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窑洞的她,历经家暴、子女早夭……凭借一把剪刀,成为“黄土高原上的毕加索”

发布时间:2025-07-11 01:07  浏览量:1

直到今天,中央美术学院的杨先让教授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库淑兰的窑洞时,见到的场景。

在听到是北京来的人时,库淑兰急忙跑回屋里,穿上外面的褂子。

震撼人心的是,破败的窑洞里,铺天盖地的剪纸人、生命树、鹿头花、太阳妹妹、月亮哥哥……把整个空间装扮成夺目的艺术殿堂。

图源:网络

窑洞的女主人——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是一位被遗风旧俗桎梏的女性。

她只念过几年书,订过娃娃亲,缠过足,婚姻不幸,子女早夭……这些人间苦难,她都尝遍了。

从命运多舛的农妇到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有一种与苦难共处的能力,更有一份根植于内心深处追求美好的热情。

图源:网络

她像一朵贫瘠土地里顽强生长的小花。

如今,小花已谢,芳香满人间。

位于渭北高原西北部的陕西省旬邑县,许是地理位置偏僻的缘故,许多遗风旧俗仍被留存下来。

1920年,在此地出生的库淑兰,就是受到这些旧风俗影响的女性之一。

4岁那年,父亲为她订下娃娃亲;9岁那年,母亲为她缠上裹脚布。

图源:网络

其实,库淑兰的乳名叫桃儿,家境还算殷实。

小时候的她过着吃饱穿暖、无忧无虑的简单日子。

到了11岁,父母还把她送到新式学堂去念书,并为她取了好听的大名——库淑兰。

念书时的库淑兰,身着蓝士林布学生短袍,挂着绣花书包,在书写、唱歌、画画等方面都非常出色。

她最喜欢和小伙伴们到学校附近的钟鼓楼、城隍庙玩耍。

那里有造型生动的佛龛和绣工华丽的锦帷、百家绣片,还有她既敬畏又神往的神像……

可以说,这两个地方是她初涉艺术的启蒙地。

幸福的时光却是短暂的。

后来,娃娃亲的夫家屡次上门催婚,迫使只有15岁的库淑兰辍学回家,跟着母亲学做女红,准备嫁妆。

没有继续上学的库淑兰跟在母亲身旁,学会了剪花绣叶等技巧。

“一树梨花靠粉墙,娘到绣房教贤良。

一学针线毛帘绣,二学裁剪缝衣裳。

三学人来客去知大礼,四学莺歌把家当……”

这首简单质朴的歌谣,描述的正是库淑兰出嫁前的生活。

17岁的某一天,库淑兰带着精心绣制的嫁妆,连同一方砚台、一把口琴和她念过的书,在家人万般不舍的哭啼声中,出嫁了。

旧时农村,依然存在着“打倒的婆娘,揉到的面”等错误的观念。

天真烂漫的库淑兰喜欢念书、唱歌、吹口琴。

在库淑兰婆婆眼里,这些事情都是不成体统的,必须严加管教。

为此,她曾在一天之内动手打了库淑兰最少六次。

库淑兰的丈夫孙保印是一个不识字的愚玩汉子。

一次干农活时,库淑兰出现失误。孙保印就用手中的铁叉,朝她的胳膊戳了两个窟窿,留下两块大伤疤。

库淑兰是小脚女人,走路不方便。残暴的孙宝印,就用拳头逼迫她下跪,靠双膝移动,收割麦子……

图源:网络

恶毒的婆婆、残暴的丈夫,仅仅是库淑兰悲惨命运的一部分。

最为悲痛的,是她生育的13个子女中,大多数夭折,只有两儿一女长大成人。

库淑兰的婚后生活,几乎是在承受家人的拳脚虐待、丧子之痛以及梦想破灭的无奈中度过的。

即便如此,她依然追求美好,将内心深处的渴望寄托在一张张剪纸之上,剪出了无数饱含乡土烂漫又独树一帜的图案。

在极其逼仄、压抑的日子里,库淑兰经常帮村子里有需要的人剪纸。

越来越多的村里人认可她的剪纸手艺,库淑兰的名气也逐渐高涨。

图源:网络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陕西开展剪纸普查,库淑兰的剪纸天赋被县里的年轻干部文为群发现。

彼时,文为群骑着一辆老旧自行车,夹着几本装订好的册子和各色蜡光纸,到处搜寻擅长剪纸的艺人。

他来到离县城约15公里的王村,在亲友的协助下,把手中的最后一本册子,送到了“很会剪纸的小脚老太太”库淑兰手里。

仅过了两个月,一本装满了剪纸花样的册子,被送回到文为群的手里。

里面那些独特的剪贴方式和艳丽的色彩,令他眼前一亮。

收到册子的第二天,文为群就赶到库淑兰居住的窑洞。

他看见,整个窑洞布满了用彩色纸剪裁的各种图案,一派春意盎然。

他还看见,库淑兰大娘正大口大口地直接喝着生凉水,一个典型又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

图源:网络

文为群与她闲聊,问道,剪纸里的屋顶为什么要用三角形?

一脸错愕的库淑兰反问,啥叫三角形?

原来,在库淑兰的创作世界里,不存在框框限制,剪纸语言朴素,又超乎观众的认知。

图源:网络

为了鼓励库淑兰创作,文为群每每去到王村,都会为她带去一些彩色纸和过期报纸。

库淑兰常常沉醉于剪纸世界,搞得满炕都是碎纸屑,还忘记打理家务。所以,孙保印无比厌烦剪纸,甚至连干部文为群也不待见。

图源:网络

在白丁孙保印眼里,小小的剪纸没有丝毫作用,不如那些能换钱的草药。

而视剪纸为生命的库淑兰,白天迈着小脚到地里,采草药换钱;夜里,趁孙保印睡着了,就偷摸着剪纸。

图源:网络

或许,英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哪怕身处黑暗之中,也依然能坚持心中所爱,使其发热、发光。

这就是库淑兰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

1985年的一个夜晚,库淑兰在自家门口,一脚踩空跌落进五米深的大沟里。

图源:网络

她持续昏迷了近40天。就在家人准备为她料理后事之际,她却奇迹般地醒了过来,随即就拿起了生锈的大剪刀,还自诩“剪花娘子”。

自此,她的剪纸艺术达到了创作的顶峰时期。

她一边唱歌,一边剪纸,用歌声向世人宣告,自己是神灵派来救苦救难的“剪花娘子”。

不久后,一幅长4米、宽2米,绘画语言丰富、充满个人风格的《剪花娘子》应运而生!

图源:网络

在这辐巨作里,月亮是男人,太阳是女人,还有一位大圆脸、大眼睛、慈眉善目、端坐在莲花之上的“剪花娘子”……

不得不说,这是一幅歌颂女性的艺术作品,里面的“剪花娘子”就是库淑兰理想中自己的样子。

图源:网络

一生饱经风霜的库淑兰,并没有以艺术作品去呈现现实的悲怆。

而是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投射在作品之上。

她开创的拼贴剪纸,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持续焕发生机。

图源:网络

中央美术学院的杨先让教授曾带队专程拜访库淑兰。当他们走进土窑洞时,所有人都被库淑兰的彩色套贴剪纸震撼了。

艳丽的牡丹花枝上长出了大灯泡,灯泡里又生出了花儿的芯……

这些图案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完全就是艺术创作。

可以说,这个弱小的中国农村妇女,靠一把剪刀,创造出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迹。

图源:网络

库淑兰不知道几何为何物,但在她的作品里,总能见到或分割或组合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这些几何图形随心所欲、错落有致的呈现,与毕加索的几何抽象画颇有几分相似。

因此,库淑兰有着“黄土高原上的毕加索”的美誉。

自80年代以后,在文为群、 杨先让、靳之林等人的推动下,库淑兰的剪纸艺术作品,逐渐走出黄土大山,登上大雅之堂。

图源:网络

库淑兰的作品,在国内引发了轰动效应,甚至在海外也备受瞩目。

无数人千里迢迢来到陕西旬邑,只为参观库书兰的窑洞。

库淑兰,还成为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中国女性。

后来,库淑兰成了村子里人人爱戴的老人,婚嫁丧娶、大小事务都要邀请她去主持。

即便诸多荣誉加身,晚年的库淑兰依旧过得十分困顿。

患有气管炎的她,说话费劲,时不时弓着腰长长喘气。

2024年冬天,84岁的库淑兰病情加重,在家中逝世。

库淑兰的悲惨遭遇,是旧时代万千底层妇女的缩影。

现如今,在旬邑县,制作库淑兰风格的剪纸已逐渐发展成一个产业。

库淑兰这朵出生于旧时代的小花,历经苦难,却依然绚丽、芬芳,是每一个正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的精神明灯。

遇见大师:剪花娘子

国家地理:剪花娘子库淑兰

“剪花娘子”库淑兰

库淑兰与《剪花娘子》

田野 | 乔晓光:库淑兰研究手记

剪纸大师——库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