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牢记传统:3不做、3不去、3不吃,端午安康好运来
发布时间:2025-05-16 11:41 浏览量:4
“端午将至,粽香飘散”。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叫天中节,不仅着几千年的历史,还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意为“初始”,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仲夏的开端。
相信很多人在到端午时都会想到爱戴百姓、忠贞爱国的屈原,但除了屈原这层意思之外,在农历中五月被称为“毒月”,而端午又是五月中的第一个“毒日”。
所以在这天人们就根据习俗忌讳,总结出了一句俗语:“端午三不做,三不去,三不吃”。
那这些忌讳分别代表着什么?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中,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的忠诚与悲剧密切相关。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名将、政治家与文学家,他因直言进谏遭遇权臣的排挤,面对国家的动荡和自己仕途的悲凉,屈原在得知楚国被敌国侵占后,悲痛欲绝,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与自我信念。
屈原的忠诚与才情为后世所景仰,许多百姓听闻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后,纷纷划船出江,想要挽救屈原的尸体,并撒下米团驱散江中的鱼虾,以免它们啃食屈原的尸体,从此,赛龙舟和吃粽子便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习俗。
不过,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深层次的意义,还蕴含着古人对健康的关注与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月初五被视为“毒月”,气候炎热、湿气重,容易滋生各种病菌和蚊虫。
为了保护家人免受疾病侵害,古人便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习俗来防疫驱邪,确保每个家庭能够安康度过这个季节。
最具代表性的驱邪措施之一,就是在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
艾草被誉为“神草”,具有驱邪的功效,当时人们相信艾草能祛除湿气、驱逐病魔,所以每年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将艾草编成束,挂在门口和窗台上。
菖蒲也是常见的防病之物,它的香气能够清新空气、杀灭空气中的细菌,所以艾草和菖蒲的组合,象征着清新与安宁,也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的高度重视。
而更具象征性的防疫措施,是端午节的粽子,粽子虽然是一种美食,但它背后也承载着古人对健康的防护寓意。
古代时,粽子的包裹形式和所用的食材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用粽叶包裹糯米、红枣、花生等食材,是对“毒气”的一种屏障,避免疾病侵入。
尤其是在潮湿的天气下,粽子所包含的食材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并帮助消化吸收,避免湿气对身体的侵害。
除却食物与草药,端午节的另一项传统活动——赛龙舟,也有着与健康相关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龙舟竞渡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既能增强体力,又能够促进气血流通,所以赛龙舟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一种通过运动来驱除体内湿气、增强免疫力的方式。
在这项活动中,参赛者不仅要拥有强健的体魄,还需要有极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集体力量的象征,也让人们在身心双重意义上得到了健康的保卫。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端午节的认知逐渐倾向于节庆和娱乐的层面,甚至就连老祖宗留下的“三不做、三不去、三不吃”似乎都要遗忘了。
1、不结婚
在端午时节,正值蚊虫肆虐、疾病易发时期,古人医疗水平有限,对“毒月”充满畏惧,而且端午阳气极盛后转衰,被视为“盛极而衰”的不祥征兆。
再加上,端午节包含祭奠屈原的一些仪式,比如游江、设坛等,那庄重的氛围显然与喜庆的婚礼相悖,所以人们认为端午节这天不能结婚,避免对古人不敬或招来不幸。
2、不搬家
搬家与结婚有相似之处,同为喜庆之事,而传统上端午节又是祭祀日,不宜举办喜庆活动,以免冲撞神灵招来厄运。
除此之外,搬家需要打破原有居住环境的气场,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又以驱邪避凶为主,所以在这天搬家,很有可能削弱家庭保护,从而引入不祥之气。
3、不哭闹
虽说端午节是祭祀日,但这天也同样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如果在这天大哭大闹,往小了说会影响家人心情、破坏和睦,往大了说会影响家庭的运势和安康。
而且在古人看来,保持心情愉悦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尤其是在端午节这么重要的节日里,更不能大哭大闹,否则会给全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1、不去竹林
端午节为“毒月”,正值蚊虫肆虐之际,而竹林也是蚊虫最多的地方,去了之后难免会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农村老人常说,竹林中有种名叫“竹叶青”的蛇,它的毒性极强,而且藏在竹林中很难发现,如果被其咬伤后果不堪设想。
2、不去暗河
端午前后,正值春夏过度之际,天气可能会非常的炎热,这时人们就会下河游泳凉快一番。
但这个时节的天气阴晴不定,上一秒还晴空万里,下一秒可能就瓢泼大雨了,这时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玩,很有可能遇上涨水或其他危险的情况。
所以,不论是在端午还是在其他时候,都不应该盲目的下河游泳。
3、小孩子不剪头发
自古以来,都有“五月的孩子不剃头”的说法,这是因为端午节这一天,阳气达到顶峰,古人认为剃头会吸收大量阳气,小孩子身体脆弱,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问题。
除此之外,端午节是避邪祛病的重要时刻,人们认为剪头发会招来邪气,不仅不吉利,还不健康,所以很多地方的人都不会在端午节这天理发。
1、不“贪吃”粽子
端午节和粽子是标配,而“粽子”和“众子”又是谐音,所以人们认为吃了粽子家族会人丁兴旺、光宗耀祖。
不过,虽然粽子很受人喜欢,但粽子是高糖、高热量食物,吃多了不易消化。
对于那些肠胃本身就不好,或者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粽子就更不能多吃了。
2、不吃娘家的粽子
在传统习俗中,端午节是驱邪除秽、祈福辟邪的重要节日,出嫁的女儿在端午节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吃娘家的粽子。
这首先是因为,古时交通不便,端午节正值粮食收获季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可能会影响娘家干活。
其次,以前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吃不饱饭是常事,这时女儿再回娘家吃粽子,必然会增加原生家庭的负担。
不过,如今的生活都好起来了,这个忌讳也已经逐渐被人淡忘,而且在眼下这个工作繁忙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趁着端午节休息回家看看。
3、不吃生冷、寒凉食物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食物变质的速度也更快,所以那些隔夜的饭菜很容易滋生细菌,吃了之后可能会引起肠胃疾病。
同时也不能吃冻得很久的粽子和西瓜等寒凉食物,因为粽子冻得久了不仅会影响口感,还可能会滋生细菌,这时再吃西瓜,就会引起肠胃不舒服。
虽然端午节有着很多注意事项,但也有一些应节的优质选择,比如系五彩线、吃樱桃或者杏等,这些不仅有安康吉祥之意,还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