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忠县的“仰”说开去
发布时间:2025-07-11 18:00 浏览量:1
近日拜读了老朋友刘皇诠释忠县尊称“仰”的文章,深受感染和启发。我也是忠县人,从小就习惯称“仰”,附和老朋友的做法,从忠县的“仰”说开去,与大家共同探究本土文化渊源。
三峡留城·忠州巷子(图片来源:忠县人民政府网)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从对人的称呼上就可看出,汉字的第二人称除了有个“你”字,还特别有个尊称“您”。而世界上最通行的英语,第二人称也只有一个“you”,没有专门的“您”,由此可见一斑。汉字的“您”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你”,下面一个“心”,表示你始终在我心上,字形上就有十足的敬意。“您”和“你”的读音相近,有的地方方言是“您”“你”不分的,但在我的老家忠县,对“您”却有一个很特别的读音,那就是“仰”。
说起这个“仰”,还有一些掌故。忠县人对老人、长辈、老师、领导等都称“仰”,人们称“仰”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把身子低下去、把头仰起来,从言与行上都表达出敬仰与仰慕。如果有年轻人对长辈称呼不用“仰”,那就是不懂礼数甚至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还可能有人站出来加以斥责:“你这年轻人,怎么没大没小的,称老辈子都你呀你的。”
“仰”的称呼,主要流行于古忠州一带,以90多万忠县人为主。有人认为“仰”这个叫法有些土气,还有其他地方的人拿来开玩笑,他们把“仰”乱解为“痒”,戏说忠县人“你痒吗?”“痒不痒?”我工作调离忠县后,长期乡音未改,仍然对人称“仰”。后来经常被人取笑,就不敢说“仰”了,但回到老家的语境中,还是不自觉地称“仰”。不过,对于少数人的取笑,我不以为然。我认为忠县人称“仰”,并不是土气,而是懂礼仪、讲仁义的表现,是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我们说“仰”我骄傲!
关于“仰”的来历,有种说法是出自古汉语的书面语,古代公文就有用敬词“仰”的习惯,如在上行文中用“仰祈”“仰奏”等,以示恭敬。因此忠县人称呼“仰”,并非简单的是一种地方土话,而与其深厚的“忠”文化有关。忠县以“忠”命名,不仅全国独一无二,说起来还大有来头。忠县古代隶属巴国,原来名叫临州,管辖过上至丰都、下至奉节一大片地域,东周时发生了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壮举,唐朝时唐太宗感其忠烈,将临州御赐改名为忠州,“忠”的名称沿用至今,“忠”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忠”是“心”上一个“中”字,本义是中心不二、正直不偏的意思。“忠”文化是我国传统儒家基本道德观之一,它并不是一些人片面理解的“忠君”甚至“愚忠”思想,孔子倡导“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曾子每日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这个“忠”更多的是强调做人做事忠心忠诚、尽职尽责,是为人处事之本,是仁义君子之道。自古以来,忠州人就始终不渝地践行着这个“忠”字。东汉末年“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的严颜是忠州人,严颜故里现在还有个将军村,这里出土的汉阙被重庆三峡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雄居于博物馆大厅正中;这里酿的将军坊老白干,酒劲浓烈,酒香醇厚,正与将军忠义之气相合。三国时战功赫赫的东吴大将甘宁是忠州人;西晋时敢于直谏、有颜回之名的文立是忠州人;唐代“四贤”白居易、刘晏、陆贽、李吉甫在忠州为官期间,做出过很多政绩,深受老百姓爱戴。明末忠州还出了个花木兰似的女将军秦良玉,她赤胆忠心、千里勤王、威名远播,直到现在忠县人还习惯将女儿称为“女将”。
到了近代,忠县又涌现了许多忠义之士。我在网上看到一张黄埔军校学员名单,其中忠县籍学员就有34人,在当时的川东地区算多的,代表人物有抗日名将罗广文。而罗广文的弟弟罗广斌是《红岩》一书的作者之一,这本书是撑起伟大红岩精神的一座文学丰碑。我每次回老家经过涂井乡,就会看到绵延起伏的几个山头,全被绿油油的柑橘树所覆盖,这片柑橘林是共和国几位忠县籍将军捐资种植的,被当地人称为“将军林”。说起忠县柑橘还有个奇谈,原来忠县柑橘名气并不大,后来引进了新品种,并注册了“忠橙”商标,品质和品牌双双飙升,成为远销海内外的“金果子”。我想这是不是“忠橙”音同“忠诚”,契合了“忠”的人文灵气,吸纳了忠县特有地气的缘故呢?“将军林”所在的涂井乡还是马识途的故乡,马识途是老一辈革命家,也是作家、诗人、书法家。前些年,以他的小说《夜谭十记》改编的电影《让子弹飞》大火了一把。马老一生坎坷,历经磨难,却活了110岁,也真是个奇迹。
忠县以“忠”为名,算来已近1400年了,经过历史的浸润和镌刻,“忠”的文化特质已深植于这方土地和人文血脉中。人们都说忠县人忠厚、实诚,对人对事都讲究一个“忠”字,忠县人逢人便称“仰”,也充分佐证了这一点。《说文解字》中说:“忠,敬也。”由此可见,“忠”与敬词“仰”是一体的,人有了恭敬之心,才会生发出忠义之气,“忠”是“仰”的精神内核,而“仰”是“忠”的语言印记。
近年来,忠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忠”文化,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忠”文化充分彰显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老朋友刘皇,在县文旅局、县志办当过领导,对忠县文化颇有研究,还专门发文诠释“仰”的称呼,为“仰”正名。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许多文化基因,都潜藏于方言、俗话、习俗等传统习惯中,如果我们有心将其挖掘出来,以此丰富乡土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失为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小小贡献。
作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 夏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