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六戒”,凝结了2000多年的古老智慧

发布时间:2025-06-19 16:47  浏览量:10

图片来自国学雅集苑

“求学戒不勤”意思是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一定要戒除不勤奋的态度。不勤奋难以获得知识,学业也难有进步。

东晋时期,祖逖与刘琨为好友,二人同处一室。当时国家动荡,他们心怀报国之志。为了增长学识、练就本领,他们每天鸡叫就起床舞剑练武、读书学习。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从未间断。经过长期勤奋努力,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还满腹经纶。祖逖后来成为东晋名将,为保卫国家做出重要贡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学若不勤奋,就难以实现目标,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图片来自国学雅集苑

“办事戒不公”指的是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戒除不公正的做法。公正乃处事的基本准则,不公则会引发诸多问题。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驷掌管朝政。有一次,他在划分田界时处事不公,偏袒一些贵族,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其中司氏、堵氏等五家贵族因此怀恨在心,联合起来发动叛乱,杀死了子驷。这一事件充分说明,办事不公犹如埋下祸根,会引发他人不满与反抗,最终危及自身。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办事都应秉持公正,才能避免灾祸,维护良好秩序。

图片来自国学雅集苑

“为官戒不清”意思是当官的人一定要戒除不清廉的行为。廉洁是为官的基本操守,不清廉会损害百姓利益,破坏官场风气,最终也会让自己身败名裂。

东汉时期,有个叫羊续的官员。当时下属焦俭见羊续生活简朴,便送了一条鲜鱼。羊续不好拒绝,就把鱼挂在屋檐下。后来焦俭又来送鱼,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的鱼,让他明白自己不收礼的决心。羊续以悬鱼的方式,表明自己清廉的态度。而与之相反,大贪官和珅大肆敛财,富可敌国,最终落得个被抄家赐死的下场。这鲜明对比告诉我们,为官只有清廉,才能赢得百姓爱戴,留得一世清名。

图片来自国学雅集苑

“掌财戒不廉”,说的是掌管钱财之人一定要戒除不廉洁的行为。廉洁是掌管钱财的底线,若不廉洁,不仅会损害他人利益,还会让自己陷入道德与法律的困境。

北宋时期,陈恕掌管国家财政。他上任后,严格管理财政收支,对自己要求更是严苛。当时有官员想通过贿赂他来谋取私利,都被他严词拒绝。他还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制度,防止贪污腐败。在他的治理下,国家财政状况良好。相反,清朝的奕劻,身为掌管财政大权的高官,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将国家财政搞得乌烟瘴气,自己虽富得流油,却让国家和百姓深受其害,最终也遭到世人唾弃。可见,掌财者唯有廉洁,才能取信于人,守护好钱财。

图片来自国学雅集苑

“做人戒不检”指的是做人要戒除行为不检点,需时刻约束自身言行,坚守道德底线。

三国时的吕布,武艺高强却品行不佳。他本是丁原义子,受董卓利诱后,为了赤兔马与高官厚禄,残忍杀害丁原转而投靠董卓;后来又因貂蝉与王允合谋诛杀董卓。他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行为毫无检点可言。虽有一身本领,却不被各方信任,最终众叛亲离,在白门楼被擒杀。反观关羽,忠义两全,言行有节,即便曹操以厚礼相诱,也不为所动,一心追随刘备,留得千古美名。这鲜明对比警示我们,做人需检点,才能在世间立足。

图片来自国学雅集苑

“处世戒不谦”意为在社会上与人相处,要戒除不谦虚的态度。谦虚是一种美德,不谦虚易骄纵,会阻碍个人发展、影响人际关系。

战国时,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兵法头头是道,便自视甚高。在长平之战中,赵王让他代替廉颇。赵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也不听部下建议,盲目出击。而秦国将领白起足智多谋,赵括中了白起的计,被围困46天,最终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若赵括能谦虚一些,不轻视对手,多听取他人意见,或许结局会不同。这警示我们,处世谦虚,才能不断进步、广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