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郎,今天一起来了解明朝历史沿革(二)明宣宗、武宗等

发布时间:2025-07-09 13:00  浏览量:1

6、明英宗天顺(朱祁镇):1427--1464年(38岁),22年

7、明代宗景泰(朱祁钰):1428-1457年(30岁),7年

8、明宪宗成化(朱见深):1447--1487年(41岁),23年

9、明孝宗弘治(朱祐樘):1470--1505年(36岁),18年

10、明武宗正德(朱厚照):1491-1521年(31岁),16年

11、明世宗嘉靖(朱厚熜):1507-1566年(60岁),45年

12、明穆宗隆庆(朱载垕):1537--1572年(36岁),6年

13、明神宗万历(朱翊钧):1563-1620年(58岁),48年

14、明光宗泰昌(朱常洛):1582--1620年(39岁),1个月

15、明熹宗天启(朱由校):1605-1627年(23岁),7年

16、明思宗崇祯(朱由检):1611-1644年(35岁),17年

#记录我的2025#

​续前文,以下逐一介绍明朝历任君主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5、明宣宗宣德(朱瞻基):1398--1435年(38岁),在位10年,其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1425 - 1435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 平定朱高煦叛乱:1426年,其叔父汉王朱高煦效仿父亲朱棣起兵谋反,朱瞻基亲率大军征讨,朱高煦兵败投降,叛乱被迅速平定,巩固了皇权。

- 仁宣之治的延续:与父亲明仁宗共同开创“仁宣之治”,轻徭薄赋、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明朝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 加强对宦官的管控与利用:初期对宦官设置严格约束,但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允许宦官读书识字,后期宦官势力开始萌芽,为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 调整对外政策:停止大规模远洋航海(如郑和下西洋在宣德年间有最后一次航行),对北方蒙古采取防御策略,收缩边境驻军,集中精力治理内政。

- 文化与艺术发展:朱瞻基本人擅长诗书画,推动宫廷文化繁荣,如青花瓷在宣德时期达到巅峰,史称“宣德官窑”,同时编纂《宣宗御制文集》等典籍。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1435 - 1449年、1457 - 1464年,两次在位共22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一、第一次在位(正统年间,1435 - 1449年)

- 王振专权与宦官干政:明宣宗去世后,朱祁镇年幼继位,宦官王振逐渐掌握朝政,破坏明初“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结党营私,朝政日益腐败。

- 麓川之役(1441 - 1449年):明朝对云南麓川(今缅甸北部)傣族土司思任法发动的三次征讨,虽最终平定叛乱,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削弱了北方边防力量。

- 土木堡之变(1449年):王振怂恿朱祁镇亲征瓦剌,因指挥失误,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瓦剌军击溃,朱祁镇被俘,随行大臣几乎全军覆没,史称“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二、第二次在位(天顺年间,1457 - 1464年)

- 夺门之变(1457年):朱祁镇被俘后,其弟朱祁钰继位(明代宗)。1457年,石亨、徐有贞等人趁代宗病重,拥立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随后朱祁钰被废,不久病逝。

- 诛杀于谦等大臣:复位后,朱祁镇以“谋逆”罪处死抗瓦剌有功的于谦,同时清洗代宗时期的朝臣,朝政一度动荡。

- 释放建文帝后代:天顺年间,朱祁镇下令释放被囚禁近六十年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建庶人”),展现了一定的宽容姿态。

- 调整边防与民族关系:经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北方蒙古的策略转为被动防御,重修长城边防,但瓦剌、鞑靼仍时常袭扰边境。

其他影响

朱祁镇两次在位期间,明朝政治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宦官专权加剧、边防压力增大,同时也为后续成化、弘治时期的政策调整埋下伏笔。其统治历程充满戏剧性,是明朝中期历史的关键节点。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1449 - 1457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一、临危继位与北京保卫战(1449年)

- 土木堡之变后登基: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后,为稳定政局,于谦等大臣奏请孙太后同意,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 北京保卫战(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以英宗为质进攻北京,朱祁钰重用于谦,调集各地军队抗敌,明军在京城击退瓦剌军,成功保卫北京,扭转了明朝灭亡的危机。

二、朝政整顿与制度改革

- 清算王振余党:铲除宦官王振的党羽,处死马顺等佞臣,整顿被王振破坏的朝政,恢复官员选拔制度。

- 加强边防与军事建设:调整边防部署,提拔石亨、郭登等将领,加固长城关隘,改革京营军制(设立“团营”),提升明军战斗力。

- 发展经济与赈济灾荒: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如治理黄河),赈济山东、河南等地饥荒,促进社会经济恢复。

三、英宗南归与皇储之争

- 英宗返京与软禁(1450年):瓦剌见英宗失去利用价值,将其释放。朱祁钰将英宗软禁于南宫(今北京南池子),长达七年,兄弟关系彻底破裂。

- 更换太子(1452年):朱祁钰废黜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次年夭折,皇储之位悬空,为后续政局动荡埋下隐患。

四、夺门之变与病逝(1457年)

- 南宫复辟:1457年,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位,朱祁钰被废为郕王,迁居西宫。

- 离奇去世:朱祁钰被废后不久(同年二月)病逝,年仅30岁。英宗赐谥号“戾”,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未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其他影响

朱祁钰在位期间,力挽狂澜挽救明朝危局,开创“景泰新政”,使国力有所恢复。但其晚年在皇储问题上的失误,以及对英宗的防范措施不足,最终导致政权旁落。直至明宪宗时期,朱祁钰才被追复帝号,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期间(1464 - 1487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一、平反与政治调整

- 为于谦平反(1466年):恢复于谦的官职与名誉,追谥“肃愍”(后改“忠肃”),缓解景泰、天顺年间的政治矛盾,笼络人心。

- 调整宗室政策:恢复叔叔朱祁钰的帝号(追谥“恭仁康定景皇帝”),释放建文帝后代“建庶人”朱文圭之子,展现政治宽容。

二、宦官专权与特务机构膨胀

- 汪直与西厂(1477年):宠信宦官汪直,设立特务机构“西厂”,权力远超东厂和锦衣卫,肆意监视官民、制造冤案,后因民怨沸腾短暂废除(1482年)。

- 传奉官制度:不经吏部考核,直接由皇帝下诏任命官员(称“传奉官”),导致官僚体系膨胀,吏治腐败。

三、边疆与民族问题

- 荆襄流民起义(1465 - 1471年):因土地兼并加剧,湖北、河南等地流民聚集起义,明廷派大军镇压后,设郧阳府安置流民,缓解社会矛盾。

- 对女真与蒙古的军事行动:

- 成化三年(1467年),联合朝鲜进攻建州女真(“成化犁庭”),重创女真势力;

- 对蒙古鞑靼部采取防御与征讨结合策略,重修长城,但未能彻底解决边患。

四、经济与社会状况

- 漕运与财政改革:改进漕运制度,允许部分漕粮折银缴纳(“金花银”),缓解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政府财政灵活性。

- 土地兼并与社会危机:官僚贵族大肆圈占土地,流民问题日益严重,为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埋下隐患。

五、文化与宗教

- 瓷器与艺术:成化年间的青花瓷(如“斗彩鸡缸杯”)工艺精湛,成为明代瓷器巅峰代表之一;宫廷绘画与文学创作也较为活跃。

- 崇信佛教与道教:宠信僧道,耗费大量财力修建寺庙,甚至出现僧侣被封官的现象,遭正直官员批评。

六、万贵妃专宠与后宫影响

- 宠信万贵妃(比朱见深大17岁):万贵妃恃宠而骄,干预朝政,甚至迫害其他妃嫔(如纪妃生下朱祐樘后被其迫害致死),后宫秩序混乱,对朝政产生负面影响。

历史评价

朱见深在位前期有革除弊政的举措,但中后期因宠信宦官、沉溺后宫,导致朝政腐败、边患再起。其统治被视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期,尽管社会经济仍有发展,但深层矛盾已逐渐显现。

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间(1487 - 1505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一、弘治中兴与朝政革新

- 铲除奸佞,任用贤能:即位后罢黜宪宗朝奸佞宦官(如汪直、梁芳)及传奉官,提拔刘大夏、谢迁、李东阳等正直大臣,形成“弘治内阁”,朝政焕然一新。

-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免灾区赋税,兴修水利(如治理黄河、苏松水患),鼓励农桑,史称“弘治中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二、制度整顿与法律完善

- 整顿吏治与财政:严查官员贪腐,裁汰冗官;核实田赋、清理盐课,财政收入显著增长。

- 修订《大明会典》:系统整理明初至成化年间的法规政令,规范行政流程,加强法治建设。

三、军事与边防调整

- 加强北方边防:重修长城关隘,派王越等将领抵御蒙古鞑靼部侵扰,多次击退小王子(达延汗)的进攻,边防形势暂时稳定。

- 对女真与西南的政策:对建州女真采取安抚与防御并重策略;平定贵州苗民起义,设府县加强管理。

四、文化与社会举措

- 重视儒学与教育:亲耕籍田、祭祀孔子,提倡经筵日讲,鼓励学术研究,文化氛围宽松,史称“朝多君子”。

- 社会福利与救济:设立“惠民药局”“养济院”,救助贫民与孤寡,完善社会救济体系。

五、个人品德与后宫特例

- 一夫一妻制:一生仅立张皇后一人,无其他妃嫔,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专一皇帝,后宫简朴,避免外戚专权。

- 勤政节俭:每日早晚朝,甚至开“午朝”,生活节俭,减少宫廷开支,深得臣民爱戴。

历史影响

朱祐樘以“恭俭有制,勤政爱民”著称,其统治扭转了宪宗后期的朝政腐败,使明朝国力短暂复苏。尽管后期因宠信宦官李广(后畏罪自杀)出现短暂失误,但整体被视为明代中期最清明的时期。他的治国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明史》评价其“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1505 - 1521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一、宦官专权与豹房乱政

- “八虎”擅权:宠信宦官刘瑾、张永等“八虎”,刘瑾专权时掌控朝政,设立“内行厂”镇压异己,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朝政腐败至极。

- 豹房与玩乐:1508年在京城西北修建“豹房”,收纳乐工、僧侣、异域艺人,甚至圈养猛兽,长期不理朝政,沉溺享乐,成为明代皇帝荒诞统治的典型。

二、社会动荡与民变

- 刘六刘七起义(1510 - 1512年):因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加剧,河北刘六、刘七率领流民起义,起义军转战南北,直逼京城,虽最终被镇压,但暴露明朝统治危机。

- 宁王朱宸濠叛乱(1519年):太祖朱元璋后裔、宁王朱宸濠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谋反,仅43天就被南赣巡抚王阳明(王守仁)平定,但反映宗室对中央政权的挑战。

三、军事与边疆冲突

- 应州大捷(1517年):化名“朱寿”亲征蒙古,在应州(今山西应县)与鞑靼小王子部激战,明军死伤惨重但击退敌军,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此役被后世争议为“杀敌十六,自损数百”的荒诞胜利。

- 南巡之争与宁王叛乱余波:1519年借平定宁王叛乱为由南巡,沿途骚扰百姓,群臣冒死进谏,多名官员被杖责,最终因武宗意外落水患病,南巡草草结束。

四、对外交流与新现象

- 葡萄牙殖民者来华(1513年起):葡萄牙人欧维士首次抵达广东屯门,开启西方殖民者与明朝的直接接触,1521年明廷因葡人劫掠行为发动“屯门海战”,击退葡军。

- 宗教与异域文化影响:武宗对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兴趣浓厚,甚至自封“大庆法王”,打破传统儒家治国框架,体现统治阶层的多元文化倾向。

五、朝政混乱与制度破坏

- 随意封官与破坏体制:以“威武大将军”名义给自己封爵、发俸禄,甚至任命伶人、僧道为官员,严重破坏官僚体系规范。

- 刘瑾伏诛与后续动荡:1510年刘瑾因谋反罪被凌迟处死,但“八虎”余党(如江彬)继续专权,朝政并未改善。

历史评价

朱厚照统治时期被视为明朝由盛转衰的加速期,其荒诞行径与宦官专权导致朝政崩坏、民变四起。尽管应州之役展现一定军事勇气,且晚年曾短暂反思(如诛杀江彬),但整体统治被《明史》评为“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为后续嘉靖朝的统治危机埋下伏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