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子擦屁股、拿香料当口香糖?这些冷知识颠覆认知!
发布时间:2025-06-03 17:34 浏览量:12
01 吃了这碗长寿面,“长长寿寿”的啊!
俗话说“人生有三面”,洗三面、长寿面、接三面。过生日自然少不了一碗“长寿面”,就连清宫剧,也会在皇宫贵族的生日宴上安排吃面的情节。那么,生日和面,这两者究竟是如何“绑定”在一起的?
中国早期面食称“饼”,《释名·释饮食》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商周时期已有蒸制的“蒸饼”,多用于祭祀或贵族饮食,与生日无直接关联。
唐代 宝相花月饼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生日吃长寿面其实源于一则传说。西汉时,汉武帝与大臣玩笑称,寿命长短与人中相关,寿命长则人中长。东方朔接过话茬回应道,彭祖活八百多岁,其人中长,面孔必定也极长。由于古代面孔之“面”与面条之“面”为同音通假字,本是一句宴间的戏言,不料流传开便形成了“吃长寿面可以长寿”的观念。
敦煌莫高窟159窟
寿面古时又称“生日汤饼”“长命面”,其细长形状象征长寿。据《新唐书·后妃传》记载,王皇后曾哭谏玄宗:“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陛下您难道不念及臣妾的父亲为您脱衣做寿面的情谊了吗?)可见帝王生日也要来一碗长寿面撑场面。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揉面图》
宋元至明清,吃长寿面的习俗从上层渗透至民间。《东京梦华录》记载民间百姓生日“以面代饼,长尺有二,谓之长寿面”;清代《酌中志》《清稗类钞》中亦有“寿诞必食长寿面”“面条绵长,取延年益寿之意”等说法。
清 孙温 《孙温绘红楼梦》局部 旅顺博物馆藏
此外,古人吃长寿面的方式也十分讲究:需一口气吸食一箸,中途不可咬断,一碗面以此法食尽,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
02 “香口”秘诀,古人自己的秘制口香糖
你或许听过绿箭口香糖,但一定没听过“鸡舌香”,这是古人最常用的“口香糖”之一,古称“口香剂”。
南唐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太平御览》中引用了这样一则趣事:汉桓帝时,侍中刁存因年老患口臭,“帝赐以鸡舌香,令含之”。刁存见药粒小、入口辛辣,误以为是皇上赐的毒药,于是痛哭流涕,与家人诀别。邻居见状,察看药物后大笑,告知此药为香口之药(用来清新口气的)!刁存这才转悲为喜。这或许是史上最早与“口香糖”相关的记载。
清 袁江 《阿房宫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鸡舌香,也称丁香,唐代《千金要方》提及其功效:“温脾胃,止霍乱,去臭气,令人身香”。大臣们在上朝前必须口含鸡舌香,以免被御史弹劾殿前“口臭失仪”,此习俗从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
除了丁香,古代还有许多制口香剂的药材。比如东汉《神农本草经》介绍的“水苏”、南北朝《齐民要术》推荐的“咀嚼茴香”,以及唐代《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提及的“香薷煎汁”和以芎䓖、白芷、橘皮、桂心、枣肉加蜜炼成的糖丸。
敦煌莫高窟236窟
宋代,一种更为新颖的口香剂——“含香圆”出现了。它采用鸡舌香、藿香、零陵香、甘松香、当归、桂心、木香、芎䓖、香附子、肉豆蔻、槟榔、白芷、青桂香、丁香、麝香,共十五味药研磨而成,只要“常含一圆,便能“咽津香口”。可见古人为了维持自己的优雅形象,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含糊!
明 陈洪绶 《蕉林酌酒图》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除了咀嚼类的,古人还有一些其他清新口气的小妙招。比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发明的:“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即,将柳枝一端咬成纤维状(类似牙刷),蘸盐或草药汁擦拭牙齿,既清洁又留清香。又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提到的用“槐枝、桃枝、桑枝”等煮水漱口,兼具清新与保健之效。
明 谢时臣 《鹿鸣嘉宴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03 上厕所没带纸?古人说“就地取材”!
你是否遇到过上厕所没带纸的尴尬?如果你能够早点知晓古人如厕的方式,估计也就会“因地制宜”,不会因为随手拿起一块石头,或者一张叶片“擦拭”而感到羞耻。
清 恽寿平 《春花图八开之牵牛》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在造纸术发明和普及之前,人们常用竹片、木片充当“厕筹”(一种类似于厕纸的擦拭工具):优选韧性强的竹子(如毛竹),劈成薄片,打磨光滑,放入竹笥、木盒中。如厕时,取出一块擦拭污渍部位,再以水清洗。使用后的厕筹可用香料水或药水浸泡消毒,以便重复利用。
宋 李嵩 《花篮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不光是普通百姓,佛家弟子也使用厕筹,且因佛门注重清净,如厕时的清洁要求更为严苛。《如毗尼母经卷》中规定: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不听诸比丘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
厕筹成本低廉,但缺点是粗硬,容易滋生细菌,稍有不慎还会引发痔疮。曾有文人吐槽过,“以竹片拭秽……有因用之而刺结肛肠者。”因而,贵族们更多使用玉片、玛瑙片等光滑石材,提升如厕体验。
东汉 玛瑙饼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 动脉影摄
极少数贵族追求精益求精,比如,传说中明孝宗朱祐樘曾以进贡的“蜀锦”为厕纸。蜀锦属于丝织品一类,制作工艺相当繁复,素以“寸锦寸金”著称。因此举实在太过奢靡,后被朝廷禁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仍属珍贵物品,极少用于如厕。古人“敬惜字纸”,认为文字承载圣贤之道。如果有人动了歪心思,撕毁书籍中带字的纸张清洁污秽,那么便有可能被冠上“亵渎圣贤”“有辱斯文”的罪名。
敦煌莫高窟290窟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市面上出现了通过碾压、浸水处理的软厕纸。《元史·后妃传》记载:“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柔软以进。”说的是,裕宗徽仁裕圣皇后特别孝顺,在婆婆拭秽之前,要用自己的脸来试一试手纸的柔软度。
敦煌莫高窟159窟
到了明清,厕纸进一步“精致化”。明代皇宫内府设有“宝钞司”,专门制作厕纸,以川中贡纸裁成方块,喷酒压平,柔软洁净。清代慈禧太后喜用细软的“白绵纸”,光绪皇帝则用“揉过、去硝之裱心纸”;还有一种纸“以麻为之”,质地坚韧耐用,很适合冬季。
04 “叆叇ài dài”—— 古人的时尚单品
你可能不认识“叆叇”这两个字,但是一定认识它的另一个名称“眼镜”。只不过,这是老祖宗们的叫法。
清代老照片
在古人的观念中,“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眼睛是脏腑精气之所注,特别重要。甲骨文中有“目不丧明”“疾盲”等之言,先秦孟子等人也谈到过视力问题,说明古人早就被视力困扰过。
最早关于镜片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考工记》中提到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最初镜片并不是用来“视物”的。到了战国时期,墨子对镜面进行了几何光学的研究。东汉初年。张衡借助于透镜,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
南京郭家1号东晋墓出土的水晶镜片
1980年,扬州刘荆墓(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出土了一面小巧玲珑的金圈嵌水晶凸面镜,直径1.3厘米,能使物体放大5倍。
我国最早的眼镜为老光镜(俗称老花镜),约出现于南宋年间,宋人们称它为“魂”。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曰:“魂,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老人因为眼花,不能看小字书,把这“魂”罩在眼睛上就看得清楚了。)
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剧照
明万历年间,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提到了“叆叇”:“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也。”叆叇,本意是云遮日,形容眼前有一层雾气遮罩,且发音“爱戴”,用它命名眼镜十分贴切。当时的叆叇没有镜脚,而是用绫绢系于脑后,或用细绳一头系在衣的上兜里,一头拴在镜梁上。
明代天启年间水晶眼镜
此外,眼镜还有很多别出心裁的名字,比如《援鹑堂笔记》中戴上就能分辨远近的“金目”,陆凤藻《小知录》记载的“瑷魂”,以及僾睫、读书石、单照、眼环等。
明朝时,有专门制造眼镜的作坊,当时苏州一带,已经采用天然五色透明的晶体石英,也叫水晶,磨制镜片。但其价格昂贵,有“惟一镜之贵,价准匹马”的说法。仇英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一位财大气粗的客人正在一家眼镜铺试戴眼镜,另一位金店门口的老者鼻梁上也架着眼镜。
明代 仇英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至清代,眼镜价格大幅下降,“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二三分一副者”,眼镜这种奢侈的时尚单品,才逐渐走入寻常人家的生活。
清 光绪 黄色缎锁绣灵仙祝寿纹活计-眼镜套 故宫博物院藏
05 战国黑科技“冰鉴”,夏天降暑神器
没有冰箱的炎炎夏日,如何喝上冷饮、让食物保鲜?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曾侯乙铜鉴缶,给出了最精妙的解答。这件被视作中国历史上最早 “冰箱” 的战国青铜器,让现代人看了都直呼“内行”!
战国 曾侯乙铜鉴缶 湖北省博物馆藏
曾侯乙铜鉴缶造型端庄大气、周身布满纹饰,整体由方鉴和方缶两部分组成:方缶置于方鉴中央,两者中间形成一个硕大的空腔,其作用为盛装冰块,夏日可作冰酒之用。为确保结构稳固,方缶与方鉴以三个套钩及一个小孔相连——当空腔内冰块融化成水,套钩可抵御浮力影响,避免方缶晃动或浮起。
这件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黑科技”文物,体现了古代工匠在力学原理与实用功能结合方面的卓越智慧,堪称青铜铸造工艺的典范之作。
与铜鉴缶原理相通的曾侯乙尊盘,亦被视作古代“冰箱”的雏形。它由尊与盘组合而成:尊为酒器,敞口,束腰,圈足,用以盛酒;盘作冰盘,浅腹,方唇,折沿,可盛装冰块。二者搭配使用时,冰块置于盘中,尊体浸于冰盘之内,通过冷热传导实现对尊内酒液的冰镇效果。
战国 曾侯乙尊盘 湖北省博物馆藏
相较于曾侯乙铜鉴缶的实用性,曾侯乙尊盘的装饰极尽繁复——尊的颈部、腹部至圈足,遍饰多层镂空蟠螭纹,纹样如群龙纠结,其间穿插玲珑剔透的蕉叶纹与云雷纹;盘的边沿则附有四组共十六只形态生动的龙形附件,鳞片、爪趾乃至须髯均清晰可辨。整器共由上百个部件组成,铸造技艺震撼世人。
战国 曾侯乙尊盘 湖北省博物馆藏 动脉影摄
从铜鉴缶的“以冰固器”到尊盘的“以纹铸魂”,古人对“冷藏”的探索,实则是科技与艺术是双重追求。看来,对古人来说,冷藏是小,“炫技”才是真呢!
参考资料:
《中华传统饮食民俗》王作楫 王臻 姜波
《医史与文史 | 中国古代的“口香糖” 》 中医药文化杂志
《在还没有纸的年代,古人如厕后如何擦屁屁?》历史大学堂团队
《眼镜,古之“叆叇”》科普时报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插图典藏本》张辅元
《古人避暑有诀窍 来看战国时期的“冰箱”什么样》央视新闻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打开小程序了解热门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