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间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主簿叶西屏略述→→
发布时间:2025-07-18 20:44 浏览量:1
明朝万历间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主簿叶西屏略考→→
--温州平阳西塘人,历任福建兴化府、泉州府校检,擢鸿胪寺序班,江阴县主簿。
文:光明人家 2025-07-17
鳌江西塘,因地处西塘河两侧,故名。历史上属慕贤西乡,解放后为西塘公社、西塘乡,曾与务垟合并,后又为西塘社区。西塘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荆溪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南雁荡山之门户,是为“南雁门”景区,奇峰怪石,风光旖旎。高山顶宝剑峰高624米,山顶一巨石耸立,高达数十米,像宝剑出峭,是为平阳东部第二高峰。
文化西塘 历史名乡
西塘为平阳历史文化名乡,域内西塘河横贯东西,是由唐代诗人、温州刺史路应修建,至今约1200多年,现保留了约300米古塘,为温州、平阳保留较完整、省内历史较久远的古海塘遗存。西塘河自飞龙桥后往西南行,经过象山、塘边、荆溪、垂杨、埭头至钱仓,全长11.3公里,出奇石陡门注入鳌江,其左岸别出之河有象山河、鸽巢河、蔡家垟河与东塘河相通,其右岸所受之水有象山溪、大岙溪、荆溪、塘川溪。
西塘河也是一条历史之河,作为古驿道和浙闽交通要路,千百年来,走过了南北来来往往无数的达官仕人。西塘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是连接千年古邑的文化之河,其东接古邑县城昆阳,西联千年古驿钱仓。沿岸有文明塔、鹳(鸽)巢桥、南雁第一桥、宝胜寺双塔、钱王一宿楼、慈航善渡、铜钱岩等名胜古迹。
西塘河也是一条历史人文之河,自北宋起至清代,人文蔚起,代有才人出。西塘沿河的玉莲村(绛里即陈家殿)是宋代名臣陈彦才的故里,有宋一代出有文武进士12人,西塘(边)村是清代中叶著名学者叶嘉棆的家乡,荆溪魁峰书院、西塘文溪书院闻名遐迩、人才辈出。是平阳和小南人文重地。
陈家殿陈氏人才主要是出自南宋,进士众多,代表人物是陈彦才。延至明代,出有正德选贡陈洽和嘉靖岁贡陈博,卓有成就。塘边叶氏人才则出自晚明和清代,形成了西塘人文蔚起历史延续脉络,代表人物是清中叶乾嘉时期的平阳著名学者、恩贡叶嘉棆。而叶西屏则是塘边叶氏最早出仕之人。
荐举国学 府郡校检
鳌江西塘叶氏是个书香门第,据叶氏族谱载:“叶氏始祖以广公自万全叶垟来迁于此.....且星分棋布,散处四方。”大至时间为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至今500余年历史。西塘叶氏第一位仕人便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叶西屏。
叶应昌(公元1539--1594年),字凤仪,号西屏。明代浙江温州府平阳县慕贤西乡塘边人,由县学生员举荐国学生。叶西屏的生平事迹在清代、民国《平阳县志》中记载不多,仅有少许短短文字介绍。在民国《平阳县志》卷二十九选举二《荐举》载:“叶应昌,号西屏。由生员举国学,授鸿胪寺序班。”另在《平阳县儒学鲁桥刘先生右道碑记》中名列学生之中,时间为万历二年(1574)。
据塘边叶氏保存《显考西屏府君墓志》中记载;叶西屏其人生于嘉靖己亥年(1539),家中兄弟五人,其居长,“生而颖异,孝友天植。弱冠,志苦鸡窗,艺嗽其润。壮年,方补邑弟子。”在这段文字记述中,说叶西屏小时候非常聪明,非常孝顺。但其到20岁时,才发愤苦读,其习《春秋》,直到壮年,方才考入县学为生员。与上述万历二年(1574)碑记记载平阳县学生员名单中,其年龄已经35岁可为互相佐证。
叶西屏虽属大器晚成,但其人胸怀负抱大志。被荐举进入北京国子监(即太学)学习为监生。《明史》载:“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明代国子监又称太学,因此监生又称之为太学生。明代国子监的生员主要有四种,据《明史·选举志》载:“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资曰例监。”叶西屏贡入太学应是在贡监与例监之间,因其不是举人或官宦子弟。
其后,墓志铭中载叶西屏:“数奇不就天香,遂授例春官翰相”,也就是其参加科举运气不佳不举,后就被吏部选任授官。明初设太学意在培养人才,也显示了对人才的重视,明代国子监生可以不必经科举,通过坐监、历事直接授官。虽然科举取士为明代入士的主流,但是国子监生依然可取得任较低级别官吏的机会。
明万历九年(1581),叶西屏被授任福建兴化府检校,从此步入仕途生涯,墓志铭载其“一行作吏”。明代的检校官为基层低级官职,是从为吏员,并没有为官品级。按明代府照磨所;(设)检校一人,未入流。明朝官员最低等级是从九品,低于从九品的都是属于吏员的行例。
据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七职官载:“校检;叶应昌。”其为官清廉。但上任未及五个月,由于其父叶塘南去世,需回乡丁忧守制三年(实则27月)。丁忧服阙,万历十三年(1585),再补任为泉州府检校。据明·万历《泉州府志》卷九载:“校检;叶应昌。万历间任。”清·光绪《泉州府志》卷二十六.文职官上.载:“校检;叶应昌。万历间任。”泉州任上,叶西屏身具吏才,墓志铭载其“当道啧啧器重,声动朝宇。”就是其有才干而被上级与同僚深为倚重,声动朝宇,从而由吏被擢升为官。
鸿胪序班 江阴主簿
由于叶西屏在泉州府检校任上,政绩、口碑显著。万历十六年(1588)三年初考绩优,从而被擢升为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是明代五寺之一(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据《明史·职官三·鸿胪寺》载;“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鸿胪寺序班,鸿胪寺属官之一,从九品官。明初鸿胪寺序班设16人,后维持在50人左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革8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复设6人。
叶西屏任鸿胪寺序班为从九品官,文官散阶为仕佐郎,从而正式进入仕人官员行列。叶西屏鸿胪寺序班任上政事无载不详。其任职三年后绩优,于万历十九年(1591)擢任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主簿。明代的主簿是由贡监及吏员拔擢除授,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三尹”等,秩正九品,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事务,在主簿廨办公,下设攒典1人办助办公。主簿文官散阶为将仕郎。
明代江阴县是为大县,元代曾升为州。其人口、事务繁多。县衙中县令、县丞、主簿、典史、巡检、教谕、训导、税官、闸官设置一应俱全。县丞和主簿是县令重要的佐贰官,担负着重要的行政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县丞和主簿虽然是知县的得力助手,但他们并非完全听命于知县。在一些重大事务上,他们有权直接向上级官府报告,这就给了他们一定的独立性。这种制度设计,一方面可以防止知县独断专行,另一方面也为上级了解地方实情提供了额外的渠道。
叶西屏在江阴县主簿任上,由于当时其县官任上无非常有道德才能之人,而实行政策、治理县务都是件艰困难的事情。但叶西屏其人既聪明且有才能,又勤奋努力。他历任洗练多职,容易亲近,温和沉着,胸怀雅量。在处理地方政务上面廉明仁厚,故江阴县儒学生员对他亲之如兄长,黎民百姓对他爱戴尊敬如父母。其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从而受到上级与部院五次奖励。
万历二十年(1592),叶西屏江阴县主簿职务任上不满两年,由于母亲应氏去世离职丁忧,“未几,闻大母仆,即解组归。”江阴地方百姓因为劝截阻挡无果,都非常难过而流泪,“苍赤流涕,截证无及”。其按朝廷规制,需回乡丁忧守制三年。自此,叶西屏告别仕途生涯,直至去世。
结 语
叶西屏居乡丁母忧守制其间,悲苦忧伤思虑过度,每天都要取读《孝经》,不曾踏入公门一步。过了不久,就去世了。时为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十二月九日之子时,享年五十六岁,可谓是英年早逝。“行道闻之,皆长太息,是亦可以觇府君生平矣。”乡人好友听闻此噩耗,都为之叹息难过不已,此也足可见其为官处事为人评价之优。后归葬于十七都塘川张岙马盘山东,其子叶荣春于万历三十年(1602)撰《显考西屏府君墓志》,以纪其生平事迹。
应该说,叶西屏其人在明代平阳仕人中并不算是出类拔萃之人物,也并非科举正途(进士.举人.贡生)出身。由太学生(监生)入仕,从最低的吏员校检做起,其人身具吏才,处事干练,为政有为,施政有方,深受同僚和上级的赏识,最终能够跃升入仕行例(正九品),其入仕为官不过十余年(1581-1592)且中间守制三年,却能在泉州府校检、明廷鸿胪寺序班和江阴县主簿任上有所作为。并曾与同邑吴子像等人在京师创建平阳会馆,善待在外乡梓。故素有百姓口碑,仁德闾里,同行赞誉。其不愧为明代平阳优秀的仕人代表之一。
参考文献:
1、《显考西屏府君墓志》平阳县博物馆 2025-05-25
2、《平阳县志》清.顺治、康熙、乾隆,民国版;
3、《兴化府莆田县志》清汪大经.王恒修,廖必琦.林黉纂;乾隆23年(1758)刊本
4、《万历泉州府志》明.阳思谦、黄凤翔簒修;万历40年(1612年)刊本
5、《乾隆泉州府志》清.怀荫布修,黄任、郭赓武纂:光绪8年(1881)补刻本
6、《道光江阴县志》清.陈延恩.金咸续修;李兆洛等纂;道光20年(1840)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