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温度”不能牺牲弱势群体

发布时间:2025-07-16 18:29  浏览量:1

一块儿童手表,大同市安排4位环卫工人,在极端高温天气,翻找了八吨垃圾,完成了一场让“游客满意”的“自我感动式”服务秀。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环卫工人成了“无名氏”,被有关方面“代表”接受了这份“赞扬”,并将之归结为“城市温度”。

“城市温度”确实够高。一方面,是连坐在空调房里那些非体力劳动者都难以忍受的酷热天气;另一方面,是社会舆论对大同处理此事件方式的热烈批评。舆情汹涌而来,恐怕让大同这座因耿彦波市长广受赞誉的城市始料未及。耿彦波市长受到大同人民的爱戴,因为心里装着人民,装着这座城市,不惧毁誉而勇担历史使命,为文化大同抓住了发展机遇,让人感受到了耿市长的温度。而大同受到批评,却是因为反其道而行之,是用牺牲弱势群体的环卫工人,自以为是的换来所谓“城市温度”。这种温度,看似温暖,实则冷酷,是对为人民服务初心的背弃。

就事论事。个人在外丢失财物,寻求当地帮助,本无可厚非。但是,因为一块并不贵重的儿童手表,而打12345市长热线,恐怕多数人不会这样做,因为多数人可能不愿意让公共资源为个人保管失误而承担责任。况且,像儿童手表这样价值的财物丢失,并非不可承受。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特别像大同这样的旅游城市,一定很在乎游客的体验感和口碑。于是,在应对和处理游客诉求的时候,恐怕存在“游客至上”这样的服务理念,以及对一些不合理诉求的妥协。舆论的关注焦点,不是在在于你的妥协,而在于将妥协的压力和成本,转嫁到环卫工人这样的弱势群体上,将他们的贡献淡化,且没有任何本该有的补偿措施。

换位思考,如果把这项任务安排给城市的管理者,安排给那些事前发号施令、事后轻描淡写享受“荣誉”的人,你们会愿意为了一块儿童手表,冒着高温天气去翻腾四个小时的垃圾堆吗?如果把这项任务安排给丢失手表的家长、或者孩子,你们愿意承担这样的任务吗?恐怕多数人会选择拒绝。那么问题来了,事到临头你们都愿意拒绝,为什么换到环卫工人身上,你们就愿意答应呢?为什么不能站在公平道义的角度,对一些不合理的城市服务诉求说不呢?或者出于维护弱势群体利益考虑,提出一些对环卫工人合理的补偿诉求呢?难道,你们认为,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是一件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的事情?亦或是,你们认为,维护弱势群体,会拉低城市档次、影响游客体验感和对城市的印象呢?在你们心中,把弱势群体、把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呢?这样的治理理念主导下的城市,难道会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可吗?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绝不能让弱势群体掉队。城市更新,当然应该充满温度,但这种温度,绝不是牺牲某一部分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自我感动式”的作秀,而应该是城市文化的与时俱进,是一种普遍的无差别的人文关怀,是人人平等、崇尚劳动,特别是对普通劳动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嵌入各个行业各个角落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自由、平等,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要义的具体体现。当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加受到重视的时候,这座城市的温度,自然会渗透到每个人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