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的山东,原来是这样?1903年—1923年山东各地罕见影像
发布时间:2025-07-18 20:12 浏览量:1
公元1368年,朱元璋设置山东行省,山东作为省名,自此固定下来。山东之名,源于其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地理方位。
这里既有“五岳独尊”的泰山,曲阜“三孔”承载千年儒风,又有青岛八大关的万国建筑。鲁菜位列八大菜系之首,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版年画,更将齐鲁匠心传向世界。
那么,旧时代的齐鲁大地是什么样?让我们透过泛黄的老照片,穿越时光,一睹百年前的山东风貌!
△1903年的济南,红瓦与白墙在树影间错落,一派静谧古朴的模样
△1903年的济南城墙,周长12公里,设有4座主城门(东齐川门、西泺源门、南舜田门、北汇波门),构成了“四门不对”的独特格局
△1905年的趵突泉,其名最早见于《春秋》“公会齐侯于泺”,“泺”即趵突泉,宋代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始定“趵突”之名。
当时,泉畔观澜亭还在,亭前石碑“趵突泉”三字,相传是赵孟頫所书。
△1905年,兖州城内的“忠孝名臣”牌坊。
此类牌坊都是表彰乡贤而立,具体所指已不可考,但“忠孝”二字,与《兖州府志》中“士尚气节,民重耕桑”的记载相吻合。
△1910年,青州北门的万年桥,每拱宽5.4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1912年的曲阜阙里街,“节并松筠”牌坊在晨光中静立。
“松筠”喻指坚贞,为旌表节妇所建
△1906年的孔庙大成殿,在日光下泛着金辉,十根盘龙柱每根雕龙五条,雕工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盘龙柱的近景
△1920年的泰安府街道,古老的青石板路上,留有深浅不一的辙痕。
△1920年的泰山挑夫,抬着富绅的女眷下山。
△1920年的泰山南天门,石梯上空空荡荡,看不到一名游客
△1908年,刚刚建好的济南火车站,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站,1992年因城市建设而拆除
△1915年青州范公祠,这是纪念范仲淹的祠堂,1045年,他曾在青州担任知州,深受百姓爱戴。
去世后,当地百姓给他建造了这座祠堂,并四时祭典
△1905年的济南灵岩寺,数十尊宋代彩塑罗汉或蹙眉或微笑,肌肤的肌理、衣褶的垂坠感,如同真人一般
△寺内的辟支塔,这座唐建宋修的八角砖塔,高54米,历经明成化年间的地震、清初的战火仍未倾颓
△1913年,莱州城外的农妇,坐在牌坊下休息。
此处的牌额题“升平人瑞”,用来表彰当地的一名百岁老人
△1918年,济宁郊外的村庄,这种“草苫顶、土坯墙”的民居,在《山东通志》中被称为“茅茨”
是秦汉以来,齐鲁农村的基本形制。
△1920年,德州城内的东大街,两侧的招牌都一模一样,很是气派。
△1923年登州城内的石材厂里,工人们正在用石锯切割花岗岩。
△1913年,曲阜的一名拾粪老人,在化肥未普及的年代,“一筐粪肥三担谷”是很实用的民间谚语
△1905年的山东的一名武举人,对着镜头微笑。
这年5月,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三个月后,光绪下诏“立停科举”,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终结,武举也在其列。
△1926年的烟台蓬莱阁,不要门票,也没有游客。
△1925年,济宁城隍庙附近的戏楼
△1910年的青岛,犹如置身于欧洲
△1910年,远眺威海刘公岛,近处这片茅屋是当地渔民的住所
△1910年,两名潍坊人正在给老外演示放风筝。
△1915年的德州西塔,共有七层,象征着“七级浮屠”,是德州城西的地标性建筑
△1903年,泰安府的通天街,若干年后,这里将变成繁华热闹的商业街
△1916年的青岛伊伦娜街,除了没有汽车,和现在的大马路,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如今这里的名字是——青岛湖南路
△1920年的登州城门,这里曾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操练水师、镇守海疆的要塞。
城楼虽有些倾颓,却仍透着几分当年的雄姿。
△1910年的济宁铁塔,全塔身开门36个,共有佛像36尊,设计精巧,造型奇特。
△1918年,潍坊的一名裹脚妇人,这种“三寸金莲”的陋习,在清代通过《女诫》等典籍被强化,富家女子多自幼缠足,以显闺秀身份。
这位妇人衣服,虽然是家织土布,却浆洗得干净,可见生活水平,还是很殷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