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传(67)哲人其萎
发布时间:2025-07-06 06:24 浏览量:1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迎来了公元366年。
仲春二月,燕国境内发生旱灾。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春天的阳光本应温和,现今却如火炉一般炙烤天地。因为缺乏雨水,田野间干涸而黯淡。
季春三月,热风窒息。太宰兼大司马慕容恪、太傅兼司徒慕容评,叩请归政慕容暐。
两人奉上印玺、绶带,表示愿意致仕(退休):“荷先帝之恩,蒙陛下之遇,臣等肩负重任。如今阴阳不和、政务混乱,以致水旱失调。臣等能力有限,考虑不周,非常惭愧啊。为了不辜负先帝的委托、不违背陛下的恩义,臣等情愿退位。恳请陛下准许。”
燕主慕容暐回复:“先帝把朕托付二公,盖因卿家乃皇室懿亲。卿等辅佐朕,一贯兢兢业业。关中氐秦没有宾服,江东遗虏还在顽抗。朕要一统六合,卿家岂能因自谦而背离责任。独善其身乃小事,像周公那样规谏君王才是大事。社稷大业,还要依赖卿等。”
燕主扯断二人的表文,以示绝不答应。
郁蒸五月,天干物燥。慕容暐命令,撤除宫廷的歌乐、减少荤菜的数量,又亲自拜祭求雨:“朕以寡德,莅政多违;亢阳三时,光阴错绪,农植之辰而零雨莫降。其令有司彻乐,太官以菜食常供祭奠。”燕主不听音乐不看歌舞,少吃肉多祭祖。时值盛夏,果然大雨磅礴。
当月,东晋平定了宗室司马勋的兵变。
梁州刺史司马勋,驻扎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去年年底,梁州刺史见朝廷无暇顾及西蜀,遂起反心。司马勋自称梁、益二州牧、成都王,率兵南下包围了益州首府。
桓温听闻,冷冷一笑。他让荆州刺史桓豁攻击南郑,又命鹰扬将军朱序支援益州。桓豁迅速占领南郑,朱序带五千人马抵达成都。半年来,司马勋屯兵城外无所作为。得知老巢丢失,叛军慌作一团。朱序联络成都守军,内外夹攻生擒司马勋。桓温将司马勋斩首,又把人头送到建康。
牵一发,动全身。司马勋本为牵制秦国的偏师,这下坏事了。
孟秋七月,秦王苻坚听闻卧榻之敌崩溃、桓豁分兵在外,立即命令王猛、姚苌、杨安突袭荆州的南乡郡(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杨安为仇池人----仇池是氐族人在仇池山(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建立的政权。因叔公杀害了父亲,杨安不得不投靠秦国。
两万秦军攻占南乡,桓豁急忙派兵援救。仲商八月,晋军赶到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王猛掳掠一万多户人口,早已从容退却。
季秋九月,大概闲得无聊了,燕国宫廷乐队的官员不务正业了。钟律郎郭钦建议,讨论讨论帝国的德性。老调重弹、旧事再提,郭钦阐述国家承继石赵,应为木德。慕容暐想想,同意了。于是,燕帝国的旗帜和官服统统改成青色。
初冬十月,太宰慕容恪决定拔掉深入腹心的肉中刺----老对手诸葛攸。
慕容恪命堂弟慕容厉进攻泰山郡。今时不同往日了,燕军气势如虹,泰山郡孤悬无助。抚军将军慕容厉包围泰山郡,又断绝水源。诸葛攸惊慌失措,狼狈逃奔淮南。慕容厉攻下泰山、济阴、高平、鲁等郡国,占领兖州。其实,这事儿早该交给慕容垂----毕竟吴王担任过五年的兖州牧。
末冬十二月,坐镇鲁阳的慕容垂来活儿了。
东晋的南阳太守桓澹(澹读音:但)外出办差。主官走了,督护赵弘、赵忆(《资治通鉴》作赵亿,今依《晋书》)占据首府宛城,向燕国请降。桓澹不敢回城,逃往新野。
宛城(今南阳市宛城区),自古必争之地。东汉末年,曹操在此跟张绣发生冲突,痛失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荆州最初的州府在宛城,后来才南移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慕容垂思索之后,命令南中郎将赵槃驻防宛城。赵槃曾出使后赵,也放弃过鄄城。赵槃率队进驻宛城,赵弘、赵忆表示热烈欢迎。二赵是南阳人,莫非跟赵槃同宗?
得到宛城后,慕容帝国的版图达到了巅峰。
燕国东临大海囊括辽东、青兖,西与秦国以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为界,南跟晋国以宛城分荆襄、隔淮河相峙(不含彭城国、下邳国),北接代国以云中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代郡北(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广宁郡(今张家口市涿鹿县)一线分割漠原。燕帝国的疆域涉及今天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慕容氏管辖司、平、幽、冀、青、兖、并、豫、洛九个州,势力范围达到徐、荆、营三个州,统辖七十多个郡国,治理超过千万人口。要知道,当时华夏的户籍人口也才两千多万。
公元367年初春,万物复苏。桓温指责庾希应为国土沦丧负责,徐州刺史庾希被朝廷免职。庾希的皇后妹妹刚死,桓温就翻脸无情。五年后庾希起兵反对桓温,失败被杀。
二月,燕国第三次袭击丁零。这次出马的为抚军将军慕容厉、镇北将军慕容桓。慕容桓乃慕容双骄的弟弟,爵封宜都王。二将意气风发,带兵北上。
四月,镇南将军慕容尘偷袭荆州的竟陵郡(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第一次,燕国主动攻击荆州军----慕容垂可能不在鲁山了,否则不应该作壁上观。
竟陵太守罗崇临危不惧,奋力击退了慕容尘。燕国侵占荆襄的梦想,烟消云散。老狼感慨,多年后慕容垂会在此地打几场漂亮仗----为什么,燕国不启用慕容垂啊?
西北那边,秦国跟凉州打起来了。原先,苻坚让王猛搞定两国交界处的反叛。
凉王张天锡乃张重华的弟弟。听闻秦军压境,张天锡亲自统兵支援。可惜,凉州军略逊一筹,前锋被秦军击败。张天锡惶恐,不知所措。正在此时,王猛的信到了。
王猛言辞恳切:“我前来捉拿叛将李俨,并非跟您为敌。如果您撤军,我也回长安。您迁走居民,我带走叛将。大家各取所需,不用交战。”张天锡借机下台,班师姑臧。
五月底,太宰慕容恪病危。
在其执政的七年间,燕国昂首阔步。太宰效仿黄老之治,政令较为宽容。
黄老,就是黄帝和老聃(李耳)。黄老学派主张“道法自然”,鼓励无为而治。老狼强调:无为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君无为臣有为、政无为法有为”。简单来说,上级依靠法规和制度,做有限、有效的目标管理,放手让下属做好本职工作。
历史上最成功的黄老案例,即西汉文景之治。萧规曹随,皇帝大臣对政务不作过多的干预。朝廷精简人员、缩减机构,政策顺其自然、与民生息。黄老之治,带来了文景盛世。
慕容恪也奉行无为之道,看上去颇有成效。
太宰多用恩情抚慰将士,不愿作威作福。军队内一团和气,表面很宽松,但常年胜多负少。下属如若出现过失,慕容恪不会公开处分,仅仅调职表示贬责。犯错的官吏互相开玩笑:“你又想让太宰调动你的官职啦!”细细读来,老狼觉得慕容恪的做法欠妥。
黄老政治的根基是完善的制度!正所谓,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如果没有法规约束,无为之治变成自由散漫。军队没有严格的纪律,在顺境里还能依靠个人勇气获胜;一旦处于逆境,会加速崩溃。好比,飞将军李广宽待士兵,深受爱戴;但打仗时全军覆灭,李广单身逃出。岳家军难以撼动,全靠森严的纪律培训出坚定的意志。
如果没有惩罚制度,朝廷上下皆重私利而藐视律法。官吏们推卸责任,不把犯错当回事儿。诸葛亮告诫刘禅加强威信,但后主赏罚不明致使佞臣当权。大唐《贞观律》对官员的选任、失职、考课、休致作出详细的规定,合理的法令铸就了贞观之治。
慕容恪秉国正值乱世,乱世需用重典。但为了改变掌权初期留下的武断印象,太宰特意仁慈治军、宽厚治吏。可惜啊,矫枉过正了。百官不受拘束,骄纵随意;军政悠闲,埋下了武嬉文恬的祸根。慕容恪的治国之道过于优容,只是这种弊端被不断上升的强劲国力掩盖了。
太宰慕容恪私德无亏,儿子们没有高官显爵。散朝后,太宰既不花天酒地,也不声色犬马。回到家中,他要么博览群书,要么色养母亲。色养,和颜悦色地奉养长辈。孔子把色养称为至孝。
太宰慕容恪事必躬亲,几乎把所有的重任都扛在自己肩上。然而,一曲弦乐岂是孤掌可鸣?一羽霓裳莫非单丝成线?一幢大厦难道独木能支?恰如诸葛亮一般,慕容恪积劳成疾。
病重期间,慕容恪最担忧的还是帝国的前途。
此前,慕容恪已把慕容垂召回担当司隶校尉(据《魏书列传八十三》)。现在,他劝告探病的乐安王慕容臧和太傅慕容评,希望把自己担当十四年之久的大司马一职交给慕容垂。
慕容恪的理由是:大司马乃军务的决策者,需要经验丰富的人职掌。若按亲疏次第,继任者当为小皇帝的亲幼弟慕容冲,或者庶长兄慕容臧。兄弟俩虽敏锐,但毕竟年轻。慕容垂能力突出,谋略超群。国家危难之际,不可沽名钓誉;希望诸位以社稷为重,主动让贤。
弥留之际慕容恪还不放心,恳挚地对探望的慕容暐说:“吴王的才干超过我十倍,先帝考虑长幼之序才让我做了首辅。报答陛下的大恩,莫过于推荐贤人。傅悦是个筑墙的奴隶,也做宰相;何况吴王乃至亲,拥有管仲、萧何之才。愿陛下将朝廷政务托付,国家安定无虞。”
杜鹃啼血托春心,忠言逆耳寄深情。时来但处周公位,历举华人百世希。
公元367年7月14日,大燕建熙八年六月初二,太宰慕容恪辞世(依《资治通鉴疑年录》)。
历朝历代,慕容恪被誉为名将贤臣。
王猛赞赏慕容恪“可谓古之遗爱矣”,北魏崔浩评价其为霍光。北宋司马光说他“内修政事养亲爱民,外开封疆威行邻敌”。南宋陈普称颂“才优而心正”,明朝的王夫之讲:“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清代的李鸿章赞许:“为国者但问自治,而不依他人之祸福;晋人喜慕容儁之没,岂知慕容恪之更胜耶。”陈寅恪先生,把慕容恪评为十六国第一名将。
唐玄宗设武庙祭祀历代良将,慕容恪位列其中。北宋时,武庙有增有减,太宰依旧飨用供奉。为什么慕容恪能够常驻武庙?不仅仅武功赫赫,更在于他的品行。
对君主忠、对母亲孝、对百姓仁、对部属义,慕容恪代表着封建道德的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