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品】邹平市鹤伴中学 张凤娟·观荷记
发布时间:2025-07-09 19:13 浏览量:1
出小区东门,沿主干道向东行驶十二公里,连续两个右转的方向再行五公里,便可到一处极大的荷塘。
那是我极喜欢的地方。夏日里,我常来此处静心——赏荷、饮茶、看书。
白日里赏荷,尚无可喜之处,若趁如玉之月色,成全这赏月、赏荷两相宜的美事,岂不妙哉。
夏夜,空气微凉,风儿微轻,花香微醺。“来日纵是千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也比不起这宵美丽,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哼着蹩脚的粤语歌,踏着落满月光的小径,四野是似有似无的虫鸣——这样的夜,真好。它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童年。这样的夏夜确乎与故乡的一般无二,却永不及曾经的美好。我故乡的月亮似乎更大更圆一些,月光洒在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贪玩的孩子们顾不得吃完饭,在草堆间玩“躲猫猫”的游戏,忙碌了一天的家人们手执蒲扇提着板凳在村口或屋后纳凉……那时的照明用电是定时供应的,而我们的童年似乎每一天都是光明的。
记忆里村头也有一个小池塘,不大,里面也种了荷。但是它太小了,与眼前的荷塘完全不能相比。
这片荷塘简直就是一片绿色的汪洋。一眼望去,月光透过层层叶间的缝隙,斑驳地洒在水面上,一片片的光影交错;那片片荷叶,有的净植于水面,有的轻浮在碧波之上,俯仰之间各得其韵。荷花则更是自在,其姿,其色,其香,都美得叫人欢喜,在月光的轻抚下,原本娇艳的花朵更添几分柔和与温婉;这美色宛如张大千笔下的《荷花图》,着色自近而远,由浓至淡,浓淡相间,臻于化境。芰荷正盛,荷花的香气,也似乎随着月光的流动,氤氲在整个荷塘。
我不禁沉浸于这美好的月色之中。我也真真确信,我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恰好有月亮经过。
手机里女友发来消息说,要去济南看荷花。且告诉我,旧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生日,又称观莲节。这节日我是知晓的,多年前在江南游玩之时,恰逢此盛事,于是幸运地目睹了这一盛况。在观莲节这天男女倾城而出,人山人海,煞是壮观。导游告诉我们,观荷节起源于宋代,至清代尤盛,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吴俗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士女出游。”
其实,中国人对荷的喜欢,古来有之。“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在一望无垠的荷塘里,藏着采莲女的快乐;“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多雨的夏季,荷花和雨嬉戏,也别有一番诗意;即使荷枯败落也别有一番风味,《红楼梦》中,宝玉见满池的残荷,说“怎么不叫人拔了去”,一旁的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如有此境,吾亦喜之。
诗文里的荷花,每读一次,就在心里绽放一次。“雨竹翻山翠,风荷漾水香。”韩淲绘雨落竹林、风吹荷塘之景,“翻”字奇妙,画面灵动,极具生命力;“漾”字奇绝,香气四溢,意境如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笔下的荷妇孺皆知,画面饱满,色彩鲜明,颇具浪漫,赋形,绘色,传神,堪称绝妙;“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蔡松年眼中的荷是美人,高贵,典雅;“予独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品莲至高雅,他本人亦传君子之风范——他一生官位不高,但洁身自爱,正直清廉,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深受百姓爱戴。
在国人眼里,荷之浪漫,一半在文人的眼里,一半在食谱里。以荷花制酒,就极具雅趣。在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记载:“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这酒,老舍先生就很喜欢,他在《吃莲花的》一文中特别提到“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这样算来,这酒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以荷花入茶,更具风雅。元末明初的著名画家倪瓒,曾制作“莲花茶”:“择取莲花蕊略破者,以手指拨开,入茶满其中,用麻丝扎缚定,经一宿,明早连花摘之,取茶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扎以收藏。”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自己的妻子芸娘曾如法炮制。可惜这莲花茶我未曾喝过,想来必是花茶之上品。
偷得浮生半日闲,明月相伴,赏荷景,寻荷韵,这盛夏的风景,是家,也是心的世界。
- 上一篇:文王演易14:神秘跟踪,只为探寻解开八卦的奥秘
- 下一篇:我的鹤先生(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