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集《佛法修学概要》
发布时间:2025-05-16 14:02 浏览量:5
请大家打开讲义一百一十二面。庚二、别示六度行相。这一科是讲到菩萨乘,菩萨乘这一科我们分成三科,看112面讲义右上角的地方。
第一科是总标六度所依,这一科说明我们行六度所依的理体,就是菩提心。第二科,我们别示六度的行相。各别说明,各别的指示六度的差别行相。第三个,结叹六度的功德。我们把经论里面讲到六波罗蜜的功德,把它摘录出来,跟诸位共同勉励。我们今天是讲第二科,别示六度行相。
我们有简单的谈到,在五乘里面,五乘里面处于世间法的就是人天乘,它能够成就人天可乐的果报;属于出世间法的有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都是能够使令我们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前面的两乘声闻、缘觉,我们称为小乘;这一乘的菩萨乘叫做大乘。
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说这个乘,这个车子大小有不同。声闻、缘觉的重点在自利,主要能够使令自己去思惟观察四谛、十二因缘,使令自己能够成就出世的涅槃。这个菩萨乘不同,它的内容包括了自利,也包括了利他。他不但能够使令自己能够成就涅槃,而且有大悲心,他也愿意主动的去教化众生,使令众生也能够成就涅槃。所以整个菩萨的修行内容,等于涵盖了自利和利他。那这个地方,佛陀把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包括自利和利他,会归起来总共是有六个法门,叫做六度。我们看讲义。
庚二、别示六度行相(分六:辛一、布施度。辛二、持戒度。辛三、忍辱度。辛四、精进度。辛五、禅定度。辛六、智慧度。今初。)
初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进度,五禅定度,六智慧度。这个六度,是从凡夫菩萨乃至于等觉菩萨,都是修行这六个法门。我们首先看第一个今初,辛一的布施度。再讲正式内容之前,我们做一个说明。
我们每一个度,介绍的方式都是分成三段:第一段,我们都先介绍它的自性,布施的自性,每一度都是这样。到底什么叫做布施,什么叫做持戒,乃至于什么是智慧,它的自之体性,我们先做一个说明。第二个,我们就介绍趣入修行布施方便。那么这一科是告诉我们,一个菩萨行者,特别我们是一个凡夫菩萨,应该怎么样来修习布施的法门,应该要通过什么样的善巧方便,使令我们能够精进地去修习布施的法门。
第三科是在一百一十五面,三、修习布施的差别内容。前面是告诉我们如何启发我们的布施心;这一科是告诉我们,整个布施的差别内容有哪些,哪些应该是我们要下手修行的地方。不管是哪一度,我们都分成这三科。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布施自性。
庚二、别示六度行相(分六:辛一、布施度。辛二、持戒度。辛三、忍辱度。辛四、精进度。辛五、禅定度。辛六、智慧度。 今初。)
辛一、布施度
一、布施自性
《广论》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在《广论》上说,“云何施自性”?什么是布施的自性?那么这个地方等于是做一个自问自答,下面就回答。“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就是说一切的菩萨,包括凡夫菩萨,能够不顾及自己本身一切的资具,能够维持我们生命的资具。这个地方的资具包括了我们的财物,饮食,衣物等等,能够维持我们生命的种种的资具。这一段是说明所布施的物品,就是所谓的资具。
“所有无贪俱生之思”,这一段是说明能施之心。我们一个菩萨在修布施的时候,应该是以什么心态来布施呢?所有无贪俱生之思。这个地方就讲出了两个内心的活动,第一个是无贪,第二个是思,我们加以说明。
这两个心所,在唯识学上叫心所有法:一个是无贪,一个思。在《百法明门论》,把我们内心活动的情况分成五十一个,每一个活动情况都安立一个名称,安立一个特殊的名称。我们对内心的了解,在正见里面已经说过了,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你要讲它的体性的话,那教下讲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禅宗讲“本来有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这个就是我们众生的体性。但是你讲作用的时候,讲到俗谛的时候,那么就有不同的功能。
这个地方讲无贪,是其中一种功能,我们的内心可能会起善的功能,也可能起恶的功能,这个无贪是一种善的功能。什么叫做无贪呢,就是说这个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他把他的东西,把他的衣服,或者把他的经架,把他一切的资粮布施出去的时候,他内心对布施的东西一点没有贪爱,一点没有执著。这个就是无贪,没有贪爱,没有执著。
这个思怎么说呢,这个思在《百法》上解释就是内心的造作。可以这样讲,五十一个心所里面只要起活动,一定有思心所,因为思心所它是就着我们内心,能够产生一种造作,安立这个思的名字。也就是说我们那个时候是起了一种无贪的造作,叫做无贪俱生之思。
我们接着解释这个俱生。俱生就是说,这种无贪的心所,它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我们讲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众生的自性,本来具足种种诸佛的功能德用。我们靠着布施的行为,使令它启发出来,使令它增长,乃至于使令它圆满。所以这个“俱生”就是说,并不是经过我们学习而来的,而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叫做无贪俱生之思。这一段是说明,我们在行布施的时候内心的状态。接着我们看下面。
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我们根据这种无贪的心,所引发的能够施舍的种种的物品,所起的身业和语业。可能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是用身业来布施。比如说我们今天做执事,今天能够盖大殿,能够做厨房等等,这种也是一种布施,这种是一种身业的布施。或者语业的布施,我们能够说法来鼓励众生,这些属于语业的布施。这个是讲到身语二业,包括身语二业,由内心无贪的心所,推动我们身语二业去做种种的布施的行为。以上是简单的介绍布施的自性。
这个地方,我们再做一个补充的说明。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曾经讲到一个补充的说明。它说,整个布施的自性,它的安立点就是在“无贪俱生之思”,在这个无贪。虽然说我们在行一个布施法的时候,布施法的成立必须有三个法:必须有我们能施舍的心,必须有所施舍的物品,还有我们所施舍的众生,有三个法。那么为什么单单指定要以这种无贪之心,这种能施舍的心来安立布施的自性呢?这个地方有一个理由。
因为如果我们以所布施的财物,或者所布施的众生,来安立布施的自性,那么这样子就有一个过失,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一切众生都还是陷入在这种贫困当中,那么这样讲的话,三世诸佛的布施波罗蜜波都没有圆满,对不对?如果说我们以财物,乃至于众生,这种外境来安立布施的自性,三世诸佛的布施波罗蜜波都没有圆满。三世诸佛因地六波罗蜜没有圆满,当然不能够成就果德。所以这个地方就有过失。
我们这个地方安立无贪,就没有这种过失。我们知道凡夫到成佛,他主要是靠着布施的行为,使令他整个无贪的心逐渐的增长,逐渐的圆满。那么他本身这个无贪的心,已经经过布施的行为圆满以后,这个时候这尊佛他的布施波罗蜜圆满。众生落在这个贫困当中,是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这个是因缘力故。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布施的自性是安立在无贪俱生之思,这个地方是重点。
好,以上我们说过了布施的自性,接着我们看第二科,趣入修学布施方便。这一段是说明,如何来修习布施的法门。这一科我们分成两段:第一个是加行,第二个正修。
我们讲一个法门的修行,要通过闻思修。经过我们的听闻,如理的思惟,对这个法门产生一种胜解,一种理解;乃至于我们对这个法门生起一个信心,我愿意这样做,我知道这个法门真正是有无量的功德,这个是闻思的阶段。这个就是我们的加行。我们怎么能够透过这种语言文字,诸佛祖师大德对我们的开示,对这个法门能够生起一种坚定的理解,坚定的信心,这个是我们加行的地方。那么加行的地方,总共是列出了四个偈颂,我们希望透过这四个偈颂的学习,能够对布施法门生起一个坚定的理解,坚定的信心。我们看第一个偈颂。
二、趣入修习布施方便
一、加行——《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
我们凡夫的正常情况,对于自己的资财是贪爱,是悭吝不舍,希望占为己有,越多越好。那么这个时候,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你要认清楚,资财无常现可见。我们今生所拥有的这种资粮,衣服饮食,乃至于我们的财物,它们是怎么样呢?无常。
这个无常怎么说呢,我们的资财在经典上佛陀告诉我们,五家共有,你不能做主。哪五家呢?水、火、王、贼、不孝子孙。你虽然拥有财富,但是水灾来了它会破坏我们;火灾来了会破坏我们;恶国王以这种权势会夺取我们;这个贼就是包括小偷强盗,他会来偷盗来夺取我们,甚至于会用诈欺的行为来骗取我们;最后不孝子孙,不孝子孙会把我们的财富败坏。所以我们这个钱财是无常的,五家共有。这种情况现可见,我们现生就能够看到很多的实例。
“若能任运起大悲”。我们能够思惟观察,我们所拥有的财物都是无常的。这种无常之理,我们如理的思惟观察,就能够任运生起大悲心,来行布施法门。“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布施法门是非常的随顺,非常的合理的,因为它是无常的。下面作一个比喻,犹如他物寄自舍。我们今生所拥有的财物,好像是他人的财物暂时放到我们家里面,那么既然是他人的财物,也就是说他随时可能会要回去的,这个东西不是我们的。
比喻我们今生这一期生命,所拥有的资粮、所拥有的财物都是无常,都是可破坏的,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破坏。所以讲犹如他物寄自舍,比喻别人随时会把我们的要回去,它是他物,暂时寄在我们家里面。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的资粮,我们的财物是非常的脆弱无常,我们应该以这种无常的观念来思惟,来破除内心对财物的悭贪之心。我们看第二个偈颂。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由施能生他世乐”,这个地方是说明布施的功德。我们这种布施的行为,会产生一种善的业力,这个善的业力会熏习我们第八识成就一种善的种子。这个善的种子有什么功能呢?它能够引生他世可乐的果报,可能是下一辈子、或者下两辈子、或者下三辈子,这个种子一成熟,它是一种引生他世乐。这种我们叫做异熟果报,异时而熟。就是说你布施的当下,可能不会马上得到这种可乐果报;但是它成就一种善的业力,这个善的业力总有一天成熟了,它能够使令我们得可乐果报。
关于由施能生他世乐,引用《法句经》里面,佛陀讲一个譬喻,我们来学习,来认识它。佛陀说有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医术很高明。有一天国王生病了,那么国王生病,就把这个医生请到王宫里面来为国王治病。这个医生医术很高明,经过他的医方的调理,就把国王的病治好了。把病治好以后,当时国王并没有给他任何的珍宝,种种的财物的酬谢,只是口头上跟他说一声谢谢而已。这个时候医生内心还不高兴,他想,国王你有这么多珍宝,我这么辛苦的把病给你治好了,你一点都没有表示,只是跟我讲一声谢谢。内心很不乐意,很不乐意没办法,他是国王,就是这样离开了,离开了王宫就回家了。
这回家以后,远远一看,他过去那个老房子不见了,换成一个高大的楼房,非常的庄严,他进去以后,看到里面还装了很多的珍宝。就问旁边人说,欸这是怎么回事啊,这是谁的家呢?他说这是你的家啊,你为国王治病治好了,国王答谢你,他请人家来为你盖房子,送来种种的珍宝。那么这个医生很高兴,讲一句话他说,我要知道国王会这样答谢我,我当时应该更好好地、更努力地为国王治病才好。
这个故事佛陀是告诉我们说,我们一个凡夫在行布施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尽全力,总认为我们不能够马上看到布施的功德。等到有一天你看到那个功德以后,你想哎呀,当初我应该更好好地做。特别是天人,天人生到天上去以后,他能够知道他是因为什么样的行为使令他生天,他那个时候一方面欢心,一方面想,我要知道,当时那个布施的行为能够使令我成就这种天乐,当初我就更加的好好做。
这个地方是说明,这种布施的果报跟我们布施的因地不是同时成就,但是我们必须要透过对教理的认识,要把这个观念确认下来。“由施能生他世乐”,这句话决定没有错,决定没有错。
“不施现法亦生苦”,前面是说明布施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不布施有什么过患。你不布施,你但来世得不到可乐果报,而且你在这个现生当中,也是会引生很多的苦恼。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不布施,你内心对这个财物的悭贪天天的增长,这个悭贪本身是一种烦恼,使令我们产生痛苦。
这个悭贪是一种烦恼,我们很容易看得出来。比如说过堂,我们大众师过堂,同样的饭同样的菜。有些人悭贪的烦恼比较炽盛;有些人悭贪的烦恼比较淡薄,就是比较容易满足,悭贪烦恼比较淡薄,所以他比较满足。同样的饭菜去吃的时候,有些人吃的法喜充满,快乐;有些人吃的很苦恼。这个就说明我们内心有烦恼,会给我们很多的痛苦。
所以《遗教经》上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一个能够悭贪烦恼淡薄的人,内心无贪的心所强盛的人,他是一个知足的人。知足的人有什么好处呢,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他睡在地上,也是觉得,哎呀,这个很难得了。反过来“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道知足的人,有悭贪烦恼的人,他虽然处在天堂,但是他内心总是不称意。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内心的悭贪会引生我们的苦恼。所以说“不施现法亦生苦”,你不布施增长你的悭贪烦恼,在现生当中会引生种种苦恼的境界。
“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我们一个菩萨行者,如理的思惟观察,这整个人世间,一切的诸财,一切的财物,都好像是天上的流星,都是生灭无常的,这个刹那就是生灭过去了,流星马上就消失掉。这样子我们能够如实了知,定无不舍诸财物,对我们所有的资财,我们的经架,我们的盖经布,我们的中褂,我们的衣服,只要有多的,我们知道这是无常的,赶快布施出去。我们布施出去,一方面能够避免我们的悭贪心,一方面能够产生一种善的业力,一举两得。那么这样子的话,定无不舍诸财物。
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
一切我们没有布施的财物——未施财,无常灭,总有一天会被无常所破坏、所消灭。由施反成有财库,我们布施,能够产生善的业力,召感来世可乐果报,所以讲有财库,“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
这个地方我们也是引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有两户人家,这两个人家是隔壁,有一天这个房子起火了,起火以后,两家这个火势都很猛烈。一个人,他这个人愚痴,看到起火以后马去救火,拿这个水去扑,想要把房子的火扑灭,但是这个火势太猛了,他还没有扑灭,整个房子里面的珍宝通通烧光了。
另外一个人在起火的时候有智慧,他一看哎呀糟糕,这个火烧得这么猛烈,没办法救。他赶快进去,把里面的珍宝,这种可贵东西通通搬出来,那么这个时候他的房子也烧光了,但是他房子烧光了,珍宝拿出来了,他又到其他的地方去,拿这个珍宝又盖了一个房子,又过着安乐的生活。
这个房子比喻我们众生一期的生命,这个火是无常大火,我们的生命念念的迁流,不断地被无常大火所吞没。那我们知道说人生是短暂的,一切的财物也是短暂的。那么有智慧人在这个无常大火当中,赶快行布施波罗蜜,来积集我们来世的这种资粮。就好像我们把珍宝拿出来,这个房子是烧光了,但是我们拿这个珍宝又能够去盖一个房子。我们今生造了布施的善业力,能够召感来世可乐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讲“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这一句话,事实上我们在行布施波罗蜜里面的一个正见,一个很重要的正见,我们对这句话要产生坚定的理解,坚定的信心。
“饶益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如果一个菩萨能够为了饶益一切的有情,行这种布施的行为,那么这样讲的话,诸财无坚亦有实。虽然一切的财物它的体性是无常生灭,无坚,是不坚固的;但是亦有实。我们能够拿这个财物去布施,也能够使令一个菩萨行者成就一种真实的利益,能够成就一种善的业力,我们库存在八识田中,引生可能是人天果报,乃至于诸佛的功德庄严。所以这个地方讲亦有实,能够成就真实的利益。第四个偈颂。
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
我们由于经常的这样布施,经常的观察我这个东西无常的,赶快布施出去,布施出去我们就成就一个善业力,布施两个东西,两个善业力。这样子的话,我们内心就能够不起染污的执著,对我们的财物不会产生一种悭贪执著之心。这个悭贪有什么过患呢?悭非圣道生烦恼。
这个非圣道,指的是这个悭的烦恼会障碍我们圣道。我们的修行过程当中,经常持戒,读诵大乘经典,乃至于拜八十八佛等等,每一个法门都是要启发我们的真如本性;如果我们有这种悭贪的烦恼,这个时候你就障道。同样的在修行当中,有些人烦恼淡薄,他能够修习个三五年就有突破了;有些人修了十年没什么进展,这表示内心的烦恼特别的坚固。这当中其中一个烦恼就是悭贪,它会障碍我们修行圣道,乃至于引生种种的烦恼,这个地方是说明悭贪的过患。
那么反过来说,“若施即是道中尊”,我们能够布施,它是道中尊,这个道就是法门,它是一种殊胜的法门,道中尊。“佛呵余者为恶道”,大乘的佛陀呵责余者,不能够行布施波罗蜜的人,他是恶道,他来世会召感三恶道的果报。以上是说明了四个偈颂。
“如是善思摄持过患,而生极大的怖畏”。我们看讲义,
“善思能舍胜利,而能引发广大欢喜,则能任运生起惠施之心,乃至启发至心施他一切所有。”
我们根据对于前面四个偈颂的学习,乃至于一种如理的思惟,能够去了解到这种摄持、这种积集财物,给我们的过患。我们积集财物,现生增长我们的悭贪,这个悭贪障碍我们的圣道。第二个我们积集财物,来世就没有资粮,你悭贪就不布施,不布施没有资粮;没有资粮,你就是要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摄持财物的过患。那么这样子,我们生起极大的怖畏,我们贪这个财物,事实上这个财物也是无常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悭贪给我们现生带来了过患,给来世也带来过患,这样子的话,我们对这个悭贪产生极大的怖畏。
反过来,“善思能舍胜利,而能引化广大的欢喜”。我们能够思惟,布施能够成就种种殊胜的利益:现生我们经常的布施,这个布施的自性就是一种无贪,我们经常的布施,这个时候我们无贪的本具的心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你一次一次的布施,你这种无贪的心所慢慢的增长、慢慢的坚固,无贪的心所坚固以后,你修行就容易得力,这个清净心容易开显出来。这个是讲到现生的功德。
就来世来说,我们经常布施,来世的果报当然是可乐的果报,因果丝毫不爽。我们能思惟布施的殊胜利益,引发广大的欢喜,则能任运生起惠施之心。它这个地方等于是从两个方面来思惟:一方面思惟我们不做有什么过患,一方面思惟我们做有什么功德。那么这样子的话,我们就很自然的能够行布施,而且能够很坚定的去行布施。乃至于“启发至心施他一切所有”,把我们一切的东西都布施给别人,我们自己只要拥有最简单的资粮,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命相续就够了。这个完全是靠着一种,对于布施法门的一种胜解和信心,能够主动地去修习布施波罗蜜的法门。这个地方是讲到加行。
接着我们看正修,正修分成两段来说明。这两段是一种善恶的对比:一个是属于不净施,不清净的净;另外一个是属于净施。我们首先看不净施的部分。
二、正修——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懒惰住教他行施;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违越佛制学处而施;不能如有资财而施,长时积集然后顿施,是为应断。
以上的情况,我们都应该要断除,不应该以这种方式来布施。我先把这个观念做一个说明。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应该以什么方法来布施,才是一个如法圆满的布施。我们讲一个布施行为的产生,它能够成就我们可乐的果报,但这个可乐果报有一些差别相,这个差别相我们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差别相,这种可乐果报是得来容易,得来不容易。
有些人他在来世的时候,得到了财富,但是他得的非常的辛苦,一生的勤苦,才辛苦的得到。有些人他很自然地生在一个王家,贵族之家,很自然的就继承了财富,他这个财富就很轻易的得到。为什么会这种差别呢?同样的可乐果报,这个跟我们因地有关。
如果我们因地的时候,我们布施轻率、骄慢、不恭敬,这个时候有问题了,你的果报这个叫不净施,你的果报得来的非常的辛苦,整个过程障碍重重。反过来,如果我们布施的时候,内心欢喜心、恭敬心来布施,我们在得到果报的时候非常的顺利,很自然得到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讲到,得到果报有容易跟不容易的差别。
第二个,这个果报有坚固、不坚固的差别。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同样是有财富的人,有些人他的财富很快就被破坏,发生了火灾、水灾、这个盗贼把他抢光了,出了一个败家子。他很有钱,上半世很有钱,下半世一无所有。有些人的财富火不能烧,水不能淹,盗贼不能抢他,特别的坚固。为什么会这样子?这跟因地有关。
比如说你内心在布施的时候很勉强,别人硬邀你去布施,你好像不好意思,不布施又不行,布施以后又后悔。那么你得果报就不坚固,容易被五家所破坏。那么反过来,我们内心在布施的时候特别的坚固,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任何的障碍现前,都不能够动摇我们布施的心。你得果报的时候,你那个可乐果报特别的坚固,谁都不能破坏。这个地方就是说明坚固、不坚固。这个理论懂了以后,我们就能够去学习它的差别事相。首先我们看到不净施的情况,应该要排除的。
“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这种布施是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可能是用偷盗,或者用诈欺的行为。这种方便得到的财物再去布施,这种情况要避免。“自懒惰住教他行施”。这个菩萨行者你自己不去不施,自己不去做,你叫他人去做,这个事情也是要避免。“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出言恐吓而后给与”。你这个布施没有恭敬心,对这个所布施人一点都没有恭敬心。什么情况呢,对于来求者呵责嗤笑,你种种恶言来呵责他;或者嗤笑,你用种种轻慢的言辞来讥笑对方,这个人怎么这么没出息啊,来嗤笑对方;旁言轻弄。这个旁言就是拐弯抹角,用拐弯抹角的言辞来轻弄对方、来轻慢、调弄对方,破坏对方的自尊心;或者是出言恐吓,以粗恶的言辞来恐吓对方,然后才给与。那么这种情况也是要避免。这种情况虽然我们布施,也是能够成就可乐果报,但是你得可乐果报的时候会有问题,会有很大的过患。这个就是你这个善业有杂染,有杂染。
“违越佛制学处而施”。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违背了佛陀的戒法——佛制学处,而行布施。或者你犯了杀盗婬妄的业,获得的财物再去布施。这个我们应该避免,这个也都是不净施。“不能如有资财而施,长时积集然后顿施”。我们不能够随着我们所有的财物做适当布施;是怎么布施呢,我们经过长时间的积集,然后再内心才顿施。那么这种情况,你在积聚的过程当中,已经在逐渐的增长了悭贪的烦恼,所以这种情况也应该避免。
以上的情况视为应断,我们菩萨行布施的时候,对以上所举的情况都应该要断除,都应该要避免。应该怎么布施呢?我们看一百一十五面。
谓舒言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
—《菩提道次第广论》—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分成三段。
第一段,我们在布施要有欢喜心,“舒颜平视,含笑先言”。虽然说我们是一个能布施的人,但是我们对于可怜的众生,对于我们所布施的对象,舒颜,讲一些柔软舒适的言辞来安慰他;这个平视,以平等心的面对众生;乃至于含笑先言,表示我们内心的乐意,主动脸上露出笑脸,主动跟他讲话,表示我们对他的一种亲切,一种关怀。这个地方“舒颜平视,含笑先言”,是说明一个菩萨要有欢喜心来行布施,面对我们来求的众生,必须以欢喜心来面对。
第二个,“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这个地方我们要有恭敬心,不管我们面对什么田,或者我们的敬田,我们恭敬的田,三宝圣人;或者是恩田,对于我们有恩的父母师长,对我们有养育教育之恩的恩田;或者是悲田,一切苦难的众生,值得我们去悲悯的对象。不管是面对敬田、恩田、悲田,我们内心都要有恭敬心。
怎么恭敬心法呢,“亲手应时,于他无损”,我们亲手把东西交给他,表示诚意。那么应时,应该要在适当的时候,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真的需要这个东西,我们马上给他。“乃至于于他无损”,我们布施的时候,不能去伤害对方的自尊,应该要以一种亲切关怀的心来行布施,于他无损。这一段都是说明我们必须有恭敬心。
第三个,“耐难行苦,而行惠施”。这个是说明要有坚定心。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种种的障碍;但是我们对这个布施法门,有坚定的信心和理解,能够耐难,能够忍耐种种的苦难;乃至于能够行种种的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行惠施。比如说有的居士赚钱很辛苦,他好不容易辛苦一天赚到一点钱,但是他能够把这种辛苦钱难舍能舍,拿出一部分来供养三宝,这种情况就是耐难行苦,而行惠施。这种坚定心,当然他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它的功德特别的坚固,任何人不可以破坏。
这个地方我说一个故事,讲到这个坚定心。佛在世的时候,乔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他有两个公主:老大是金刚,就是丑陋的公主,这个我们过去也说过了。第二个公主就是善光公主,我们今天就讲善光公主的故事。善光公主她长得相貌端正,非常的端正,而且一生非常有福报,很得到国王、乃至于王公大臣的爱戴,很有人缘。有一天国王就去游这个花园,游花园的时候,国王就带着善光公主去游花园。波斯匿王就说,说善光,你的父亲是一个国王,是大家所尊敬的对象。你靠着你父王的力量,也受到殊胜的福报,受到人家的爱戴,你应该要感谢我。
这个时候善光公主,她也是学习过佛法,她就说,她说父王我今生的福报,当然我受到你的爱戴,我应该感谢。但是我的福报真正是由我过去修善业而召感的,跟父王是没有关系。善光公主这么一讲,波斯匿王就不高兴了。你讲这种话,好,我要试试看是不是真正由于善业力召感的。找了一个很庄严的乞丐,就把善光公主嫁过去。
嫁过去,当然善光公主她一开始不知道,事后知道他的先生是个乞丐,善光公主也认命了,嫁了也不能够后悔。她就问她先生说,你做乞丐居无定所,我们现在结婚了,不能老是混在乞丐团中,总要有个住的地方,你家在哪里呢?这个乞丐说,我过去也是一个大户人家,但是因为一场大火把我们家的财产通通烧光,我的亲属也都死光,就剩下我一个人。善光公主说,那你这样子的话,至少总有一个地方吧?说有啊,就在这地方附近。他们两个就去找那个过去的地方,一过去一看,都是荒芜,草长得很高,这个房子都被烧黑了。他们就在这个地方,先搭一个茅棚,简单的茅棚,就住下来。住下来这个地很大,就开始开垦、种植,种植农作物。
有一天夫妇俩在田里工作,突然间就砸到一个石头,叩,一声。这个石头一搬开,哎呀不得了,里面都是珍宝,都是祖先所留下来的珍宝,因为祖先在大火烧死了,没有交代。那么他们两个夫妻把它挖出来,拿了一个部分就盖了一个宫殿,跟善光公主住的宫殿完全一模一样的宫殿。这下子波斯匿王就服气了,波斯匿王就去找善光公主,他说,这个是怎么回事呢,你先生不是个乞丐吗?善光公主如是如是的跟他报告。这波斯匿王很欢喜,就带着善光公主去见佛陀,请佛陀开示,为什么善光公主她现在嫁给一个乞丐,又能够变成这么富有,是什么因缘?
佛陀说,过去在迦叶佛时代,就是释迦牟尼佛前一尊佛的时代,有一对夫妇,做太太的对三宝很有信心,经常的供养三宝。做先生对三宝没有信心,不但不供养,对太太的布施的行为,一再地阻碍。但是这个做太太的布施心非常的坚固,虽然先生的阻碍,她也是把自己的私房钱,就去偷偷的布施。她的布施心特别的坚固,谁劝她不布施都不行,内心特别的坚定。她也是劝他先生说,我们应该布施,讲种种布施的功德给他先生听,有一天他先生受感动了,也欢喜去布施了。
这个先生就是乞丐的前生。因为他前辈子,刚开始的时候是不欢喜布施,而且阻挠对方,所以召感这种乞丐贫穷的果报。因为他布施的行为,是因为善光公主前生这个太太的鼓励才产生,所以他的果报,必须要碰到善光公主以后才能转变。他跟善光公主一旦结婚以后,他布施的果报就开始起现行了,开始成就可乐果报。那么善光公主从头到尾,她的布施心特别的坚固,不可破坏,所以说她从头到尾,乃至于他的父王种种的造作,都不能够破坏她。
这个地方是讲“耐难行苦,而行惠施”,能够忍耐种种的障碍,能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来行惠施。这种坚定心的布施,以后得果报的时候,功德、果报也特别的坚固。
这是说明布施的方法,有净施和不净施,一个是我们要断除的,一个是我们要随学的。好,我们这个地方稍微停一下,诸位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其他两种,就是说,你是讲到布施的自性,对不对?布施自性那个地方,我们是说明,以无贪俱生之思,来安立布施的自性。为什么不可以以财物,是不是?好。不可以以财物是吧,我把这个讲义找出来,在这个地方。
因为,如果你安立在财物和众生的境界上,来做布施的自性,那么三世诸佛的布施波罗蜜都没有圆满,为什么呢?如果你以所施的财物和众生来安立布施,那么在整个现实当中,我们看到很多众生他还是陷在贫穷当中,还是没有得到财物。这样子的话,三世诸佛的布施行为,这种布施就不能称为波罗蜜,没有圆满,他还要继续修行,是不是?
如果我们安立在无贪,就对了,佛陀他自己一方面来说,他不断地布施,自性本具的无贪的心不断地被启发,“借彼依正,显我自性”,借着布施的行为,不断地启发自己自性的功德,性德。这个是我们大乘佛法的一种正见:“无不从此法界有,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一切的行为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但是它的功德还是在庄严我们这一念心性。这个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的观念。
好,都没有疑惑了!我们就继续看。第一百一十五面,回到这个主题来。
庚三、修习布施差别内容
我们前面说明布施的方法,第三个,讲到修行布施的差别内容。我们布施有哪些的内容?第一个是财施,第二个是法施,第三个是无畏施。
一、财施。就是说,我们可以以财物来行布施,来救济贫苦的众生,使令众生的物质能够不于匮乏,叫财施。二、法施。这个法是佛法,我们以佛法来布施。也就是说我们说法来利益众生,使令众生能够栽培善根,叫法施。三、无畏施。无畏施就是使令众生能够远离恐惧和怖畏,施给他无畏,离开恐惧和怖畏。众生他可能受到环境的威胁,内心产生恐惧,产生恐怖,心情不好。我们这个时候过去,善巧方便的讲几句话鼓励他,使令他能够离开这种恐惧,离开怖畏,叫无畏施。有三个。
我们常用的有财施和法施。这两个布施当中,昨天我看了一下《大智度论》,讲到布施波罗蜜里面,龙树菩萨讲了很多,把财施和法施做了一个比较,我简单提出两点来跟诸位说明:
第一个,这个财施跟法施,一个是清净无漏的,一个是有漏的。这个有漏指的是财施,这个财物是有漏的,有漏法;这个法施是无漏的,它能够使令我们成就无漏的功德,能够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这个牵涉到有漏和无漏的差别。第二个,有量和无量,这个量。就是说财物的布施是有量的,我们一个财物布施给他,充其量能够使令他今生得到可乐果报,但下辈子就没有了,在下辈子他死亡以后,他财物就带不走了。但法施不同,这个法施对一个众生的影响是无量的,我们能够说法使令众生对佛法产生理解,产生信心,影响的程度是使令他生生世世的,一个观念的改变,一入耳根,永为道种,所以法施是无量的。
龙树菩萨他等于是赞叹了法施的功德是远远超过财施。特别是我们一个出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应该是以法施为主,因为我们没有去从事种种的生产事业,我们一切的资粮也是来自于众生。所以在宗喀巴大师里面,他做了一个较量说:在家菩萨以财施为主,出家菩萨以法施为主。而事实上法施的功德是远远超过财施的功德。他的理由有很多,我刚刚提出了两个:一个是有漏、无漏;一个有量、无量的差别。
关于这个法施,我再多讲几句话跟诸位鼓励,因为我们以后都可能会从事弘法的工作,来做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工作。那么我们讲到来果禅师。在当时民国初年禅师的大德有两个,南边的是虚云老和尚,北边的是来果老和尚。我们知道来果老和尚,他是割肉,把他自己的肝挖出来,供养他的母亲。一个人能够亲自拿刀割自己的肝供养母亲,我在思惟,这个不是凡夫的境界。
当时的情况禅宗很盛,当然禅宗都是实修,每天都是参禅打坐,息诸缘务。当时的禅宗很多人就批评教下的法师说,你们只会讲,不会做,不如我们真正能够真参实究来的好。来果老和尚就呵斥他说,你不可以这样讲。因为在整个十法界当中,只有佛的功德是圆满的,从佛以下,我们都是凡夫,都是有学位。如果一个法师他虽然做不到,但是他可以把佛陀的法如理地弘扬,使令众生能够栽培善根,来果老和尚说,他的功德跟佛一样,跟佛陀说法完全一样,你还不可以轻视他。他只要能够如理如法的弘扬佛陀的教法,虽然他做不到,但是他使令众生栽培善根了,就着这一点来说,他的功德跟佛一样。
所以我们对这种弘法应该要确认,佛弟子出了家以后,弘法利生是我们的职责,应该有的工作。古德说得好:名利不可争,但是义务不可辞。我们不应该借着弘法的行为,来争名夺利,但是我们有这个责任把佛法弘传出去,让整个佛弟子对佛法有个正见,这个我们必须知道。虽然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以恭敬心,以欢喜心把佛陀的教法弘传出去,那也是无量的功德,这个就是法施。
虽然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至诚恳切地弘扬,使令整个佛法的命脉、法水,能够绵延地流传到下一代去,这个就是我们的责任。因为如果大家做不到,都不弘扬,这样子讲的话佛法很快就会被消灭掉。因为你要讲大乘佛法这种真如本性,那个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大家都不弘扬的时候呢,这个教法一代一代就传不下去,取而代之就是大家都是邪见了。至少有正见在的时候,我们知道说,欸,这个是错,这个是对。
好像说,我们透过《楞严经》的学习,知道我们内心有妄心、有真心。我们知道妄心是不好的,它牵引我们去流浪生死;我们知道真心是我们应该依止的,我们知道说应该要“弃生灭、守真常”。但是遇境逢缘的时候,我们经常失败,做不到。但是做不到,我们内心很清楚,这个妄心我总有一定要离开它。欸,你跟其他人就不同了,你已经知道说你的妄心是不好的,你应该要弃生灭、守真常。虽然我们现在一时做不到,但是你有这种正见,这个就是一种功德。你整个菩提道当中,也代表了从现在开始,你会不断地增上。如果我们完全连这个正见都没有,那你完全没有希望,完全没有希望。所以我们对这个法施应该有认识,不要讲说我们做不到,就不弘扬。
你去看那个灵芝律师,他老人家也是这样,他也是跟来果老和尚这种观念。他说,你一个弘律的律师,不要认为你做不到,你就不讲。因为这个戒律你做不到,但是你讲出来,至少大家知道说,哦,这个戒律是正确的,这个过午不食是正确的。虽然我们有时候不能过午不食,但是我们起惭愧心。但是我们不会颠倒说…。像现在有些人就把戒律删改,十条戒改成八条戒。那么他的理由是说,既然做不到,就把它去掉,这错误。
为什么呢?因为你删掉以后,再过几代,那个个时候知见颠倒。大家看他过午不食,你说这个人那么奇怪,为什么过午不食,对不对?事实上这个正确的,就被人家误导,完全没有一种正见标准。那么这个戒法的弘传,很多的戒的确在比丘戒里面我们很多做不到;但是内心起惭愧心,我们不能够如法奉持佛陀的戒法,我们对如法奉持的我们起赞叹心,恭敬心;而且我们很清楚,我们这样子做是错的,我们很清楚,我们的正见非常清楚,我做不到,但是我内心对这个戒法完全起恭敬心。那么这样子的话就很重要,很重要。
这个一切的一切,不管是经律论的三藏的正见,都必须要靠我们出家法师负起这个责任,我们对众生的正见,有一份的责任。我们有责任来住持正法,续佛慧命。总有一天,我们当然会被无常的大火所烧,我们倒地,但是我们死亡的时候,整个正见已经弘传出去了。好像一棵菩提树它倒了,但是它的菩提种子撒下去了,这个就很重要了。所以希望,我们现在在佛学院读书,立定一个伟大的志向,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为整个佛教的事业,能够尽我们一份的心力,这个是讲到法施。
它的功德就是广结善缘,资财富足。当然它的功德很多,我们只是简单的提出两个。我们经常能够做布施,不管财施、法施、无畏施,跟众生结下一个殊胜良好的因缘。以后如果我们困难的时候,当然能够得到适当的帮助。乃至于能够资财富足,能够得到人天可乐的果报,乃至于诸佛的功德庄严,都能够成就。
上面是就着生善来说,接着我们讲破恶,它能够破除我们内心的悭贪。这个悭跟贪还不同:这个贪,是对财物贪求无厌,叫做贪;这个悭是说,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吝惜不舍,你得到以后又不想舍出去,这叫悭。合起来叫悭贪。那么悭贪怎么破除呢?就是靠布施的法门破除。这一段是说明布施度。
接着我们看辛二的持戒度,第二个法门。首先我们看持戒的自性。
辛二、持戒度
一、持戒自性——《广论》云: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
什么是持戒的自性呢,就是说从损害他,从损伤恼害,这个他指的是一切众生。从损伤恼害一切众生及损害根本,这个根本指的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菩提心了,这个菩提心是菩萨戒的戒体,一切善法的根本。那么从以上两个行为:第一个、损害一切众生;第二个、损害菩提心。那么这两个行为,令意厌舍,使令我们内心意就是意业,产生厌恶,产生舍离。“此能断心即是尸罗”,这种能够断除恶法的心,这种正念的力量就是尸罗。
这个地方也是安立在“此能断心,即是尸罗”,以这种能够断除恶法的心,当做我们持戒的自性。一个菩萨受了菩萨戒以后,跟还没有受戒之前不同。我们没有受戒之前,行为完全没有一个标准,完全是过着一种放逸的行为;我们开始受戒以后,我们一个戒体的产生,内心就产生一种正念的力量,能够防非止恶的一种力量。慢慢来去遵循戒法,慢慢来调伏我们的烦恼。这种能断除恶法的心,这种正念的力量,就是戒的自性。这个地方也是安立在能断心,它的理由也是。如果我们安立在外境的话,一切众生都还是受到伤害。一切众生都受到伤害,那么佛的持戒波罗蜜也没有圆满。而事实上佛的能断心圆满了,所以我们必须安立在能断心为持戒的自性。这个是讲到持戒的自性。
接着我们看下一面,第二,趣入修习持戒方便。我们还是分成两段:一个加行,一个正修。加行,就是经过闻思,来产生我们对持戒的理解和信心。
二、趣入修习持戒方便
一、加行——《摄波罗蜜多论》云:毁戒无能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这段是说明破戒的过患。我们一个菩萨行者违犯了菩萨戒,这样子无能办自力。那么我们一个菩萨行者,自己把自己的戒法给毁掉了,我们连自己的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通通破坏掉了。在《大智度论》里比喻说,一个毁戒的人,好像一只鸟折断了双翼。一只鸟它是靠双翼能够飞起来的,那么这个时候翅膀折断了。又好像这个船体破一个洞,当然是沉到海里面去了。
所以讲“毁戒无能办自力”,一个菩萨行者,你要自利利他,但是毁戒以后,你连自利都没办法;岂有势力而利他,你连自利都没办法,怎么有能力能够利他呢?不能自利而能利他,这个是无有是处,你当然不可能利益众生。
“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所以说这个地方劝勉我们,一个菩萨行者发菩提心,希望能够善巧的来利益众生,你要这样做的话,自己要先把脚跟站稳,你要把戒持好。所以说你要行利他的话,于此缓慢非应理,你对这种此——这个此指的是持戒的行为,你对这个持戒的行为产生缓慢,这个是不合理的。因为持戒是自利利他的基础,你对这个持戒的行为缓慢,当然不能够成就利他。接着我们再看第二段。
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
这两个偈颂,这个偈颂和前面的偈颂,都是在说明破戒的过患。“当见猛利大怖畏”,我们一个凡夫在持戒,跟一个圣人持戒有不同。比如初果以上得到道共戒,他面对这种染污的境界持戒,有无漏的道力,有这个无漏的智慧现前,所以他持戒很轻松很自在。
但是我们凡夫还没有成就这种道共戒,还没有成就无漏智慧,这种般若的空观现前之前,我们持戒都是要去思惟犯戒的果报,以一种怖畏心来持戒,我们没办法以般若心来持戒。我们在面对这种贪爱的境界的时候,要去思惟,哎呀不行,我不能一念的差池,为未来的生命造就多生多劫这种痛苦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讲“当见猛利大怖畏”,要看到我们毁犯了戒法,猛利的这种果报,内心生起极大的怖畏之心。
那么这样子的话,“可断虽小亦应断”,虽然这个过患是一个小过患,但是你也应该要断除。比如说我们身口意当中,你发现你这个人很喜欢打妄语。虽然打妄语你感觉是一个小的过患;但是你想一想,菩萨戒上说:“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我们在这个小的戒法里面你不去持,一天犯妄语你犯了十遍二十遍,每天的犯。就好像水滴,这个水滴它本身虽然很小,但是你每天的造作,它点点滴滴的累积,渐盈大器,到最后像一个河一样。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你这种数数的造业,这个果报不断的累积,要使令我们堕落到三恶道去。
所以持戒的行为,这个小小的行为,恶法虽然是小,但是你不断除,整天的增长,那么这样子果报还是很可怕。所以说“可断虽小亦应断”,即使是再小的戒法,我们违犯了有过患,欸,马上改过来,可断虽小亦应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当见猛利大怖畏,看到未来的果报是这么的猛利,内心生起怖畏。这个是讲到破戒的过患,下面两个偈颂赞叹持戒的功德。
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在。
一个持戒的人未曾出言,那么一个持戒庄严的人,他事实上并没有讲出什么话;而且未力集,他也没有努力的去积集什么资粮。但是能摄所须诸资具,他自然就能够去摄取一些所需要的修道的资粮。他不必讲什么话,也不必去修什么资粮,但是他就很自然能够摄取一切他所需的资粮。“无怖世人悉敬礼”,无怖是指他不以暴力使令众生产生的怖畏,而世人很自然的就想对他有恭敬心,找他礼拜。
你看忏公师父,他真的一生持戒庄严。我曾经就听到一个人说,一个台北的居士,他说他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对佛法也没有信心。听别人说莲因寺有一个忏公师父,他就去看一看,也不知道忏公师父长的什么样子。他去是礼拜天,就在大殿里面晃来晃去,突然间走出一个老和尚,他看到以后,他说我就自然想跟他顶礼,就这样跪下去了。他第一次跟法师顶礼就是忏公师父,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之后就想跟他顶礼。这个地方就是持戒的功德,产生一种庄严的威仪,“无怖世人悉敬礼”。
“无功未集得自在”,他虽然没有努力的去积集种种的功德、福德资粮,但是就能够在一切的资具当中得到自在。当然他得到这种资粮的自在,完全是持戒的功德所召感。我们一个人持戒庄严,成就这种威仪,当然我们不是要让众生来赞叹,但是如果站在一个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立足点上,就非常重要。
因为你不能够使令众生对你产生恭敬心,说的佛法对他没有摄受力,对他没有摄受力,他得到利益就不大。比如说我们讲一句话,跟忏公师父讲一句话又不同,同样一句话,就不同。所以我们能够持戒,让众生对三宝、对僧宝产生恭敬心,对整个佛法的弘传有很大的利益。接着我们看第四个偈颂:
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
如是智者善自思惟持犯得失,谓持戒者自利利他,毁戒者自他俱损,则持戒之心任运而生。
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思惟持戒的功德,乃至于犯戒的过患。对这种戒法,这种如法奉持之心,知道“持戒者自利利他,毁戒者自他俱损”,那么我们持戒之心就任运能够生起。就好像在前面研究戒的时候,我们讲到《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持戒之人所求如愿,能够成就人天可乐果报,乃自于三乘的圣道。破戒之人一切皆失;破戒了,一切恶法、一切的善法通通破坏了,堕落到三恶道去,一切皆失。那么我们经常思惟,对于这个戒法就会好好护持。这个是加行,接着我们看正修。
二、正修——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持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
这个地方是讲到持戒的下手处。“诸行所依谓菩提心”,整个菩萨六度万行所依止的就是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不应失坏”,我们不应该使令这个菩提心丧失,或者破坏;乃至于必须要渐渐地使令它增长。这个“是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这是整个持戒,乃至于整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所有的根本。
“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这句话是说,以一个大乘的菩萨戒来说,最重要你要护持你的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一切六度的根本。我们怎么能够护菩提心呢?它的下手处,就是要遮止去损害一切有情,我们不应该去恼害损伤一些众生。身口意:身业不做杀生的行为,口业不说恼害众生的话,意业能够经常的关怀众生,这个就是整个菩萨戒的下手处。因为整个菩提心它的全体大用是大悲心,大悲心的表现就是要不杀生,不能够损害一切有情。
所以整个菩萨戒的重点是在对治杀生。这个跟小乘的戒法又不同。小乘的戒法很注重贪,大乘的话注重杀生,它的理由是,因为杀生直接影响到菩提心。
大地以上所有尸罗为所愿境,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
第二个下手处,我们要好好的研究戒法,整个大地以上所有的尸罗——所有佛陀所制的戒法,都是我们所希求好乐的境界。“于初发业”,这个发业就是我们最初的受戒,引发了一种善的种子。受了戒以后,“对于诸进止处”,这个进就是说作持,什么事应该做;这个止是止持,什么事不该做。对于整个戒法的止作二持,我们“当从现在至心的修学”,好好的奉持,好好的研究。因为你必须研究,才知道怎么来奉持。
特当了知十不善业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菩提道次第广论》—
这个戒法很多,下手处就是十善业,对于十善业的性戒和遮戒,每天能够经常的防护,经常的检点观察。特别对于自受律仪,我们自己所受的,可能是五戒、八戒、菩萨戒等等,它的根本重罪——杀盗婬妄这四个根本重罪,我们特别要努力地去数数地生起防护之心。这整个持戒的下手处就是十善业,乃至于四根本重罪。
这个是说明持戒的三个下手处:第一个不恼害众生,第二个研究戒律,第三个修习十善业。这是讲到趣入修行戒法的方便。最后我们来看第三科,修行持戒的差别内容。
三、修习持戒差别内容
持戒的内容有三个:第一个摄律仪戒,第二个摄善法戒,第三个饶益有情戒。
一、摄律仪戒:是对于佛陀所制定的律仪,能够轻重等持,这个是就着断恶,这个断德来说。
二、摄善法戒:对于整个菩萨的一切的善法,我们都应该努力的修行。特别是智慧,我们要去读诵大乘经典,作闻思修的工作:听闻正法,如理思惟,随顺修行。这个摄善法是就着智德来说。
三、饶益有情戒:(对不起这个地方打错了,这个善应该改成益。)饶益有情戒是就着利他,我们以慈悲喜舍之心来教化众生,使令众生能够离苦得乐,饶益有情戒。
那么它的功德,在生善方面能够使令我们身心庄严。一个持戒人,他的身、他的内心特别庄严。佛的三十二相,在《大般若经》上说:“三十二相无别因,皆因持戒所得”,佛的三十二相的功德庄严,都是持戒所成就。第二个功德,能够引生禅定。我们以这个戒法来摄心,身口意三业慢慢的就不敢放逸,我们修习禅定就容易成就。
它的破恶能够度,度脱一切恶业。身口意的恶业,都能够靠着我们持戒的行为,能够破除,能够度脱。这个是讲到持戒度。
这个地方诸位有没有问题,谈到持戒度。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无功未集得自在”无功,就是说你没有努力地去积集种种的功德,但是你却能够得到自在,在什么法得到自在呢?于一切的资粮能够得到自在。所以这个无功未集是一段,你没有努力地去修习种种的福德资粮;但是能够于一切的资粮得到自在,那么他主要就是靠着持戒的功德。
我讲一个故事,这个地方“无功未集得自在”,这是一个持戒的功德的殊胜。佛在世的时候,乔萨罗国有一个商人,这个商人他到海中去取宝,经过一段的辛苦以后,他把这个宝取回来。取回来以后,他就把财宝拿出一部分,好的璎珞和珠宝去供养乔萨罗国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很欢喜,就赏给他很多的金钱。那么波斯匿王得到璎珞财宝以后,他就要把珠宝和璎珞赏给他的夫人,就把宫中的夫人通通叫出来,有六万个夫人通通出来。
这个时候第一夫人没有来,茉莉夫人。波斯匿王很生气,说第一夫人怎么没有来?就问旁边左右。左右说大王,今天是十五号,茉莉夫人今天持八关斋戒,所以你招请她,她不来。波斯匿王就很生气说,不可以,我是国王,我请她来,她就来。那么就把茉莉夫人请过来了。
茉莉夫人她今天持八关斋戒,穿的很朴素,她是第一夫人,本来都是穿很华贵的衣服;她今天要持八关斋戒,穿得很朴素。但虽然很朴素,她来到这个殿上以后,身相光明,威德具足。身体放出光明,看起来一副不可侵犯的样子。波斯匿王本来要责罚她,一看到她,对她产生恭敬心。他说你有什么道术啊,为什么今天看起来特别的感觉不可侵犯呢?
茉莉夫人说我没有什么道术,我今天但是奉持佛陀的斋戒。波斯匿王说,这个持戒有这么多功德?那么茉莉夫人就把这个持戒功德,简单的跟他介绍。波斯匿王很欢喜,就拿出最好的璎珞要赏给摩利夫人。茉莉夫人说,大王,我今天持八关斋戒,不能接触到宝物。怎么办呢?茉莉夫人说:我们可以把它拿去供养佛陀。波斯匿王说:好,同意。大家就把璎珞拿去供养佛陀。
供养佛供养完以后,波斯匿王就请示佛陀说:佛陀,茉莉夫人今天持八关斋戒,我看她的身体特别不同,身体有不但有光明,而且有威德。那么茉莉夫人今天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呢?请佛陀为他开示。佛陀说:我们整个印度有十六个国,把十六个国家的珍宝财宝通通集合起来,集合以后开始布施,把十六国的珍宝,所有国王、王公、老百姓的财产通通集合以后,全部把它布施光了,它的功德比不上茉莉夫人,今天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我们再想想看,一个凡夫不可能拿十六国的珍宝去布施,没有人那么有钱,也就是说我们要成就这种布施波罗蜜的功德,几乎不可能,但是我们持戒能够成就。我们要看看佛陀对持戒功德的赞叹,要不是佛陀金口所说,佛陀从他嘴巴讲出来,真语者、实语者,我们几乎不敢相信,几乎不敢相信。所以诸位,我们今天出了家,每天的奉持八关斋戒,这个是一个殊胜的功德。
你想想看,茉莉夫人只有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整个印度十六国的布施比不上她的功德,你想想看,这个是佛说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到人身,能够出家,来到僧团,每天奉持八关斋戒,啊,这个是一个殊胜的资粮。好好的应该要保护我们的戒体,所谓的“无功未集得自在”。茉莉夫人那一天也没有做什么事,就在家里面老老实实的受持八关斋戒,但是她对一切的珍宝得到自在。这样子,我们就知道持戒对我们的重要性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 上一篇:比亚迪,为什么敢欠款2500亿!
- 下一篇:鲁迅与郁达夫的深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