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故事-荆江分洪工程中的当阳人物

发布时间:2025-07-20 09:15  浏览量:1

荆江分洪工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大型水利工程,见证了国家与人民的团结与力量。湖北为主力的30万军民,以惊人的75天速度,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这一壮举,铸就了水利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

“荆江之险,关乎长江”。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湖北省委、省政府已投入巨资对荆江大堤进行了大规模培修,增强了其防洪能力,但仍难以确保江汉平原的安全度汛。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特大洪水,新建防汛工程迫在眉睫。

1950年8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荆江分洪初步意见》,并上报至水利部和中央人民政府。同年10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听取了相关汇报,审阅了工程设计书,并详细询问了具体情况,随即批准了工程方案。

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南军政委员会作出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鄂湘两省迅速集结部队10万、民兵和民工20万(其中湖南3万),投入工程建设。4月5日,工程正式动工。

经过紧张有序的施工,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提前15天竣工。工程共完成土方834.6万立方米、混凝土11.7万立方米、石方17.1万立方米等,运输各种物资达1亿多吨/公里。随后,中南军政委员会又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设计规划,组织湖北省荆州、宜昌地区的18万民工,对荆江右干堤等进行了培修加固,并完成了进洪闸上游滩地刨毁等后续工程。至1953年4月25日,荆江分洪后续工程全部竣工。

在工程建设中,广大民兵与部队、民工并肩作战,共同建成了一座54孔、长1054米的进洪闸和一座32孔、长336米的节制闸,还完成了可蓄洪水60亿立方米的分洪区围堤工程和133公里的荆江大堤加固工程。

在荆江分洪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

湖北省当阳县德胜乡的民兵冯清尧,担任民工中队的副中队长。在数百里长途行军奔赴荆江工地的途中,连日风雨交加,道路泥泞不堪。冯清尧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头,鼓舞着民工们的士气,他大声喊道:“兄弟们,坚持就是胜利!我们是为了荆江分洪工程,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宁而奋斗!”他带领大家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帮助体弱的民工扛行李、背工具,最终胜利抵达工地。每当宿营时,他总是亲自烧水,不顾一天的疲惫,为民工们洗澡洗脚,他的双手被热水烫得通红,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深受民工们的爱戴。在他的领导下,全中队在劳动中干劲十足,创造了每人每天平均挖土八方的纪录,成为了当阳县民工的模范中队。

湖南省华容县的民兵李先成,是个心思细腻的小伙子。他看到土筐破损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便自掏腰包购买竹子,亲手修理土筐。他的双手被竹刺划得伤痕累累,但他却毫不在意,只是说:“只要能提高工作效率,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大家的赞扬。

湖北省当阳县的民兵李朝忠,在洗石时发现有的民工将石子掉入河中,他心疼地捡起石子,语重心长地说:“一粒石子都是国家的财富,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它们。这些石子可是用来筑堤坝、保家园的,不能随便浪费。”他身先士卒,带头将河里的石子捞起来,将撒落在地上的石子一一拾起,他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效仿。

湖北省远安县一区仙北乡的民兵易在国,是个爱动脑筋的小伙子。他积极响应上级提出的改进劳动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号召。他日思夜想,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早日完成荆江分洪工程任务。有一天,他观察到每天收工时,大家都挑着空土筐往回走,路上空荡荡的。他灵机一动,萌生了“收工一担土”的想法。他向领导和民工们提出这一建议后,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表示,这个方法既简单又实用,既能充分利用时间,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易在国因此被选为全县特等劳动模范,受到了荆江分洪北闸指挥部的物质奖励和表扬。

当阳县的特等劳动模范民兵林履昌,是个实干家。他发扬了易在国的“收工一担土”精神,进一步提出了“上工一担沙,收工一担石”的口号。他发动民工上工时挑一担沙顺路带到沙场去,收工时挑一担石子顺路带回石场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他的带动下,民工们的干劲更足了,工程进度也加快了。

松滋县的劳动模范李光松,是该县十区丁老垅乡的民兵。他父亲病重卧床不起,但他却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他说:“救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更要紧!我不能因为个人的私事而耽误了大事。”在虎渡河堵口工程中,他与全体民工一起苦斗了八天七夜。他始终鼓舞着大家的士气,喊着号子、挥着铁锹,与洪水展开了顽强的搏斗。四月十三日晚上抛石枕时,他用力过猛,和石枕一起跌进了虎渡河的急流中。冰冷的河水刺骨钻心,但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只想堵住河口,为人民立功。当他从冰冷的河水中爬起来时,浑身湿透、瑟瑟发抖,但他却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劳动中,继续与民工们一起奋战。

湖南省华容县的民兵陈光容,是个有魄力的年轻人。他在班内动员了三个青年积极分子组成突击组,向全队发起了劳动竞赛。他们喊着响亮的口号、挥着有力的臂膀,迅速地挑土、运土、筑堤。在他们的带动下,全队的工作效率由每日挑土零点七七公方激增到一点二公方。他们的团结拼搏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人,大家都纷纷加入到竞赛中来,共同为荆江分洪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远安县民兵易在国、当阳县民兵林履昌分别提出“收工一担土”、“上工一担沙”的倡议,在工地上迅速推广,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两人均被评为县特等劳动模范,并受到荆江分洪指挥部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