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在修水发现的太平军安民布告

发布时间:2025-07-15 05:38  浏览量:1

作者:朱旭东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1962年2月,《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文物》三家报刊杂志相继刊发了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李科友(时职)撰写的《新收集的两件太平天国安民布告》一文的报道,其中《文物》更全文刊载了两张布告的内容,这两件来自江西修水的珍贵文物,顿时引起广泛关注。现珍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两件太平天国布告,具体为:《元勋殿左贰拾柒检点赖裕新安民晓谕》和《土拾伍副将军黄玉昆严饬兵士恪遵军令晓谕》。

这两件太平天国安民布告,后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被《修水县志》收录。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对修水地方史研究有何价值?又与太平军在当地的活动存在怎样的关联?一切还要从发现过程说起。

1961年4月的一个寻常日子里,黄沙港垦殖场党委书记朱正平前往下属造纸厂检查工作时,在原料仓库里见到了令人咋舌的景象——从供销社收购来的线装古书和废旧纸张层层叠叠,堆满了半个仓库。朱书记边走边询问生产情况,随手翻检着这些待作原料处理的旧书。突然,一本纸装书里露出一截厚实纸边引起了他的注意:那纸页被叠得方方正正,边角压得平平整整,与周围杂乱的旧纸截然不同。他屏住呼吸小心展开,两张墨迹斑驳但“太平天国”字样仍保存完好的布告,赫然铺展在眼前。

意识到这可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朱正平立即将布告妥善收好带回。经过仔细研读,他确认这两张布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随即主动联系江西省博物馆,表示要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

省博物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派遣研究员李科友(后任馆长)率队赶赴黄沙港,与发现者朱正平展开面谈。李老师面对垦殖场办公室会议桌上展开的两张布告,从纸质、内容、包浆、印刷工艺、字迹、印章与落款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查验和专业甄别。凭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很快判定这两张布告确为真迹。

“从目前发现的太平天国时期这样大型的布告原件来看,这类实物在国内极为罕见,研究价值极高。”李老师难掩兴奋,随即指向《殿左贰拾柒检点赖为的布告》解释道:“据我所知,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收藏有一张以杨秀清、萧朝贵署名的布告,那是现存最大的同类文物——高95厘米,宽170厘米。而您这张布告,高同为95厘米,宽度却多出20厘米。南京馆那张布告的来历也值得一说,当年英国人戈登协助清军在苏州清剿太平军时,将其掠夺至大英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驻英大使馆工作人员才从那里取得复制品。”

看完布告后,李老师再次征求朱书记的意见:“博物馆收藏文物有三种方式:一是借展,所有权归收藏者所有;二是收购,由博物馆出钱;三是捐献,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朱正平微笑着回答:“文物本来就是国家的,应该把它捐给国家,才能发挥它的历史价值。不管它值多少钱,我若把它锁在抽屉里,终究只是废纸一张,有什么意义呢?”他望向李科友,目光坚定地说出了两个字:“捐献!”

“谢谢,谢谢!”李老师快步上前紧紧握住朱正平的双手,代表省博物馆对他的无私情怀和爱国精神予以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

当天下午,垦殖场部举行了简短的交接仪式,双方填写了“江西省博物馆文物资料征集登记表”,李科友在“收据”负责人栏郑重地盖上私章,作为纪念赠予朱正平,至此顺利完成捐献程序。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年)三月,石达开奉命率主力东返天京,命黄玉昆暂代江西军务。此时清军趁机集中兵力发起反攻,太平军此前控制的八府四十二县接连失守。面对战略转折的复杂局势,为抵御清军进攻,殿左贰拾柒检点赖裕新“奉翼王贵谕”发布《安民布告》,土拾伍副将军黄玉昆“奉翼王五千岁贵谕”发布《严饬兵士恪遵军令布告》,旨在稳定局势,提振士气,进而扭转战局。

《元勋殿左贰拾柒检点赖裕新安民晓谕》

规格:芯纵93cm×横193cm,黄裱纸,雕板印刷,落款时间:太平天国丙辰年六月。

元勋殿左贰拾柒检点赖裕新安民晓谕

布告正文发布了“十条法令”:

一、凡有谕令及民者,民当随即遵谕筹办。至某乡,某姓名,所捐进贡粮饷、马匹、金银若干,务要端柬历明,以便发以贡照,领还存折。

一、凡官兵过境,另行有谕。令民捐办粮饷供应军需,民即遵谕筹备,固须安堵如常,即未有行谕供办粮饷之处,亦毋庸妄行迁徙。

一、凡圣师到境,军规严肃,故官兵众多,品行至正。其为男女之别最严,尔民间妇女恐未必尽识道理,必须潜居,各慎闺阃,不得游荡前来,以致有乖天情。

一、凡官兵如有捉带良民子女者,及有敢犯奸淫者,调戏妇女,沿途掳掠良民财物者,民宜当即扭禀,论罪处斩。

一、凡尔民一切贸易无容闲歇,免致采买无向,自迫其乱,务要照常平买平卖,以应军民。不得格外高价过取,致失公平饬事,民定干究。

一、凡官兵如见子民安业买卖,敢恃势抢民贷物,不依平买给价者,民宜当即扭拿禀送,论罪处斩。

一、凡官兵应于扎宿之处,无论乡村市邑,尔民等须将前屋让与官兵暂扎,后房仍给尔民安身。所有金银重物,各宜捡收,勿庸乱行搬移。

一、凡官兵如有毒心,乱行打烂民间碗锅一切器用者,及有柴而仍拆烧民房板料者,并擅烧良民房屋者,民宜立即据实扭禀,论罪处斩。

一、凡官兵如有身体不宁者,准雇民夫扛送。其余健壮官兵,有贪闲妄捉乡民扛送者,宜当即据实扭禀,论罪处斩。

一、凡某处乡民,如有受蛊惑,顽梗不化,不遵谕,不识天,或纠乡愚,或作暗害,侵抗我军者,及纵妖谋害我使者,定将该某城乡镇市,尽行剿光,鸡犬不留,民勿相怪。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 月 日 晓谕

《土拾伍副将军黄玉昆严饬兵士恪遵军令晓谕》

规格:高98cm×宽50cm,毛边红纸(已褪色),墨笔字,落款时间: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三月十二日(1856年4月18日)。

土拾伍副将军黄玉昆严饬兵士恪遵军令晓谕

全文如下:

真天命太平天国土拾伍副将军加三等黄为晓谕,严禁兵士人等不准私行下乡掳掠民房事。照得本大臣等恭奉天命,并奉翼王五千岁贵谕,广招天下英才,大展仁义,所过之地皆秋毫不犯。今据该地乡民禀称,还有不法兄弟,擅行下乡,私进民房,掳掠民财,如此行为,大干法纪。为此特行晓谕,即尔兵士人等,务须静守营规,恪遵军令,斯为品行端方。天堂子女倘或仍蹈前辙,准尔该处乡民扭赴本衙,该乡民即赏给银五两,该不法兄弟即按天法斩首,游营示众,决不宽贷,以儆后患,以惩将来,不致人步亦步也,各宜自爱,勉之望之,切切晓谕。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三月十二日 晓谕

修水地处湘鄂赣三省通衢要地,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修水(时为南昌府义宁州)是太平军与清军拉锯争夺的重要战场。从1855年6月至1861年4月间,义宁州治(今修水县城)曾三度被太平军攻占。百年之后,两张沉睡的太平天国布告在修水重见天日,悄然掀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为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重镇以拱卫天京,决定在北伐的同时发起西征。翼王石达开率西征军长驱直入,于6月24日兵临南昌城下。此时义宁团练紧急驰援城内湘军,在沙井与太平军展开激战,由此拉开了与清军配合,同太平军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序幕。

这段历史在《义宁州志》中留有较详细载:“义宁自咸丰二年(1852年)军兴以来,团练乡勇为江省首倡。一闻寇警,凡年十六至五十以内者,踊跃效命,名扫地勇。前后接战,大小胜负数百仗。经费百万有奇,就地捐输,不縻公帑。曾经略奏疏有云:天下团练,并皆有虚名而鲜实效,惟江西之义宁,湖南之平江,办团确有成效。以本地之捐款,练本地之壮丁,屡与粤贼奋战,歼毙贼匪甚多。故该二州县为贼所深恨,亦为贼所甚畏也。”

1854年3月,太平天国胡总制率兵从湖北崇阳、通城首次进入义宁州西乡。不到一年时间内,太平军先后13次攻入修水白岭、全丰、马坳、渣津等地,清军和义宁团练同太平军展开大小战斗百余次。《义宁州志》载:“义宁团练屡战屡克,斩贼甚众。八月,泰乡团练随同官军进剿,斩俘二万有奇,歼毙伪万丞相。”可见,这一时期的“拉锯战”中,太平军未占上风,始终未能攻下义宁州城。

1855年6月,石达开、黄玉昆率数万太平军由湖北通城进入义宁西界,围攻义宁州城。知州叶济英率团练坚守州城,并动员城乡民众协同防御,展开“义宁州保卫战”。其中,泰乡团练七战于梅岭、南岭、走马岗、凤凰山等处;安乡团练六战于桐树岭、夏坑等处;奉乡团练四战于城西南、上坑岭;武乡合高乡团练三战于五里坳、西犀。数日之间数十战,官兵阵亡数千余人,坚守义宁州城二十一昼夜。6月11日(农历五月初九)辰时,太平军挖地道穿城,炸塌城墙后蜂拥而入。守城兵丁自辰时(7-9点)至午时(11-13点)力战不支,巷战失利。

据《义宁州志》记载,城内百姓被屠戮殆尽,沟渠街道尸积如山,修河浮尸蔽江而下,舟辑为之不通;后编查保甲,共有10.6万人殉难。同年7月,湘军将领,浙江宁绍道台罗泽南率师驰援义宁,分道夹攻太平军,三战三捷;南赣总兵刘开泰率师激战太平军,亦获胜利。之后,罗、刘两军与义宁团练汇合,同太平军展开全境作战,乘胜收复义宁州城。11月,总兵刘开泰父子战死于义宁州泰乡小斗岭下。

1856年3月,石达开率太平军分兵数路进攻义宁,再次占领州城,不久石达开率主力东返;5月,义宁州城被清军收复。

1861年3月,忠王李秀成部攻克义宁;6月,渐江布政使司李元度率兵“进剿”,夺回义宁州城。

由此看来,1855年6月,义宁州治遭太平军屠城应属确凿之事。《义宁州志》载:“被害屠戮之惨,实有不忍言者。”太平军兵锋所指之处,攻城拔寨前,常告示各地“及早投诚,倾心向化”,并宣称对“暗杀、侵抗我军,纵妖谋害我使者”的敌对势力将“尽行剿光,鸡犬不留”,以此形成震慑。可见太平军并非滥开杀戒,更多是希望民众归附,非万不得已不采取屠城手段。

关于石达开、李秀成二占、三占义宁州城时太平军的具体表现,《义宁州志》未作详细记载。但史料中亦有记载:义宁团首董朝佐被俘不屈,石达开惜其才,竟亲自为其披上黄袍;长宁团首陈长椿被擒后,赖裕新为其松缚并授予官职。义宁州城被攻陷时,知州叶济英投井自尽,文武官员,绅商兵民,或巷战毙命,或投水自溺,或上吊自缢……可见多数并非死于太平军滥杀。若将战死者,城破后自尽者一概归咎于太平军,似有失公允。部分地方志夸大其词,危言耸听,甚至称太平军“茹毛饮血”,更将清军的暴行粉饰为“荡涤邪秽”,甚至将清军、土匪的恶行转嫁太平军,此等记载实不可取。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江浙、皖赣鄂一些地区,由封建文人编纂的地方志中,也透露出太平军纪律的线索:如记载太平军进入湖州时“封刀进城”;太平军在安庆、九江、武昌等地,入城后亦严明军纪,严惩强奸和劫掠行为,虽有部分未经过规训的新兵及投降的清军士兵,偶有趁火打劫之举,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太平军赢得当地百姓的拥戴。

这两张太平天国安民布告强调,太平军以“官兵尽属清廉,所过之处秋毫之无犯”的行为准则,明确提出保护人民财产,保障妇女权益,督促公平买卖等政策,既彰显了从严治军的决心,也体现了太平军对官兵与百姓关系的妥善处理。

赖裕新发布的安民布告,“法令十条”有五条申明军纪,对“乱行打烂民间碗锅一切器用者,及有柴而仍拆烧民房板料者,并擅烧良民房屋者”、“健壮官兵贪闲妄捉乡民抬送者”、“捉带良民子女,犯奸淫、调戏妇女者”、“掳掠良民财物者”、“恃势抢民货物,不依平买给价者”,准许乡民“据实扭廪“,对违纪官兵“论罪处斩”。

黄玉昆发布的安民布告,强调军纪约束,赏罚分明,要求兵士“静守营规,恪遵军令,品行端方”,对“擅行下乡,私进民房,掳掠民财”者,“按天法斩首,游营示众,决不宽贷”,对扭送不法兵士的乡民“即赏给银五两”。安民布告还从“筹办与捐办粮饷军需、让屋驻扎军队、帮助抬送伤员、辟谣”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赖裕新发布的安民布告第一条,要求筹办所捐进贡粮饷、马匹、金银,要做到登记格式规范,内容清晰,核发凭证,领还存折;第七条规定,官兵应于扎宿之处,无论乡村市邑,尔民等需须前屋让与将官兵暂扎,后房仍给尔民安身。在要求百姓的同时,严禁官兵骚扰百姓,维护人民正当权益。

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前制定的《六十二条天令》,明确规定严禁扰民,人道对待平民,具体包括禁止屠杀、奸淫、掠夺,甚至是强买强卖、虐待劳工和纵火等行为。永安建制后,又颁布了《太平条规》,进一步强调严禁扰民、听号令行事的纪律要求。太平天国提出“人人平等”理念,倡导“人人皆兄弟”,这种融合儒家思想的基督教信仰,使得这群从广西大山里走出来的“老兄弟”始终能够保持较严明的军事纪律,对百姓秋毫无犯。

太平天国诰谕

太平军占领庐州城后,随即公布严格命令:“士农工商,各有生业,愿拜降就拜降,愿回家就回家。”安徽庐州米商周邦福在亲历记《蒙难实钞》中,记录了太平军统辖下庐州城的真实图景——部分不愿意投降的百姓,竟在太平军的护送之下,安全返家。就连曾被裹挟加入太平军的李圭(江宁人,中国近代邮政倡导者之一)也感慨:“真正粤贼,则反觉慈祥恺悌。”修水县发现的这两张太平天国布告,其精神实质与《六十二条天令》《太平条规》一脉相承,是太平天国早期法令的具体贯彻与延伸。

从太平军“封刀进城”、庐州城护送百姓回家、安庆府百姓箪食壶浆、永州百姓不满满族统治,主动太平军提供粮饷……历史的诸多记载,印证了这两张太平天国安民布告所颁布政策的切实执行,充分表明太平军坚决奉行布告中的政策。然而,太平军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对政策可能带来的危害与后果,很少自我检省,救偏补弊。但总体而言,太平天国通过发布安民布告,在早期政权建设和军事行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此举不仅安抚了民心,强化了军纪,还赢得了民众支持。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军与旧式封建反动军队截然不同,后者常行烧杀抢之事,而太平军曾是一支深受百姓爱戴的军队,这也启示我们,应从多角度辩证、历史地看待太平天国运动,或许,这正是这两张太平天国安民布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所在。

朱正平(右),摄于2008年

【编后记】

文中捐献文物的朱正平,是本文作者朱旭东的叔公。朱正平是一名土改老干部。三年困难时期,他向组织申请自降两级行政等级(月工资从72元降至35元),将收藏的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耄耋之年,仍醉心于修水文史研究,百岁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