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籍贯广西的13位社稷重臣:1李守忠,2士燮,3冯媛冼英

发布时间:2025-07-13 20:28  浏览量:1

(籍贯:苍梧郡广信县,今梧州市/贺州市一带)

广西有史可查、最早登上国家政治舞台的重量级人物,恐怕就是这位西汉武帝、昭帝时期的苍梧郡广信县(古广信大致在梧州至贺州一带)人李守忠了!他官至大司农,这可是管着全国钱粮赋税、经济命脉的“财政部部长”啊!

李守忠在西汉中期政坛上以硬骨头、敢说话闻名。那时土地兼并严重,豪门望族霸占良田,老百姓流离失所。李守忠深知这动摇了国家根基,不顾得罪权贵,多次上书直言要求“限民名田”(限制私人占有田地数量),抑制豪强兼并。更关键的是在汉武帝后期,社会因常年征战(像打匈奴)而疲惫不堪。李守忠是当时朝中明确反对武帝继续穷兵黩武政策的少数清醒派之一。他顶着巨大压力,直言财政枯竭、民力憔悴的危险。这种基于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的直言进谏,是非常可贵的。他代表了广西士人忠直为国、不畏权贵的初代风骨,在《汉书·食货志》里都留下了重要一笔,是咱广西重臣谱系的开篇人物

说到汉末三国时南方的安定与发展,士燮(音同“谢”)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同样是苍梧郡广信县(今梧州)人。交州(范围大致包括今两广大部及越南北部)在天下大乱之际,能成为一片相对和平、繁荣的绿洲,士燮四兄弟特别是士燮本人在此坐镇长达四十余年,居功至伟!

士燮当过交趾太守,后来被汉献帝正式任命为交州牧。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的功勋主要在两方面:

保境安民,稳定一方: 他巧妙周旋于曹操、孙权两大势力之间,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服立场(被封为龙度亭侯、左将军),同时有礼有节地应对孙权的拉拢和压力,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战火蔓延到交州,保护了本地百姓的生计。交州成为乱世中难得的避难所和文化学术中心。

兴文重教,开启岭南文明: 士燮本人是大学者,精通《左传》、《尚书》。在他治理下,大量流亡的中原名士如许靖、袁沛等前来依附避难。他尊重学术,鼓励教育,推动了以广信为中心的岭南学术和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堪称岭南文教的重要奠基人。后世越南史书尊其为“南交学祖”、“士王”,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作为苍梧子弟,他在乱世中展现的仁德、智略与定力,至今传颂。

(籍贯:临贺郡,今贺州市一带 / 高凉郡,与广西关系密切)

严格来说,冯媛(南朝梁高凉太守冯宝之女)和冼英(冯宝夫人)籍贯属于当时的高凉郡(主体在今广东阳江、茂名一带),但其家族(冯氏)根基在临贺郡(今广西贺州市),她们的政治活动深刻影响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大部,尤其冼英(谯国夫人)的传奇一生是两广共同的文化记忆!

冯媛(冼英之女)—— 梁陈隋三朝“岭南联络人”:

她是冯宝和冼英的女儿,嫁给梁宗室西平侯萧勃(后为广州刺史)。她继承了父母的威望和影响力,是梁末陈初岭南俚獠(泛指南方少数民族)人心所向的核心人物。陈霸先能整合南方力量建立陈朝,冯氏家族(包括冯媛)协调岭南各部、提供政治背书功不可没。她历经梁、陈、隋三朝,始终是中央王朝在岭南少数民族地区最可靠的政治纽带之一,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稳定和统一。

冼英(谯国夫人)—— 百越圣母,隋代柱石:

这位更为传奇!她是高凉郡俚族女首领,嫁给了北燕皇室后裔、南朝梁任命的高凉太守冯宝(冯氏来自临贺)。她文武兼备,识大体、顾大局。在陈代梁的乱局中,她协助丈夫(冯宝)和后来的儿子(冯仆)、孙子(冯魂、冯盎)稳定高凉及周边地区,智平叛乱,力挫奸臣。隋朝统一全国后,冼老夫人已是古稀之年,毅然派孙子冯盎率俚獠酋长迎接隋使,接受朝廷册封。隋文帝对其高度评价,封为“谯国夫人”,开府置僚属,赐统岭南六州兵马! 她以无比的智慧和威望,促成岭南俚獠各部归心中央,避免了大规模兵祸,是隋帝国统一南方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人物!她的功业,深刻联结着桂粤大地。

(籍贯:桂州阳朔县,今阳朔县)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唐朝中期,这里还走出了一位耿直敢言的诗人和官员——阳朔人曹邺。他是晚唐时期官至祠部郎中(掌礼制、祭祀)等重要官职的知名谏官,更以现实主义诗歌载入文学史册。

曹邺的厉害之处在于“以诗言事,以文刺政”。他留下的诗不多,但首首“带刺”:《官仓鼠》讽刺贪官污吏(“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捕渔谣》揭露民生疾苦;《怨诗四首》批评选官不公。做官后,他更是发挥了“谏官”本色,针对朝廷的失政和弊端,多次直言上疏,痛陈时弊。虽然中晚唐的皇帝们普遍有点“听不进”,但他这种不畏权贵、心系黎民、针砭时政的精神,在日趋腐朽的晚唐官场显得尤为可贵。曹邺代表了广西士人心忧天下、直道而行的风骨,他的诗和他的官声,至今仍是阳朔乃至广西文脉中响亮的音符!

(籍贯:平南)

五代十国割据纷争,在偏安岭南的南汉国,出现了一位光耀后世的状元郎兼实干家——龚州(今广西平南县)人梁嵩。他是南汉白龙元年(925年)状元,也是广西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科举状元!

梁嵩考取状元后,并未留在都城广州享受荣华,而是主动请求回自己家乡附近(当时广西属南汉地界)做地方官。后来他被任命为贵州(州治在今贵港)刺史。在当时那个战乱频仍、南汉统治亦非清明的时代,梁嵩是少有的清廉爱民之官。他重视兴修水利(这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尽力减免苛捐杂税,公正断案,使得当地百姓在艰难世道下稍得喘息,深受爱戴。他后来不满朝政腐败,辞官回乡,传说在渡桂江时为救急流中百姓而遇难(有诗云“金榜姓名第一人,白头犹为溺灾民”),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和为官品德。他不仅是广西科举史上的丰碑,更是勤政为民、不畏强权的标杆人物,“桂江砥柱”的美名至今在民间流传。

(籍贯:桂州兴安,一说贺州)

在宋辽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代表北宋朝廷最终拍板签下《澶渊之盟》的核心人物之一,就是桂州兴安(今桂林兴安县)人(一说贺州)曹利用!他出身小吏,以胆略过人渐露头角。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侵,深入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汴梁!真宗皇帝在宰相寇准力谏下亲征至澶州。虽然宋军取得小胜(射杀辽军主帅萧挞凛),但北宋君臣普遍惧战求和。关键时刻,曹利用被任命为国信使(全权谈判代表),深入敌营,面对强硬的萧太后与辽圣宗。

谈判异常艰难,临行前真宗私下告诉曹利用底线:如果辽国想“割地则不可,必不得已,岁币百万(绢银)以下犹可许”。寇准则警告曹利用:“过三十万,吾斩汝!” 曹利用凭借非凡的胆识、机变和强硬态度(史载他“声甚厉”),最终于1005年初在澶州城外达成并签署了《澶渊之盟》。核心条款是: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共计三十万,卡住寇准底线);双方沿边开放榷场贸易。

这份条约虽然被后世认为是屈辱的“岁币之盟”,但其现实意义极其重大

结束宋辽长期战争状态,此后120余年基本维持和平。

为北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发展期(仁宗朝达到鼎盛),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

大幅节省巨额军费,避免了无休止的征伐和生灵涂炭

曹利用因此立下大功,被提拔为枢密使,掌管军国机要,位同宰相(枢相),是北宋广西籍官员中首位入主中枢的顶级重臣!尽管后来因恃功而骄被贬、结局悲惨,但他作为《澶渊之盟》的一线缔造者,其胆魄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巨大贡献不容磨灭。

7、蒋冕(1463年-1533年)——明朝“嘉靖阁老”,桂林文脉首辅

(籍贯:桂林全州)

明朝中期的政治舞台上,桂林府全州县(今桂林全州县)的蒋冕绝对是不能绕过的大人物!他是正德、嘉靖两朝的重臣,最终官至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是明代广西人官位的顶峰

蒋冕是科举正途出身,一步步从翰林院做到高位。他的关键时期是在正德皇帝(明武宗)驾崩、没有子嗣的特殊时刻。他与另一位阁老杨廷和一起,拥立了正德的堂弟朱厚熜(即嘉靖皇帝)。在“大礼议” 这场震动朝野的政治风暴前期,他是支持嘉靖追封生父为皇帝的核心人物之一(这符合礼法承嗣的要求)。更难得的是,他以老成谋国、清正廉洁著称。在首辅任上,面对嘉靖初年复杂的局面,他努力维持朝政稳定,选拔正直官员(如王守仁)。但后来因在“大礼议”中主张的立场与皇帝完全亲政后愈发强势的个人意志相冲突,蒋冕不曲意迎合,在嘉靖三年(1524年)坚持原则,辞去首辅职位,回归故里。他用行动诠释了位极人臣依然持守原则、敢于退场的气节。他是桂林乃至广西在中央权力中心最有影响力的代表,史称“理学名臣、清节首辅”。

8、瓦氏夫人(1498年—1557年)——明代抗倭巾帼,“俍兵”擎旗保东南

(籍贯:归顺州,今百色靖西市)

这位是咱广西历史上响当当的巾帼英雄、壮族女杰!瓦氏夫人是明代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市)世袭土官岑璋之女,嫁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丈夫、儿子相继在内部土司争斗或为朝廷效力中丧生后,她以过人的胆识和能力,抚育幼孙,代掌田州府事,威震桂西,把田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她最辉煌的事迹,是在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肆虐、官军屡战屡败的危急关头(1554年)。当时明廷下诏征调广西“俍兵”(由壮族等少数民族组成的精锐士兵)奔赴江浙抗倭。年近六旬的瓦氏夫人不顾年迈,主动请缨!她亲自挂帅,率领近7000名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田州“瓦氏狼兵”,跋涉数千里驰援江浙战场!

在战场上,她治军有方,俍兵“以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战斗力极强。在抗倭名将俞大猷、张经指挥下,俍兵在金山卫、漕泾、王江泾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特别是王江泾大捷(被誉为“抗倭第一功”)中表现神勇。瓦氏夫人更是冲锋在前,手持双刀,英姿飒爽。她提出“不效尺寸,何以归见乡党?”激励将士!后来官至朝廷二品官(授“女官参将总兵”、“二品夫人”)。她的俍兵和戚家军齐名,为荡平倭寇立下不朽功勋。她是中华民族抗倭史上的传奇女帅,是八桂大地献给国家的无上荣光!

袁崇焕的籍贯有争议(一说东莞,一说藤县),但主流文献(《明史》、《广东通志》)及广西地方志、袁氏族谱均明确其生于东莞石碣(父袁子鹏为东莞石碣人),但祖籍确系广西梧州府藤县白马莲塘(袁氏祖墓、宗祠在藤县有迹可循,家族传承清晰)。他本人亦认同藤县渊源,故作为广西代表。

他是明末对抗后金(清)的最杰出军事统帅之一,进士出身却深谙兵事。在辽东局势危殆之际,他主动请缨,赴关外效力。其关键功勋:

力主守宁远: 顶住放弃关外主张,力修宁远(今辽宁兴城)城,构建关宁锦防线。

宁远大捷(1626年):西洋大炮(红夷大炮)重创努尔哈赤亲率的后金主力,努尔哈赤负重伤后不久去世。这是明军对后金的首次重大胜利!

宁锦大捷(1627年): 再次击败皇太极进攻,巩固防线。

复辽雄心: 向刚即位的崇祯皇帝许下“五年复辽”的承诺(虽未实现,但提振了士气)。

袁崇焕治军严明,深受士卒爱戴(关宁铁骑的核心人物)。但性格刚直、行事大胆(如未经请示斩杀毛文龙),遭朝臣猜忌。最终在后金实施反间计(蒋干盗书式的计谋)和朝内党争夹击下,崇祯三年(1630年)被磔刑处死,含冤而死。他是明末唯一能有效阻挡清军南下的统帅,其冤死加速了明朝灭亡。“忠肝义胆付冤名”,袁崇焕的一生是悲壮的史诗,其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和守卫边疆的赤诚,深深刻在明末辽东史册上。藤县山水,亦引以为傲。

10、石涛(1642年—约1707年)——清初画僧,遗民领袖,文化巨擘

(籍贯:桂林)

这位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石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朝堂重臣”,但作为清初遗民的精神领袖、影响深远的艺术宗师和文化符号,他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疆域的守护与贡献,分量足以媲美社稷栋梁!他是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桂林人。

石涛的经历太传奇:本是王孙,遭遇国破家亡(清兵入桂林,父亲兵败被杀),幼年被迫逃亡、出家为僧(法名原济)。他以绘画名垂青史,开创“黄山画派”,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成就极高。但他远不止是个画家:他的思想和行动是清初南方遗民不屈精神的核心象征。他广泛结交反清志士(如屈大均),其诗画中常含故国之思与气节之志(如“墨点无多泪点多”)。晚年虽接受康熙南巡召见并在北京短暂停留,但其核心文化身份始终是明代遗民。他以艺术为武器,守护着汉族文化精英的精神血脉,影响极其深远。从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维度看,这位桂林王孙实为无冕的社稷守护者。

压轴出场的,是清代名臣、被誉为“岭南第一儒臣”的陈宏谋!他是桂林府临桂县(今桂林临桂区)人,雍正乾隆两朝股肱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宰相级)、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是清代广西影响力最大、官职最高的官员。

陈宏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超级实干!为官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做过江苏巡抚、江西巡抚、湖南巡抚、陕西巡抚、河南巡抚、福建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几乎叫得上名字的重要省份和关键职位他都干过)!他在每个岗位上都力推实政,造福一方

重教兴学: 到处修书院、兴学田,推广教化。

兴修水利: 在陕西修关中平原水利,在云南浚海口,等等,改善民生。

改进农业技术: 推广先进耕作方法、优良品种。

关怀民生: 搞社仓(地方粮仓救灾备荒)、反对奢华、制定《养正遗规》等通俗读物教化民众。

整理文化: 编纂鸿篇巨制《五种遗规》,旨在化民成俗。

他以程朱理学为指导,一生勤勉务实,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人称“陈榕门”)。乾隆皇帝高度评价他“久任封疆,老成练达”。他是清代地方治理的卓越典范,其《五种遗规》影响深远,是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名宦,堪称广西历史文化名片级的人物!

(籍贯:钦州,时属广东,今广西钦州)​

严格来说,冯子材生活的年代钦州属广东,但1950年代后划归广西,且其一生功业与广西边防休戚相关,是两广共同尊崇的民族英雄,​​“镇南关”(今友谊关)更在广西凭祥​​,故纳入。他出身寒微,早年投军剿灭太平军和天地会起义,后官至广西提督、贵州提督。

冯子材最耀眼的功绩在​​中法战争(1883-1885)​​后期。1885年初,法军攻占​​镇南关​​(广西门户),扬言要打向龙州、南宁,两广震动!年近七旬的冯子材临危受命,以​​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督办(后升任前敌主帅)​​身份,在广西前线挂帅。他​​整顿溃军​​,​​亲临险境勘察地形​​,在关前隘(凭祥境内)​​布下“品”字形长墙工事​​,准备背水一战。

二月,法军猛攻长墙。危急关头,冯老将军​​“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手执长矛,大喝一声跃出长墙,率两个儿子(冯相华、冯相荣)带头冲入敌阵!主帅如此舍生忘死,清军士气大振,“俱感奋,殊死斗”,经过血战,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这是晚清对外战争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重大胜利​​,让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冯子材由此被誉为​​“南天铁壁”​​。他​​一生简朴廉洁,深得军民爱戴​​。这位“​​壮乡廉吏、抗法名将​​”,用古稀之躯挺起了民族脊梁,其忠勇是广西乃至中国边疆史上的不朽丰碑!#历史冷知识##历史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