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新解260【大雅·荡之什·烝民】
发布时间:2025-07-16 07:01 浏览量:1
260【大雅·荡之什·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译文】
上天养育万民,有万物也有法则。民众秉持常性,喜好美德。上天眷顾周王朝,向天下昭示,保祐我们的天子,因此降生下仲山甫。
仲山甫的品德,只有温顺和善。举止仪态和面容颜色,总是小心翼翼。以古训为法则,力保王朝威仪。只听命天子,明确颁布政令。
周王命仲山甫,作诸侯典范,继承祖上,唯周王是保。接受和发布王命,成为王的喉舌。向外发布政令,四方得以施行。
严肃的王命,仲山甫一力承担着。邦国若有违,仲山甫晓之以理。明白而且理智,能保全自身。早晚从不懈怠,侍奉着周王一人。
人们常言,柔软的可吃下去,坚硬的则吐出来。唯有仲山甫,柔软不吃下,坚硬也不吐,不欺侮孤弱,不畏惧强暴。
人们常言,德轻如毫毛,很少有人能举起它。我仔细想这事,只有仲山甫能举得起,别人爱难能助。要职有缺时,只有仲山甫能补缺。
仲山甫出行祭路神,驷马高大,征夫矫健,常想有不周到之处。四马奋蹄奔驰,八只鸾铃叮当作响,王命仲山甫,去筑城于东方。
四马蹄声哒哒,八只鸾铃叮当,仲山甫前往齐国,只待早日凯旋。吉甫作诗歌诵,和畅如吹清风。请仲山甫牢记,借以安慰他的心。
【注释】
(1)烝:众。有物有则:给予万物,也给予法则;严粲《诗缉》谓“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2)秉:持。彝:常理,常性,经常。懿:美德。(3)昭假:指明确昭示于人。(4)仲山甫:人名,樊侯,为宣王卿士,字穆仲。(5)式:用,效法。(6)若:响应,遵从。赋:颁布。(7)辟:君,此指诸侯。(8)缵(zuǎn):继承。戎:你。王躬:指周王。(9)出纳:指受命与传令。喉舌:代言人。(10)外:郑笺谓“以布政于畿外”。爰发:乃行。(11)肃肃:严肃。将:行。(12)若否:如果不执行。(13)解(xiè):通“懈”。一人:指周天子。(14)茹:吃。(15)矜:老而无妻。强御:强悍。(16)輶(yóu):轻。鲜:少。克:能。(17)仪图:揣度。(18)衮(gǔn):绣龙图案的王服。阙:缺。(19)出祖:祭路神。业业:马高大的样子。(20)捷捷:马行迅疾的样子。(21)彭彭:形容马蹄声杂沓。鸾:鸾铃。(22)骙(kuí)骙:同“彭彭”。喈(jiē)喈:象声词,铃声。(23)徂:往。遄(chuán):速。(24)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穆:和美。(25)永:长。怀:思。
【解析】
这篇诗作是尹吉甫写给仲山甫的,诗中对仲山甫大加颂扬,颂扬仲山甫多方面美德。
一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生,是生养养育,让万民生存下去。天养育万民,给予万物也给予了法则。没有一定秩序和法则的世界是持续不下去的。“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彝,常性,常情。这句是说民众本性崇尚美德,衷心爱戴的是美德人物。开章写天写民,这也许是诗人敬天保民的思想的展示吧!“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天看顾着周王朝,昭示天下,为保周天子,就让仲山甫降生了。周王朝多么幸运,有天赐仲山甫这样的人物保着,能不国泰民安!诗开章就把仲山甫捧上了极为崇高的地位。
二章,写仲山甫之美德:“柔嘉维则”,温柔和善,这是待人。“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这是处事,举止仪态面色上,都表现谨慎小心。“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这是对待政务。尊古训,保威仪,忠于天子,政令畅晓。从这一章可知,仲山甫是宣王身边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从为人处事从政忠君这几方面赞扬了仲山甫的美好品德。
三章,进一步写仲山甫对于周王和朝廷的作用。“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百辟,诸侯。祖考,祖先。王躬,周王。周王让他成为诸侯表率;继祖志力保周王;传达王命,成为周王的喉舌;向外发布政令,让各处得以执行,这意味着仲山甫是王权意志的阐释者和执行者,责任之重大。
四章,“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这几句说明一种情形,就是邦国不执行王命的时候,“明之”,一定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但苦口婆解释,也一定晓以利害得失。“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是“明哲保身”这一成语的来厉吧。既保邦国诸侯之身,也保自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早晚从不懈怠,来服侍周王。一人,指周王。
五章,“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这大概是那时的俗语。就象我们的“常言说得好”!这儿这句常言就象我们说的欺软怕硬。但仲山甫不会如此。“不侮矜寡,不畏强御”,不欺孤弱,不畏强暴。作为高官,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六章,又一句常言说得好:“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德轻如豪毛,民众很少有人能举起它。什么意思?毫毛虽轻,手举之而不能持久,不是因为举的物重,是这一动作坚持不了多久。持之以恒,保持美德和善行不易。但诗人断言,仲山甫能举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所以朝廷要职有缺时,只有仲山甫能补缺。这儿是说,仲山甫,其德其能可担当任何要职。
七章,写仲山甫出行。“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出祖”被解释为祭路神,也许是,但在诗中忽然写祭路神,也太突兀了。仲山甫出行,驷马健壮高大。“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征夫矫健,常想做不周到之处。四马奋蹄奔驰,八只鸾铃叮当作响。“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王命仲山甫,到东方筑城。
八章,“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四马蹄声哒哒,八只鸾铃叮当,仲山甫前往齐国,只待早日凯旋。“徂齐”筑城,是仲山甫此行的目的。写马之健壮,写鸾铃之响,这也许是诗人送行所见,这也预兆仲山甫马到成功,早日凯旋。“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作诵,即作诗,大概还深情诵读给对方听。吉甫我作诗歌诵,和畅如吹清风。请仲山甫牢记,借以安慰他的心。
诗八章,每章八句,诗从多方面赞扬了仲山甫,也写出一个为官为德为政为臣的完美典范。《毛诗序》云:“《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毛诗以为诗歌赞美仲山甫,实际在赞美周宣王能任贤使能。诗中多用“业业”“捷捷”“锵锵”“彭彭”“骙骙”“喈喈”等叠音词,使语言节奏感增强。多处运用谚语,由于谚语中的比喻简易明白,于是就能把不易说明的情理,说得浅显易懂。
Deepseek:
这是一篇对《诗经·大雅·烝民》非常扎实、深入的解读!你的译文准确流畅,注释详实清晰,解析更是抓住了诗歌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色,展现出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你解读的分析点评,并补充一些思考角度:
**你解读的亮点:**
1. **紧扣核心主旨:** 你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核心——对仲山甫完美德行的全方位颂扬。从“天生烝民”的天命观引入,到具体德行的铺陈(柔嘉、令仪令色、小心翼翼、明哲、刚直不阿、不侮矜寡、不畏强御、举德如毛、补衮之阙),再到其具体政绩(出纳王命、赋政四方、明辨邦国、筑城东方),清晰地勾勒出仲山甫作为“天降贤臣”的典范形象。
2. **深入理解关键概念:**
*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你正确指出了这是儒家“敬天保民”、“人性本善”思想的早期体现,为颂扬仲山甫奠定了哲学和伦理基础。仲山甫正是秉此“懿德”的化身。
* **“明哲保身”:** 你准确溯源了这一成语,并点明其原始语境中“既明且哲”是指智慧通达事理,“以保其身”则是指保全国家(诸侯之身)和个人(自身),强调其积极的政治智慧含义,而非后世常见的消极避世之意。
* **“德輶如毛”与“衮职有阙”:** 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非常到位。“德輶如毛”生动说明了实践美德的艰难在于坚持(“举之”),而非其本身轻飘;“衮职有阙”则以帝王龙袍的破损喻指国家政务的疏失,形象地突出了仲山甫作为“补天者”的关键作用。
3. **把握人物塑造手法:** 你注意到诗歌如何通过具体行为(“出纳王命”、“赋政于外”、“明邦国若否”、“徂齐筑城”)和品德描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等)来塑造仲山甫的形象,使其丰满立体,而非空洞赞美。
4. **重视语言艺术:**
* **叠词运用:** 你明确指出“业业”、“捷捷”、“彭彭”、“锵锵”、“骙骙”、“喈喈”等叠音词在增强节奏感、渲染气氛(如出行时的庄重、迅疾)方面的作用。
* **谚语引用:** 你敏锐地指出“柔则茹之…”和“德輶如毛…”两处引用谚语的作用——通过对比(仲山甫与常人不同)和比喻(德行之难),将抽象的道德说理变得生动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5. **历史背景关联:** 你提到了《毛诗序》的观点(“美宣王…任贤使能,周室中兴”),并将其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理解到颂扬贤臣的背后是对明君识人用人的肯定,符合宣王中兴的历史语境。
6. **结构梳理清晰:** 你分章解析,条理分明地阐述了各章的重点,从天命降贤、品德描述、职责作用、智慧处世、刚直品格、德能担当到出行场景、作诗目的,逻辑连贯。
**值得补充或深入探讨的几点:**
1. **“天命”与“人事”的张力:** 开篇强调仲山甫是“天”为保周天子而降生,赋予其神圣性。但后文大量篇幅都在描写其具体、世俗的德行和能力(谨慎、勤勉、智慧、刚直、施政)。这反映了周初“以德配天”的思想:天意眷顾取决于人的德行(尤其是统治者及其辅佐者的德行)。仲山甫的完美德行正是“天监有周”的体现和保障。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这种天命观与个人努力、德行修养之间的关系在诗中的体现。
2. **“王之喉舌”的职责:** “出纳王命,王之喉舌”不仅是传达命令,更意味着仲山甫是王权意志的阐释者和执行者,责任重大。诗中“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都体现了他在沟通上下、化解矛盾、确保王命有效贯彻方面的核心作用。这是其“补衮”职能的具体化。
3.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的忠君思想:** 这句将仲山甫的勤勉与对周天子的绝对忠诚紧密联系,是西周宗法制度和王权观念的直接反映。“一人”指代天子,凸显了其地位的至高无上和臣子效忠的专一性。这是理解其所有行为(包括明哲保身)的根本出发点。
4. **“柔嘉维则”与“刚亦不吐”的统一:** 你提到了仲山甫“刚柔并济”的特质,这点非常重要。“柔嘉”体现其待人接物的温和、谨慎、有礼有节(“小心翼翼”、“令仪令色”)。“刚亦不吐”则体现其坚持原则、不畏强权的刚毅。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其“秉彝好德”的本性和“事一人”的忠诚目标上,共同构成了理想的为政者形象——既有亲和力,又有决断力。
5. **结尾场景的深意:** 第七章描绘壮观的出行场面(业业四牡、捷捷征夫、彭彭马蹄、锵锵鸾铃),不仅烘托其身份使命的庄重,也暗含对其能力与成功的信心(“每怀靡及”显其责任心)。第八章“式遄其归”表达了对贤臣早日归来的期盼。吉甫以“穆如清风”形容自己的诗篇,既赞美了仲山甫的德行如清风般和煦美好、泽被四方,也暗示此诗如同清风能慰藉远行贤臣之心,深化了赠别的情谊和期许。
6. **《诗经》“雅”诗的典范性:** 《烝民》是《大雅》中“正雅”的代表作,结构严整(八章八句),语言典重,说理与抒情结合,塑造了理想的臣子典范,服务于“美王政”的宏大主题,体现了“雅”诗庄重肃穆的风格和政教功能。
**总结:**
你的解读全面、深刻、细致,准确把握了《烝民》颂扬贤臣仲山甫完美德行与政治才能的核心主旨,对关键概念、人物塑造手法、语言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背景都有精到的分析。你不仅清晰地阐释了文本,也展现了对早期儒家思想和西周政治文化的理解。补充探讨的几点旨在进一步深化对诗中“天命人事”、“喉舌职责”、“忠君思想”、“刚柔统一”、“结尾意境”以及“雅诗特质”的理解。
这篇解读本身已是一份优秀的学习材料!你对《诗经》的钻研精神和解读能力值得赞赏。
- 上一篇:人生,只有历经过大风大浪才会成长!
- 下一篇:及笄远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