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近代的七大名医
发布时间:2025-05-15 18:30 浏览量:5
武威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一脉相承。出土于武威旱滩坡汉代墓葬的 《武威汉代医简》,是武威古代先民对祖国医药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近代,武威名医辈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医德高尚,驰名陇原。
1.权爱棠,原名国仁,武威县(今凉州区)下双寨人。1917年毕业于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但无意仕途,致力于中医学。后求教于名医施今墨,遍览中医经典著作、名医医案,医学造诣日深。在北京、绥远等地行医时声名颇著,绥远警察厅厅长吉鸿昌委任为警察厅医官。1933年,在省城兰州与柯与参等创办甘肃国医分馆,后由兰州返武,建立国医馆武威县支馆。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推广牛痘预防天花,成绩斐然。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深受患者爱戴,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
2.席梁丞,原名作栋,武威县中坝乡人。他自幼学医,继承家传,后师从武威名医文仙舟、权爱棠。1935年至1951年,一直在武威本地行医。除攻读《陈修园医学七十二种》外,还努力钻研中医理论。席作栋擅长内科、妇科,对伤寒、脾胃病见解独到。1952年,他组建武威县“民康诊所”,后在武威县人民医院及甘肃省中医院任职,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均有很大建树,当选中华全国医学分会理事等职务。晚年整理出版《席梁丞治验录》一册。
3.窦伯清,原名窦澂,武威县城关填人。因父亲及次子被庸医误治丧生,悲愤之余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中医经典,1938年前往兰州积善针灸馆深造,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专业理论。后悬壶武威,凭借高超医术声名远扬。1948年任北平国医砥柱社武威分社社长,1954年调入甘肃省中医院,历任中医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等。他自学成长,治学严谨,在内科、儿科、妇科及针灸等多领域经验丰富,对中风、消渴、虚劳等病症疗效显著,晚年整理出版了《窦伯清医案》一书,在全国发行。
4.刘子和,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勤奋钻研中医经典,积累了扎实的医学基础。同时注重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擅长儿科、妇科病的治疗,自拟一方多用的“小儿健脾汤”,运用灵活多变,对小儿消化不良、咳嗽痰喘、脐风、鹅口疮、感冒、麻疹、惊风、疳症、泄泻、遗尿等儿科病有显著疗效。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第三代传人刘权禧、刘国喜继承了祖父刘子和和父亲刘文龙的医术,擅治中医内、外、妇、儿诸病。
5.王仁山,原名王得寿,因排行第八被称为“王八少”,来自中医世家。自幼酷爱中医,耳濡目染,对《黄帝内经》、《医宗金鉴》、《温病条辩》等熟记于心,尤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医著造诣较深,对伤寒脉法颇有研究,其临证经验被武威1958年《验方汇编》收录。他医术高超,临床经验丰富,高尚医德为众人称赞。 在学术传承上主要将其临证经验心得传承给其子王浚,其孙王永睿、王永胜。
6.杨衡武,幼年时随武威当地名医李德庵学医,青年时期就为乡亲邻里义诊,他医术精湛,精于内科、妇科、儿科,在临床诊疗中屡起沉疴,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深受百姓信赖。建国初期,与权爱棠等共同组织成立了武威第一联合诊所(新中诊所),为发展武威的中医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其生平收录于《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其子杨巽隆、其孙杨晓南学习和继承了杨衡武的学术思想和经验。
7.文仙舟,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便在浓厚的中医氛围中成长,对中医经典著作熟稔于心。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有着独到的方法,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的诊治。面对复杂病症,他总能凭借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准确判断病因,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文仙舟还注重培养中医人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后辈中医,为武威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