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廉风丨行至紫阳街,与古今廉意撞个满怀

发布时间:2025-07-12 11:18  浏览量:1

欢迎来到“浙里廉风”栏目!

在充满活力的之江大地上,廉洁文化与时代同频,汇聚起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它体现在田间地头的民生温度里,闪耀在数字改革的创新浪潮中,更存在于每一位奋斗者的DNA里。从历史长河里的廉韵传承,

到基层一线的清风实践,再到温暖人心的廉洁故事……“浙里廉风”将带大家一同探寻浙江的廉洁文化密码。

让我们一同成为“浙里廉风”的见证官、传播官~@所有人

本期

“浙里廉风”来到台州

在紫阳街感受古今廉意

当雨丝斜织过台州临海兴善门时,青砖上的铭文洇出深色水迹,如墨渍在宣纸间缓缓晕染。我撑着伞站在城脚下,指尖抚过铭文砖上的字迹,七百年前的“物勒工名”制度在雨雾中愈显凝重。讲解员介绍称,“城墙若有崩塌,循此名姓可究其责。”哪块砖出问题都能追溯到人。望着雨水顺城墙沟壑流淌,我忽然看见砖缝里嵌着的苔痕,像极了古人“务实防微”的廉心刻度。

走在紫阳街上,石板路浮起粼粼水光,十伞巷口蒸腾的梅花糕,甜香裹着雨气氤氲不散,杉木笼屉中的梅瓣状糕点绽出赤豆馅心,一如六百年前此间王宗沐父子的拳拳爱民之心。

紫阳街街景

紫阳街俯瞰图

今天的十伞巷口,并没有伞类的物件或陈设,为何得此名?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王宗沐家族“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王氏父子为官清廉,以贤能著称,深受百姓爱戴。尤其次子王士琦在抗倭援朝的战争中,因刚正不阿、监军得力,使战局反败为胜,深受当时朝鲜举国感恩。王家父子归乡后,别无长物,唯藏有离任时各地百姓所送“万民伞”十把,因此百姓为纪念王氏父子爱国为民、清廉为官,将王氏故居门口的小巷称为“十伞巷”。

细雨濡湿了巷尾朱自清纪念馆的门牌,馆内电子屏上映着他更名“自清”的典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在展柜前,我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在临海任教时的简陋住所照片,此刻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在1948年那个酷暑时节,胃疾缠身的先生蜷卧病榻,却仍拒签美援面粉领取书时的坚毅,枯瘦指节攥出的是中国人的气节。

朱自清纪念馆

沿着紫阳街缓步慢行,在永利秤店旁有一间公平秤亭,顶梁上面横着一杆巨大的木杆秤,一头细细尖尖,另一头带着巨大的钩子,雨滴沿木秤杆滑落,星纹刻度如列宿排空。“一钩一杆一秤砣。”正是因为有了标准,才让公平有了衡量的尺度。历史悠久的木杆秤,彰显出的正是“千百年来民众最朴素的公平正义观”。

在张秀娟剪纸馆,一幅幅精美的非遗剪纸作品令人惊叹,省级非遗传承人垂首运剪,红纸在指尖绽作青莲,碎屑落如绛雪簌簌。“廉政剪纸要裁去浮华留筋骨。”进门往左抬头便能看见一幅毛主席《沁园春·雪》的巨幅剪纸作品,蓝纸为底,镂空的字如同被雨水洗过的清白。

行至戚公祠,戚继光“封侯非我意”的诗句在“表功碑”上淌成溪流,北固山麓戚公祠的棋盘广场积雨成鉴。石枰上“人在棋,棋在局”的刻字倒映天光,四座“忠孝廉节”立鼓蒙着晶亮水珠。主殿展柜里,万历年间戚继光撕开的败絮棉衣史料已泛黄卷边,少年时父亲厉喝“四扇雕花足矣”的旧事,竟与瓮城砖铭的问责之链遥隔百年相扣。

折返清风驿站时,始建于唐朝的龙兴寺在雨幕中更显肃穆。公元804年,一群日本僧人漂洋过海来学习天台宗,为首的便是后来的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最澄在拜会台州知府陆淳后,私下向陆淳献上了黄金、贵重礼品等厚重礼物,希望在台州学佛期间,能够得到陆淳的特殊关照。陆淳将他安排在当时的官寺龙兴寺学习,但非常认真严厉地谢绝了最澄的厚礼,并叮嘱希望最澄去换购文房四宝等物,以求得更多更精的佛法,带回日本弘扬光大。

雨中的4.6公里“清风廉路”,一道接天雨幕恰好消融了时空壁垒,青石缝中蜿蜒的水痕串联起从陆淳拒金到朱自清绝粮的精神伏线,雨丝将满城清风纺作银线,一针针绣进千年府城的骨血。雨未停,而襟袖清气已盈怀,临海市纪委监委在这千年城府街将廉洁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讲到游客心间。

作者:何红伟 黄远 郑程

编辑:陈琪

编审:王曦

主编:章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