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历史,看得人不寒而栗

发布时间:2025-05-31 17:20  浏览量:12

永乐二年,都察院有位佚名御史呈递给皇帝朱棣一份奏疏,弹劾甘肃总兵宋晟。奏疏里称,宋晟在甘肃独断专行、大权独揽,既不把当地官员放在心上,也完全不把你朱棣当回事。

甘肃总兵作为甘肃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在当地仅受巡抚的一定节制,且巡抚只能对其部分权力加以管控,而调动军队的重要权力则完全掌握在总兵手中。

御史称宋晟独揽大权,对皇帝而言,这实则是个危险的信号。毕竟,专权通常意味着宋晟在地方的权力已膨胀到相当程度,俨然成了当地的“土皇帝”。他不服管束也就罢了,倘若起兵谋反,那必将引发王朝的巨大震动。

通常情况下,身为最高统治者,收到这样的弹劾,即便不将宋晟处死,那起码也会给他调整一下职务,不让他继续留在甘肃任职了。然而,朱棣的处理方式颇为有趣。

于朱棣而言,宋晟是否独揽大权并非关键所在,即便他独揽大权,也是合情合理的。

由于宋晟此人,自洪武年间起便长期驻守甘肃。在朱棣还是皇子时,朱元璋曾派遣他前往塞外征讨蒙古人,而当时负责为朱棣行动提供策应的正是宋晟,所以他们早有过一面之交。

在建文一朝,宋晟驻守甘肃。朱棣登基后,宋晟依旧掌管甘肃地区的军事事务,并且始终表现出色。

可以这么讲,这位宋晟堪称大明朝一位低调的杰出将领。他前后四次前往甘肃驻守,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在边疆地区声名远扬。敌人对他心存忌惮,百姓对他十分爱戴,正因如此,他更受朱棣的赏识与重用。

因此,在被御史弹劾之后,还没等宋晟上奏疏为自己辩解,朱棣就先给他下了一道敕令,大致内容如下:

此前我就跟你讲过,在甘肃你做事可以先行动后汇报,毕竟自古以来贤明君主都是怀疑的人不用,用的人不怀疑,我相信你的品行,你肯定不会做坏事,所以我才把权力下放给你。御史弹劾你,你也别见怪,因为御史就是干这活儿的,反正我绝对不会怀疑你,你就安心好好干。

您瞧瞧,这朱棣下达给宋晟的敕令,口吻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大哥般令人感觉温暖惬意。然而,宋晟在看完这敕令后,却吓得冷汗直冒,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

聪慧之人在查看信息时,关注的并非已明言的内容,而是会细细琢磨那些未曾道出的部分。

皇帝表示,正因我对你信任有加,才将权力交付于你。其言下之意为,不论你在甘肃行事是否独断、是否专权,都需明白,这权力并非你与生俱来,也非你自行造就,而是我朱棣赐予你的。

既然这权力是我朱棣给予你的,那我随时都能将它收回。

这话语究竟传达了怎样的意思呢?其含义在于让宋晟清楚知晓自身所处的身份和地位。倘若我对他予以扶持,他便能如一个光彩照人的玻璃杯子般耀眼;要是我不再支持他,将他弃如敝履,那他就会像被摔碎的玻璃杯子,沦为散落在地、一片狼藉的玻璃碴子。

皇帝接着表示,尽管御史弹劾了你,但你别把这事记在心里。其潜在意思是,你若不把这当回事,可我朱棣心里是有数的,我掌握着你的把柄,并且你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的监视之下,因此你更得约束自身行为。

这帝王权谋,神秘难测。倘若宋晟是寻常之人,或许会心安理得地回个知晓便了事,如此一来,极有可能他看不到次日的太阳了。

然而,宋晟毕竟在三朝为官,他并非寻常之人,而是一位具备深厚政治智慧的军事家。

因此,在看过朱棣颁布的敕令后,他显得极为惶恐不安,好似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马上就要主动辞去所有职务,返回京城汇报工作,当面向皇帝解释此事。

需明白,实际上宋晟压根儿不擅权揽政,也没有任何瑕疵,他完全无需作出任何解释。

然而,他只能去作出解释。

原因在于,这恰是君主与臣子之间的较量。

朱棣采取以退为进之策,表面上宽慰宋晟,实际上是在试探宋晟的态度。而宋晟同样以退为进,给出了朱棣期望的回应。他没有接受朱棣对自己的安抚,反倒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罪责,任由皇帝处置。

唯有以这般谦卑的姿态向君王展现,才能够使朱棣略微舒缓他那高度警觉且紧绷的神经。

朱棣在收到宋晟的回信后,接着若无其事地说道:

你肩负着西北地区边防的重任,责任可不轻,没什么要紧事就别老往回跑啦。

直至此刻,宋晟才算得上是脱离危险了。

然而,更令人胆寒的是,或许这所有情况皆是宋晟凭空想象出来的,朱棣本就是言行一致之人,皇帝也确实如此信赖他,如此一来,他的所作所为实则是画蛇添足。

然而,处于那个位置时,他宁可多做些弥补之事,也断然不会冒险行事。

朱棣在整治武将方面颇具办法,那他针对文官又会采用何种策略呢?

在永乐十九年,朱棣有了将都城迁至北京的打算,并且彼时北京紫禁城的建造也已接近尾声。

然而,世事难料,在紫禁城刚建成之际,皇家宫殿的避雷手段欠佳。有一回天降大雨,电闪雷鸣,雷电击中了建筑,结果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便起火了。

在紫禁城发生火灾后,户部主事萧仪呈递给朱棣一份奏疏,其核心观点为对朱棣迁都一事提出批评。

在当时,永乐年间的迁都之举始终颇具争议。

在明末清初时期,有一位文化巨匠黄宗羲,他曾提出过一些视角独特的见解。

黄宗羲觉得,明朝将都城迁往北平后的两百年间,英宗在位时发生了土木之变,代宗在位时敌军兵临城下,武宗在位时阳和陷入被困之境,嘉靖年间,边关不仅常有骚乱,京师还遭到围困,到思宗崇祯在位时,京师年年都处于戒严状态……

反对者觉得,将都城迁往北平实际上是让明朝的北方防线往内地收缩,兵力也都集结到了京城。到了宣宗在位时,又舍弃了开平三卫,这意味着出了长城之后,就不再有由明军掌控的大规模兵力部署了,简单来说,就是防御纵深不足。

广阔的战略纵深,能使明军在军事行动中拥有更高的容错空间,获得更为充裕的休整时间。而当年,正是由于缺乏战略纵深,英宗才会先在土木堡遭遇惨败,紧接着京师便陷入危急之中。

这个萧仪,乃是江西人士,在一定程度上,他体现出江南官宦与士子们的反对立场。

诚然,反对迁都的原因,或许不单单是从军事层面进行的考量。

往昔南京作为都城,当地民众对政治环境更为熟稔,占据着极为有利的条件,他们必然不愿都城迁往北京。

因此,萧仪上奏章批评朱棣,称紫禁城起火乃是上天发出的警示,是皇帝您贸然迁都的举动触怒了上天。

在封建帝制时期,统治者宣扬皇权源自神灵,声称皇帝是神明的代表,所作所为皆是秉承上天旨意。这是皇帝对百姓的说辞,至于他们内心是否真信,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朱棣眼中,三大殿失火纯属自然灾害,然而萧仪却硬将此事与迁都联系起来,这显然是在阻碍自己的国家战略规划。

于是,朱棣极为恼火,他没作任何迟疑便将萧仪处死了。

能够在朝廷直接向皇帝上书进谏的,皆是帝国的杰出人物,是经过长期培养造就的人才。然而,礼部主事终究算不上位高权重的官员。并且对朱棣而言,处死一个萧仪,还能发挥警示他人的功效。有这样惨痛的事例摆在眼前,谁还会胆敢在这风口浪尖上公然违抗。

还真有这事儿,敢开这个先河的人,是翰林侍读李时勉。

李时勉是江西吉安人,在成为翰林侍读前,于朝廷任职期间始终处于中下层官员的位置,其职位性质和萧仪较为相似。

萧仪离世不久,李时勉再度向朱棣呈上奏疏,其核心观点仍是指出朱棣贸然迁都之举有误。

史册并未记录这封奏疏的具体内容,但能够推测出,其笔触必定极为犀利,用词肯定格外冷酷。毕竟朱棣在看过之后瞬间怒不可遏,这位帝王当场大发雷霆,全然没了往日的仪态,甚至将奏疏丢到了地上。

诸位不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之后海瑞斥责世宗“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的场景,想必和朱棣此刻的心境相差无几。

人活在世上,有谁不害怕死亡呢?特别是那种没有任何价值的逝去。

昔日朱棣整治宋晟,让他大汗淋漓,并非他贪生怕死,而是他宁可在沙场上捐躯,也不愿丧命于政治圈套。

然而,文官与武官存在差异,文官似乎生来就不惧死亡,无论死得有无价值,他们皆无所畏惧。

他们非但不害怕,反倒更期望能被朱棣在奉天殿上施以杖刑而死,如此一来自己恰好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声。

此前上疏的萧仪已然离世,如今再处死一个李时勉,于朱棣而言实则根本无关紧要。凭朱棣的谋略与权术,要想将杀掉一个小小翰林侍读的行为“合法化”,那简直轻而易举。

然而,朱棣是何等人物,是多么杰出的帝王啊。他能在后世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原因在于他并非把掌控臣子生死、奖惩的权力当作本事,他所做的,是对臣子们的意图做出合理判断。

借助李时勉所呈奏疏,朱棣察觉到了李时勉刚正不阿、直爽坦率的特质。

这是由于,李时勉所上的奏疏并非单纯为批评而批评。这位小小的翰林侍读的文字皆是精华,还阐述了诸多明王朝在发展与存续期间遭遇的问题,并且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地抓住了关键。

人家可是真心诚意地对待你呢。

于是,朱棣宣泄完怒气后,再次拿起奏疏仔细阅读。阅读完毕,这位皇帝还批准对奏疏里的大部分内容进行改进或实施。

自然,迁都问题不在此列。

身为帝王,需知晓恩威并用之法,毕竟朱棣清楚,帝王的权谋手段并不等同于其治国能力。

就像后世的世宗朱厚熜,在皇帝群体里智商可谓出类拔萃,然而一生都深陷党争与权谋的漩涡。他的智慧或许十分高明,权术或许相当成功,可作为一任君主,他却是个失败者。

朱棣则不然,他能够切实体会到,李时勉的所作所为并非针对自己,也不是为了阻碍迁都,而是心怀天下,以天下为自己的责任。

对于这类人而言,任何权谋诡计都难以对其产生效果。身为一代帝王的永乐大帝,他唯一能采取的方式,便是真诚以待。

诚然,先辈无法预知后辈之事,后辈也难以揣度先辈之想,朱棣未曾料到,多年以后,李时勉会因在朝堂之上公然指责仁宗贪恋女色,而被向来以宽容仁厚著称的朱高炽打得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