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吐沫星子淹不死人,福气是自己修来的
发布时间:2025-07-20 01:00 浏览量:1
第一章 哑汉身世多坎坷,孝亲持家众人怜
太行山深处的石头村,家家户户依山而居,日子过得像村口的老槐树一样平淡。村东头的土坯房里,住着一个名叫王铁蛋的哑汉。他不是天生聋哑,七岁那年发高烧,没钱医治,烧坏了嗓子,从此再也说不出话,连带着听力也变得迟钝。
铁蛋的爹在他三岁时上山采药摔断了腿,常年卧病在床,娘受不了这穷日子,在他烧哑的那年跟着货郎跑了,再也没回来。家里只剩下爷俩相依为命,爹躺在床上唉声叹气,铁蛋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不会说话,也听不太清,却早早学会了劈柴、挑水、种地,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
村里人可怜这爷俩,时常接济他们。东家给个窝头,西家送件旧衣,王大户见铁蛋勤快,让他去自家地里帮忙干活,管饭还给些工钱。铁蛋虽然哑,心里却亮堂,谁对他好,他都记在心里,干活格外卖力,别人干一个时辰的活,他能顶一个半时辰,从不偷懒耍滑。
“这孩子命苦,心却善。”村里的老人常说,“就是可惜了,不能说话,以后怕是讨不到媳妇。”
铁蛋听不清这些话,就算偶尔看到别人指指点点,也只是憨厚地笑笑,继续埋头干活。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好好干活,挣钱给爹治病,让爹能舒服点。
爹的身体越来越差,常常咳血,却总对铁蛋比划着让他别担心。铁蛋知道爹是心疼钱,每次都假装没看见,偷偷攒钱请郎中。郎中来了几次,开了些草药,也只是暂缓病情,治标不治本。
十五岁那年冬天,爹咳得越来越厉害,除夕夜都没能吃下一口饺子。铁蛋守在爹床边,一夜没合眼,天亮时,爹拉着他的手,慢慢松开了。铁蛋抱着爹冰冷的身体,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却发不出一点声音,只有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哽咽声,听得人心碎。
村里人帮着铁蛋葬了他爹,王大户拍着他的肩膀说:“铁蛋,以后有难处就找我,别自己扛着。”铁蛋重重地点头,对着王大户深深鞠了一躬。
从此,石头村少了一个背着爹晒太阳的身影,多了一个沉默寡言、埋头苦干的哑汉。铁蛋依旧在王大户家干活,闲时就去山上砍柴,把挣来的钱一点点攒起来,想盖间像样的房子,也算给爹争口气。
第二章 拒娶贤妻为尽孝,憨名远扬心不悔
铁蛋二十岁那年,村里的张媒婆找上门来,给他说亲。女方是邻村的李寡妇,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听说铁蛋勤快老实,不嫌弃他是哑汉,愿意嫁过来。
张媒婆拉着铁蛋的手比划:“铁蛋啊,这可是好事!李寡妇人勤快,会过日子,你俩凑一对,互相有个照应,多好!”
铁蛋却摇了摇头,指着爹的遗像,又比划着自己的耳朵和嘴,意思是自己又哑又聋,怕委屈了人家。
张媒婆急了:“你这孩子咋这么死心眼?人家都不嫌弃你,你还挑啥?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铁蛋还是摇头,把张媒婆送了出去。王大户听说这事,特意来劝他:“铁蛋,李寡妇是个好女人,你娶了她,家里能有个知冷知热的人,我也能放心。”
铁蛋低着头,在地上写:“我爹刚走,我想守孝三年,再说我条件不好,怕耽误人家。”
王大户叹了口气,不再劝他。村里人听说铁蛋拒绝了婚事,都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傻,这么好的事都不答应;有人说他是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还有人说他是惦记着村里的俏姑娘,看不上寡妇。
铁蛋不管这些闲话,依旧每天干活、砍柴,有空就去爹的坟前坐坐,给爹擦擦墓碑,说说心里话——虽然他说不出来,只能在心里默默念叨。
三年孝期满,张媒婆又来提亲,这次说的是个黄花大闺女,是个瘸腿的姑娘,家里条件不好,愿意嫁给铁蛋。铁蛋这次没直接拒绝,跟着张媒婆去相看。
姑娘叫小翠,虽然腿瘸了,却生得眉清目秀,手脚也勤快。她见铁蛋虽然哑,却长得高大结实,眼神憨厚,心里有了几分愿意。两家商量着订了婚,就等秋收后完婚。
订婚那天,铁蛋给小翠买了块红布做衣裳,还买了两斤糖果,看得出来他很开心。村里人都以为这次肯定成了,纷纷恭喜他。
没想到秋收刚过,铁蛋却主动退了婚。原因是小翠提出,婚后要把她瞎眼的老娘接过来一起住,铁蛋觉得没问题,可小翠接着说,想让铁蛋把爹留下的那间老房卖了,在村里盖间新房,离她娘家近点。
铁蛋一听就急了,那间老房是爹留下的唯一念想,他说啥也不肯卖。小翠哭着说:“我娘眼睛看不见,住老房不方便,你不卖房,难道让我娘跟着受委屈?”
铁蛋在纸上写:“可以翻新老房,我多盖两间,不让你娘受委屈,但老房不能卖。”
小翠不依:“翻新也不行!那房子太偏,我娘看病不方便!你不答应,这婚就别结了!”
铁蛋咬了咬牙,在纸上写:“婚不结了,房也不卖。”
他把彩礼都退了回去,自己一个人回了家。村里人都骂他傻:“为了一间破房,把媳妇都弄丢了,真是个哑傻子!”
铁蛋听不见,就算看见别人指指点点,也只是默默低下头。他心里清楚,爹留下的房子不能卖,那是念想,是根。
第三章 草棚藏女施援手,倾囊相助泪送归
铁蛋二十八岁那年夏天,山里下了场大雨,引发了山洪。洪水退去后,村里来了个逃难的女人,怀里还抱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
女人衣衫褴褛,满脸泥污,怀里的孩子饿得哇哇哭。她挨家挨户讨饭,村里人刚遭了灾,自家都顾不上,哪有多余的粮食给她?有人还嫌她晦气,拿着棍子赶她走。
女人抱着孩子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哭,铁蛋砍柴回来看到了,心里一酸,把刚买的两个馒头递了过去。女人愣了一下,接过馒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边吃边哭。
铁蛋比划着问她从哪儿来,女人哽咽着说:“我是山那边的,家里被洪水冲了,男人也没了,就剩下我和孩子……”
铁蛋听得眼圈发红,把女人带回了家。他让女人住在爹留下的那间空房里,自己睡在灶房。每天出去干活,都给女人和孩子带吃的回来,还买了些米和面,让女人自己做饭。
村里人听说后,都劝铁蛋:“你一个单身汉,留个陌生女人在家不方便,再说她来历不明,万一出事咋办?”
铁蛋只是笑笑,依旧照护着女人和孩子。他给孩子买了块花布做衣裳,还给女人买了些针线,让她补补衣裳。女人说她叫春燕,铁蛋就在纸上写自己的名字,两人就这样交流着。
春燕在铁蛋家住了半个月,气色好了不少,孩子也胖了些。她很勤快,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帮铁蛋缝补衣裳,两人相处得像亲人一样。
这天,春燕突然抱着孩子跪在铁蛋面前哭:“铁蛋兄弟,我得走了,我娘家捎信来,说我娘病了,我得回去看看。”
铁蛋比划着问她怎么走,有没有盘缠。春燕摇摇头:“我没钱,只能走着回去,可孩子太小,我……”
铁蛋没说话,转身回屋,把这些年攒的钱都拿了出来,足有二十多块,还有两斤干粮,一起塞到春燕手里。春燕愣住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兄弟,这钱我不能要,你挣钱不容易……”
铁蛋比划着让她收下,又去灶房烙了一锅馍,装在袋子里递给她。他把春燕送到村口,看着她抱着孩子要走,突然拉住她,从怀里掏出个红绳系着的平安锁,挂在孩子脖子上。
那是他攒钱给未来的孩子买的,一直带在身上。
春燕看着平安锁,又看看铁蛋通红的眼睛,眼泪止不住地流:“兄弟,你是好人,大好人啊!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你!等我娘病好了,我一定回来找你!”
铁蛋憨厚地笑笑,摆摆手让她快走。看着春燕抱着孩子渐渐走远,他摸了摸口袋里空荡荡的,心里却暖暖的。他擦了擦眼角的泪,转身回了家,灶房里还留着春燕蒸的窝头,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村里人听说铁蛋把所有的钱都给了陌生女人,都骂他傻:“自己攒点钱不容易,全给了外人,真是个哑巴傻子!”
铁蛋听不见,依旧每天干活、砍柴,只是脸上的笑容少了些。他常常坐在爹的老房里,看着春燕住过的地方发呆,不知道她能不能平安到家,孩子有没有奶吃。
第四章 孝感动天众人敬,善有善报福运临
过了两年,铁蛋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他在王大户的帮助下,开了片果园,种上了苹果树和桃树,每年能有不少收入。他还把爹留下的老房翻新了,盖成了宽敞的瓦房,院子里种满了花草。
村里人不再骂他傻了,反而觉得他不容易,纷纷夸他勤快能干。有人又想给说亲,铁蛋还是摇了摇头,他觉得一个人挺好,自由自在。
这年秋天,村里突然来了辆马车,车上下来个穿着体面的女人,还带着个两岁多的孩子。女人径直走到铁蛋家,看到正在果园里摘苹果的铁蛋,一下子就哭了:“铁蛋兄弟!我找你找得好苦啊!”
铁蛋愣了一下,认出她是春燕。春燕抱着孩子跪在他面前:“兄弟,多亏了你当年的帮助,我娘的病才好利索了。我后来改嫁了,男人对我和孩子都好,这次特意来谢谢你!”
她从马车上搬下来不少东西,有布匹、粮食,还有二十块钱,非要塞给铁蛋。铁蛋摆摆手不要,春燕却硬塞给他:“兄弟,这钱你必须收下,要不然我心里不安。还有,这孩子叫念铁,就是为了记住你这个大恩人!”
孩子奶声奶气地喊:“叔叔好!”铁蛋高兴地抱起孩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村里人都来看热闹,这才知道当年铁蛋帮助的女人找上门来了,都夸铁蛋是好人有好报。春燕在村里住了两天,给铁蛋做了身新衣裳,还帮他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临走时说:“兄弟,你要是不嫌弃,我给你说个媳妇吧?我娘家那边有个远房表妹,人挺好,就是有点腿疾,你要是愿意,我让她过来看看。”
铁蛋红着脸点了点头。
过了没多久,春燕真的把表妹带了过来。表妹叫秋兰,虽然腿有点瘸,却勤劳善良,见铁蛋老实本分,家里收拾得干净,心里有了几分愿意。铁蛋看秋兰说话温柔,眼神和善,也很满意。
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订了婚,年底就完了婚。婚礼那天,春燕带着全家都来了,还给铁蛋送了台缝纫机当贺礼。村里人都来喝喜酒,看着铁蛋和秋兰拜堂,都感慨地说:“好人终有好报,铁蛋这是苦尽甘来了!”
第五章 善名远扬家和睦,哑汉真情暖山村
婚后,铁蛋和秋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秋兰心灵手巧,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靠着春燕送的缝纫机,给村里人做衣裳,挣了不少钱。铁蛋依旧种着果园,还养了几头猪,两口子齐心协力,日子越过越富裕。
第二年,秋兰生下了个大胖小子,铁蛋抱着孩子,笑得合不拢嘴。他虽然还是不能说话,却能用眼神和动作表达爱意,秋兰总能明白他的意思,两人很少吵架,恩爱得很。
村里人都说,铁蛋是个有福气的人,这福气是他用善良换来的。当年他不顾别人非议,收留逃难的春燕,倾囊相助,看似傻,实则是大智若愚,是真善良。
铁蛋四十岁那年,村里修公路,需要占用他家的一块地。有人担心他不愿意,毕竟那是他爹留下的地。没想到铁蛋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还主动帮忙修路,不要一分钱补偿。
“修路是好事,方便大家,我咋能不同意?”他在纸上这样写。
公路修好后,村里通了车,日子越来越红火。铁蛋的果园也越做越大,还雇了几个村民帮忙,成了村里的富裕户。他没忘了村里人当年的接济,谁家有难处,他都主动帮忙,要么给钱,要么给粮,从不吝啬。
有一次,村里的二柱子家失火,烧光了所有东西,铁蛋不仅给了他五十块钱,还让他到自己果园干活,管吃管住。二柱子感动地说:“铁蛋哥,你真是好人,比亲兄弟还亲!”
铁蛋只是憨厚地笑笑,在纸上写:“都是乡里乡亲,应该的。”
后来,铁蛋的儿子长大了,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儿子放假回来,总喜欢听爹讲过去的故事,讲爷爷的不容易,讲爹怎么一个人撑起这个家,讲怎么帮助春燕婶子。
“爹,你虽然不能说话,却是我最敬佩的人。”儿子抱着铁蛋说,“你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担当。”
铁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里闪着泪光。他这一辈子,虽然没能开口说话,却用行动书写了一个“善”字。他没读过书,却懂得最朴素的道理:做人要善良,要孝顺,要知恩图报。
村里人都说,铁蛋不是哑傻子,他是大智若愚,是真正的聪明人。他用自己的善良和勤劳,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
如今,铁蛋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他和秋兰住在宽敞的瓦房里,儿子在城里工作,时常回来看看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村口的老槐树下,常常能看到铁蛋和秋兰坐着晒太阳,他虽然还是不能说话,却总是笑着,眼神里满是幸福和满足。
石头村的人们都说,铁蛋的福气,是他自己修来的。善良的人,终会被生活温柔以待,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