世,弥补前世的遗憾。
李县令手捧玉佩与帛书,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遗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接下来,他将会如何行动?
能否找到那位孩童的转世?
又能否解开且说那李县令,听完道士一番话,心里头跟揣了只兔子似的,咚咚直跳。
他瞅着那玉佩和帛书,心里头明白,这不仅是场考验,更是他身为父母官,为民请命、解忧排难的天职所在。
“道长,我虽不才,但既蒙仙人垂青,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李县令语气坚定,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道士点了点头,从袖中掏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递给李县令:“此乃贫道多年行医心得,虽不及仙人医术万一,却也能解世间诸多疾苦。
你且拿去,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李县令双手接过册子,感激涕零,正欲开口言谢,却见道士身形一晃,已化作一道青烟,飘然而去,只留下一句:“机缘已至,好自为之。”
众人见状,无不惊叹,纷纷跪拜,感谢仙人显灵,道士赐福。
李县令则暗自下定决心,定要将此事办妥,不负仙人期望。
回到县衙,李县令立刻召集全县名医,将帛书上的医术与道士的小册子一并传阅,众人研读之下,无不惊叹其精妙绝伦,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李县令,共同学习,传承仙人医术。
与此同时,李县令又派人四处打听,寻找那位孩童的转世。
这消息一出,县城里顿时炸了锅,人们茶余饭后,无不议论纷纷,有的说那孩童定是个福星高照之人,有的说李县令这是在做一件大善事,还有的则半信半疑,只当是个笑话。
然而,李县令并未被这些议论所动摇,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必须谨慎行事。
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得知了邻县有一位少年,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医术天赋,且性格温和,乐于助人,与帛书中描述的孩童极为相似。
李县令大喜过望,当即决定亲自前往邻县,拜访这位少年。
一路上,他心中忐忑不安,既期待又紧张,生怕这一切只是空欢喜一场。
到了邻县,经过一番打听,李县令终于找到了那位少年。
少年名叫林逸,家中世代行医,自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因心地善良,医术高超,在当地颇有名望。
李县令说明来意,将帛书与玉佩一并交给林逸。
林逸接过一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变得温柔而坚定:“若真是如此,我林逸定当不负所托,继承仙人医术,救治苍生。”
李县令见林逸如此说,心中大石终于落地,他紧紧握住林逸的手,激动地说:“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从今往后,你我就是同门师兄弟,共同为这方百姓谋福祉。”
于是,李县令与林逸携手,共同开设了一家医馆,名为“仙缘堂”。
医馆内,不仅有李县令带来的名医,还有林逸及其家族中的医术高手。
他们不分昼夜,潜心研究仙人医术,不断推陈出新,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使得“仙缘堂”的名声迅速传遍了四面八方。
而那位仙人,虽然肉身已逝,但他的精神与医术却通过李县令和林逸等人得以传承,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县衙后院那片曾经荒凉的坟地,总会传来阵阵悠扬的琴声,仿佛是仙人在为他们的努力而奏响的赞歌。
岁月流转,春去秋来,“仙缘堂”的故事成为了县城里流传最广的佳话。
人们都说,是那位仙人显灵,让李县令和林逸等人得到了他的医术与智慧,从而造福了一方百姓。
而李县令和林逸等人,也始终铭记着仙人的遗愿,用他们的医术和爱心,书写着一段又一段的传奇。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名声大噪,也引来了不少眼红之人。
其中,就有那县城里的一位富商,姓赵,人称赵老爷。
赵老爷平日里横行霸道,欺压百姓,见“仙缘堂”如此受百姓爱戴,心中便生出了嫉妒与不满。
他暗中勾结官府,想要给“仙缘堂”找点麻烦,好让它名声扫地,自己好趁机取而代之。
一日,赵老爷买通了县里的一名小吏,诬告“仙缘堂”售卖假药,害人性命。
消息一出,县城里顿时人心惶惶,不少百姓也开始对“仙缘堂”产生了怀疑。
李县令闻讯,心中大怒,他知道这是赵老爷的诡计,但苦于没有证据,一时之间也难以反驳。
就在这紧要关头,林逸站了出来。
他提议,不如公开举办一场医术大赛,邀请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的名医前来参赛,由百姓们亲自见证,看看到底是谁在售卖假药,谁在真正为百姓谋福祉。
李县令一听,觉得此计甚妙,当即拍板决定,并亲自张罗起赛事来。
赛事当天,县城里热闹非凡,人山人海。
参赛者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医师,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
他们各展所长,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而林逸,则作为“仙缘堂”的代表,以一记精妙绝伦的针灸之术,瞬间治愈了一位多年瘫痪的老汉,赢得了满堂彩。
赵老爷见状,心中虽是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他本想借此机会打压“仙缘堂”,却不料反而让“仙缘堂”的名声更加响亮。
百姓们亲眼见证了林逸的医术,对“仙缘堂”的信任更是坚如磐石。
赛后,李县令当众宣布了比赛结果,并严厉斥责了赵老爷的恶行,责令他向“仙缘堂”及受害百姓道歉,并赔偿损失。
赵老爷自知理亏,只好灰溜溜地照做,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招惹“仙缘堂”。
经历了这一番波折,“仙缘堂”非但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定了为民服务的决心。
李县令与林逸等人,继续秉持着仙人的遗愿,用他们的医术和爱心,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与希望。
转眼间,数年过去,李县令因年迈体衰,辞去了官职,回到乡下安享晚年。
而林逸,则接过了他的衣钵,成为了“仙缘堂”的新一任掌门人。
他带领着“仙缘堂”的弟子们,继续传承着仙人的医术与智慧,为更多的百姓解除病痛,带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