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籍贯福建的13位社稷重臣:1王审知,2陈洪进,3曾公亮

发布时间:2025-07-13 21:34  浏览量:1

严格说,王审知祖籍河南光州固始,但他一生最重要的功业都在福建完成,且家族世代为闽人尊为始祖。唐末天下大乱,他与兄长王潮率中原义军入闽,最终成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实际建立者(受封“闽王”)。

他的核心功勋是开发和稳定福建:

统一闽疆,保境安民: 扫平割据势力,统一全闽,结束战乱,使福建成为乱世中的一片乐土。

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兴修水利(如福清占计塘),鼓励农桑,减轻赋税,“公私富实,境内晏然”。

招揽流亡,兴办教育: 礼遇避乱南下的中原名士(如韩偓、黄滔等),兴办学校(福州“四门学”),开启“海滨邹鲁”先声。

扩建城池,繁荣海港: 营建福州“罗城”与“夹城”,奠定福州城市基础。开辟甘棠港(今属福安),发展海上贸易(与东南亚、阿拉伯通商),使福建在五代时已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节俭勤政,后世尊崇: 他“俭约自处”、“府舍卑陋,未曾葺居”,深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白马三郎”,至今福州王审知祠(闽王祠)香火鼎盛,被尊为“开闽王”、“开闽第一”,他为福建的独立发展、经济文化起飞奠定了千年根基!

在宋初统一南方的进程中,泉州仙游(时属泉州,今莆田仙游)人陈洪进扮演了避免泉漳战火、和平归顺的关键角色,官至宋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使相)。

他的功业在于保境安民与和平统一:

泉漳割据,乱世称雄: 原为清源军(治泉州)节度使留从效部将。留从效死后,其子年幼,陈洪进平定内乱,夺取兵权,控制泉州、漳州二州,成为事实上的独立藩镇(史称陈洪进割据或泉漳政权)。

审时度势,拥宋自保: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南方势头强劲,南唐、吴越相继臣服或岌岌可危。陈洪进深知二州之地难抗中原雄师,明智地选择向宋朝称臣纳贡,被宋封为平海军节度使、泉漳等州观察使,暂保一时平安。

主动纳土,功成身退: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主动献地归宋。陈洪进见大势已趋,为避免战祸殃及百姓,毅然亲赴汴京(开封),主动献上泉、漳二州十四县、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户的版籍!宋太宗大悦,厚加赏赐,升其为使相(虚衔显贵)。此举使泉漳地区不费一兵一卒顺利并入北宋版图,百姓免遭涂炭,陈洪进也得以善终(追封岐国公)。他以务实担当避免了东南一隅的战乱,其和平归顺对宋初统一及泉漳稳定贡献显著!

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元老,泉州晋江(今泉州)人曾公亮,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是北宋福建籍官员中首位官至宰相者,且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首部官修综合性军事巨著!

曾公亮的成就堪称“出将入相”:

三朝元老,老成谋国: 历经真、仁、英、神四帝,在仁宗末至神宗初长期位居中枢要职(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宰相)。参与庆历新政讨论(相对稳健)、支持范仲淹边防建设,在英宗继位风波、神宗即位初期稳定朝局中发挥了定盘星作用。

编修《武经总要》,开创兵学新篇: 其最突出的学术功绩是奉宋仁宗之命主持编纂《武经总要》(1040-1044年成书)。这部40卷的巨著,系统总结前代和北宋军事制度、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边防地理、阵法演练、军事技术(如火药配方首次详细记载!)、阴阳占候… 包罗万象!开创了官方系统整理军事知识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对后世兵学发展影响至深,是福建人对世界军事科技史的重大贡献!

外交干才,荐拔贤良: 曾任国信使(外交使节),参与处理对辽关系。善于识才,著名思想家王安石(时任地方官)即由他引荐入京,受到欧阳修、文彦博等名臣重视。曾公亮以其通达政事、学识渊博、老成持重,成为北宋中期政坛不可或缺的柱石重臣。

北宋仁宗朝,兴化军仙游(今莆田仙游)人蔡襄,以其一身兼具的道德文章、经世之才与艺术造诣,成为八闽士人的杰出代表!他与欧阳修、余靖、王素并称“庆历四谏”。

蔡襄的成就光芒四射:

庆历新政,刚直敢言: 支持范仲淹改革,任谏官(知谏院)时,直言无惧,切中时弊,是庆历新政的重要推手。

三度知福州,治绩斐然: 多次担任福州知州,兴修水利(如五塘、古五塘沟渠系统)、减轻税赋、移风易俗(撰《戒山头斋会碑》,劝止奢靡丧葬)。主持种植行道树,绿荫七百余里(自福州城至漳泉),利民称道。

泉州洛阳桥,天下第一: 任泉州知州时,主持并最终由其舅父卢锡(一说其族侄)接力完成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万安渡石桥(洛阳桥)!首创“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法,工程巨构历千年不倒,彻底打通福建南北交通咽喉,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里程碑!

闽都三绝: 他为官清正,精于茶事(《茶录》为中国第一部茶叶理论专著)、书艺超绝(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文章锦绣(《荔枝谱》世界第一部果树分类学专著)。“庆历名臣,洛桥巨擘,蔡字茶书传四方”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这位建州浦城(今南平浦城)人章惇,是北宋中期一位极富争议性却能力超强、功勋卓著的政治家,曾两度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他是王安石变法的铁杆支持者和强力推行者(“新党后期实际领袖”)。

章惇在历史上的赫赫功业难以忽视:

厉行新法,铁腕整顿: 主政期间(绍圣、元符年间),不顾阻力,强力恢复并强化了王安石青苗、免役等关键新法,打击旧党(司马光、苏轼等曾遭贬谪)。其手段刚猛,被旧党斥为“奸臣”、“独相乱国”,但其目标明确——富国强兵。

开疆拓土,奠定西南版图: 这是他的不世之功!北宋立国百年,西南边陲(今湘西、鄂西、黔东南)多由当地土酋控制,不服王化。章惇力主开拓经营,任命得力干将(如谢麟、彭仕羲等),经数年军事行动和怀柔政策并用(史称“开梅山”、“经制南北江”、“抚定五溪”),成功将大片羁縻地区(如梅山峒、荆湖北路南部、沅水上游五溪地)纳入朝廷直接统治的州县体系!将宋朝实际控制边界向西南扩展了数百里,基本奠定了后世该区域的行政格局。此外,他力主在熙河路继续开边,巩固对西夏前沿阵地。

选贤任能,提拔人才: 他重视实用之才,在变法派阵营中提拔了蔡卞、林希、安惇、曾布等一大批能臣干吏(虽然其中不少风评也褒贬不一)。章惇以其强硬手腕和开拓精神,深刻影响了北宋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和疆域版图,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但其胆略与贡献不应被抹杀。

他是南宋初年抗金的一面旗帜,邵武军光泽(今南平光泽)人李纲。国难当头之际,他几乎是当时朝野公认的、唯一能够挺身而出、稳定大局的领袖人物。

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的作为可谓力挽狂澜:

东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兵第一次围攻北宋都城汴梁(开封)。国家危在旦夕,新皇帝宋钦宗惊慌失措。李纲临危受命(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组织军民,拼死守城:他亲自督战,冒矢雨登城指挥;拆民房作燃料,用“火牛阵”冲击金营;奇袭敌营,斩金将数人…… 激战数昼夜,终于迫使金军退兵!东京城转危为安,全靠李纲!

力主河北三镇不可割: 金兵撤退条件之一是割让河北重镇太原、中山(定州)、河间给金国。李纲深知此三镇是中原屏障,拼死力谏,“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三镇国之屏蔽,割之何以立国?” 可惜未被昏庸的宋钦宗采纳。

高宗朝短暂拜相,力图中兴: 宋高宗赵构即位(南宋开始),任命李纲为右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整军备战,弹劾议和派代表张邦昌(伪楚皇帝)死罪,推荐宗泽守汴梁、张所招抚河北、傅亮联络河东、岳飞在张所部下崭露头角…… 若能实行,中兴有望!但在位仅七十五天,即因激烈反对高宗逃往江南避战,以及触动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的利益而被罢相、远贬流放。

壮志未酬身先死: 此后虽数次被短暂起用,但无法再居相位、施展抱负。晚年仍心系抗金,临终前愤呼“恨不能恢复中原,雪国家之耻!” 李纲以其力敌万金的勇气、运筹帷幄的智慧和至死不渝的抗金决心,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高度评价(朱熹誉其“一代伟人”),是福建历史上忠勇报国的极致典范!

提到柳永,可能很多人不把他当“社稷重臣”,但这位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人,以其空前绝后的文学影响力深深渗入宋代社会生活肌理,其贡献在文化社稷层面足以媲美卿相!

柳永的传奇在于他创造了另一个“大宋”:

科举失意,奉旨填词: 他多次参加科举落榜后,自嘲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原名柳三变,后改名永),遂将才华倾注于市井词曲。

慢词鼻祖,俚俗入歌: 首创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长调,突破晚唐五代小令格局。尤其大胆采用市井俚俗语言入词,描写青楼酒肆、羁旅离情、都市繁华(如《望海潮》咏杭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引金主南窥)… 前所未有地拓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力。

“教坊乐工,得新腔必求永辞”: 在宋朝高度发达的歌楼妓馆、茶坊酒肆乃至市井田间,柳词是当之无愧的“流行金曲”!叶梦得《避暑录话》载:“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的词滋养了宋词这座文学高峰的基底,是当时社会最真实、最广泛的娱乐、情感与审美载体。

薄宦难掩光芒: 虽然晚年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如屯田员外郎),但官位远不能衡量其价值。柳永以词章将东南富庶、市井风情、人生况味播散天下,润物无声地塑造了宋人的精神生活与情感记忆。作为“白衣卿相”,他对宋代文化社稷的浸润之深、范围之广,远超无数达官显贵。武夷山下,这缕宋韵,千年不散!

谢枋得虽祖籍江西弋阳,但宋亡后长期流寓福建建宁府(今南平建瓯)山中,其人生最光辉的殉节壮举发生在福建,且其思想与气节深刻影响闽北士林,故视为重要关联人物。他是宋末元初与文天祥齐名的抗元志士和遗民领袖。

谢枋得的一生是忠义绝唱:

毁家纾难,起兵抗元: 南宋末年任江西招谕使,元军南下时,散尽家财,招募义兵,死守江西信州(上饶),城破后家人多殉国。他只身逃亡福建,继续图谋抗元。

流寓闽北,讲学守志: 宋亡后,隐居福建建宁府山中(自号“叠山”),以卖卜、教书为生,坚决不仕元朝。其讲学宣扬忠义气节,影响了一批闽籍学子(如弟子李思衍等)。

五次拒聘,骂贼不屈: 元廷多次威逼利诱征召(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召之),他严词拒绝,写《却聘书》表明心迹:“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有死而已!”

绝食明志,魂归故宋: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冬,被强押至大都(北京)。途中即开始绝食,抵京后元廷安排优待,他拒不进食,只饮少量水。被囚于悯忠寺(今法源寺),见寺壁所刻曹娥碑(孝女碑),泣曰:“小女子犹能守节而死,我堂堂男儿岂可苟活!” 于次年四月初五(1289年4月25日),绝食五日而亡! 临终前书“精忠昭日月,正气壮山河”!其以死明志的壮烈,感动天下,与文天祥的英勇就义南北呼应,树立了华夏民族不屈的脊梁!

在明孝宗弘治这一号称“中兴”的时期,莆田人林俊以刚直清正、学识通达、勤政恤民著称,官至刑部尚书(掌天下刑狱),是明代中期福建籍官员中位高权重且有重要影响的重臣。

林俊的仕宦生涯是弘治至嘉靖间正直士大夫的代表:

弘治直臣,敢批龙鳞: 弘治初任云南副使,不畏权势,痛劾镇守太监钱能(贪污跋扈)及其爪牙罪状,震动朝野!后又多次上疏谏诤,支持朝政革新。

巡抚地方,政绩斐然: 曾任江西巡抚、四川巡抚,在任期间:

整顿吏治,抑制豪强。

大力平反冤狱(尤其在四川处理土司纠纷、民众诉讼极为公正)。

推行“一条鞭法”早期实践(简化赋役征发)。

鼓励农桑,兴办教育。

处理民族事务稳妥(调解土司冲突、平定边境苗乱)。

执掌刑部,明慎用刑: 晚年升任刑部尚书(正二品),秉持仁恕之心,审案公正严明,对减轻明中期司法苛酷有积极作用。其审案“多所平反”,救活冤囚无数。

理学修养,文名卓著: 学宗程朱,躬行实践,与罗伦(状元)、章懋并称“闽中理学三贤”。文章雄深雅健,书法亦称名家(《见素集》等存世)。

林俊虽不如海瑞那般家喻户晓,但其在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为官四十余年,始终以清正立朝、实心为民,是明代闽籍中央高官中理学修养与实践结合、德政兼备的典范人物。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肆虐东南沿海,从泉州晋江(今晋江市)走出的俞大猷,与浙江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是平定倭寇浩劫的一代战神!

俞大猷的一生是戎马传奇:

文而通武,少林印证: 本是读书人出身,却深通兵法、武艺超群(棍法尤其精湛)。相传曾访少林寺,见武僧演练棍法,提出真武学在军中,指点僧众“棍宗”精髓,传为佳话。文武双全的儒将气质是他取胜的根本。

倭寇克星,智勇双全: 独创“俞家军”(以兵精、船坚、纪律严著称) 和水陆并用的“大猷阵法”。战功累累:

王江泾大捷(1555年,与张经、卢镗合作)歼敌1980人,是抗倭早期决定性胜利。

平定浙直倭患(与戚继光默契配合): 屡破倭寇主力于松江、苏州、平望、普陀山等海域与陆上。他更擅长指挥大规模水战,“楼船巨舰,联艟断流”。

闽粤剿倭,荡平巨寇: 转战福建漳浦(悬钟澳大战)、广东南澳、海丰等地,剿灭大海盗吴平等倭寇后台。1566年在广东南澳取得彻底肃清沿海倭寇残余势力的决定性胜利!

民族英雄,海疆柱石: 他带兵“先抚而后战”,军纪极严(“兵民相安”)。除了抗倭,晚年北上训练车兵对付蒙古,在山西、蓟镇等地也有建树。他一生坎坷,曾被诬陷下狱、夺职,但始终忠诚为国,忍辱负重,是明代抗倭第一线最耀眼、最持久的将星,晋江人民永远祭拜的“俞龙公”!

沈有容祖籍安徽宣城,但其一生最辉煌的抗倭御寇、保卫东南海疆的功业,几乎全部在福建任上完成。他以福建水师为核心力量,驻守闽海近三十年(历任浯屿(金门)、铜山(东山)、澎湖、海坛(平潭)、宁德等水寨把总、参将、副总兵),是明代后期东南海防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沈有容的战功彪炳东南海疆:

三逐荷兰,捍卫台澎主权: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将韦麻郎率舰侵占澎湖。时任浯屿(金门)钦依把总的沈有容,仅乘一叶小舟,单刀赴会登上荷兰巨舰,义正词严斥其侵犯!“中国甚大,惯战者多…何苦以寸土博垂涎?” 迫使荷兰人慑于其威名与明朝军力而撤走!这是中国官方力量首次成功驱逐西方殖民者!天启二年(1622年),荷将雷尔生再犯澎湖。时任福建水师副总兵的沈有容率舟师进逼,断其水源粮道,猛攻其据点,激战数月,最终于次年(1623年)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澎湖!1624年,再挫荷兰人染指台湾图谋(配合巡按福建御史乔拱宸调兵布防)。

剿倭平寇,靖清闽台海域: 剿灭横行闽粤海域的巨盗林凤(林道乾余党)、袁进、李忠等;平定侵扰福建沿海的倭寇及勾结倭寇的海盗无数次。尤其在东沙大捷(1602年,今马祖东莒岛)全歼入侵倭船!被誉为“闽海长城”、“南天一柱”!其在澎湖、台湾海域的布防与多次驱逐西方殖民者的行动,有力地维护了中国在台澎地区的主权!

明末天崩地裂之际,漳州府漳浦县(今漳州漳浦县)人黄道周以其惊世的学识、铮铮的铁骨和悲壮的殉节,树立了士人风骨的巅峰丰碑!他是明末清初学术界领袖之一(“闽中三黄”之一),官至南明隆武朝吏部、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

黄道周的一生如烈阳悲歌:

学贯天人,士林领袖: 精通易学、理学、天文历法、诗文、书画(被沙孟海称“三百年第一书家”),著作等身(《易象正》、《黄漳浦集》等),门生遍布天下(如抗清英雄陈子龙)。

直言敢谏,刚峰不折: 在崇祯朝任少詹事等职,多次因直言批评皇帝和权臣杨嗣昌被贬官、罢斥(曾廷杖八十几乎丧命)。清军入关后,拒绝仕清。

南明辅弼,孤军抗清: 南明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隆武帝),黄道周毅然拜相,但手中缺兵少粮,受制于跋扈军阀郑芝龙。他为挽救危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亲率数千临时招募的家乡子弟兵(“闽人六千”),号称“扁担军”,北上江西募兵抗清,以卵击石。

被俘不屈,血染金陵: 在江西婺源兵败被俘。面对清廷威逼利诱(清廷知其名望,有意劝降),他严词拒绝!在南京明孝陵前,绝食明志,期间为囚室墙上书《孝经》。最后昂首走向刑场,在雨花台慷慨就义!传说临刑时咬破手指,书“大明孤臣黄道周”!其门人蔡春溶等四人亦主动赴死,史称“黄门四君子”。他以文人之躯,完成了对气节最壮烈的诠释,被誉为明末“完人”、“旷世伟人”!

压轴这位,福州府侯官(今福州市)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民族英雄和政治家!他的名字,几乎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觉醒史同辉。

林则徐的一生波澜壮阔:

清正廉明,治世能臣: 初入仕途就以实干、廉洁著称,官至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无论在何职,皆力主兴利除弊,整顿吏治,赈灾济民。

虎门销烟,振古铄今: 面对鸦片荼毒中华的危局,他临危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到任后雷厉风行:

勒令外国鸦片商限期缴烟。

封锁商馆,切断供应,顶住压力。

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将缴获的237万余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海水浸泡+生石灰”法),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禁烟决心的同时,也为近代反侵略拉开了序幕!

海防先驱,编译图志: 林则徐深知烟毒背后是坚船利炮的威胁。他在粤期间就大力整顿海防,购置西洋大炮,建设炮台。更慧眼识珠,积极了解世界:设译馆,组织翻译《四洲志》(魏源扩成《海国图志》)、《澳门新闻纸》、《澳门月报》,了解外国政情、军制、科技,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壮志未酬,名垂寰宇: 鸦片战争爆发后,因清廷动摇战和,他成为替罪羊被革职流放伊犁。即使在流放途中和戍地,他仍心系边防国事(在新疆兴修水利、勘地屯垦)。他虽未能在反侵略战争中施展抱负到底,但其虎门销烟的壮举、矢志卫国的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灯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由他亲笔写下的铿锵诗句,正是其一生的写照!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中,他的故居无声讲述着这位巨人的足迹。#历史杂谈##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