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从灵均 三湘隔辽海——文天祥咏端午诗赏析
发布时间:2025-05-31 07:00 浏览量:12
我欲从灵均 三湘隔辽海
——文天祥咏端午诗赏析
王传学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屈原爱国爱民、以身殉国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屈原为榜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气节。他的端午诗,就是他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文天祥一生共留存七首端午诗,分别为《端午初度》《端午即事》《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端午感兴》(三首)《端午》。
文天祥写有三首《端午感兴》,一是用来祭奠屈原,二是用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先看这首《端午感兴》: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麻木不仁的失望。
前两句描绘了诗人乘船而来,心中充满了未消散的悲愤,河中的鱼龙似乎也在默默感受着这份沉寂与哀伤。
后两句则是借用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讽刺那些沉浸在节日欢乐中的楚人,忘记了国家曾经的苦难和屈原的忠烈。这里借“楚人”讽刺南宋统治者。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传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反思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端午的美好已与文天祥毫无瓜葛,彼时风云变幻,蒙古人的兵锋直指南宋。
只是西湖歌舞不曾休,统治者仍在醉生梦死。端午时节,人们忘记了屈原的悲戚,却贪恋着端午的美好,江上的龙舟竞赛依然激烈。伴随着蒙古铁骑的到来,这样的好日子终究是到头了。
再看另一首《端午感兴》: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首句“当年忠血堕谗波”,“忠血”指的是屈原。屈原一生忠君爱国,热爱百姓,誓将一腔热血报效自己的祖国,让国家强盛,让百姓安居。“谗波”,表面上是指无情的汨罗江,实则是指楚国腐败的旧贵族旧官僚,以及爱进谗言的小人和奸佞。
全句是说,尽管屈原一片忠心,为国为民,虽九死其犹未悔,但是由于奸佞谗臣的破坏和阻挠,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次句“千古荆人祭汨罗”,“荆人”指爱戴屈原的楚国老百姓, “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河自尽的地方。代指屈原。
这一句是说,屈原忠君爱国与爱戴天下百姓的行为,以及他那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抗争的精神感染了天下百姓,千百年来人们都无限地怀念他。因此,每当到五月端午的时候,人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纪念他。
最后两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感慨屈原充满抱负而又遗憾的一生。
“风雨天涯”比喻屈原遭受到排挤和打击后,被放逐远方,流落天涯的悲惨际遇;“芳草梦”中的“芳草”常常出现在屈原的诗词当中,代指崇高的理想与美德,这里是喻指屈原的报国之志,强国之梦和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的决心。
屈原失意而被流放天涯,漂泊不定,居无定所。而自己的国家亦是破败不堪,衰落腐化,易主他国,国家破败如此,昔日的故都又在何方?
屈原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天祥也正是受到了屈原精神的影响,所以他才与屈原一样,虽生逢乱世,但却心系家国天下。
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文天祥奉诏出使元军兵营谈判,因据理抗争被扣留。在镇江伺机逃脱后,又为所谓元军派丞相到扬州劝他投降的谣言所害,被诬陷通敌。在不被人了解的情况下,为了表明心志,文天祥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正值端午佳节,诗人却因朋友都不在身边而愈发感到孤独。诗人满怀炽热的报国之心,却遭人诬陷;本想以死明志,但为了使南宋王朝东山再起,他最终选择了和屈原不一样的道路,表现出诗人忠于朝廷、秉持忠义的执着精神。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情真意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
首联应题而来,点明端午佳节的民间习俗之一——赠艾、悬艾。一枝艾草给诗人的艰苦生活带来了一些快乐的节日气氛,但同时又让他感到了加倍的孤独。
颔联紧接着叙写诗人当时的孤独处境。“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由于国难当头,颠沛辗转,老朋友不能会面,新知音尚在万里之外,自己的一举一动难以为人所知,因此才遭到谣言的中伤,并为某些人所相信,致使自己的凛凛情操蒙受玷污。这两句语含悲怆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有申诉,也有艾怨。
颈联“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诗人向普天下的人表明心志。他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忠于自己的祖国,哪怕是处境艰危,鬓发斑白,容颜日改,也要始终不渝,坚定不移。陈词慷慨,字字铿锵,如同人生宣言,惊心动魄。
尾联前一句“我欲从灵均”,是就“丹心照夙昔”作补充,进一步说明自己要以屈原为楷模,坚持深固难徙、独立不迁的操守,纵然是以身殉国也在所不辞。
后一句“三湘隔辽海”则表明诗人欲从屈原以死明志而暂不能从的矛盾心理。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为:一、自己蒙受的诬陷尚未彻底昭雪,如即从屈原,则可能有死得不明不白的后果;二、不即从屈原是“将以有为也”。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率众东山再起,重造大宋王朝,因此他面对绝境时最终选择了与屈原不一样的道路。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执着人生、执着现实的精神的可贵。
这首诗中的情绪很复杂,有一丝节日的欢愉,有对故人的怀念,有万里一身的孤独,也有老去的沧桑。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心中的耿耿爱国之情。全诗情真意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真切表达了效法屈原殉难的意向。
公元1282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被羁押在元大度监狱里的南宋名臣文天祥,刚过完46岁生日仅三天,又迎来了端午节,这也是他的最后一个端午节。他的诗作《端午》记录了当时的心境: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诗中将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孟尝君)与同一天投江而死的屈原作对比,两人一为“薛城君”,一作“汨罗鬼”,但“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荣华富贵只不过像风吹过罢了,“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只有烈士的英灵不随着江水的流逝而消失,“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至今荆楚人民年年端午节在江上祭奠屈原,不知道活得荣耀的田文,只记得死者屈原的尊贵。
诗人满怀崇敬之情,赞扬屈原的品格魅力和爱国精神,也表明自己以屈原为楷模的高尚情怀。
端午后过了半年,文天祥以死报国。妻子欧阳氏收敛尸骨,发现文天祥缝在衣带中的《自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所以在人生的最后一个端午节,文天祥写道: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在文天祥心中,端午这天一切情愫都与屈原有关,此刻他与屈原似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两位诗人都在诀别之际面临国破家亡,内心悲愤交加,文天祥向屈原致敬,也是向自己致敬,虽九死而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