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现代名人——谢显琳
发布时间:2025-07-16 18:14 浏览量:1
谢显琳(公元1887年8月—1968年3月),字琅书,号困学,今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十八连山镇纸厂村慕乐小组人。著名教育家。今曲靖师范学院、曲靖市第一中学、曲靖市第一小学之前身——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和其附小的创始人、校长。谢显琳打破旧式教育的禁锢,在曲靖地区中学首开男女生同班的先河。保护爨宝子碑、三十七部会盟碑[两均保存在曲靖市第一中学(简称曲靖一中)内的爨文化博物馆内]等珍贵历史文物,为后世研究曲靖本土文化留下珍贵的遗存。
谢显琳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云南曲靖府(今云南省曲靖市)中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优良成绩选送云南两级师范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于博物学系,因德才超群,留任该校附中教员。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百废待兴,都督蔡锷(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人)认为建设需人才,决定在曲靖成立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十一月,教育司司长周钟岳(今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人)慧眼独具,委任谢显琳出任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这一年,谢显琳还只是一介26岁的书生,而周钟岳也只有36岁,其63岁时官至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
谢显琳一面在省会中学上课,一面开始选址规划,积极筹备三师。选定校址于寥廓山下、潇湘河畔,位于曲靖东门街的清代迤东道[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迤东道;同年置迤西道,民国二年(1913年),改置滇西道;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置迤南道,道设道尹。在清一代,云南省先后设6个道。道是省以下,府、直隶州、直隶厅以上的一个行政单位。民国初期裁撤道级行政区划,但三迤的称呼却沿袭下来,此后,就以三迤代称云南。民国时期的云南人喜欢用三迤代称云南省,如三迤大地,三迤父老]台衙门。旧道署约40余亩,有平房50间,楼房10余栋,但年久失修。谢显琳身负重任,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倾者扶之,腐者易之,缺者补之,位置不当者移之”,仅仅四个月,便完成筹建。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二十二日,谢显琳举行了三师落成仪式,这一天也就是曲靖一中的校庆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云南曲靖中学,即现云南曲靖一中)正式成立。学校初创之际,谢显琳制定了校训:“勤学业、守校规、习劳苦、甘淡泊、崇道德、尚美感、爱国家、遵宪法。”
从民国二年(1913年)至1958年的45年间,谢显琳一直担任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校长,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桃李颇丰,为云南滇东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云南省政府为谢显琳题赠“诲人不倦”的匾额,并当选为国大代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校30周年之际,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发给谢显琳“一等服务”的奖状、授为“迤东教育家”。并在校园建纪念标,上面镌刻着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为谢显琳先生亲笔书写的碑文及签名落款。后每届毕业班都要在纪念标前毕业像,纪念标已成为学校的荣誉和象征。只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被学生摧毁。1949年,云南省政府又题赠了“乐育英才”的匾额。谢显琳治学严谨,勤奋好学,诲人不倦,工作作风踏实。该校的图书馆是全省师范学校中藏书最多最好的一个图书馆,保存着“五·四”时期从创刊号到最后一期的《新青年》,一份也不缺。
谢显琳办学,首先是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任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期间,聘请和团结了一批很有名望的教师,为云南曲靖培养了大批师资,奠定了曲靖辖区内各县教育的基础。其次是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上级学校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新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人才。再次是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精打细算,廉洁奉公,将日常经费中节省出来的钱,用以添置学校的设备,使学校在艰难困苦中得以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谢显琳走“教育救国”的道路,终身从事教育,从不涉足宦海。但思想比较保守,曾在学校压制了三次学潮,开除过一些闹学潮的学生领袖,其中有共产党员[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地下党在云南省立曲靖第三师范发动了以反对学校克扣学生伙食为由的罢课运动,徐文烈(今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人)为罢课委员会组织委员,并作为学生代表到云南昆明向云南省教育厅请愿,云南省教育厅迫于形势不得不答应撤换校长谢显琳。学校当局在曲靖县(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政府的支持下,将徐文烈等人“永远开除学籍”。后徐文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谢显琳一生廉洁奉公,从未取过非分之物,正如谢显琳《任职本校三十周年感言》所云“余之生活犹然一学生生活也,大布可衣,藜藿可饱,一切嗜好未敢妄沾”。谢显琳任校长45年,校内校外无房,几十年租住民房,其中就曾在曲靖西门街32号租住十年。曲靖一中百年校庆时,其女婿浦思富(籍贯不详)教授于陕西西安撰文《忆谢显琳先生》,“到辞世时,住房不足10平方米,且又黑又小,先生一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在纪念谢显琳诞辰一百周年时,其长子谢树忠撰联曰:“为教育事业献身,几经沧海桑田,历经艰难险阻,志坚如磐留典范;与淡泊生活为伴,常是布衣蔬食,鄙弃富贵荣华,心洁如玉有今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云南省代主席李宗黄(今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人)欲请谢显琳出任家乡平彝县(今富源县)县长,数次相劝,都婉言拒绝,对此事曾说“身世浮沉易,中流砥柱难。宁为糊口事,不做折腰官”。
1949年初,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已改为“云南省立曲靖中学”]的中共党组织做训导主任杨述尧(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和校长谢显琳的工作,争取两人的支持后,开展了纪念“五·四运动”30問年的活动。学校当局渐渐认清了形势。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曲靖还没有解放,仍在在国民党统治下。国民党89军驻曲靖,1949年10月10日晚上,军长刘伯龙(今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人)下令武装到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抓捕并杀害了赵升堂、杨述尧、孙炳勤、王震寰、赵同隶等五位教师,谢显琳悲忿地在追悼会上大骂国民党:“国民党做出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来,哀哀我五教师”。谢显琳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把五教师葬于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西南一公里处寥廓山(原名妙高山)寥廓公园内圆通禅寺后坡上,今五教师墓碑仍在。
谢显琳还有一大功绩鲜为人知,那就是保护爨宝子碑。爨宝子碑独步南境,卓尔不群,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曲靖一中的“镇校之宝”。说到保护,人们自然会想到清代咸丰年间曲靖知府邓尔恒(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和民国寒士张士元(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人),其实谢显琳也功不可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云南“京滇公路”竣工的时候,民国政府派出“京滇公路周览团”的周钟岳得知消息,十分重视,出面协调,落实资金,并委托自己的得意门生谢显林,在校园内兴建“爨碑亭”,收藏保护。周钟岳对《爨宝子碑》推崇备至,写下了“南碑瑰宝”四个大字,现仍悬挂于爨园大门上,熠熠生辉。当然周钟岳题字最著名的,还要数南京的“总统府”。
1950年1月,谢显琳参加曲靖各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完整交给人民政府一所完好无损的中学,在年过花甲之年谢显琳继续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1957年,谢显琳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谢显琳还担任过云南省人大、云南省政协的第一、第二届委员。1958年,谢显琳被错划为右派,蒙受冤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身处逆境,仍忍辱负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直到1963年完全退休,直到1968年3月病故。享年81岁,葬于寥廓山,未树碑立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谢显琳才得到平反昭雪。1987年,云南省曲靖市政协、民革曲靖支部、曲靖一中联合举行集会,“纪念谢显琳先生诞辰100周年”,表达了云南曲靖人民对谢显琳在教育方面所做贡献的肯定。
曲靖一中90周年校庆时,校友杨启云(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在《云南日报》写诗《赋得修竹献谢显琳校长》,“直节高标三两丛,一生淡泊度清风。谁云修竹千竿少?不见杜鹃满山红!”如今,曲靖教育根深叶茂,曲靖一中春色满园,谢显琳作为开拓者、耕耘者,可以含笑九泉矣!
谢显琳言志诗:身世浮沉易,中流砥柱难,宁为糊口事,不做折腰官。
谢显琳题书富源县中山礼堂(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上“高明光大”四个金色大字。
延伸阅读: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简称曲靖一中)、爨宝子碑背后的的故事、谢显琳开除学生事件、“爨”字释义
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位于今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五华山上,前身为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云南高等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改为云南两级师范学堂。学堂教习中,有陈荣昌(总教习,今云南省昆明市人)、孙光庭(教习,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人)等进士出身,励志教育革新的云南近代大儒,有周钟岳(教务)、由云龙(教习,今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人)等在日本学成归国的经世之才,学堂同时聘请了日本人池田太郎等日本教习。这些教习中的许多人,在辛亥革命后,身居要职或成为学、商界领袖,在近代云南政治、经济、教育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优选科共有学生250人,分理化、历史、文学教育、地理、博物五个专业。据清宣统元年刊印的《云南优选师范同学录》序言:“学生大部分为原云南高等学堂成绩优秀者,其余多为‘各厅、州、县选送’的青年才俊,因此学生的文化程度较高,学业要求也更加严格。”学校除入学考试、卒业考试外,还举行定期的年考、学期考和不定期的临考。学堂根据学年或学期成绩,学堂管理人员和教习每半年或一年组织开会,讨论不达标的学生是留级或是开除。
谢显琳就读于博物一班,在两年艰苦的学习中,谢显琳学习刻苦,学业一直居学堂冠首,赢得学堂教习们的赏识。在日常生活中,谢显琳处世得体,为人正派,受到诸多同学和朋友的爱戴。五年后,谢显琳奉命回曲靖创办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时,缪果章(今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人)、李毓琨(籍贯不详)等人毅然放弃在云南省城昆明的工作,选择追随谢显琳办学。
清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在云南两级师范学堂毕业前夕,学堂将学生们的各功课成绩、操行情况及课堂笔记情况等一一记录,并报云南提学使叶尔恺(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主持分门(专业)考试,并加试中国经史和中国文学各一题。最终,在250名学生中评定出优等生十九名。谢显琳以86.8分的成绩名列优等生第一名;第二名是后来担任云南大学教授、参与编写《新纂云南通志》的宣威学子缪尔纾;第三名是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著名学者袁嘉谷(今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人)的侄子袁丕钧。清宣统二年(1910年)一月二日,在护理云、贵总督沈秉堃(今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人)奏报清宣统皇帝的《奏滇省两级师范学堂优选科毕业生请奖折》中写道:“拟将优等生谢显琳等十九名照章请奖师范科举人,以各部司务补用,俟义务年满,以应升之阶分别京外分部分省尽先补用。”
谢显琳留校任教期间工作认真,教学严谨,与周钟岳成为一生的挚友。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三十日,云南昆明“重九起义”爆发;同年十一月一日,起义军占领云南昆明城;同年十一月三日,革命军改云南两级师范学堂校舍为“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当时云南临时最高军政机关,次年一月改为“云南军都督府”)府邸,蔡锷任都督。云南昆明“重九起义”结束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周钟岳出任云南教育司长,并采纳云南教育总会建议,订定《云南省立七所师范学校规程》,改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为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红河州蒙自市、普洱市思茅区、保山市、丽江市增设六所云南省立师范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十一月,周钟岳向云南军都督府推荐,由谢显琳回曲靖创办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简称曲靖一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曲靖府(今曲靖市)“曲靖府师范传习所”开办。民国元年(1912年),时任云南省都督府都督蔡锷提议教育司拟具添设师范学校计划;曲靖府师范传习所改名为“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同年十一月,周钟岳拟报都督府任命谢显琳为校长,并展开校舍规划筹建事宜。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二十二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学校设甲乙两班正额100名,副额20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月,云南学校设立制度变化,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奉命改为“云南省立曲靖中学”。其后开始招收两个初中班,实行男女同班。校内的师范班全部改为乡村师范科,附设在中学内。1950年,云南省立曲靖中学与曲靖市立“澜泉中学”合并,校名沿用云南省立曲靖中学。1956年,云南省立曲靖中学附设之师范与该校分离,校名定为“云南省曲靖师范学校”(后来发展为“曲靖师范学院”)。云南省立曲靖中学附属小学和幼儿园行政权划归云南省曲靖师范学校。1956年10月,云南省教育厅批复专署文教科,把原云南省立曲靖中学改名为“云南省曲靖第一中学”。1962年8月,云南省曲靖地委和行署研究决定,撤消曲靖四中,并入云南省曲靖第一中学,学校名称不做变化。1997年5月,曲靖撤地设市,云南省曲靖第一中学随之更名为“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简称曲靖一中)。2011年,曲靖一中成为清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2020年3月30日,选址于曲靖经济开发区胜峰路以南、三元路以东、宁州路以西、纬二路以北的曲靖一中新校区项目于开工建设;同10月8日,曲靖一中位于新校区将正式交付使用。曲靖一中取得成绩:2015年云南高考理科状元刘德斌(725)、文理科状元朱俊瑞(691分);2016年,云南高考理科状元沈铂涵(713公)、文理科状元母昌程(713分)……
爨宝子碑背后的的故事:爨宝子碑,俗称小爨碑,早于陆良的爨龙颜碑50多年,称小爨碑是因为碑面比爨龙颜碑小。小爨碑从发现到移至曲靖一中,这中间发生过一些故事。发现爨宝子碑的是清代的邓尔恒(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两广总督邓廷桢之子,进士出身。邓尔恒历任湖南辰州府(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改辰州路置。民国二年(1913年)废,治所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知府,云南曲靖府知府、盐法道道员、按察使等,云南布政使。
邓尔恒在曲靖任知府时,及时发现并妥善保护了“南碑瑰宝”爨宝子碑。清咸丰二年(1852年),邓尔恒在曲靖府城南30多公里的扬旗田(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薛旗村民委会杨旗田村)发现爨宝子碑,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时,一农户在耕地时发现并用牛车把它运回家,做了压豆腐的石板。邓尔恒给了做豆腐的人家30两白银,叫人把宝子碑运回曲靖府(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南门街老卫校)研究。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共402个字,记述了爨部首领爨宝子的生平等内容。碑的主人爨宝子是建宁同乐今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人。爨宝子19岁时就任建宁太守,同时世袭“振威将军”职务。当时,中原属东晋、刘宋两朝[南朝宋(420年—47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宋朝,又称南朝宋,是正统王朝,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国力最强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十帝,享国59年。因国君姓刘,为与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人)建立的赵宋相区别,又称为刘宋;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又称水宋],统治者互相争权夺利,战事频发,对爨氏统治的南中(在历史上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无力顾及。爨宝子治理南中地区,根据当时的形势,采取了对外臣服于中原王朝,对内实行平等相待、团结和睦的政策,社会较为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但是,爨宝子仅活了23岁。爨宝子死后,僚属和百姓悲痛万分,属官们于是专为爨宝子刻石立碑。
邓尔恒因发现爨宝子碑而名声大振,并在碑后面作跋叙述了发现爨宝子碑的过程。然后把爨宝子碑立于曲靖城南诸葛巷诸葛庙内(诸葛庙旧址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曲靖老城诸葛巷)。邓尔恒后来升为云南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清咸丰十年(1860年),时任云南布政使的邓尔恒调任贵州巡抚,赴任途中,改调任陕西巡抚。邓尔恒在赴任途中经过曲靖,住曲靖府,被何有保(今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通泉镇通泉社区长坡岭村小组人)所杀。
这个何有保何许人?封疆大臣他都敢杀?
何有保是曲靖府马龙州(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守塘步兵,矫健善走,在清咸丰年间回族起义时,保境有功而被赐“效勇巴图鲁”称号,成为云南巡抚徐之铭(今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人)的副将。何有保盘踞马龙通衢要道以筹措军饷为借口,夺往来官吏财物,官员经过时,也必须倾囊中之物献给其才得以通过。邓尔恒要从云南昆明去贵州赴任,便先让自己的行装队伍先出发,自己随后。行装队伍路经马龙,何有保照样使人索要钱物助饷,押运行装队伍的人说没有银钱,声称行装是邓尔恒的。何有保使人掠夺邓尔恒的行李。等到邓尔恒随后到马龙时,何有保去拜见邓尔恒,装作不知道这事。邓尔恒不给何有保好脸色,声称到皇帝那儿要参办这件事。何有保恶向胆边生,指使手下戴玉堂(籍贯不详)、史荣化(籍贯不详)装成盗贼,带领几十人深夜潜入住在曲靖府的邓尔恒房间,将邓尔恒杀害,戴玉堂、史荣顺手盗走邓尔恒的财物。事后何有保的上司、云南巡抚徐之铭上奏朝廷,说盗匪行刺,已将凶手正法云云。据清道光时的地方史记载,邓尔恒被害后,何有保听说戴玉堂在黄金市场卖黄金,怀疑戴玉堂所卖的黄金是邓尔恒的,就拷打戴玉堂。戴玉堂抵死不承认,何有保命人用火贴在戴玉堂的背部烧烙,戴玉堂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体无完肤。最后,还是何有保妻子说情,戴玉堂才被释放。戴玉堂被释放后不久的一天清晨,假装去拜见何有保,何有保还在睡觉,戴玉堂拔出剑把何有保斩于床上。戴玉堂后来被逮捕处以死刑。被戴玉堂杀死的何有保,民间传说是公母人(两性人),死后无子。
邓尔恒被害,实际是云南巡抚徐之铭纵容的结果。清咸丰帝严厉斥责徐之铭,又命刘源灏(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人)为云贵总督,密速访查,据实具奏,务期水落石出。后来,刘源灏风闻其中之故,竟然不敢赴滇,迁延半年,中途乞病归。邓尔恒被杀害几个月,而元凶没有被法办,全国议论纷纷,京报天天登载有关消息,一时官场瞩目云南。清朝庭无奈,只得派潘铎(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为云贵总督,潘铎调查清楚案件的来龙去脉,但是也息事宁人,仅仅把死了的何有保开棺鞭尸,徐之铭降级留用,还说已擒拿诛杀戴玉棠、史荣二人。
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六月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云南发生军阀混战。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和十一月,曲靖成为混战中心,胡若愚(今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和张汝骥(今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人)的部队聚集在曲靖城内,与驻扎在城外圆通禅寺的龙云(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部队激战。在曲靖南城墙附近的诸葛庙的爨宝子碑被盘据在曲靖城内的胡若愚、张汝骥士兵撬去加固南城墙。曲靖老街人民国寒士张士元以拓碑为生,得知爨宝子碑被撬走加固南城墙后,便悄悄地爬向南城墙角去查看,当看到爨宝子碑的右下角已被炮轰去一块,难过得差点掉下眼泪来。此时想到现在是战争时候,自己去把碑取回是有困难的,弄不好老命难保,但是张汝冀的祖籍是曲靖,猜测找张汝冀应该能解决问题。于是便找到张汝冀说明情况。张汝冀也知道爨宝子碑的价值,就命令士兵把爨宝子碑搬到张士元家收藏,并重新搬了一块大石板替代宝子碑安放在城墙上。爨宝子碑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张士元想来想去把它平放在火塘边,用石块在碑下面支起,上面铺上一块木板,当作榻保护起来。寻常百姓家的榻其实就是懒板凳,可坐可卧,相当于榻。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京滇公路周览团要来云南考察,点名要参观爨宝子碑,时任云南通志馆馆长的周钟岳委托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已改为“云南省立曲靖中学”]校长谢显琳建“爨碑亭”。谢显琳是平彝县(今富源县)人,是今天曲靖一中的创始人。谢显琳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爨宝子碑在张士元处,就带人到张家说服张士元交出,这样在张家保存了10年的爨宝子碑被安放在曲靖中学(今曲靖一中)碑亭内。这块碑因为战争中遭到炮击,右下角缺了一小块,但是,历经1600年的洗礼,至今字迹清晰。其中的原因,据专家考证,是因为它压过豆腐,在压豆腐的过程当中,豆浆浸入了石碑,使石碑的石质更加紧致、不容易脱落的缘故。今天我们看到这块1600多年的碑保存得这么完好,有邓尔恒的功劳,也有张士元和谢显琳的功劳。爨宝子碑现存放在曲靖一中校园内,邓尔恒、谢显琳和张士元为保护这块碑尽了自己的力,做出了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贡献。
谢显琳开除学生事件:民国十六年(1927年)六月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云南发生军阀内战。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和十一月,曲靖成为内战中心,胡若愚(今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和张汝骥(今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人)的部队聚集在曲靖城内,与指挥部设在城外圆通禅寺的龙云(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部队激战,学校时有炮弹落入,师生员工既有生命危险,又有断炊的忧虑,谢显琳和教职员工既要保师生的安全,又要不顾危险到处张罗伙食以维持全体师生的生活。民国十七年(1928年),夏季期末考试前夕,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提出考试中两科不及格者由公费变为自费读书,三科不及格者开除”。部分学生征对此提议提出:有些老师教不好引不起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废除考试。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学生们罢了一个星期的课,谢显琳召开大会劝说并亲自出面监督学生进教室考试。期终考试后放假,谢显琳贴出布告开除了带头罢课的四个学生,被开除的这四个学生中有三个是共产党员。民国十九年(1929年)六月,学生再次发动学生运动,成立了罢委会,罢委会组织学生向谢显琳提出公布学生伙食账目和改善伙食的要求,谢显琳拒绝,于是学生高喊:“打倒谢显琳”。徐文烈(今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人)、汪集生(籍贯不详)等156名学生联名向云南省教育厅请愿,要求解决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几百个贫苦学生处于饥饿的状态,并要求撤换谢显琳,理由是谢显琳任意开除学生,断送青年前途,克扣学生伙食。几天后云南省教育厅接待学生代表并答应撤换谢显琳。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长接见徐文烈汇报学运取得的成绩时说:学运时间不宜搞得过长,只要国民党当局答应请愿要求就适可而止,不一定要撤换谢显琳。正在这时恰好龙云出兵讨伐贵州军阀周西成(今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人)得胜归来路过曲请,谢显琳向龙云提出处理学生罢课。龙云叫曲靖县(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县长段克昌(今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人)协助谢显琳解决。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大门口贴出了将徐文烈等十多人永远开除学籍的布告,同时曲靖县县长段克昌派警察驱赶被开除的学生离校。第二次学运坚持了一个多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已改为“云南省立曲靖中学”]因为开除进步教师又爆发了第三次学运,学生组织了罢课委员会将校长谢显琳和训导主任杨述尧关起来,并派纠察队员守护校门。这次学运持续一个星期,由于曲靖和平彝(今富源县)两个县的学生被谢显琳及杨述尧劝说,曲靖、平彝两个县的学生退出罢委会并用砖头瓦块向领导罢委会的学生住处扔,路边的两堆瓦块都扔光。再加上罢课学生又被抓进曲靖县府监狱而告失败。这是曲靖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生运动的情况。关于谢显琳在学运时学生指责其贪污伙食费这一点,有老教师回忆说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建立起来后是由云南省教育厅管理,云南省财政厅支付经费。有一年学校的工资未能按时拨下来,有的老师生活极为困难,谢显琳得知后,主动拿出钱来帮助教师,那时大家生活都很困准,谢显琳的生活也很简朴,自己也没有余钱米,作为一校之长有可能暂时动用过学生伙食费来接济困难教师。1952年10月25日,谢显琳在《云南日报》刊登《谢显琳的检讨》公开承认在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历次学潮中开除学生是错误的。1955年,曾经被开除的学生徐文烈获一级解放勋章授少将军衔。
“爨”字释义:爨字的字形结构很复杂,爨字的本意一是烧火做饭:分居异爨;二是灶。据《汉语字典》的释义,爨字有烧火煮饭、指烧火做饭的人、泛指烧煮、焚烧、灶、戏曲名词、古星名、古族群名和古地名、姓等释义。而《说文解字》解释爨字的由来:一是根据姓氏而来;二是源于军事。从汉末到唐朝中叶的500年间,以曲靖、陆良(今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为中心,一个庞大的爨氏家族统治着云南全境及贵州西部、四川西南广大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南中”。爨姓:爨姓由中原迁来的汉族种姓。一脉上承战国时期魏人爨襄,至三国为蜀爨习;一脉起于汉时在爨地食邑的班氏,至三国为魏爨肃。爨氏入滇,成长为大姓并雄长于一方,通过“遑耶”(姻亲,意为亲家)配合了古滇、僰、叟、筰等蛮族。又以神鬼崇拜的宗教信仰进一步巩固这一大族系,直至后世分为白彝二族。爨蛮:宗教别称,爨氏长期把持巫鬼教主权位,作为古代宗教语言的彝文亦称爨文,故成为跨种族信仰人群的别称。爨氏大族与各族中的大姓广泛通婚,使其血脉流播甚广,以至能够概述群蛮,故以此称谓。爨氏为南中大族,从汉末到中唐数百年间掌握着南中地区的实际统治权,爨氏家族世袭太守,拥兵自重,远离中央王朝,割据边陲一方。三国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称为“南中”,是蜀国的一部分。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孟三姓。东晋隆安三年(399年),霍、孟二姓火拼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汉末至西晋初统治建宁[蜀汉建兴三年(315年)将益州郡改名建宁郡,迁郡治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西城街道)。西晋初年,置宁州(因北朝北魏甘肃置宁州,为区别,将南中宁州改南宁州),州治味县。南朝齐移州治同乐县(今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和交趾(今越南)两地。西晋至唐朝期间,爨氏最强盛时扩展到贵州、四川地区。南北朝北朝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左右分为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直至唐时南诏兴起,才统一两爨地区。爨宝子为宁州首郡之长,领有今云南省东北部十七县之地。爨龙颜为宁州刺史,为四郡之长,拥有今云南省及贵州西南四十五县之地。爨氏与中原政权时合时离,开门称臣,闭门称天子
谢显琳像
谢显琳中年全家福
谢显琳晚年全家福
史料中有关谢显琳记载
曲靖历史上第一份报纸《胜峰报》(原件已失此为曲靖市麒麟区档案馆翻拍照片),有谢显琳题辞:“为民前锋”
位于曲靖市富源县中安街道太和街291号——中山礼堂[原曲靖一中校长谢显琳筹资抗日名将富源人王甲本慷慨解囊
谢显琳题书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中山礼堂(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上“高明光大”四个金色大字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都格村——谢家大石桥(谢显琳曾捐银2500元倡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北园路中段——曲靖市第一中学(简称曲靖一中)
曲靖一中:左为老校区,右为新校区
曲靖市第一中学(简称曲靖一中)内保存的两碑:左为爨宝子碑亭,右为三十七部会盟碑亭
曲靖市第一中学(简称曲靖一中)内保存的两碑:爨宝子碑亭(修缮后)
曲靖一中老照片,如今曲靖一中和湖北黄冈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并列齐名,堪称培养人才的摇篮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西南一公里处寥廓山(原名妙高山)——寥廓公园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西南一公里处寥廓山(原名妙高山)半山腰(寥廓公园内)——圆通禅寺
麒麟区寥廓山半山腰的圆通禅寺
位于曲靖市富源县中安街道鸣凤山上——富源县第一中学[原曲靖一中校长谢显琳筹资抗日名将富源人王甲本赞助)
爨字的字形结构很复杂,爨字的本意一是烧火做饭:分居异爨;二是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