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江州刺史王羲之

发布时间:2025-07-10 06:46  浏览量:1

作者:王卫正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在东晋时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笔墨为舟,以书法为帆,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留下了不朽的传奇。他就是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曾在江州今九江担任刺史一职,以卓越的书法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江州这片土地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王羲之像 图源:维基百科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朝廷设置江州,分扬州的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的武昌、桂阳、安成10郡管辖,治所在豫章(今南昌),傅综任第一任江州刺史。刺史的职责就是州级地方长官,其中刺史加将军称号者可以领兵,设立军府、自置僚属。此后卫展、华轶、王敦、王彬、应詹、温峤、刘胤、郭默、陶侃、庾亮分别继任江州刺史。六年后,于晋成帝咸康六年(340年)正月初一,庾亮病逝,临终前推荐王羲之升任宁远将军、继任江州刺史,将州治移驻浔阳。

据《星子县志》记载:“咸康初王羲之奉命镇守江州,在山南金轮峰下营建别墅,附近山峰竞秀,飞泉泻银。”庐山的山南温泉镇有一座形如巨轮的金轮峰,玉帘泉瀑布鸾溪旁,王羲之曾营建别墅观瀑听泉、读书练字,至今留有鹅池、墨池等临池习字遗迹,石壁上明末进士薛所蕴书写的“右军鹅池”四个大字闪闪发光。

庐山右军鹅池摩崖石刻 图源:庐山味道

王羲之是世界艺术史上有着盛名的书法家,字逸少,西晋太安二年(303年)出生于琅琊国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北孝友村。父亲王旷时年28岁,母亲卫氏,祖母夏侯氏与司马睿母夏侯太妃系胞姐妹,因此王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与西晋皇族司马氏享誉“王与马共天下”。

317年西晋亡后,琅琊王司马睿采纳王羲之伯父王导及父亲王旷的意见,率部南下迁往建康(今南京)称帝,史称东晋,这就是“永嘉南渡”。

幼年的王羲之从山东鲁南来到江南,随家迁居于秦淮河畔、建康城南乌衣巷。

在秦淮河南岸重建的乌衣巷 图源:维基百科

永嘉二年(308年),王旷出任淮南内史,叔父王翼为安东司马,都教小羲之书法,堂伯父王导赠钟繇所书《宣示帖》于他,王旷以笔法秘籍授予他。

310年,王旷率淮南兵马北伐,渡黄河兵败后下落不明,王羲之自小失去父亲,遭遇这一重大的家庭变故后性格日趋内向,以致于养成独坐庭院,只对读书、练剑、习字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天赋。

永嘉五年(311年),王羲之9岁时姨母卫夫人成为他的书法教师。卫夫人号称天下第一女书家,出身于典型书法世家的名门闺秀,其祖上卫觊与大书法家钟繇齐名,其堂兄卫恒精通篆、隶、行、草书。卫夫人把东汉蔡邕所撰、卫家奉为宝典的书法奇书《笔论》送给王羲之,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经卫夫人的悉心教导,王羲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宛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列女图》册,卫铄临池,1799年改琦绘

太兴元年(318年),王导受遗诏辅政,明帝司马绍即位,时年仅24岁。太宁元年(323年),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府选婿,选中21岁的王羲之与郗璇结婚。两年后,经郗鉴等举荐,王羲之初入仕途任秘书郎。

325年,明帝司马绍病故,成帝司马衍5岁即位,因年幼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以司徒王导录尚书事(相当于宰相)、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壶参辅朝政。

咸和四年(329年),王羲之由会稽王友改授临川太守。两年后,母亲卫氏及胞兄王籍之先后病故,王羲之辞官回家守丧。

公元334年,八州刺史、长沙公陶侃卒,平西将军庾亮进封征西将军、都督江荆七州诸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武昌。王羲之应庾亮之请,入其幕府为参军。其时还有堂弟王胡之、王兴之,好友范汪、孙盛、孙绰、庾翼、孟嘉、殷浩等。

340年,庾太后兄长庾亮北伐受挫含恨去世,时年52岁。史书记载:“(庾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王羲之敏捷颖悟,为政兢业,深知作为一州之长,肩负着造福一方、保境安民的重任。因此,他一到任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清理积弊、整顿吏治、征兵调粮。他还注重选拔贤才,任用那些有才能、有品德的好友担任要职,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他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鼓励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负担。

王羲之十分关注民生,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经常深入江州民间,调查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每当遇到自然灾害或民生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全力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为江州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他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社会风尚,鼓励老百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他还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江州的社会稳定。在王羲之的治理下,江州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兰亭集序神龙本》

王羲之在江州任职期间还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兴办学校,选拔人才。他大力倡导文学、艺术的发展,亲自组织文人墨客进行文学交流,推动江州的文化建设与繁荣。同时,他还十分注重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担任江州刺史期间,王羲之不仅治理有方,深受老百姓爱戴,而且自己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峰。江州的山水之灵气似乎为他的书法增添了几分神韵。公务之余,他经常交朋结友到庐山游玩,在他看来,庐山的飞瀑流逸、高岩峭壁赋予书法构图的高旷格局和着墨时的灵气悟性,庐山险峻的奇峰秀石使他胸襟开阔,容纳匡庐的险峰幽瀑,笔力随之刚劲而秀挺。王羲之深爱庐山,在庐山南麓金轮峰下筑宅建院,每日习字泼墨,挥毫运笔几近痴迷,将心中的情感与江州的美景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作品,终于凝成了独树一帜、举世无双、遒逸劲健的洒脱风格,在书法艺术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如今,湖北武汉黄鹤楼有许多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石碑,最引游客注目的当数王羲之的草书“鹅”字刻石,那字体给人以单字连笔、势遒美、一挥而就的美感。相传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期间,曾在黄鹤楼下池塘养鹅,天天观察鹅的神态,一日高兴之至便一笔写就了“鹅”字,现黄鹤楼景区辟有鹅池以示纪念。

咸康七年(341年),王羲之书完《敬伦帖》后,受朝廷命令,召为侍中。永和七年(351年),王羲之升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江州刺史一职由堂叔王舒次子王允之继任,此后褚裒、庾冰、庾翼、桓温、桓冲相继出任江州刺史。太元十九年(394年),王羲之次子王凝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军将军。

王羲之一家先后有两人担任江州刺史,他本人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注重修身自律。在治政方面,王羲之秉持儒家中庸思想,兼采老庄之简远,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在担任江州刺史期间,他较好地履行了地方长官职责,治理江州政务、关心百姓疾苦,并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事务。王羲之在江州任职及其书法活动,对当地文化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江州地方史和东晋书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时至今日,王羲之在江州的遗迹和相关传说仍在民间流传,成为九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地方对这位书法家的纪念与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

王卫正,男,中学高级教师,九江市修水县人,毕业于江西教育学院,爱好文字,在《古城旧梦》、《三湘四水文学网》、《江西文学》等网络平台发表文章50多篇;在《修水报》、《中国修水网》、《九江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等新闻媒体发表通讯4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