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敬铭: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泯

发布时间:2025-07-11 19:35  浏览量:1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冬夜,陕西朝邑(今大荔县)赵渡镇的破瓦房里,油灯如豆。二十三岁的阎敬铭伏在案前,正在抄写《资治通鉴》。寒风从窗棂裂缝钻进来,将墨迹未干的宣纸吹得簌簌作响。父亲刚逝,他用冻红的手死死攥着毛笔,在留白处落下七个字:“愿为苍生守粮仓”。谁能料到,这寒夜里呵出的白气般的誓言,四十余年后竟化作丰图义仓,稳稳护着百万生民。

“朝邑城东阎家院,半亩菜地三间房。”当地民谣里的景象,是阎敬铭的童年写照。父亲走得早,娘俩靠母亲织布换米度日。私塾先生记得,坐在墙角的他,每天带的干粮总是两块烤焦的荞麦饼,却能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出让举人叫好的策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赵渡镇的麻雀被报喜锣鼓惊飞时,正在田里劳作的阎敬铭,放下沾泥的裤腿,接进士捷报的手满是老茧。翰林院的人发现,这位新科进士官服里总穿着粗布内衣,俸禄大半寄回家乡建义学。太后赐宴,他把没动的烧鹅悄悄带给饥民,成了京中佳话。

阎敬铭画像(图源:大荔县档案馆)

有一年乡试放榜,一落第书生见阎敬铭布衣草履立于翰林院槐树下,误以为是杂役,走上前倾诉心中苦闷。阎敬铭听后,从袖中摸出半块荞麦饼递过去,言道:“读书人饿着肚子,咋扛得起江山?”后来,这书生在朝邑义学教书,把那风干的饼挂在学堂梁上,告诫学生:“阎公心思不在锦衣玉食,而在天下寒士都能吃饱穿暖。”

时至今日,大荔展览馆里还摆放着当年义学孩子临摹的《劝学帖》,纸页上能看出油灯熏过的痕迹。

阎敬铭在寒门油灯中淬炼,于粗布衣衫里沉淀。他以进士之身怀赤子之心,将俸禄化作义学灯火,用半块麦饼温暖天下寒士,终成心系苍生的清介典范。

同治六年(1867年),这一天,济南城飘着细雨,新任山东巡抚阎敬铭的轿子在府衙门前停下。他掀开轿帘,看着檐角新挂的鎏金灯笼,转头对属官说:“把这些浪费民财的东西拆了,换上‘明镜高悬’四个字。”第二天,巡抚衙门贴出告示:凡举报贪腐者,赏银十两。

这个决定让当时的济南官场炸开了锅。有知府送千年人参,他当众扔进大明湖;有盐运使克扣赈灾款,被他革职查办时,百姓沿街扔铜钱庆祝,追缴赃银60万两用在修黄河堤坝上……当他在河堤上和民工同吃一锅粥时,老河工禁不住含泪感叹:“活了大半辈子,头回见穿补丁官服的大人。”

黄河秋汛,济南府库30万两修堤专款不翼而飞,阎敬铭连夜提审七个涉事官吏。

阎敬铭书法作品(图源:大荔县档案馆)

烛火摇曳的签押房里,阎敬铭取下官帽放在桌上:“今夜你们面前没有巡抚,只有黄河岸边百万等着求救的老百姓。”阎敬铭心系苍生的济世情怀,最终感化众人,当晨光穿透窗纸时,主簿供出银两藏在某官员别院影壁里,并被熔成了银砖。

结案那天,阎敬铭亲执铁锤砸开影壁,雪花般的白银洒落满地,围观的人都看见他官袍肘部的补丁绽开了线头,和满地白银形成刺眼的对比。从此,齐鲁大地传下一首民谣:“阎公锤下银星落,补丁官服照山河。”

心怀百姓,方为好官。拆鎏金灯笼、拒收人参、严惩贪腐;追赃银修河堤、与民工同粥,补丁官服照山河……像阎敬铭心里装着百姓的好官,谁人不敬仰,谁人不爱戴?

光绪三年(1877年),关中大旱,大地龟裂,夏旱,糜谷薄收,秋无禾,麦不可种,饿死者不计其数,苍茫大地一片凄凉。

走得再远,故乡永远是心中割舍不断的牵念。阎敬铭上奏朝廷,回乡视察灾情。

年逾六旬的阎敬铭站在渭河岸边,看着灾民挖观音土充饥的悲惨情景,浑浊的泪水从布满皱纹的脸上滑下来。“今天不建粮仓,将来必定遭殃!”回到朝廷,白发苍苍的阎敬铭一头磕在地上,鲜血染红丹墀,乞求修建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全景(图源:渭南日报)

光绪八年(1882年),义仓破土动工。修建期间,朝廷拨付的银两不够,阎敬铭卖掉祖田,捐出一生积蓄,动员当地乡绅捐银捐物;仓墙如何防潮?阎敬铭与工匠数日不休不眠,寻找破解之法……

历时四年,义仓竣工。阎敬铭题名“丰图义仓”,慈禧太后御封“天下第一仓”。

粮仓封顶前夜,暴雨突袭大荔。阎敬铭执意登上湿滑的仓顶,手持铜壶往瓦当间倾倒水流。工匠惊呼危险,他却在大雨中朗声大笑:“今日老夫化作人形沟渠,方能试出排水暗道的斤两!”当最后一滴雨水顺着三十六道暗沟汇入地井,他冻得发紫的手仍紧攥着当年灾民所赠的粗陶碗。

时至今日,参观者若在丰图义仓东南角倾耳细听,仍能听见“龙吐水”排水系统的轰鸣,其声如黄河船工号子般雄浑苍劲。

丰图义仓广场的阎敬铭雕塑(图源:渭南日报)

阎敬铭一生,一身正气、大义凛然,两袖清风、清廉傲骨,心怀百姓“碗中食”,常忧百姓“身上衣”,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价值意义。

阎敬铭的故事,不只是历史,也从未尘封于历史。时至今日,他的那份敢于担当的魄力、勇于任事的热忱,依旧是世人的行事典范。这是因为,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心头,把为民情怀融入土地,把温暖送入群众心中,才能写出“粮仓永远坚固,百姓长久安宁”的盛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