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往事(28)史可法驻节六安
发布时间:2025-07-17 15:33 浏览量:1
史可法驻节六安
文 / 姚俊
史可法,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将领,是与岳飞、文天祥齐名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上过我们的课本,但很多人不知道,史可法在担任御史期间,曾经在六安驻节,而且在驻节期间,为六安做过很多有益的事情,深受六安百姓的爱戴。
史可法,1602年出生在河南开封,1628年考中进士,被朝廷安排到西安府任官,从此开启仕途。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史可法升任右参议,领兵防守池州和太平,堵截张献忠部队南下。
1637年7月,史可法再次被升任为督察院右佥qiān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并统辖临近的河南、湖北、江西部分州、县,这期间,他开府驻节在六安州。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发,加上灾害不断、税赋繁重,六安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史可法对百姓的疾苦深感忧虑并赋予深切的同情。于是,史可法一到六安上任,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当时,六安地区的差役很重,其中“马差”就是老百姓的一项沉重负担,六安并不是产马区,每年却要上贡军马26匹,老百姓怨声载道。
史可法在六安主政后,立刻下令废除“马差”,改由官府负责养马,同时还编制了“一条鞭”手册,废除了很多沿袭很久的、不符合朝廷规定的苛捐杂税,并刻石立碑,永远废止,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六安老百姓的负担。
据《六安州志》记载,当时的六安城墙,因为战乱部分垮塌,损毁很严重,为了提高防御能力,史可法决定维修加固城墙。但州府没钱,百姓也很穷,于是,史可法捐出自己的俸禄,“不支公款,不费民财”,并亲自督查工程建造,而他自己却终年布衣粗食。
当他看到学校因战乱损毁,他又积极捐款修缮,同时在城里设立“礼贤馆”,广招人才,礼贤下士。由于捐款太多,他远在天津的家人,一度只能靠变卖首饰过日子。
在整顿政纪方面,他敢于碰硬,严惩了一批犯有贪污、勒索的官员,收到了“刑一人而千万人惧”的效果。
在整顿军纪方面,他同样毫不手软,据《六安州志》记载,当时驻六安的部队里,有个姓苏的官兵,因为一件小事射杀了一位老奶奶,史可法知道后,决定对这个官兵进行军法处死。
此时,这个官兵的乡党纠集了一大批人,在城里聚众放火闹事,并冲进府衙准备刺杀史可法,史可法面对气焰嚣张的乱兵,毫不畏惧,身着红色官袍,手持宝剑端坐大堂,严厉斥责乱兵,乱兵看到这种阵势,惊慌失措,四散而逃。
后来,史可法调集兵力镇压,严惩了乱兵首领,处死了姓苏的官兵,并给火灾受害的家庭,每间房子5两银子的赔偿,同时,为了防止驻军再次骚扰百姓,他下令将城里的军队一律驻扎到郊外。
1638年夏天,六安境内发生严重的蝗灾,到了秋天又发生了严重的瘟疫,六安饥荒死亡交替,百姓流离失所,物价飞涨,史可法除了要求粮商、富户平价提供粮食之外,还立即从外地筹集上千担大米,在六安城里分九处设立粥棚放赈,救活了无数灾民。后来,他又上书崇祯皇帝免除了六安的田赋。
1639年夏天,史可法的父亲去世,按照当时的孝制,他辞官回乡服丧守孝,临别六安的时候,全城百姓夹道欢送,连儿童老人都手持一炷香跪送不起,史料记载“孺子妇人无不见公之真;勇夫悍卒无不怀公之德”。
史可法离开不久,老百姓就在六安城里为他修建一座生祠。生祠,就是为活人修建的祠堂,以此纪念、歌颂活人,这种现象并不多见,我们知道,祠堂一般是纪念逝者的,通过这件事,可见六安百姓对史可法的尊敬和爱戴。
史可法服丧期满以后,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淮安、扬州等地。
1645年4月,清军南下到达扬州,史可法坐镇扬州英勇抗清,此时,南明的部队很多都已经投降或被歼灭,扬州成了一座孤城,清军多次致信史可法劝降,史可法都断然拒绝,誓死保卫扬州。
后来,扬州城破,史可法被捕,清军豫王多铎再次对史可法说:你守城至今,已经尽到了忠义,现在请先生为清朝做事,帮助我们收拾江南,清朝一定会给你高官厚禄。
史可法再次断然拒绝,最后,多铎下令斩杀了史可法。
史可法殉国后,由于当时扬州城发生了大屠杀,城里到处堆满了尸体,无法找到史可法的遗骸,于是,后人将他生前穿过的衣服、帽子以及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设下衣冠冢,立祠祭祀。后来,清人在衣冠冢前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到了乾隆三十七年,也就是1772年,清朝的乾隆皇帝,有感于史可法的英勇忠烈,追谥史可法为"忠正",同时御笔亲题“褒慰忠魂”四个字,并挽诗一首,刻在扬州史公祠的墙上。
现六安市金安区枣树乡的史祠村,过去称“史家圩子”,这里住着一族史姓人家,当年史可法驻节六安的时候,史氏族人与史可法叙有宗亲关系,于是,就将史可法纳入了六安史氏族谱之中。
史可法去世以后,六安的史氏族人曾经为史可法建造了一个衣冠冢,同时,在史氏宗祠的东房建立了忠烈祠,忠烈祠里树有史可法塑像,以供史氏族人祭祀,这个忠烈祠大约就在今天史祠小学这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