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开烈士家书中的“暗语”,我们重走84年前浦东抗日武装南渡浙东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17 15:02 浏览量:1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日报“抗战•上海寻迹”报道组兵分多路,从不同视角寻找上海抗战印迹。我们寻访的第一路,便是重回当年战斗历史现场,回访老兵和亲历者后代,追溯上海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很多人都知道,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上海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很多人不知道,在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仍然活跃在浦东等郊县。
为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今年6月上旬,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前往浦东新区的红色泥城主题馆采访。“这是我们去宁波崇寿镇相公殿村寻访时拍到的,姜文光烈士牺牲前写的最后一封家书。”采访结束后,馆长唐燕给记者看了手机里的一张照片。
1941年5月至9月间,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活跃在浦东地区的900余名将士分七批南渡浙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姜文光,正是第一批南渡浙东的指挥员。
可惜的是,因隔着玻璃拍摄,书信内容模糊不清。根据一旁的文字介绍,信中有多处使用了暗语。于是,我们决定循着先辈的脚步前往浙东,解开这封烈士家书的秘密。
远行
姜文光1909年出生于浦东泥城镇兴隆村,曾以第一名考入厦门集美中学。1929年回到泥城小学任教,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泥城暴动,失败后遭国民党当局通缉。全面抗战爆发后,姜文光回到泥城,和周大根等人一起组建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
“1940年春,小叔叔经常穿着黄色军装、搭角皮带,俨然军人气派,十分威武地回家,有时住二三天即走,有时个把星期而去。”姜文光的侄子姜生繁回忆道。
原来,姜文光此时已经按照中共浦东工委命令,打入驻南汇、奉贤的伪军第十三师五十团任秘书。在姜文光等多位同志的努力下,伪五十团二营、三营和特务营,实际上成为由浦东工委直接掌握的抗日武装。
姜文光烈士
到了1941年初夏麦熟时的一天,姜文光突然回家,向母亲、妻子等人告别,说是要到外地去一个时期,来取些更换衣服。
“他把衣服捆扎在自行车书包架上,向家人告别而去。过了一个多小时,他急匆匆地又突然回来,说是衣服丢了,要再取一些。这时,祖母拉住他的衣襟,随便怎样讲,不肯放他去,口里喃喃地说,这是不吉利的,不好再出门了。”姜生繁在回忆录中写道,姜文光再三解释是自己粗心大意,和迷信无关,最终家人拗不过他,只得再给了些衣裤鞋袜,“他就跨上自行车,飞也似地离去”。
后来,他的家人才知道,姜文光此去是带领部队南渡浙东,开展敌后游击战。只是这一去,他竟真的没能活着回家。
南渡
姜文光执行的这项任务,背后是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形势,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于1941年2月1日发出电令,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作出新的安排,指明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即鄂豫陕边区、江南根据地、苏鲁战区,强调“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
1941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占领了杭甬线两侧杭州湾以南整个地区。这一带地跨杭州湾两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且盛产食盐、大米、棉花等战略物资。
根据战争形势的这一重大变化,4月30日,毛泽东、朱德等致电刘少奇、陈毅、饶漱石,进一步指示“敌占宁波、奉化、温州、福建,如系久占,你们应注意组织各该地之游击战争……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建,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上海杭州线的军事领导不可仅委托谭震林,他一人管不到许多,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此区有大发展前途)……”。
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为了贯彻这一战略决策,将开辟浙东的任务暂由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中共江南区委书记谭震林负责实施,并派谭启龙到上海组织闽浙赣皖四省联络站,负责打通同这四省党组织的联系。中共江南区委随后指示中共路南特委和中共浦东工委立即组织武装力量向浙东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挺进。
姜文光南渡时乘坐的木船后来被敌人击毁,船舵现藏于红色泥城主题馆
在两次派出小规模先遣队后,1941年5月10日,姜文光、朱人侠率50余人从浦东出发,在宁波市崇寿镇相公殿村登陆。通过事先建立的关系,他们以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的番号活动,姜文光任大队长,朱人侠为大队附。
随后,姜文光向浦东工委报送了书面材料,要求增派部队到浙东去。6月16日,由蔡群帆、林有璋(林达)率领的第二批南渡部队130余人,在“宗德三大”接应下顺利登陆相公殿村。
两股力量合兵一处,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枪即将打响。
在首批浦东抗日武装登陆处,伫立着一座纪念碑
首战
在相公殿村,我们见到了94岁的许成林老人。对于84年前发生在村子附近的那场战斗,他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6月18日,天气晴朗,我和几个哥哥在晒盐时,看到从西北方向来了一大批军人,他们带着刀枪,还有两人肩上扛着机枪。”许成林说,其中一人告诉老百姓,有一支从庵东出发的日军小分队正在相公殿街上骚扰劫掠,他们准备在附近打击日本侵略者,请老百姓早点离开家避一避。
后来许成林才知道,说话的人正是蔡群帆。在获得日军情报后,他和姜文光商量,决定在敌人从相公殿回庵东的必经之路六塘上,出其不意地打一场伏击战。这一仗,毫无防备的日军被打死打伤各8人后仓皇逃窜,我方无一伤亡。几天后,日军由汉奸带路再度进犯相公殿,又被姜文光等人率部迎头痛击。
94岁的许成林老人回忆相公殿战斗
之后,又有5批指战员陆续从浦东南渡浙东,队伍达到900余人。浦东南渡部队转战三北,在登州街以西、横河、梅园丘、长溪岭、施公山等地先后给日军沉重打击。
虽然为了斗争需要,此时他们还未公开打出新四军旗号,但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群众爱戴和拥护。在相公殿战斗中,为帮助部队摸清敌情,教书先生许深洋之子许中惠(肖林)与家中长工胡金谭两次到相公殿侦察日军人数和装备。听到伏击敌人的消息后,当地村民群情激奋,有的要求参战,有的要求分配后勤工作,还有的主动给部队带路,送水送饭。
“当时浙东地区的党组织虽已逐渐恢复,但缺少武装斗争经验和能力。”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文献科科长张志伟说,浦东南渡部队弥补了军事上的短板,成为之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建制基础,也是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牺牲
遗憾的是,姜文光没能看到胜利那一天。南渡浙东不到半年,他就牺牲在了战场上,一同倒下的还有他的堂哥姜文焕。位于余姚梁弄的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记录着这场“横河战斗”的全过程。
1941年10月22日,姜文光率“宗德三大”,准备在横河伏击从观海卫用船运棉花去余姚的日军。然而,由于汉奸告密,伏击计划泄露。部队开到七星桥附近时,反遭日军伏击。双方血战一个多小时,大队长姜文光、大队附姚境人、军需主任姜文焕等29名指战员牺牲。
横河战斗旧址,姜文光等29名指战员牺牲在这场战斗中
“父亲临危不惧,冲上前沿,指挥部队猛烈还击,打退了日军多次冲锋。密集的弹雨中,他的右臂被击中,改用左手开枪还击,但很快左腿又被击伤。警卫员要背他突围,他坚决不同意,用手榴弹继续阻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牺牲在战场上。在清理烈士遗体时,人们发现父亲的遗体仍保持着投弹的姿势,遗体上留下13处深深的刺刀伤。”后来,姜文光之子姜国繁曾撰文谈起这场战斗。
牺牲的半个月前,姜文光写下了最后一封家书。位于当地的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馆,用文字展示了家书的部分内容。
我们来到“三北”,大家情绪高昂,一切顺利。文焕兄、镜人先生也于7月初到达我处,相处甚好,经常在一起磋商开垦事宜,在那人地生疏之处,要站得住脚,确实要遇到不少麻烦之事。我们只有每到一地,就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帮助种田、挑水、打扫,联络感情。由于我们的不断努力,所到之处,深受大家欢迎,当地青年也踊跃参加开垦事业,现在已有数百人矣!真是人丁兴旺。
一路寻访,让我们读懂了这封家书中的“暗语”——姜文光将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称作“开垦”。不过,由于展馆内的信件展品也是翻拍,许多地方十分模糊,所以仍然无法看清家书的全部内容。
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馆展出的姜文光最后一封家书
开垦
在抗战期间,姜文光的三哥姜文奎担任中共路南特委交通员,以商人的身份做伪装,战斗在浙东、上海的交通线上。
1943年10月29日,由于汉奸告密,姜文奎不幸被捕,遭到日军的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正义凛然。两天后,姜文奎被日军杀害于浙江五夫镇大旗山下。
从宁波回到上海后,我们联系到了姜文奎烈士之子、今年85岁的姜化繁老人。在他家里,我们不仅了解了姜家“一门三烈士”的悲壮故事,也看到了姜家后人们几十年来精心收集、保存的各种史料。其中,就包括姜文光最后一封家书的拓印版本。
在姜化繁老人家里,我们终于见到了姜文光家书的全部内容
于是我们得知,这是一封姜文光写给妻子的信。读完之后,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姜文光对家人那浓浓的思念。
他首先挂念妻子的腰疾,询问是否好些,叮嘱她要多加保重,药酒必须常喝,不可中断。还表示自古“忠孝两难全”,拜托妻子多多孝敬和照顾母亲。接着,姜文光又问起两个孩子的情况:“木木理应可入学,阿老国会讲话了吧,很想念两个小宝贝,我远离家乡,一时无法尽到父亲之职。”
信的最后写道,“我们是首批开垦者,必须经常出没在山区,那里环境较差,疟疾十分猖獗……我也染上该疾,好在我身强力壮,尚能挺得住,请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要离开住地。不再多赘,望多保重。”
正是在姜文光等众多革命先辈前赴后继的“开垦”下,后来在浙东地区成功建立了一个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的抗日根据地,拥有浙东行政公署及其所辖4个地区级、17个县级政权机构,抗日武装1万余人。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19块解放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新四军在浙东地区经历大小战斗643次,克复南汇和上虞两座县城,攻克大小据点110余个,毙伤日军官兵610人,毙伤伪军3062人,俘虏伪军5504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华民族抗战史增添了光辉一页。
栏目主编: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