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下的“村民办事员”

发布时间:2025-05-31 23:06  浏览量:11

5月14日清晨六点,铜仁市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铜仁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梵净山脚下,"黔馨家园"的厨房里已经飘出饭菜的香气。身高仅1.15米的姚金花站在小板凳上,正熟练地切着青菜,准备为这里的23位重度残疾村民做早餐。"虽然切菜要站在板凳上才能完成,但我觉得自己很满足。"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幕,正是村党支部书记杨再炼十多年来倾心打造的"残疾人之家"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万元户"到"领路人":一位商人的初心转变

2004年的鱼良溪村,是远近闻名的"烂杆杆村"——贫困、混乱、纠纷不断。彼时的杨再炼却是村里少有的"万元户",拥有自己的运输队和预制板厂,年收入可达百万元。但这位先富起来的商人心里始终放不下乡亲们,"一树开花不是春,万树开花春满园"的想法日益强烈。

"那时村里太穷了,治安混乱,民事纠纷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杨再炼眼中闪过一丝痛心。当镇领导找到他,希望他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时,这位朴实的贵州汉子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他卖掉了客运车,将预制板厂交给他人打理,全身心投入到了每月只有450元报酬的村干部工作中。

上任之初,杨再炼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全村19个村民组,体察民情民意。"强基础、谋跨越、富乡梓"——他很快明确了发展思路。向上级争取215万元资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实施了四个村民组的人畜饮水工程,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家家喝上自来水的目标。这一系列"立竿见影"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们开始对这个新支书刮目相看。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为带动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杨再炼率先种植了60亩生姜,结果因市场和技术问题亏损近20万元。这次失败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2006年,他带领村干部赴浙江台州学习经验,成功引进客商投资60万元建起110亩大棚西瓜基地,当年即创收50多万元。这一成功让"闵孝西瓜"品牌在当地迅速打响,鱼良溪村也由此走上了产业脱贫的快车道。

"黔馨家园":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2016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杨再炼站在刚建成的"黔馨家园"门前,望着23位陆续入住的残疾村民,眼眶湿润了。这个由村集体筹资修建的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是他多年来的心愿。

鱼良溪村共有116位残疾村民,其中重度残疾23人。随着村里产业发展,大部分村民富了起来,但这些残疾人的生活却成了杨再炼最大的牵挂。"贫困残疾人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相比普通群众,残疾人在致富路上面临着更多困难。"他常常这样对村干部说。

"黔馨家园"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这些残疾人的命运。15间整齐的宿舍,每间两张床,床上用品摆放整齐,基本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杨再炼为这些残疾村民设计了"按残配岗"的方案——将他们分配到村办农家乐、钓鱼池、理发店、村委会农经网、红心猕猴桃基地等岗位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最高工资达1500元,最低也有800元。

聋哑人杨刚祥曾经被家人视为负担,如今在"黔馨家园"通过养殖江口特产萝卜猪,信用社存折上已经有了15620.53元存款。每当见到杨再炼,他总是笑着竖起大拇指。73岁的失明孤寡老人阳国喜5岁失明,23岁父母双亡,相依为命的弟弟四年前去世后无人照料。如今在"黔馨家园",村干部们轮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杨再炼经常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阳国喜在院子里散步,两人有说有笑,宛如父子。

"只要不外出学习考察,我都会在这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他们不善表达,很多人不懂他们,但是我懂。"杨再炼深情地说。夜幕降临,梵净山脚下的"黔馨家园"常常传出欢声笑语,杨再炼和残疾村民们一起散步下棋话家常,构成了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

"十个一"与"五个一点":一位基层书记的工作法

2012年,经过多年基层工作实践,杨再炼总结出了著名的"十个一工作法":党员身份亮一亮,党的精神学一学,惠民政策讲一讲,产业发展带一带,矛盾纠纷劝一劝,群众意见听一听,群众困难帮一帮,个人不足找一找,履职践诺评一评,名利好处让一让。这套工作法后来被中央组织部、贵州省委组织部主要领导肯定,在全国引发学习热潮。

但鲜为人知的是,2021年村"两委"换届时,一向备受村民爱戴的杨再炼却因"差一票"未能满票当选。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几天没睡好觉。"差一票,说明我自身和工作上都还有缺点,如果不立行立改真正把工作抓好抓实,既对不起组织,也对不起群众!"经过深刻反思,他在工作笔记本上写下了"五个一点"工作法:党性再强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工作再实一点、私心再少一点、付出再多一点。

"'十个一'是为了约束本村党员,而'五个一点'则是约束自己。"杨再炼解释道,"提醒我常怀律己之心、慎独之心、戒欲之心,做到怀德自重、清廉自守,争做新时代好干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享受副科级待遇的村支书,杨再炼每年都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与其他村干部平均分配;2010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后,被评为困难劳模的他每年都把获得的补贴分给全村80岁以上老人。

鱼良溪的蜕变:从"后进村"到"示范村"

二十年的坚守,换来了鱼良溪村的华丽蜕变。鱼粮溪休闲酒店从2014年开业以来累计收入600余万元。在杨再炼的带领下村里从2004年的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2024年的2万余元;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到拥有全省最大冷水鱼繁育单体基地150亩、蛋鸡养殖15万羽、工艺品加工厂4家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从"烂杆杆村"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0多万元、资产达2000多万元的富裕村。

但最让杨再炼自豪的不是这些经济成就,而是村民们送给他的称号——"村民办事员"。在记录民情民意的16本笔记本中,他梳理落实了120余项建设性意见;参加县、镇人大组织的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履职活动100余次,提出议案、建议60余件。从为60岁以上老人全额缴纳新农合、免费理发,到为10岁以下儿童全额缴纳新农合,杨再炼用一件件实事温暖着村民的心。

如今的鱼良溪村,一村一落皆是景,美丽乡村入画来。村里有了农家书屋、健身场所,文艺表演多了,扯皮打架、酗酒赌博的人没了。忙时大家各显神通,闲来相聚畅谈发展,村"两委"聚民心、集民智,如大雁展阵齐飞。

站在"黔馨家园"门前,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猕猴桃基地和忙碌的村民们,杨再炼的白发在阳光下格外显眼。二十年的村官生涯,让他从意气风发的中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但他眼中的坚定与热情丝毫未减。"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带给他们一份有尊严的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而温暖的家。"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基层党员干部最真挚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