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阴错阳差 一女许配三家 知县巧断公案 妙计玉成姻缘
发布时间:2025-05-15 16:14 浏览量:4
西江月·世事阴错阳差
世事阴错阳差,一女许配三家。
上呈诉状至公衙,诸君争执不下。
知县人情练达,细致幽微洞察。
烈酒盈杯斩乱麻,民众流传佳话。
清朝光绪六年,贡士王兰芝,在殿试中金榜题名,荣登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被朝廷委派至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出任知县。王芝兰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兴利除弊,还曾自掏腰包,捐资创办培风书院,以供贫寒人家子弟读书,深得当地民众爱戴。而他在人情世故方面的练达机警、善断疑难案件的才干,更是被人传颂至今,以为美谈。
一日,有三人来到县衙,状告丹徒某户,称其以一女许配三家,涉嫌骗婚。王芝兰接状升堂,细问个中缘故。原来被告乃是商贾之家,家中有一少女,正值待嫁之龄。少女的祖父之前在广东行商,将她许配于广东人氏某甲;少女的父亲之前则在陕西经商,将她许配于陕西人氏某乙;而少女的母亲一直在丹徒老家操持家中事务,将她许配于当地人氏某丙,且某丙还是少女家的亲戚。
由于广东、陕西、江苏三地相距甚远,书信往来不便,彼此经年难得通问,故而阴错阳差,造成了一女同时许配三家的混乱局面。待少女的祖父与父亲均返回丹徒,与母亲相聚后,方才得知各自许婚之事。三人相商后,认为某丙是本地人氏,又与自家有亲眷关系,知根知底,于是决定将少女嫁与某丙,并向某甲、某乙发出书信,请求退婚。
某甲、某乙收到书信后,甚为愤怒,均不同意退婚,不顾山高水远,来到丹徒,要求少女的祖父和父亲给个说法。某丙听闻此事后,亦不肯让步,坚持要娶少女为妻。三人争执不下,于是前往县衙诉讼,请求知县大人主持公道。
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王芝兰沉吟片刻,宣布改日再审,命三人将婚书等物证暂留于县衙,随即退堂。之后,王兰芝再次翻看这三份婚书,发现少女与某丙定亲的时日,早于与某甲、某乙。他令衙役将少女的祖父和父母唤来细问,得知他们如今不舍少女远嫁,均属意于某丙。
女方亲长的态度,已然明了,但三人当初均已下聘,各有婚书、媒妁为证,如今为了颜面,互不相让,无论判哪两家退婚,都难以让人心服口服。思忖良久,王芝兰翻看黄历,令衙役通知原告、被告,后日升堂;又唤来贴身仆从,令其准备两样东西,仆从领命而去。
后日,王芝兰再次升堂,将某甲、某乙、某丙、少女祖父、父母和少女本人,一并传唤至县衙。未等众人开口,王芝兰直接对少女说,你既是闺中女子,应知烈女不更二夫之理。如今造化弄人,受了三家聘礼,无论判你嫁与哪家,都是负了另外两家,往后在夫家的日子必然难过,到时被他人指指点点,可谓生不如死。那少女自幼长在闺中,纤纤弱质,连自家大门都未出过几次,如今因受三姓之聘,被迫于众目睽睽之下抛头露面,已感万分羞辱。听过王兰芝这番直白的话语后,更觉颜面全失,无从辩驳,唯有啜泣不止。
少女的哀哭情状,并未引起王兰芝的怜惜,他拍案喝道,你与其忍辱偷生,还不如立时自尽,尚可保住清白,做个贞烈女子。说完,令人取来鸦片,掺在一大杯汾酒中,捧到少女面前。少女此刻只觉生无可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随即倒地不起。其祖父、父母见此惨状,哭嚎于地,几近晕厥。王兰芝一番好言抚慰后,令衙役将三人送回家中安歇,又赠予他们五十两白银,以表慰问之意。
某甲、某乙、某丙三人未料竟有此变故,一时瞠目结舌,面面相觑。王兰芝先问某甲,是否愿意将少女的尸身带回老家安葬,某甲称路途遥远,倘若再携带一口棺柩上路,实在难行。又问某乙,亦是一般回答。于是王兰芝令某甲、某乙当堂具结,毁去婚书,判定二人与少女的婚约自此失效。二人对此并无异议,具结离去。
王兰芝再问某丙,某丙亦面露难色,意欲拒之,不料却遭王兰芝怒斥,称少女为了维护贞洁,以死明志,堪称烈女。如今某甲、某乙均以路远难行为由,坚拒不纳,自己亦不便相强;而某丙生长于本县,且本与少女有亲,倘若再不肯将尸身领回,少女岂不成了孤魂野鬼,芳魂无依。说罢,即令衙役将少女抬至某丙家中。某丙哪敢与知县大人对抗,只得自叹晦气,回家布置灵堂。少女的祖父、父母也来到某丙家中,守灵哭泣。
夜半时分,少女忽然睁开眼睛,苏醒过来,众人未料其竟能死而复生,惊喜不已。这时,门外人声喧哗,称今宵乃是黄道吉日,特奉知县大人之命,送来鼓乐花烛等物,请少女梳妆更衣,与某丙即时成亲。于是二人行合卺之礼,结为夫妻。
原来当时掺在酒中的,并非鸦片,而是与鸦片颜色状态相近的益母膏。少女素日从不饮酒,在大堂上被王兰芝的一番言语相激后,已是万念俱灰,又饮下一大杯烈酒,遂当场晕厥于地,状若离世。待数个时辰过后,酒劲消散,自然苏醒如初。而王兰芝之所以在看过黄历后,择日审结这桩官司,亦是因为此日乃是宜于嫁娶的黄道吉日,可让少女与某丙当日结为夫妻,以免日后横生枝节,可谓用心良苦。
次日,某丙携新妇前往县衙,向王兰芝叩首拜谢,少女“死而复生”、嫁为人妇之事,早已不胫而走,传遍县里。此时某甲、某乙尚未启程归乡,听闻此事后,均捶胸顿足,追悔莫及。这桩一女许配三家的官司,在知县王兰芝的巧思下,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被后世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