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杂志【一】2025“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暨全国雕塑作品邀请展

发布时间:2025-07-16 23:30  浏览量:1

2025年5月日17-6月19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长治市政协、中共武乡县委、武乡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暨雕塑作品邀请展在长治市武乡县正式启动。彩塑大赛从400位投稿中精心选出80件作品,经过参赛者采风与现场制作10余天,完成了泥塑的创作。今将80件大赛泥塑作品和80余件雕塑作品各分4期推送。

开幕合影

2025年5月19日,2025“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暨雕塑作品邀请展开幕式在武乡县八路军文化园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东厅隆重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出席并致辞。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长治市政协主席李敏,中共武乡县委书记、县长王书文,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监事长、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鲍海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毅谦,中国《雕塑》杂志执行主编范海民等。开幕式由武乡县政协主席刘钢平主持。

采风

学术交流

现场塑造

2025“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赛参赛名录1-20/80

(以参赛序号为序)01《巾帼征影》丁羽佳、02《刀啸太行》于文龙、03《向右看齐》马千丁、04《最后一寸目光》马天羽、05《堡垒》王艺岚/张艾琪、06《巍巍太行 千古忠魂》王国江、07《稚影戎装》王明、08《巾帼英豪》王恬、09王鑫帅《战火青春》、10《太行山上的延续》韦华城、11《太行山上——永不言败》邓业万、12《太行脊骨》古世豪、13《铜墙铁壁》田耀强、14《冲锋号》付孝勇、15《太行别 家国情》白钰婷、16《不屈之碑》朱二龙、17《以花为信,致敬凯旋》朱军权、18《河清海晏》任施雯、19《铸魂》刘威、20《我们心中的战士》刘慧甜/吴志杰

01《巾帼征影》丁羽佳

本作以1941年太行山反"扫荡"战役为历史背景,塑造了一位急行军中的女八路军战士形象。雕塑意在通过刻画八路军战士奔赴战斗的瞬间,展现八路军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唤起人们对那段烽火岁月的铭记,以及对革命先辈们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崇高敬意,激励当代人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行。粗布军装被山风掀起利落的褶皱。面部已柔美细腻的塑造突破传统英雄范式,以青春面庞上坚毅的目光与飞扬的短发,展现当时知识女性投身革命的理想光辉。

02《刀啸太行》于文龙

砖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表方式之一,砖也是长城主要建筑材料的一种,以建筑砖刻方式表达29军大刀队,在太行山防守冷口迤西至马兰关一线的长城各关口抗战的英勇奋战的场面,契合抗战的地点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

03《向右看齐》马千丁

从解放军向现代军看齐,脚踩太行山,背面是长城,意味铜墙铁壁—

04《最后一寸目光》马天羽

作品定格太行山革命老区一幕,小女孩凝望着三位八路军战士奔赴前线,这最后一寸目光承载着故土的牵挂与无声的誓言,更是信念的传递和对胜利的期盼,穿透时光见证鱼水情深。

05《堡垒》王艺岚、张艾琪

雕塑《堡垒》主体基座采用岩石造型,镶嵌的五角星象征革命火种永续传承。主体部分以战地医疗站为叙事核心:斑驳的药箱、散落的药棉与器械无声诉说着战地救护的艰辛;绑带箱与皮质弹药带还原了后勤保障的日常,弹药夹与皮带扣则凝固了战士们随时待命的战斗姿态。在斑驳间构建时光纵深感,使每件器物都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切片。作品以器物叙事重构历史现场,彰显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06《巍巍太行千古忠魂》王国江

尝试将当代艺术的“社会现场”元素进入主题创作,我邀请了武乡这红色地区生活的人民共同加入雕塑,创作期间参与的人虽然因为不好意思,或因为怕耽误我们工作等原因几乎没有人参与进来。但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小男孩参与进来做了一些。遗憾没留下男孩儿的名字如果可以想共同加入作者一栏。也只一种的红色传承吧,作品并未选择名人将领或者英雄故事。只是一个模拟了一个无名扛旗士兵冲上山巅的场景,是一个在抗战过程中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希望这即是普通人之间的更深入的红色精神传承也希冀着是两个时代普通人的更是深入的链接,正如教员所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据这一思想中心去进行创作尽管结果并未如愿并没有想计划一样完整实施,但仍是我心中所向往的对主题创作让人民真正参与进来,真正的对红色精神,红色主题艺术的更深入探讨的第一步尝试。很荣幸这一步的尝试便是在红色武乡,希冀太行精神,永垂不朽。

07《稚影戎装》王明

本雕塑作品的灵感源自对战争与和平、成长与传承等深刻主题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孩子被迫卷入战争的漩涡,他们的童年被枪炮声无情碾碎,稚嫩的肩膀过早扛起了本不属于他们的沉重责任。同时,我也观察到,在和平年代,孩子们对军人的崇敬与向往,他们会在游戏中模仿军人的姿态,穿上与年龄不符的“军装”道具,展现出一种天真而又充满力量的形象。这种强烈的反差深深触动了我,促使我萌生了创作一个孩子穿着解放军军装的雕塑作品的想法,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发人们对战争、和平、成长以及精神传承的深度思考。宣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08《巾帼英豪》王恬

我在学习太行精神英雄故事时,了解到在我们的八路军战士中还有很多女性先烈,她们也投身战斗,冲锋陷阵,承担着大量后勤保障工作。八路军女战士们英勇坚定,我深受鼓舞,想为以众多八路军女战士老照片为原型,为广大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妇女革命先驱前辈们塑像,向先烈致敬。我创作的女战士手持毛瑟手枪,腰间别着手榴弹,背负军备行李卷的形象,昂首挺胸面带自信微笑,遥望着胜利的曙光。以钢筋为骨,塑忠魂不朽,以泥土为肌,刻热血丹心,将革命英烈光辉过往化作永恒的塑像,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09《战火青春》王鑫帅

作品塑造了一位老百姓形象。她扎着辫子,身着粗布衣裳,背着背篓。眼神望向远方,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身体微倾,展现出前行的决心与无畏。选择这样的形象,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是八路军坚实的后盾。他们虽未直接奔赴战场拼杀,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作品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在抗日战争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的青春在战火中绽放光芒,他们的付出铸就了新中国的基石。体现军民一心、共御外敌的伟大精神。

10《太行山上的延续》韦华城

本雕塑以五个人物与一面旗帜构建场景,聚焦当代菜市场的鲜活图景。人物造型敦实厚重,以质朴的艺术语言勾勒和平年代的幸福底色;背后竖立的旗帜尤为精妙,旗尾以阶梯状层叠设计,巧妙勾勒太行山的雄浑轮廓,层峦风貌,旗上站立一只平鸽,既象征祖国对人民的坚实守护,更承载着太行山精神的时代延续。“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精神内核,于此通过雕塑语言得以具象化呈现,让历史传承与现世温暖在艺术形态中完成对话。

11《太行山上——永不言败》邓业万

《太行山上——永不言败》是一部聚焦八路军红色题材的雕塑作品。创作中,战马是核心意象。在太行山的抗日烽火中,战马勇猛无畏、坚韧不拔,它象征着太行山抗日精神。其昂首的姿态,仿佛在嘶鸣中传递着不屈的信念。红旗元素的融入,寓意着革命的引领与希望。红旗烈烈,是方向,是力量源泉,象征着八路军在党的旗帜下奋勇向前。八路军战士的形象,是英勇无畏的化身。他们身姿挺拔、神情坚毅,手持武器,目光如炬,展现出保家卫国的决心。生长在红旗下的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以艺术形式再现往昔峥嵘。用雕塑凝固战马的神勇、红旗的飘扬、八路军的英姿,不仅是对先辈崇高敬意的表达,更是对太行山抗日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让观者在作品前,能真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热血与激昂,铭记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

12《太行脊骨》古世豪

说明:以“太行”代指抗日根据地,“脊骨”既指山体轮廓,也象征战士们支撑民族危亡的脊梁。

13《铜墙铁壁》田耀强

作品《铜墙铁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山西武乡鲁艺旧址中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抗战门神版画。在采风过程中,这幅融合了太行民俗与革命主题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了我——画面左侧是手持大刀、腰插手榴弹的民兵,右侧是背挎步枪、握拳于胸的八路军战士,二者以传统门神的对称形式威武伫立。

这组泥塑作品借鉴了山西寺庙造像的庄重动态,采用两件相对对称的造型。八路军战士挺立如松,右拳紧握于胸前,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民兵同志大刀斜持,左手握着手榴弹,展现出随时战斗的警觉姿态。在创作过程中,我着重刻画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细节——民兵的粗布绑腿、八路军的军装褶皱,以及二者背后交叉背负的步枪,都力求还原历史真实。

作品以民间艺术的形式,诠释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革命精神。正如传统门神镇守宅院,八路军与民兵共同构筑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防线。八路军在前线冲锋陷阵,民兵在敌后发动群众、支援战斗,二者相互依存,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力量。这种"兵民一体"的深厚情谊,正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屹立不倒的根基。

在艺术表现上,作品融合了山西民间泥塑的质朴风格与革命题材的雄浑气魄。泥塑的粗犷质感既保留了传统造像的厚重感,又突显出抗战军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让观者感受到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深沉的历史回响。

14《冲锋号》付孝勇

雕塑以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年轻八路军战士吹响冲锋号的经典瞬间为核心意象,通过具象写实与精神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中国军人为民族解放英勇无畏、誓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冲锋号既是军事指挥的信号,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时代强音,象征着信念的召唤与胜利的曙光。

15《太行别·家国情》白钰婷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太行山见证了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的壮烈场景。此雕塑聚焦于一位太行母亲送别从军儿子的瞬间。母亲紧紧相拥儿子,她的身躯微微颤抖,面容上满是不舍与牵挂,那低垂的头、紧闭的双眼,似在压抑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却又饱含着对儿子的千般叮咛、万种担忧。儿子身姿挺拔,头戴军帽,背上的长枪直指苍穹,象征着他奔赴国难、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他微微仰头,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是战火纷飞的战场,也是他心中的使命所在。

16《不屈之碑》朱二龙

根植于武乡这片浸透红色血脉的太行热土,本作品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将佛教护法神韦陀象征的忠诚勇毅之气韵,熔铸于中国八路军战士的钢铁之躯,塑造出兼具神性崇高与革命激荡的视觉史诗。采用传统山西彩塑的造型,结合现代的处理方式使现代红色雕塑精神有了更好的阐释。当金刚之魂披上灰色戎装,当梵刹守护化为山河捍卫,两种文明谱系在太行的嶙峋岩壁间碰撞出信仰的火光。

雕塑承袭韦陀造像的撼岳之姿——双足磐石般楔入大地,躯干如太行绝壁拔地擎天。这岿然不动的静穆中,蕴藏着红军“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定力。

- 绑腿缠绕着太行霜雪与血色征程

- 手掌紧握的大刀微微斜插,形成刚劲的视觉斜线,暗喻绝境中的希望

韦陀的金刚怒目→ 红军的热血丹心

佛门的法灯永续→ 革命的星火燎原

——在守护的维度上完成神性到信仰的史诗转译

《不屈之碑》是山石堆砌的太行山脊,更是血火锻打的精神丰碑。它让韦陀的梵钟与八路军的军号在时空裂隙中共鸣,将金刚护法的愿力转化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革命忠贞。当观者仰望这尊由信仰塑形的山岳,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灵魂硬度——这硬度,足以撑起中华复兴的浩荡苍穹。

17《以花为信,致敬凯旋》朱军权

《以花为信,致敬凯旋》创作说明:本作品以“以花为信,致敬凯旋”为主题。画面中,身姿挺拔的战士头戴军帽,背负钢枪,胸前大红花彰显其荣耀,代表着在战斗中英勇奋战、凯旋而归的八路军。身旁女子手持鲜花,满脸笑意,温柔而崇敬地望向战士,象征着广大民众对八路军战士的爱戴与感激 。

背景中的物品暗示战争环境,女子身边的物件展现出生活气息。整体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情及场景布置,传递出战争胜利后民众对战士的敬意,歌颂军民鱼水情,铭记那段历史中英雄的奉献。

18《河清海晏》任施雯

十四年烽烟散尽,终见河清海晏;废墟之上,华夏枯木逢春。作品表现在武乡抗战胜利,战乱平息后和平安宁,孩童的幸福生活,旨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温情与现代发展的蓬勃生机巧妙融合,承载着对乡村振兴与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女孩的神情与羊群的互动,象征新一代中国少年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信心。

19《铸魂》刘 威

作品描绘了一位八路军战士如巍峨山峰般笔直伫立,身上的灰布军装虽历经沧桑,却难掩其坚毅之躯,仿佛与这片热血沃土融为一体,成为守护的永恒象征。双目凝视前方,仿佛有烽火在眸中跃动,肩章于时光里闪耀,那是信仰与责任的光芒。衣褶间,似还凝着往昔硝烟,每一道纹路都是岁月刻痕,诉说着战斗与坚守。作品定格的不仅是战士持枪守护的瞬间,更是太行山军民以血肉铸脊梁、永不弯折的民族精魂,是烽火岁月里无数英雄儿女忠诚与坚韧的永恒见证。

20《我们心的战士》刘慧甜、吴志杰

《我们心中的战士》以两个八路军小战士为原型,通过细腻的艺术手法,将革命年代的纯真与坚毅定格为永恒。雕塑中,一位孩子手持红缨枪,眼神坚定地眺望远方,稚嫩的脸庞上写满对敌人的警惕;另一位则怀抱步枪,紧抿的嘴角透露出果敢,腰间系着的医疗包与军用水壶,彰显着小小身躯中蕴藏的巨大力量。他们并肩而立,褴褛的军装下,是相互扶持的手臂,身后飘动的布巾似在风中飞扬,仿佛诉说着战火中的峥嵘岁月。

这座雕塑以孩童视角诠释革命精神,既展现了八路军战士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坚定信仰,也通过纯真的面容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提醒着每一位观者: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正是无数这样怀揣信念的“小战士”,用热血与生命铸就了今日的和平。

2025“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获奖名单序 号奖 项姓 名代表队47
一等奖
武华良山东济南50范广通湖南岳阳63贾强山东济南05二等奖










王艺岚、张艾琪吉林16朱二龙河北保定24苏小林重庆25李伟广西桂林27李庆利山东济南40张向阳河北三河46陈栓柱内蒙古呼和浩特48武尚威河南郑州52罗强四川成都56赵元亨山西大同67黄婉上海79谭荣成河北石家庄01


三等奖



















丁羽佳广西南宁10韦华城广西南宁18任施雯天津21刘黎石内蒙古包头22孙立森北京26李冰湖北武汉32杨喜甘肃天水34吴芯琳广东广州37邹奕彤江苏南京41张怡山西太原44张瑞娇天津45陈春阳福建莆田49武莘喆辽宁抚顺51范涛涛陕西西安54庞赛湖北武汉61姜道明辽宁沈阳68黄善武广西南宁70董晶晶江西景德镇72喻桐铃陕西西安73程向博河北石家庄76谢婉清湖北武汉77谢超云南昆明78蒲彩怡四川广安80潘康明广东广州

▌活动资讯

(一)主办单位: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政协长治市委员会、中共武乡县委、武乡县人民政府

(二)学术指导: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

(三)学术支持:

中央美院传统造型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四)承办单位: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国《雕塑》杂志社、政协武乡县委员会、中共武乡县委宣传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天津市彩塑艺术研究院、长治市工艺美术协会、长治彩塑艺术研究院

(五)协办单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山西省雕塑家协会、长治学院美术系、武乡县文化和旅游局、武乡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乡县全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八路军文化园

相关链接:

《雕塑》杂志丨五月动态·2025“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暨全国雕塑作品邀请展隆重开幕

《雕塑》杂志 国家级重点专业期刊
2014年12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第一批学术期刊《雕塑》杂志2025年第3期封面《寻道·山水》作者:马辉

《雕塑》杂志2025年第3期封底

作品:《活力天府》 作者:罗彬文

《雕塑》杂志2025年第3期跨页2025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征集

拉尔夫·E·奥格登(Ralph E. Ogden)收藏的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作品《拱门》(The Arch)现藏于美国暴风王艺术中心。(本图片来源暴风王雕塑艺术中心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