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那么穷,为啥大多数农民都崇拜毛泽东?这位教授说得对
发布时间:2025-07-07 19:31 浏览量:1
有位大学教授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发现,在中国很多村庄,家里都供奉着两种,一个是财神爷,一个就是毛泽东像。
这位教授还说,毛泽东是中国农民的儿子,他和农民有血肉联系。他熟悉农民,了解农民,热爱农民,因而,他找到了成功的钥匙,打开了胜利的大门。
他曾随机采访了个年轻人,年轻人表示,他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和老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是“不一样的”,这让教授十分吃惊,这位教授还总结了几个原因,各位看看对不对。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便亲事农活。乡间的泥土气息、农民的辛勤劳作,是他童年与青少年时期最深刻的记忆。这样的成长背景,让他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厚而朴实的情感。
少年毛泽东目睹了农民们在封建地主剥削下的艰辛生活,亲身体验过农事的辛劳,也深知农民们对于土地、对于温饱的渴望。这使得他从心底里对农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与理解,与农民建立起了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这种源自出身和成长经历的情感,成为他日后始终关注农民问题、致力于为农民谋福祉的重要根源。
农民为何崇拜毛泽东?
在中国历史上,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长期束缚着农民,使他们深受剥削,生活困苦。毛泽东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将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生存权的关键。
1928年,毛泽东亲自主持制订了《井冈山土地法》,首次以法令形式尝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此后,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性土地改革运动,毛泽东始终致力于让农民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枷锁。
到1952年冬,除台湾省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七百亿斤粮食的繁重地租。
农民们深知,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让他们实现了祖祖辈辈“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这份恩情铭记于心,怎能不心生崇拜与爱戴?
毛泽东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建立了保证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农民不再是被压迫、被奴役的底层群体,他们参与生产队事务管理,在政治上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农民们第一次能够挺直腰杆,参与到国家和乡村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之中。这种政治地位的巨大转变,让农民对毛泽东充满了感激与崇敬之情,他们深知,是毛泽东带领他们摆脱了封建专制的压迫,走上了政治舞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毛泽东一生心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他多次强调“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要真心诚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问题”。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时刻关注着农民的生活状况。他关心农民的温饱、住房、医疗等问题,领导政府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虽然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但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农村的教育、医疗等事业仍取得了一定发展,到1975年,中国人90%以上接受了初等以上教育、人均寿命达到65岁。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农民们深切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他们的关爱,也让“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这句话成为了当时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建设,他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理念,激发了农民的奋斗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他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这种思想的感召下,农村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农民们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土地的主人,更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运动,踊跃投身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社会主义事业,为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中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种思想上的觉醒和精神上的鼓舞,让农民对毛泽东充满了敬仰,他们将毛泽东视为精神领袖,追随他的思想指引,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奋进。
毛泽东一生廉洁奉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官员鱼肉百姓、搞腐败。他发出警告:“谁搞腐败,我就割谁的脑袋!”并且说到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彰显了他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毛泽东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一言一行,都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了榜样。在那个时代,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政府与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农民们看到毛泽东带领下的共产党干部清正廉洁,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对比旧时代的贪官污吏和剥削阶级,自然对毛泽东和共产党充满了信任与崇拜。
在毛泽东生前,农民们对他的崇拜和爱戴之情就已溢于言表。许多农民将毛泽东视为“大救星”,这种情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东方红》这首歌曲,唱出了农民们的心声,“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每当唱起这首歌,农民们心中便充满了对毛泽东的感激与崇敬。
新疆维吾尔族农民库尔班・吐鲁木执意要到北京去见恩人毛主席,他说:“能让我亲眼见见毛主席,我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毛泽东逝世后,农民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并未丝毫减退。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家庭里,至今仍然悬挂着毛泽东的画像。
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民群众,自发前往瞻仰毛泽东遗容。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他们怀着崇敬之心,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只为再见毛主席一面,表达心中那份始终不变的爱戴与思念之情。
毛泽东时代,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但毛泽东以其对农民的深厚情感、为农民谋福祉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就,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崇拜与爱戴。他带领农民翻身解放,让农民成为土地和国家的主人,关心农民疾苦,引领农民奋斗,树立了廉洁奉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