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时,内奸出卖情报给日军,致使佟麟阁中了埋伏,当场牺牲
发布时间:2025-06-05 06:58 浏览量:10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1937年,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之后,因为日本军人下克上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日军大本营再想继续利用非战争手段侵略中国已经不可能,所以卢沟桥事变也象征着日军全面侵华,自此,严格意义上的抗日战争打响,而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最先在战场上倒下的我方高级将领,就是当时驻守在北京的佟麟阁将军。
而佟麟阁将军本人的抗日历史,在1937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四年之久。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佟麟阁将军当时临危受命,指挥二十九军在北京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作战,但令人非常痛心的是,因为汉奸出卖佟麟阁将军的作战情报,导致佟麟阁的移动路线被暴露,他最终倒在了日本人的枪下。
佟麟阁将军的牺牲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也是他的牺牲,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在了抗日战争的道路上。
1892年,佟麟阁出生于河北高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所以父母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期望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在他长大之后,他的舅父收留他在门下读书,教他识字明理,佟麟阁自幼勤奋,深受父母“为国为民”的教诲影响,十七岁时,他进入高阳县衙担任笔帖士,负责抄写文书,收入微薄却足以补贴家用。
可是这样平静的生活真的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又或者说,自己小富即安,国家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热血的青年,应该对国家的兴亡冷眼旁观吗?
每一个年轻人,其实命中都有一次睁眼看世界的机会。
对于佟麟阁来说,这次机会就在1911年。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滦州起义的革命气息点燃了北方,冯玉祥、施从云等人领导的起义让佟麟阁心潮澎湃,他仰慕冯玉祥的救国理想,毅然辞去县衙职务,投奔冯玉祥的部队,担任一名普通哨兵,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冯玉祥的部队中,佟麟阁展现出坚韧的品格和过人的才华,1912年,他晋升为哨长,负责带领小队士兵,1913年,冯玉祥担任备补军第一团团长,将基督教精神引入军队,倡导以信仰凝聚军心。
佟麟阁深受基督教“受苦救世”的理念启发,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他立志像耶稣基督那样,为拯救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生命,他严格自律,从不说假话或空话,待人真诚,爱护部下,尊重长官,赢得了军中上下的敬重。
冯玉祥对于佟麟阁有的非常高的评价,他在《模范军人问答》中评价佟将军:
“佟麟阁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耐苦克己,从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军中人人都赞他是正人君子。他爱护部下,尊重长官,喜欢读书,从未有过不良嗜好。”
连西北军的最高统领冯玉祥都是如此高的评价,佟麟阁将军在军队中的威望可见一斑。
凭借出色表现,1914年,佟麟阁从排长晋升为连长,先后带兵驻防陕西和廊坊,从军过程中,他刻苦钻研兵法,注重士兵训练,部队纪律严明,作战能力突出,1917年,冯玉祥发动廊坊起义,佟麟阁率部击退张勋的部队,立下战功,随即晋升为副营长、营长。
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格,赢得了冯玉祥的信任,为日后的晋升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他的部队驻守河南信阳,受军阀吴佩孚节制,由于冯玉祥无法直接领导,吴佩孚又不重视这支非嫡系部队,军饷常被克扣,官兵们经常食不果腹,面对困境,佟麟阁没有抱怨,而是以身作则,带领士兵为当地百姓做事,他亲自参与修街道、建房屋、开垦农田,与士兵同甘共苦。
他常激励部下: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他以严格的军纪约束部队,同时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因为他们这些自律而且自我约束的行为,让信阳百姓感念他的付出,主动送米送面,缓解了部队的物资短缺,也是因为佟麟阁的这些举措,不仅维持了部队的战斗力,也展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军理念。
到了直奉战争的时候,佟麟阁率部重归冯玉祥麾下,凭借战术娴熟和部队训练有素,屡立战功,他指挥部队在战斗中展现出极高的纪律性和执行力,赢得了冯玉祥的高度信任。
上世纪20年代,他先后晋升为二十五旅旅长和第四师师长,成为冯玉祥麾下的核心将领,而他与冯玉祥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情谊,他们这份情谊,不仅基于共同的救国理想,也源于彼此在乱世中的相互扶持。
冯玉祥曾说:
“佟麟阁是我军中的栋梁,他的忠诚与才华无人能及。”
这一时期,佟麟阁的军事生涯进入巅峰,他的家国情怀也在实战中不断升华。
而佟麟阁也在不断地成长中,遇到了更强大的敌人,很快,日本侵略者就来到了他的面前。
1933年,日本关东军以“保卫伪满洲国”为借口,入侵张家口,察哈尔省局势危急,在这样的情况下,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担任总司令,通电全国,呼吁联合抗击日寇。
佟麟阁第一时间响应,发表通电:
“冯司令慷慨陈词,振奋人心,我部上下全体愿在冯司令率领下,团结武装抗日军民,誓言收复失地,保我河山!”
他担任同盟军第一军军长,统领四个师和一个旅,成为同盟军的主力,他还当选为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常委,参与最高军事决策。
在察哈尔抗战中,佟麟阁协调各方,筹措军需物资,确保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他积极联系北路军司令方振武和前线总指挥吉鸿昌,调集第二师听从吉鸿昌指挥,在一个月内,北路军接连收复康保、沽源、宝昌、多伦等地,击毙日军及伪军千余人,极大振奋了军民士气。
为了抗战,佟麟阁还创办了《国民新报》,发表抗日文章,宣传抗战理念,组织军民运送物资、救助伤员、安顿难民,他的努力,使察哈尔省的抗日力量空前团结,赢得了广大军民的爱戴。
其实当时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集中力量,是能够将日本关东军重创领土边界,可惜的是,当时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仅不予支援,还对同盟军施加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察哈尔物产匮乏,军需难以长期维持,冯玉祥被迫于8月解散同盟军,撤离张家口。
佟麟阁对此痛心疾首,面对破碎山河和未竟的抗日事业,他选择辞去职务,回到北平香山,与家人团聚。
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
“山河破碎,壮志未酬,唯有待时而动。”
虽然回老家隐居,可是他的心中却从未放弃过保卫国土。
有着这样的信念,佟麟阁的隐居并未持续太久。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略华北的脚步步步紧逼,北平局势日益紧张。
当时担任察哈尔省主席的宋哲元深知佟麟阁的军事才能,多次邀他出山主持大局,而二十九军的各师长张自忠、赵登禹、冯志安、刘汝明等人也联袂相邀,佟麟阁起初犹豫,他担心重蹈抗日同盟军覆辙,但随着日军逼近北平,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团结抗日,他的内心被重新点燃。
他决定出山,担任二十九军副军长,驻扎北平南苑军部,负责全军军务。
在一次抗日动员大会上,佟麟阁发表演说:
“只要中央一声令下,我佟麟阁定身先士卒,取日寇之血祭我军大旗。若有食言,众将士可绑我去天安门前,将我凌迟以谢罪天下人!”
他的慷慨陈词,激起了将士们的满腔热血,1937年初,宋哲元辞去职务,佟麟阁全权指挥二十九军,他深知二十九军肩负的使命,因为就与日军对抗在第一线,面对日军的威胁,他积极练兵备战,保持与冯玉祥的联系。
而冯玉祥此时在南京担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为佟麟阁提供了战略支持,二十九军师长张自忠、赵登禹等人也与佟麟阁精诚团结,随时准备抗击日寇。
1937年7月6日,日军清水节郎部队以军事演习为名,要求通过宛平县城前往长辛店,遭到三十七师的坚决拒绝,双方对峙十小时。
佟麟阁得知消息,立即下令二十九军进入战斗准备,夜幕降临时,日军假意撤退,实则策划阴谋。7月7日凌晨,日军另一支部队突袭卢沟桥,攻击三十七师一一零旅,佟麟阁下令还击,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在南苑军部,佟麟阁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慷慨陈词:
“中日全面战争已不可避免。我二十九军首当其冲,在国家危难之际,我等岂可忍辱偷生,只盼马革裹尸,精忠报国!”
他以军部名义通令全军:
凡日军进犯,坚决还击,誓死守卫卢沟桥,绝不后退。
就这样,抗日的第一场战斗从7日凌晨持续到8日上午,短暂暂停后,日军于午后向卢沟桥发射近两百枚炮弹,占领车站,并向永定河两岸发起猛攻,二十九军将士在佟麟阁指挥下,奋勇作战。
整个二十九军的抗战姿态不是没人知道的,在第二天,《北平时报》上面就记载:
“佟军长治军严明,将士英勇善战,训练有素。在后对百姓恭敬有礼,在前对敌人勇猛无畏,堪称军中楷模。”
7月27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二十九军撤回北平,眼看国民政府又想要妥协,佟麟阁却选择违抗军令,坚守南苑。
他对将士说:
“若有愿意撤回北平者,我绝无异议,但我佟麟阁决心死守南苑。”
绝大多数官兵选择与他共守阵地,当日,日军从廊坊增兵,动用飞机轰炸南苑。佟麟阁指挥五千余名将士顽强抵抗,尽管武器装备落后,士气却无比高昂,他判断日军可能包抄南苑北路,亲自带兵阻击。
不幸的是,汉奸出卖了他的战略部署,部队陷入重围。战斗中,佟麟阁腿部中弹,部下劝他撤退,他却坚持指挥。日军久攻不下,派飞机轰炸阵地,佟麟阁被榴弹击中,壮烈殉国。
他以生命践行了誓言,成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