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的历史与文明长卷

发布时间:2025-07-07 18:05  浏览量:1

有诗为证:

《子洲行记》

黄土塬的褶皱里

藏着一把青铜钥匙

打开新石器时代的陶片

纹路间 大理河正年轻

无定河的浪 拍过秦汉的城墙

戍卒的铠甲 在夯土里生锈

那些未寄出的家书

长成崖畔的山丹丹

白狄人的皮袍 裹着中原的丝绸

魏赵的货币 压弯了茶马古道

蒙恬的剑 划开农耕与游牧的界碑

却划不开 荞面饸饹里的五谷香

石窟里的佛 看着朝代更迭

看党项人的风 吹过宋时的寨堡

看蒙古包的炊烟 与窑洞的灯火

在星夜 悄悄换了酒杯

信天游 从李子洲的笔尖长出翅膀

飞过兵工厂的铁锤 飞过土改的账本

那些年轻的名字 永远停在二十岁

却让每一粒小米 都记得春天

剪纸的红 剪出所有岁月

剪出黄馍馍的褶皱 剪出秧歌的绸带

剪出老窑洞的窗棂 框住

——这颗黄土高原的 心上痣

正文:

子洲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子洲县如镶嵌在沟壑间的明珠,它承载着千年的风云变幻,铭刻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地理与人文共生,红色记忆与古老传说共鸣,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长卷。

一、历史地理:黄土高原上的独特印记

子洲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无定河及其支流蜿蜒流淌,切割出千沟万壑的独特地貌。这里的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在长期的雨水冲刷和风力侵蚀下,形成了梁、峁、沟、塬交错的景观。

早在新石器时代,子洲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考古学家在境内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石器等文物,见证了远古先民在这里的生产生活。

夏商时期,子洲属雍州之地。彼时的雍州,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地域广袤,涵盖今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 。在夏代,雍州作为王朝的西部边陲,虽远离夏王朝的统治中心,但已纳入华夏文明的辐射范围。夏人以农业为本,子洲深厚肥沃的黄土层,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当地先民在这片土地上,使用石铲、骨耜等简单农具,种植粟、黍等耐旱作物,开启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生活。

到了商代,雍州之地逐渐形成了诸多方国部落。子洲虽未发现确切的商代城邑遗址,但根据周边地区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推测,此地与商王朝有着一定的联系。商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青铜文化,通过贸易和战争等方式影响着这片土地。子洲的先民或许曾向商王朝进贡当地的皮毛、药材等特产,也可能受到商文化中占卜、祭祀等习俗的影响,在祭祀活动中,采用类似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子洲成为白狄部族的重要活动区域。白狄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以畜牧、狩猎为生,擅长骑射。他们逐水草而居,在子洲广袤的草原和山林间,放养着成群的牛羊,骑着骏马奔驰。白狄部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的服饰以皮革为主,便于骑马作战和抵御寒冷;饮食上以肉、奶为主,同时也会通过与周边农耕民族的贸易获取粮食。在与中原文化的长期交流碰撞中,白狄逐渐吸收了部分农耕文明的成果,开始尝试小规模的农业种植,还学会了制作简单的陶器和青铜器。

随着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的加剧,子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派大将吴起伐秦,占据河西之地,子洲一带也纳入魏国版图。魏国在此设上郡,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魏国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在军事上,修筑城池,派驻军队,加强防御工事,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和秦国的威胁;在经济上,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兴修水利设施,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同时,魏国的文化也在此传播,中原地区的礼乐制度、文字等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

后来,赵国势力逐渐强大,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子洲部分地区转归赵国管辖。赵国将其军事和文化特色带到了这里,赵国的骑兵战术在子洲的山地间得到应用和发展,当地的年轻人也纷纷学习骑射,加入赵国军队。赵国的货币在子洲流通,商业活动日益频繁,集市上,来自赵国的丝绸、铁器等商品与子洲当地的畜产品、手工制品进行交换,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

这一时期,子洲成为了中原各诸侯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角逐的前沿阵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为子洲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多元的基础 。魏国在此设上郡,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魏国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在军事上,修筑城池,派驻军队,加强防御工事,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和秦国的威胁;在经济上,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兴修水利设施,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同时,魏国的文化也在此传播,中原地区的礼乐制度、文字等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

后来,赵国势力逐渐强大,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子洲部分地区转归赵国管辖。赵国将其军事和文化特色带到了这里,赵国的骑兵战术在子洲的山地间得到应用和发展,当地的年轻人也纷纷学习骑射,加入赵国军队。赵国的货币在子洲流通,商业活动日益频繁,集市上,来自赵国的丝绸、铁器等商品与子洲当地的畜产品、手工制品进行交换,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子洲成为了中原各诸侯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角逐的前沿阵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为子洲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多元的基础 。

秦统一六国后,子洲成为上郡的一部分,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在北方修筑长城,子洲境内的部分长城遗迹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这些古老的城墙,虽历经岁月的侵蚀,部分墙体已坍塌,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雄伟气势,仿佛能看到戍边将士们在城墙上警惕瞭望的身影。

汉代,子洲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当时,这里是中原王朝抵御匈奴的前沿阵地,许多重要的军事关隘就设置在此。随着历史的变迁,子洲先后归属不同的政权管辖,其行政区划也不断调整。

汉代时,子洲县所在区域属上郡管辖。上郡是秦汉时期的重要边郡,此地作为边疆地带,在军事防御和边疆开发中发挥一定作用,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相邻,受当时边疆治理政策影响较深。

三国两晋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较多,子洲县所在区域先后处于曹魏、西晋等政权统治下,因地处北方,常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地带,行政归属也随政权变动而多次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受战乱影响较大。

南北朝是分裂割据的时代。子洲县所在区域先后隶属于北魏、西魏、北周等北方政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此推行过一些适应本地情况的统治措施,同时,民族融合趋势在这一区域有所体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逐渐相互影响。

隋朝统一后,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调整,子洲县所在区域属雕阴郡管辖。隋朝重视水利和交通建设,这一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唐朝时,子洲县所在区域属关内道延州管辖。唐代国力强盛,边疆地区相对稳定,此地的农业、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同时,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北的通道之一,这里在物资转运、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桥梁作用。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势力崛起,此地的行政和军事归属也受到一定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速、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子洲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如同一位静默的见证者,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文化的交融,在跌宕起伏中沉淀出独特的历史韵味。

宋代,子洲县处于宋与西夏对峙的前沿地带,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彼时,这里是北宋抵御西夏南侵的屏障,战事频繁,烽火连天。为了加强防御,北宋在此修筑了众多军事堡垒,如怀宁寨、绥平寨等。这些寨堡选址巧妙,多建在地势险要之处,四周环绕着高耸的城墙和宽阔的壕沟,城墙之上设有瞭望塔、箭楼,时刻警惕着敌军的动向。

怀宁寨位于大理河与小理河交汇处,扼守交通要道。寨内驻扎着大量宋军,他们屯田戍边,平时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战时则拿起武器抵御外敌。北宋名将种谔曾在此指挥作战,与西夏军队展开激烈交锋。种谔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周边百姓迁入寨内,使西夏军队难以获取物资。同时,他积极训练士兵,改进武器装备,利用当地的地形优势,多次成功击退西夏的进攻。在战斗的间隙,宋军与当地百姓相互交流,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带到了子洲,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除了军事活动,宋代的子洲在经济上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由于地处宋夏边境,边境贸易应运而生。官方设立了榷场,允许宋夏双方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子洲的榷场热闹非凡,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与西夏的马匹、皮毛、药材等货物在此交易。商人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这种边境贸易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和党项族的百姓在贸易中相互了解,学习彼此的语言、习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元朝时期,是北方民族交融下的新发展时期。几乎在元朝以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子洲县也纳入元朝版图。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子洲县属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管辖。在这一时期,子洲县迎来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蒙古、色目等民族的人口陆续迁入,与当地的汉族、党项族等居民共同生活。民族的交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风格上,蒙古族的帐篷元素与汉族的窑洞相结合,出现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在保留窑洞冬暖夏凉特点的基础上,在外观装饰和内部布局上融入了蒙古族的风格,如采用蒙古包式的圆形穹顶设计,内部装饰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花纹图案。在饮食方面,蒙古族的奶制品、肉制品与汉族的面食、谷物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美食。例如,当地百姓将蒙古族的奶皮子加入到面食中,制作出独特的奶皮馒头;将汉族的烹饪方法应用到牛羊肉的制作上,创造出别具风味的炖羊肉。

经济上,元朝重视农业发展,推行一系列鼓励垦荒的政策。子洲县的百姓积极响应,开垦了大量荒地,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同时,畜牧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蒙古族带来的先进畜牧技术,使当地的牛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元朝的交通较为发达,驿站制度完善,子洲县作为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商队沿着驿道往来,将子洲的农产品和畜产品运往各地,又带回外地的商品,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

明朝时期带来的屯垦戍边与商贸繁荣昌盛时期。

明朝建立后,为了抵御北方蒙古势力的侵扰,在北方边境设立了九边重镇,子洲县地处延绥镇防区,再次成为军事要地。明朝推行卫所制度,在子洲县设立了众多卫所,如绥德卫、延安卫等。大量军队驻扎在此,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卫所的士兵平时耕种土地,战时出征作战,实现了军队的自给自足。屯垦戍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子洲县的农业发展。士兵们开垦了大片农田,兴修水利设施,引大理河水灌溉农田。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农具和种植技术,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和村落也逐渐发展起来。双湖峪、周家硷等城镇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街道上商铺林立,有售卖生活用品的杂货店、铁匠铺、裁缝店等,还有客栈、酒馆供过往行人休息、用餐。

在商贸方面,明朝实行开中制度,鼓励商人向边境输送粮食等物资,以换取盐引。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商人来到子洲县,他们将内地的粮食、布匹等物资运到这里,然后换取盐引,到盐场支取食盐进行贩卖。子洲县因此成为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来自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在此建立会馆,如山西会馆,成为商人交流、聚会的场所。会馆建筑宏伟,雕梁画栋,具有浓郁的晋商文化特色。商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晋商的诚信经营理念、商业文化对子洲县的百姓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明朝时期子洲县的民间文化也得到了发展。陕北民歌在这一时期逐渐成型,百姓们在田间劳作、放牧时,用歌声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民歌旋律优美,歌词质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清政府统治时期,行政变革与文化传承接踵而来。清朝时期,子洲县的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属陕西省榆林府绥德州。在清朝统治的前期,社会相对稳定,子洲县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土地开垦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当地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黄土高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耕作方法,如轮作、间作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商业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子洲县的集市贸易更加活跃。除了传统的城镇集市,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定期的集市,方便了百姓的交易。集市上,农产品、手工制品、日用品等琳琅满目,交易活动十分热闹。同时,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当地的工匠们制作的铁器、木器、陶器等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的需求,还销往周边地区。

在文化传承方面,清朝对子洲县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起到了保护和推动作用。陕北剪纸、秧歌等民间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各村镇都会组织秧歌表演,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彩绸、扇子,随着鼓点舞动,跑旱船、踩高跷等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观看。剪纸艺术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妇女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装饰房屋、赠送亲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到了清朝晚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子洲县也受到了影响。战乱、灾荒频繁发生,百姓生活困苦。民国时期,子洲地区的行政区划仍在调整中。即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子洲县的百姓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着祖辈的文化和传统,等待着新时代的曙光。

宋元明清时期的子洲县,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变迁。从战火纷飞的边陲重镇,到民族交融的多元之地;从屯垦戍边的繁荣景象,到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每一个阶段都为子洲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塑造了它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品格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子洲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和建筑风格。行走在子洲的乡间,你能看到既有北方草原民族的豪迈粗犷,又蕴含着中原文化细腻婉约的独特风情。

二、人文风俗:岁月沉淀的多彩画卷

子洲的人文风俗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陕北民歌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底蕴,信天游的歌声回荡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间。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民,还是赶着毛驴的脚夫,都能用嘹亮的歌声抒发内心的情感。那悠扬而高亢的曲调,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陕北剪纸也是子洲民间艺术的瑰宝。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在她们的剪刀下跃然纸上,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每一幅剪纸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或是对丰收的期盼,或是对家庭和睦的祝福。

子洲的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春节期间,秧歌表演热闹非凡。身着鲜艳服装的演员们,踩着欢快的鼓点,舞动着彩绸,扭出各种优美的舞姿。跑旱船、踩高跷等节目更是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前来观看。

在饮食文化方面,子洲有着独特的风味。黄馍馍是当地的传统美食,用糜子面发酵后,包上豆沙馅,蒸熟后色泽金黄,口感香甜。子洲果馅也久负盛名,它以面粉、油、糖、芝麻等为原料,经过独特的制作工艺烘烤而成,外皮酥脆,内馅香甜,是当地人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此外,羊肉臊子饸饹、荞面圪坨等美食,也让食客们回味无穷。

三、历史遗迹:凝固的时光记忆

子洲境内留存着众多历史遗迹,它们是时光的见证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吴堡石城,位于子洲县吴堡乡,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石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城墙全部用石头砌成,坚固异常。城内街道狭窄曲折,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古老的庙宇、祠堂、民居,每一处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大理河桥遗址也是子洲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这座桥始建于宋代,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虽然如今桥体已部分损毁,但残存的桥墩和桥基仍能让人想象到当年车马喧嚣、行人如织的热闹场景。它见证了子洲地区交通的发展变迁,对于研究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和交通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子洲还有许多古寨堡,如高家坬寨、张家寨等。这些寨堡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是当地百姓为抵御战乱和匪患而修建的。它们选址巧妙,建在地势险要的山头或山梁上,四周设有高高的寨墙和瞭望哨。站在寨堡之上,俯瞰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和沟壑,能让人感受到当年人们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

四、人物故事:璀璨星河中的闪耀光芒

子洲这片土地人杰地灵,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子洲人。

李子洲,是子洲县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陕北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创建者。李子洲出生于子洲县双湖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期,他前往北京求学,在北京大学期间,深受李大钊等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毕业后,李子洲回到陕北,在绥德师范学校任教。他以学校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为陕北革命事业播下了火种。在他的努力下,绥德师范成为陕北革命的摇篮,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陕北革命的骨干力量。李子洲还积极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工人运动,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卓越贡献。不幸的是,1929 年,李子洲因长期遭受敌人迫害,积劳成疾,在狱中壮烈牺牲。他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子洲人民奋勇前行。1944年,为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经批准设立子洲县,隶属绥德分区。李子洲是陕西早期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其名字命名县名,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子洲县的隶属关系有所变化,先后属绥德专区、榆林专区、榆林市等,如今是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县,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不断发展,既保留了历史的印记,也在新时代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马文瑞,也是子洲杰出的革命人物。他早年投身革命,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革命战争年代,马文瑞转战陕北各地,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为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马文瑞在多个重要岗位上工作,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子洲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或许没有留下显赫的名声,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子洲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的是勤劳的农民,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有的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扎根乡村教育,为子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五、历史传说:神秘浪漫的文化瑰宝

子洲流传着许多神秘而浪漫的历史传说,这些传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传说在很久以前,子洲境内的一座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她看到当地百姓生活困苦,常常遭受干旱之苦,便心生怜悯。于是,仙女施展法术,让山上涌出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四季长流,滋润着山下的土地。百姓们从此不再为缺水而发愁,庄稼也连年丰收。为了感谢仙女的恩情,人们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仙女。每年特定的日子,人们都会前往庙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一个关于无定河的传说。相传,无定河原本是一条温顺的河流,河水清澈甘甜,滋养着两岸的百姓。后来,河底来了一条恶龙,它兴风作浪,使河水泛滥成灾,淹没了村庄和农田。一位勇敢的青年得知后,决心为民除害。他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一把宝剑,与恶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青年终于战胜了恶龙,无定河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从此,人们在无定河畔安居乐业,青年的英勇事迹也在子洲代代相传。

这些传说,反映了子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善良和勇敢品质的赞美,它们与子洲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紧密相连,成为了子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近代红色故事: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子洲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子洲地区的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子洲后,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许多子洲青年踊跃参加红军,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在艰苦的战斗中,他们不畏强敌,英勇杀敌,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抗日战争时期,子洲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人民积极支援前线,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省吃俭用,将粮食、衣物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运送物资。同时,子洲的抗日武装力量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土匪,保卫家乡。

解放战争时期,子洲人民全力支持解放战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曾在子洲境内停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这里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子洲人民为中央机关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和物资支持,他们与中央领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子洲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传递情报、掩护伤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子洲的红色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他们的事迹,是子洲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子洲,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无论是古老的历史遗迹,还是独特的人文风俗;无论是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还是神秘浪漫的历史传说,亦或是波澜壮阔的近代红色故事,都让人流连忘返,为之倾倒。它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品味、去传承它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院士。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