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北乔峰”,来自千古风烈世家的一代名将——冯奉世

发布时间:2025-05-25 11:08  浏览量:17

本源 正史引证

本相 实地考证

本论 客观论证

力证西域 本来本真

西 域 本 纪

漫隅子 作品

第一部

西 汉 纪

四十五

莎车之变

讲完解忧公主之女弟史,该来讲一下解忧公主之子万年了。

解忧公主和翁归靡昆弥育有三子二女,分别为长子元贵靡、次子万年、三子大乐、长女弟史、小女素光,五人都位高权重,一度占据了西域权力榜之巅峰。前文说到弟史嫁为龟兹国王后,她的兄弟万年也不遑多让,竟被莎车国推为了国王

莎车景貌

乌孙国王子被莎车人推为了国王,这演的是哪一出戏,解忧公主的儿女在西域就如此受人爱戴吗?

“宣帝时,乌孙公主小子万年,莎车王爱之。莎车王无子死,死时万年在汉。莎车国人计欲自托于汉,又欲得乌孙心,即上书请万年为莎车王。汉许之,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 (《汉书•西域传》)

这里《汉书》犯了一个小错误:万年并非解忧公主小子,而是次子。这段话铺垫了一个背景——乌孙王之子万年深受莎车王喜爱,这似乎有点难以理解,合理分析的话应是这样:弟史出落得美艳绝伦,万年也养成得俊逸潇洒,毕竟都是解忧公主的子女,基因不撒谎,骨血全息复制;另外莎车和乌孙相距不远,莎车王喜爱万年,多少也有点巴结乌孙之意。

后来莎车王死了,自己又没有儿子,这样新国王人选就成了莎车人要考虑的头号大事。一番讨论后,莎车人竟然推选万年作为莎车国王,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很可能是想巴结汉朝,同时又依傍于乌孙,借这两个超级强国来撑腰。

当时万年正好在汉朝,听闻此事后汉朝自然乐成其美,汉宣帝甚至派使者奚充国带队,一路护送万年到莎车国即位。

应该说,这对莎车、汉朝和乌孙都是一桩绝佳美事,堪称三方共赢。

然而,就是这么一桩三方美事,却很快演绎成了一桩惊天大祸——万年来到莎车后不久,就被人杀了:

“万年初立,暴恶,国人不说。莎车王弟呼屠徵杀万年,并杀汉使者,自立为王,约诸国背汉。”(《汉书•西域传》)

也就是说,这位万年虽然长得相貌俊逸绝伦,品性却暴恶无比,即位不久便惹怒了莎车国人,前莎车王之弟呼屠徵将万年和汉朝使者全都杀死,然后自立为王,纠合上周边国家背叛了汉朝

这个结果完全超出了所有人之意料,万年相貌和品性压根不成正比,可见基因再美,也需要教养来成全。

只是,呼屠徵大开杀戒的行为也太恶劣了,这不就是跟汉朝直接开干吗?

他拉上周边国家一起对抗汉朝,其实是给自己壮胆,因为莎车国实在太小了:

“户二千三百三十九,口万六千三百七十三,胜兵三千四十九人。”(《汉书•西域传》)

这样的人口规模充其量也就跟东部的楼兰国差不多,跟汉朝和乌孙这些庞然大物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也许正是因为太过弱小,呼屠徵才一不做二不休把事做绝,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这完全符合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越是弱小的动物下手越狠,因为它们缺乏起码的安全感,不信你去参照一下宠物犬——京巴和吉娃娃长得娇小迷你,下口率可比金毛和二哈这些大傻狗高了去了。

消息传到汉朝,君臣们也全懵了:不是刚来求国王吗,怎么转头就将国王杀了呢,国王难道是用来杀的吗?

这样皮球就踢到了汉朝这边:打吧距离太远,投入不小;不打也不现实,人家都聚众造反了,西域南线已被切断,难道就此肠梗阻下去?

别着急,要知道这可是汉朝,还处于昭宣盛世,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能人高人,很快又一位厉害人物出世了,他甚至不待朝廷做出决定,就擅自开干了。

此人是谁?

冯奉世

听说过此人吗?

没学过历史的,恐怕未必听说。

但此人绝对是个狠角色,而且出自名将世家,一脉传承到他以及后世子孙,就没一个含糊的。先来见识一下此人的祖上风范: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汉书•冯奉世传》)

冯奉世本是上党潞城人,后来迁徙到了汉宣帝的杜陵。

上党潞城也就是如今山西东南部的长治地区,你若没印象也没关系,只需知道这里有一种特产,打过一场惨烈战争:特产是人参,因为产于上党,故名党参;惨烈战争便是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对抗秦国屠夫白起,最后赵国战败,四十万赵军惨遭活埋。

重提这场惨案是因为冯奉世之先祖冯亭便与此有关:当时冯亭被赵国封为华阳君,与赵括联手对抗白起,最后战死于长平,可见历史上冯家便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和恩仇情怀的家族

再来看看他们后世子孙的名字,你便明白该家族之气性有多节烈:冯毋泽、冯去疾、冯劫、冯奉世、冯野王……怎样,是不是跟霍去病、赵破奴、赵充国等名字一样,都带有一种慷慨激越之气?

没疑问,人家本就是燕赵男儿。

他们家族还有一人值得关注:冯唐,听说过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里的冯唐,坦荡正直,不徇私情,屡遭排挤,最终怀才不遇而老去——便是这位冯唐。

以上便是冯奉世一族的世家风范,烈烈扬扬,铿铿锵锵

别以为他们家族只是男子风烈,女子也一样风扬,就说冯奉世的女儿吧——冯媛,汉元帝之婕妤,看看又是怎样一派风华:

“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婕妤对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汉书•外戚传》)

“建昭”为汉元帝第三个年号(前38年—前34年);“佚”通“逸”,意为逃逸;“槛”为围栏、栏杆;昭仪和婕妤都是汉朝皇后以下嫔妃的称号,此前只有婕妤,元帝后增设了昭仪,昭仪尊于婕妤;“坐”通“座”;“当”通“挡”。

有一次元帝驾临虎圈观看野兽相斗,后宫的妃嫔们也都跟着坐下围观。就在这时,有头熊突然逃出虎圈,攀越围栏想要冲上殿来。以傅昭仪为首的妃嫔们全都吓得花容失色而逃,唯有冯婕妤上前挡住了熊的去路,左右护卫及时格杀了熊。惊魂未定的元帝问冯婕妤道:“刚才人情惊惧,你为何要冲上前去挡熊?”冯婕妤答道:“猛兽只要得到人就会立刻止步,臣妾担心熊蹿向御座,所以以身阻挡。”元帝听后连声嗟叹,从此尤为敬重冯婕妤。

以身挡熊,这便是冯婕妤的气性风范,历史上妃嫔独此一人,如果一定要找人媲美,那也只有后世投身扑火的北魏文明冯太后以及钢鞭铁锤匕首降服烈马的大唐武则天了。巾帼犹胜须眉,这话在冯昭仪这里不属夸张修辞。

所谓虎父无犬女,女犹如此,可以想象其父之风骨。

莎车那位篡位的呼屠徵真的很有幸,有幸面对这位节义风烈的冯将军,且来看看两人当时的较量。

元康元年(前65年),也就是常惠引领乌孙大军抄底匈奴后的第六年,绛宾国王携手弟史公主首次朝贺汉朝的那一年,冯奉世经前将军韩增推举,奉命出使大宛。

自李广利二次出征大宛以来,大宛和汉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使节往来不断。冯奉世这次出使的线路是南道,也就是由敦煌出阳关,贴着昆仑山北麓一路西行,然而刚到西域最东面的鄯善,众人就发现道路不通了:

“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击南道,与歃盟畔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汉书•冯奉世传》)

这里的伊脩城乃《汉书》记录错误,应为伊循城,也就是如今的米兰古城。当年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后,汉朝应新任楼兰王尉屠耆所求,在南部伊循地区开辟屯田,当时是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至今已过去十二年了。现任伊循屯田都尉名叫宋将,他是汉朝在南线最远驻点的主官,对西域的局势了如指掌,正是他把这些信息告诉了冯奉世。

应该说,当时汉朝在西域的形势相当不妙,匈奴刚刚攻击了北路的车师,虽然没能拿下,但莎车到处宣扬说北路已归匈奴,并在南路到处招揽,和诸国歃血为盟,从鄯善往西的道路都已不通了。

当时汉军的主力主要部署在北路,因受匈奴牵制而一时无力腾出手来:

“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憙皆在北道诸国间。”(《汉书•冯奉世传》)

这里“都护郑吉”一说也有错误,因为都护一职最早始于神爵二年(前60年),此时距离都护设立还有五年,当时郑吉官衔是卫司马。后来《资治通鉴》引用这段史料时,司马光也没动脑筋,跟着照抄为“都护郑吉”。

米兰古城遗址,汉朝时候的伊循城1

米兰古城遗址,汉朝时候的伊循城2

米兰古城遗址,汉朝时候的伊循城3

米兰古城遗址,汉朝时候的伊循城4

米兰古城遗址,汉朝时候的伊循城5

米兰古城遗址,汉朝时候的伊循城6

米兰古城遗址,汉朝时候的伊循城7

这样冯奉世面临的形势就相当严峻了,如果不解决莎车事件,别说出使大宛无望,整个西域都有分崩瓦解之势:

“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汉书•冯奉世传》)

冯奉世和副使严昌一合计,认为形势已如同火起,若不立即扑灭,定会燃成燎原之势,届时只怕整个西域都会陷入危局,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出手:

“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汉书•冯奉世传》)

冯奉世当即利用使者符节和朝廷诰谕通告各国,调动各国军队,南北两路共征召了一万五千人,然后一起进攻莎车。一万五千人,这是五倍于莎车的军力,莎车自是抵敌不住,很快被攻破,篡位的呼屠徵被迫自杀,首级被传送至长安

这是第四位被汉朝枭首的西域国王,前三位分别是大宛国王毋寡、郁成国王和楼兰国王安归,加上龟兹那位惹事的贵族姑翼,共有五位肇事者被汉朝绳之以法。

很快,那些受鼓动而背叛的小国被悉数平定,冯奉世一时威震西域。

有必要来看看当时汉朝的反应了。

冯奉世出手之时,汉朝也才刚刚获得莎车叛乱的消息,没想到军情急报传回来不久,胜利的捷报也跟着传了回来,这让当时在位的汉宣帝喜出望外,第一时间召见推举冯奉世的前将军韩增夸赞道:

“贺将军所举得其人。”(《汉书•冯奉世传》)

恭喜将军为国推举了有用的人才。

不靡费国家一兵一粮,就这么三下五除二便把如此棘手的问题给解决了,这样的良将哪个皇帝不喜欢?

莎车之祸发生得太过突然,解决得更为突然,史书只用了不到四十字便描述完这段变乱,只能说这位冯大将军功夫实在了得,恰似金庸小说中的大侠萧峰,降龙十八掌一吞一吐,便将叛乱者震得心脉俱碎

冯奉世解决完莎车之祸后,继续西行前往大宛,毕竟出使大宛才是他的政治使命。

此时距离李广利大宛之战已经过去三十七年了,对大宛来说,汉朝当年的兵威早已消淡沉寂,但听闻冯奉世之事迹后,大宛重又拾起了当年的尊重:

“大宛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汉书•冯奉世传》)

大宛不仅对冯奉世另眼相看,还特别赠送了一匹模样像龙的宝马给汉朝。如此龙马在历史上唯一一次提及,可惜已非汉武时代,否则无法想象刘彻会兴奋成什么模样,但没关系,他的曾孙刘病已也一样高兴之极:

“上甚说,下议封奉世。”(《汉书•冯奉世传》)

这里“说”通“悦”,“甚说”那是相当地高兴,于是宣帝询问群臣该如何加封冯奉世,对此群臣基本上呈一面倒之态:

“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土之赏。”(《汉书•冯奉世传》)

“爵土之赏”那就是封侯,群臣纷纷认为冯奉世功效卓著,应予封侯。然而这时候有人提出了异议,认为不可,宣帝听完此人之言后,竟也点头认同了。

此人是谁,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能让一代明君也力排众议?

此人时任少府,负责管理皇帝的小金库,官入汉朝煌煌九卿之侪,名入“麒麟阁”辅臣之列,他便是一代名臣萧望之。

他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汉书•冯奉世传》)

这里的“要”通“邀”。这话意思是说:如果因此而分封冯奉世,那就开启了今后使者获利的先河,他们将纷纷以冯奉世为榜样,争先恐后地发兵动武,邀功于万里之外,却为国家惹事于夷狄之间,决不能助长了这种风气,冯奉世不能加爵封地。

“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汉书•冯奉世传》)

宣帝听后,认为萧望之所言很有道理,因此没有给冯奉世封侯,而是将其提拔为光禄大夫和水衡都尉。应该说,刘病已不愧为一代明君,虽然冯奉世立下了大功,但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确实不能纵容了这种风气,否则今后使者互相攀比,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拖累。

冯奉世虽然没有封侯,但两个新职务却相当重要:光禄大夫负责对皇帝参谋谏言,水衡都尉隶属于少府,具体负责山林、铜矿、铸钱等皇宫收入,当时掌管山林的官员称为衡,因为跟各路池苑水泽有关,所以称为水衡都尉,两者都紧随皇帝近旁,唯有心腹人物才有如此待遇。

关于莎车的后续历史,(《汉书•西域传》)如此记载道:

“会卫侯冯奉世送大宛客,即以便宜发诸国兵击杀之,更立它昆弟子为莎车王。还,拜奉世为光禄大夫。是岁,元康元年也。”

也就是说,平定完莎车事件后,冯奉世另立莎车王其他兄弟之子为莎车王。

不仅如此,为了稳固莎车局势,冯奉世还在莎车附近的北胥鞬实行屯田,这是汉朝在西域开辟的第三处屯田点,前两处分别是尉犁轮台屯田处和伊循屯田处。

有了这些屯田点的经济接力,汉军在西域就获得了一个个物资接济站,五年后西域都护府设立,二十一年后戊己校尉设立,汉朝军事和经济两手联动,西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终于被定格下来。

冯奉世归来后,被汉朝视为了爪牙官:

“居爪牙官前后十年,为折冲将军,功名次赵充国。”(《汉书•冯奉世传》)

“爪牙官”和“折冲将军”分别是什么意思?

爪牙官就是国家的鹰爪和虎牙,哪里有野兽出没,就往哪里擒拿猎杀;折冲将军就是挫败敌人冲锋的锋线猛将,担当的是火线灭火任务,两者都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尖刀角色,唯有军事才能杰出者才能胜任。

汉元帝即位后,冯奉世又被提拔为执金吾,也就是原来的中尉,专门负责京城安全的主官,和负责宫禁安全的光禄勋、负责宫城安全的上尉一起,组成了汉朝核心安全的三把刀。

接下来,汉朝在北部的上郡(榆林一带)和西河(准格尔旗一带)先后出现了属国叛乱事件,冯奉世又负责率兵讨平

这时候一代神人常惠去世了,冯奉世又接替了常惠的右将军和典属国职务,数年后再被调为光禄勋,贴身负责皇帝的安全。

可以这么说,在西汉中后期,冯奉世的军事地位仅次于赵充国。

实地考察,陇西祁连山景貌1

实地考察,陇西祁连山景貌2

实地考察,陇西祁连山景貌3

实地考察,陇西祁连山景貌4

实地考察,陇西祁连山景貌5

实地考察,陇西祁连山景貌6

实地考察,陇西祁连山景貌7

实地考察,陇西祁连山景貌8

实地考察,陇西祁连山景貌9

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陇西羌人又发生了叛乱,当时汉朝正好遇上了历史罕见的大灾荒,一时间内外交困,左支右绌,在这种情况下,又是冯奉世主动请命前往平叛

和匈奴和西域地貌不同的是,陇西一带全是山地,极为崎岖险峻,羌人又神出鬼没,作战凶悍,所以必须放弃传统的大军团作战模式,改以精锐战士特种作战,但汉军前锋部队因循守旧,轻敌冒进,结果陷入了羌人重围,损失相当惨重。

很显然,传统的作战模式已经很难应对当下的山地战况了,冯奉世借鉴了十八年前赵充国的破羌方案,大军原地不动,然后紧急上书朝廷,陈述当地的环境和战况,请求增派三万六千特种精兵支援。

汉朝获悉后毫不含糊,增员兵力更是高达六万:

“今发三辅、河东、弘农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及呼速㒍、嗕种,方急遣。”(《汉书•冯奉世传》)

这些都是什么部队,光看名字就知道,全是羽林孤儿这个级别的特种作战部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特种兵,而且是“方急遣”,那就是火速调动,连夜挺进。

“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待这些勇士到达后,冯奉世立马发动雷霆一击,结果一击命中:“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馀皆走出寨。”(《汉书•冯奉世传》)很显然,冯奉世这是吸取了当年赵充国讨伐羌人的经验,用专门的特种部队来对付骁悍的羌人,由于他章法严谨,部署到位,羌人最终被攻破山寨,斩首高达数千级。

别小看了这个战果,这可不是寻常的平原,而是险峻的山地,作战环境极为恶劣,对照乾隆第二次金川之战便能明白什么概念了:金川土司不过数万,清廷却调动了六十万人参战,前后打了五年,战死上万人,耗去白银七千万两,整个国库都差不多打空了。

孰高孰下,想来已不言自明。

再回到冯奉世之长女冯媛,因为挡熊一事而深受汉元帝尊重,很快升格为昭仪,并生下了中山孝王刘兴。

“时父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奉世长男野王为左冯翊,父子并居朝廷,议者以为器能当其位,非用女宠故也。”(《汉书•外戚传》)

当时冯媛被册封为昭仪,父冯奉世担任右将军兼光禄勋,兄弟冯野王主政左冯翊,也就是长安以东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统称三辅,是汉朝的京畿核心,可见冯氏家族当时之受宠显贵。但议论的官员们都认为,冯氏身居高位凭的是格局和才能,而非女儿之宠。

汉元帝驾崩后,冯媛又被封为中山国太后,随同儿子一同前往中山国,孙子刘衎(音liu kan)后来继承了汉朝国祚:

“孝元冯昭仪,平帝祖母也。”(《汉书•外戚传》)

在王莽的操弄下,刘衎被立为西汉实际意义上的最后一任皇帝——汉平帝

有必要再提一笔冯野王

此人虽然家世显赫,但个人心气明纯,德行高洁,自小便深受宣帝器重,后来屡立功勋,逐级提升,到汉元帝时,已由陇西太守提拔为左冯翊,那已是京师之左膀右臂了。这时候,冯野王有位下属因用刑过严而获罪,然而这位下属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拖累冯野王,可见冯野王风行之高洁,京师无不称赞他威信卓著。

当时的御史大夫李延寿一再推举冯野王,尚书们也一致认为冯野王品行能力名列二千石以上官员第一,但奇怪的是,当时的汉元帝刘奭就是不予重用,其理由是:

“吾用野王为三公,后世必谓我私后宫亲属,以野王为比。”(《汉书•冯奉世传》)

如果任用野王为三公,后世必定认为我照顾后宫亲属,今后会以野王来对照——这是汉元帝的解释,一副无比清正之态,实际上刘奭优柔寡断,似是而非,正是他将皇后王政君家族十多人推上高位,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以至于最终酿成王莽篡位之祸,是西汉走向终结的罪魁祸首。

为此冯野王不由感叹道:

“人皆以女宠贵,我兄弟独以贱。”(《汉书•冯奉世传》)

别人都因为女眷而受宠,唯独我兄弟因此被降级对待。

虽然如此,冯氏一族之高风亮节,赢得了朝野的有口皆碑:

“甚见器重,有名当世。”(《汉书•冯奉世传》)

冯奉世杀伐果断,勇猛刚烈,儿子冯野王气范沉雄,厚积薄发,父子俩同时为国虎臣,是不是很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远山和萧峰父子,老子英雄儿豪杰?

好,见识完侠骨义胆的北乔峰,我们再来见识一下南慕容——此人来自会稽郡山阴县,也就是如今的绍兴,地理上属于南慕容范畴了,不过此人远非阴险歹毒的慕容博父子可比,乃是西域的千古大英雄:汉朝首任西域大都护,郑吉

汉朝经营西域,始于张骞,成于郑吉,这是史书对郑吉的评价。

一起来见识南慕容的不世神通——斗转星移,还施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