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人生》⑨|古代人裸辞后,会面临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17 09:43  浏览量:4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亡国之君宋徽宗所讲究的吃喝排场。

宠信奸佞的宋徽宗,接受宰相蔡京提出的“丰亨豫大”的享乐理论,纸醉金迷,挥霍无度,危机也随各种奢靡盛宴悄然而至。

宴饮之乐,口舌之享,促使他朝政荒废,国库空虚,最终丧失大宋江山。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是怎样一个性情中人?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一枝一叶总关情

关于清代名士郑板桥,最著名的是“难得糊涂”的典故。

身为县官的他,接触到社会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自己又壮志难酬,于是在愤懑失望中写下著名的字幅:

难得糊涂。

在他看来,聪明难,糊涂亦难,一个人由聪明转入糊涂比永远聪明更难。懂得退让,才能当下心安。

他在写给弟弟的家信中,将稻米煮成的稀粥称为糊涂粥,还兴致勃勃地讲了寒冬早上吃糊涂粥的乐趣:“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适逢当地闹饥荒,他便下令兴工役,招灾民赴工就食,还下令让当地的大户人家煮粥赈济。

乾隆年间,郑板桥参加两淮盐运使主持的虹桥修褉,由此结识了文学家、同时也是美食家的袁枚,两人以诗赠答。

袁枚受其影响,在《随园食单》中以“糊涂”命名了一款佳肴,也就是“鸭糊涂”。

郑板桥写过一首很有生活情味的诗,叫作《渔家》,呈现出渔民艰难而又悠闲的生活场景,画面感很强——

“卖得鲜鱼二百钱,汆粮炊饭放归船。”渔夫卖鱼后在数钱,风大浪大,才换得这么一些钱。然后用这些钱换来米粮,停好船,准备做饭。

二百钱并不是大钱,但这点辛苦谋得的钱财能让渔夫填饱肚子。“炊饭”一语,点出了他等米下锅的贫贱生活。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父亲是个教书先生,从《尚书》中“燮友克柔”四个字汲取灵感,为他取了这一名字,希望他做个随和平顺的人。

板桥先生仕途坎坷,他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的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算是他的生平纪实:

二十岁中秀才,四十岁中举人,四十五岁好不容易中了举人,在家待业六年才等到官职,先后在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任县令,政绩显著。

乾隆十八年,六十岁的郑板桥辞去潍县县令一职,回到家乡江苏兴化。起因是当地出现灾荒,他请求赈灾,认为灾情火急,百姓的生命安危最为重要,因此在没有获得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打开官粮救济百姓。

这一行为忤触了大吏,之后,郑板桥称病辞官。

辞官前,他把百姓欠自己的借据都烧了。还赋诗一首,借物言志,留赠自己的上司:“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在职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辞官后,潍县的百姓给他建了生祠奉祀。

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

作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怪在一个“狂”字。

因为郑板桥是个性情中人,特别喜欢喝酒。在山东任县令时,每天公事忙完,就会在县衙后宅饮酒。

他喜欢边喝酒边唱歌,有时手头还敲打着什么“伴奏”,声音大到街上都能听到。这时,路过的人们会猜想,郑县令又喝上了!

有时候他会忙里偷闲,坐在衙斋中,一壶酒、一碟菜、一卷《离骚》,且饮且读,读到痛快时还高声吟唱,“悠悠然神怡志得,几忘此身在官。”

除了臧否人物,郑板桥还爱骂人,有时终日作画,不得休息,就会开始骂人。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燮爱酒,好谩骂人,不知何故,历久而不能改。”

但他绝非是滥酒使性之人,有人加以告诫,说世间只有狂生狂士而没有狂官。郑板桥明白对方出自善意,是希望他上进。

郑板桥画像(局部),作者不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自己也知道,说话太直,脾气太坏,使酒骂人,不是好事。若想前程荡荡,非戒酒闭口不可。但是这样一来,压制自己的性情,和墟墓中的死人又有何区别?

郑板桥不愿意压抑自己的性情,所以,宁可不戴乌纱帽,也不可一日无酒。

他前后在山东当了十几年的县令,告老还乡时,已是华发萧萧,却依旧两袖清贫。加上两个儿子都早夭,回乡后无所依靠,于是前往扬州,以卖画为生。

进士出身,并且做过官的一个人物,最终需要靠写字画画谋生,也许有人会为此感到羞愧,觉得斯文扫地。而郑板桥并不像很多文人画家那样,既想卖画赚钱又耻于谈钱。

他将自己的润格明码标价,并注明“凡送礼物食品,总不如白银为妙”,因为你送的未必是我喜欢的,但凡送现银,我心中喜乐,画出来的画就会更好。还坦率说明,请他写字作画可以,但是概不赊账。

郑板桥画作

有意思的是,郑板桥虽然靠卖画为生,但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三样,自称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当别人问起他为何这么喜欢竹,他能够说起多种原因,而他选择画竹最大的一个原因,是竹子没有花草的艳丽,只有高风亮节和一腔正直。

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字,画自己的画,这就是“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郑板桥。

《渔家》中那个靠打渔换钱、补贴家用的渔民,其实也是卖画为生、煮字疗饥的郑板桥自己。

卖画为生,概不赊账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这是郑板桥非常有名的一副对联,蕴含着他对饮食的独到看法。

他在饮食上以就地取材、清新鲜活为上,提倡田园清供之味,主张“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

郑板桥继承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传统,主张返璞归真,向往在青山绿水间品茗尝鲜,饮酒啜蔬,对坐长谈,不作应酬。即便是粗茶淡饭,若能原滋原味,师法自然,也是佳品。

他在山东做官时,给友人李鱓写信,说自己很怀念扬州的应时鲜鱼佳蔬。并在诗作《怀李三鱓》中写道:“青春在眼童心热,白发盈肩壮志灰。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

这首诗中所描绘的牵牛耕田、弄笔作画、青春之心、肉体衰老,就是郑板桥当时的生活。让他心心念念的,却还是扬州的莼菜鲈鱼。

这位李鱓,也是“扬州八怪”之一,并且和郑板桥一样,同是江苏兴化人。不仅如此,两个还最为知己,在仕途上又都比较坎坷。

一个人的名字,也许蕴藏着他一生的宿命。李鱓的“鱓”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作tuó,扬子鳄的意思;另一种的读作shàn,同鳝鱼的“鳝”。

虽然有才却落拓江湖的李鱓,多次题画署名为“鳝”,认为自己只是江淮中一条普普通通的小鱼。这是他对“两革功名一贬官”的命运的自嘲,也反映出仕途失意的悲凉心境。

李鱓出任山东滕县知县时,为政清简,体谅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却因负才使气,触犯了权贵,因此罢官归,流落扬州,靠卖画谋生。

后来回到故乡兴化,在幽僻之地建造阁楼,取名浮沤馆,种上花草,在此赋诗作画,与名士交相往来。

郑板桥听闻后寄去一首诗作,以表达羡慕之情:“待买田庄然后归,此生无分到荆扉。借君十亩堪栽秫,赁我三间好下帏。”

他所期待的,是和志趣相投的同道中人一起享用酒食,和同命相怜的知交故友共度残生。

提出难得糊涂,又说吃亏是福的板桥先生,一生饱尝酸甜苦辣,看透世态炎凉,并将自己的体悟糅进书画诗歌之中。

因此,他的艺术作品除了独特技巧,还被赋予新的思想和深邃的意境,就像当代书画家启功对这位两百年前的艺术前辈作出的评价: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郑板桥的耿介坦荡。

他是个性情中人,喜欢饮酒,难得糊涂,又不堪宦情,宁可辞官归去,卖画为生,向往“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田园生活。

知音知味的袁枚,为何提出“知己难,知味尤难”的观点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