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丨见证历史的野花——马 兰

发布时间:2025-07-14 18:20  浏览量:1

别称:路边菊、田边菊、泥鳅菜、泥鳅串、鱼鳅串、蓑衣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花开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这首童谣,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从城市到农村,从街头到巷尾,孩子们欢快地跳着皮筋,这首童谣也常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呈现。

然而,朗朗上口的童谣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

1964年,为了纪念首枚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人们将“马兰开花二十一”这首童谣传唱于大江南北。未曾料到,看似普通的童谣,却蕴含着我国原子弹研发的深邃历史。童谣中的含义如下:“小皮球”象征着原子弹,“架脚踢”代表原子弹地面爆炸时,所用的百米高铁塔;“马兰”指的是马兰基地,“开花”象征原子弹的爆炸,而“二十一”则指的是二十一所。“二八二五六”代表的是28号邮箱的256分箱;“二八二五七”则指的是28号邮箱的257分箱,它们是基地对外联络的渠道。据此解读,“马兰花开二十一”大致意味着:马兰总装21实验基地,见证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童谣中隐含着,对那些在戈壁献身烈士们的敬意,他们奉献了青春、生命乃至后代,成就了不朽的功绩。他们的贡献震惊了世界,而他们自己却选择了默默无闻;他们用一生的青春、智慧和热血,孕育出辉煌成果,却从不夸耀自己的成就。

出人意料的是,童谣中提及的马兰,其含义并非单一,它也是自然界中的植物——马兰。

每当春意盎然,我便会忆起熟悉的童谣,以及在田野间欢跑,采摘马兰的愉悦时光。在孩提时代,居住在山村,挖野菜食用是春天的主题,马兰便是其中一种。马兰的清香,不仅能够唤起味觉的回忆,更在心灵深处,刻下一份温馨。马兰不仅是一道美味的野菜,它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马兰长在田野的边缘,它的嫩叶鲜而多汁,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深受马儿的青睐。马儿对马兰美味的叶子,也有着无法抗拒的喜好,马儿常常因贪恋这些鲜美的食物而驻足,不愿继续前行。为此,人们赋予了马兰一个很形象很生动的名称——“马拦头”。这个名字仿佛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场景,即马儿被马兰所阻拦的情景,宛若马拦头,横亘于路途之中。为了使马儿能够继续前进,人们不得不亲自拔除马兰草。马兰的这一特性,使得“马拦头”的名称不仅指代一种植物,还被引申为,一种挽留行人的感情表达,象征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明朝时期,著名学者王磐在其著作《野菜谱》中,首次记载了“马兰头”,其写成“马拦头”,是在巧妙地传达马儿被拦住的意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含义逐渐丰富,不仅描述了植物本身,还蕴含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记录了关于马拦头的感人故事。故事描述汪廷防任职期间,深得村民爱戴。离任之际,村中儿童纷纷献上马兰花,以表达对汪廷防的挽留之情。这个温馨的故事,迅速在民间传开,成为人们乐于讲述的美谈。因此,有人感慨万分,作诗一首:“欲识黎民攀恋意,村童争献马拦头。”诗中表达人们对汪廷防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马拦头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关于“马兰头”名称的起源,存在可考依据。《汉语大词典》指出,在古代,“马”字有时用以表示“大”的概念。例如,章炳麟在《新方言》中提到,古人常将“马”字冠于大型物品之前,如马枣、马蜂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马兰为“其叶似兰而大…故名”。清代学者顾张思在《土风录》中也有相似的解释:“马兰,今大叶冬兰也。俗以摘取茎叶谓之头”,意思是马兰类似一种大型的冬兰,人们通常摘取其嫩芽食用,故俗称“马兰头”。

仅一株野草,却蕴含着内涵如此丰富。马兰的价值,实际上不容忽视。尽管它看似普通,且广泛存在,但其独特的蓝紫色小花,却成为自然界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马兰,属于菊科紫菀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中国西部、中部、南部及东部的众多地区。除了中国,马兰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甚至远至印度。马兰偏好充足的阳光和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至22摄氏度,对土壤要求也不挑剔,生命力的顽强,在山脚、田间、路旁皆可见它的踪迹。马兰适应力强,又耐寒耐热,地上部分遇霜枯萎了,而地下匍匐根状茎,能在零下10摄氏度的环境中,安全越冬,温度高于30摄氏度时,茎叶容易纤维化。它还耐受贫瘠,短期内的积水,不会影响植株生长,但长时间的积水和湿度过高,则会导致嫩茎叶和地下茎的腐烂。

马兰的根茎具有匍匐性,偶尔会生出直根,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其茎干挺拔,高度可至七十厘米,表面被覆着白色的直立糙毛,这种独特的外观,赋予了它坚韧,与柔美的双重特性。马兰的茎部,有时会自下而上分枝,或在上部开始分枝。在花期,基部的叶片会枯萎;而茎部的叶片,为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顶端可能是钝的或尖的,基部逐渐变窄,并形成带有翅膀的长柄,边缘从中部以上,开始有小尖头的钝齿或尖齿,或有羽状裂片。上部的叶片较小,边缘全缘,基部急狭且无柄。所有叶片质地稍薄,两面或上面,可能有稀疏的柔毛,边缘及下面,沿脉则有短粗毛,中脉在下面凸起。

马兰的头状花序非常独特,通常单独生长在枝条的顶端,形成一种疏散的伞房状花序。每一个花序,都被一个半球形的总苞所包围,而这些总苞片,以一种类似瓦片重叠的方式排列着。观察这些总苞片,可以发现外层的总苞片,倒披针形,而内层的更接近于倒披针状矩圆形。这些总苞片的顶端,可能是钝的,也可能是稍微尖一些的,它们的上部质地像草一样,覆盖着稀疏的短毛,边缘则像薄纸一样膜质,并带有细小的缘毛。花托部分,呈现出圆锥形的形态,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些淡蓝紫色的舌状花,花蕊是一种明亮的鹅黄色,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分枝顶端的头状花序中,仿佛是一群淡蓝紫色的精灵,在枝头轻盈地翩翩起舞。

与此同时,管状花展现出鲜明的黄色,与淡蓝紫色的舌状花形成对比,为马兰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泼。由于马兰花与雏菊外观极为相似,马兰常被误认为是小野菊。马兰往往未完全绽放,便已被采摘食用。因此,真正目睹马兰头的人并不多。马兰的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为扁平,颜色为褐色,边缘颜色较浅,并带有厚肋,瘦果上部被腺体和短柔毛所覆盖。冠毛较弱,易脱落,长度各异。

在乡村有句古老的谚语:“农村无杂草,会用者皆宝物。”马兰也是野菜中的珍品。马兰不仅外观迷人,还蕴含着极高的药用价值。全草皆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食积、利小便、散瘀止血的功效。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典文献记载,“马兰,生长于水泽旁。其形态类似泽兰,但气味独特,北方人见其花称之为紫菊,因其花似单瓣菊花且呈紫色。”马兰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疮疖肿毒、乳腺炎及外伤出血等疾病。马兰味微苦,性微凉,内服可煎汤服用,外用则可适量捣敷于患处。除了药用价值,马兰具备食用价值。其叶片肥厚,茎部嫩滑,富含水分、钙、磷、铁、胡萝卜素、钾、维生素B、烟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经常食用有助于预防高血压、中风,并具有明目之效。春季时,人们可采摘马兰的嫩叶,洗净后可凉拌或炒食,其口感清新,会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每当提及马兰,我不仅会想象植物美丽的花朵,还会联想到,曾经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原子弹基地。马兰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见证历史的演进,承载人们对和平与自然的双重记忆。马兰的幸运之处在于,它成为历史与自然的见证者,让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能忆起那个时代的关键事件。这时,马兰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还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及另一个时代的起始,它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原子弹爆炸事件。

每当目睹马兰花,一幅研究原子弹的画面,不由自主地在眼前浮出,对自然的崇敬,对戈壁英雄的崇敬,情不自禁濡湿了我的双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陈凤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获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区60周年长白山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志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