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故事:赣东北的旗帜
发布时间:2025-07-21 16:24 浏览量:1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6月5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下令停止省总工会和省农民协会的活动,收缴了自卫军枪械,令方志敏等24名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限期离开江西境内。
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指示,时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委兼农民部长的方志敏没有去武汉,而是在省委机关暂住一段时间后,搭乘小轮船,离开南昌,以全国农协特派员的身份,向赣西南一带农村进发了。
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配合下,方志敏在吉安、吉水等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发动广大农民掀起了减租运动,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7月15日,武汉的汪精卫等公开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赣西南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吉安等地的中共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方志敏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8月中旬,方志敏在吉安得知南昌起义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认为,家乡赣东北弋阳有革命思想和组织基础,同时,那里地处闽浙皖赣边界,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于是决定回弋阳组织农民起义。
方志敏化装成穷苦农民,独自一人从吉安出发,步行回到老家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这里已遭反动势力洗劫,一片狼藉。为了安全起见,家人把他藏在一个看山棚里。
方志敏把散藏在磨盘山一带的共产党员邹琦、彭皋、方远辉等人召集起来,号召大家分头去各村发动群众。结果,7天内就组建了二十几个党支部,群众团体也恢复了起来。
群众发动起来了,可是还缺少武器,他们手里只有1926年冬方志敏领导“漆工镇暴动”时夺取的两条半枪,那半条枪是截去枪托的九响毛瑟。这时有人提出,在波阳的一位革命同志家里存放着10条枪。方志敏非常高兴,决定亲自带人去取。
8月底,方志敏去波阳取枪,他在那里意外地见到了省委特派员刘士奇,得知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
方志敏非常兴奋地赶回漆工镇,立即通知九区农民代表开会。会上,他详细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告诉大家:中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让大家做好起义的心理准备,随时听候党的召唤。
1928年1月2日,方志敏以中共江西省横峰区委书记的身份,在弋阳九区窖头村主持召开了弋阳、横峰、贵溪、上饶、铅山5县党员会议,参会人员有邵式平、黄道、方远辉、方志纯、邹琦、邹秀峰等10多人。
会上,大家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制定了起义纲领,决定发动年关起义,方志敏任起义总指挥;会议还决定在5县广泛建立“农民革命团”,并组建5县党的工作委员会,方志敏任书记,邵式平、黄道等为委员。
会后,为了发动和组织群众,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率领党员和革命骨干,深入到弋阳、横峰等地,采取歃血为盟等方式,20多天内就在几十个村里组织起了上百个农民革命团。
群众的革命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大家纷纷以打猎为名,购置长矛、大刀、鸟铳等武器,武装起义的条件日趋成熟。
横峰县楼底镇蓝家村的农民多数以挖煤为生,1月中下旬的一天,国民党横峰县政府派一个收煤捐的委员和几名法警来蓝家村催税逼债。这个收捐官冲着煤工们大声喊道:“你们为什么不按期把捐送到县里,还等我来催?”
蓝家村农民革命团团长蓝长金回答道:“近来煤出得不旺,凿进一洞又一洞,尽是些石壁烂皮!没有煤,我们饭都没有吃,没有钱交捐嘛!”
“我们官府不管这些,我们只要捐!原来你们是要抗捐啊?我早听说你们在这里结党要造反了,你们等着,老子回衙门报告,明天就把你们这帮贱民捉进牢房,你们这帮狗东西!”收捐官破口大骂起来。
你说哪个是狗?你才是只仗势欺人的狗,凭什么骂人啊!”蓝长金忍不住站起来回骂道。
收捐官恼羞成怒,站起来抡拳照着蓝长金的脑门砸下去。蓝长金顺势将他的拳头架住,然后向其肋下一推,这个收捐官就滚倒在了地上。
收捐官看苗头不对,翻身从地上爬起来,招呼身边的几个法警急忙向外跑,边跑边喊:“你们抗捐不交,还敢打本委员,你们等着瞧,回头再来和你们算账!”
蓝长金情急之下,立即敲锣集合了四五百农民革命团的人,手持大刀长矛,去追赶收捐委员那伙人,一直追到离横峰县城几里的地方,可还是让他们溜掉了。
回来以后,大家聚集在蓝家祠堂里,商议对策。大家都表示,万一明天真有国民党的队伍来报复,就同他们大干一场。
方志敏这时正在弋阳九区开会,得知蓝家村发生的事后,他心急如焚,连夜赶到蓝家村。面对大家关注的目光,方志敏果断地说:“抓住机会,提前起义!”
方志敏随即召集周围9个村庄的农民革命团团长开会,决定马上起义,并布置了起义的具体事宜。
当天晚上,高举红旗,手舞大刀、长矛、绳索的革命群众,从四面八方向土豪劣绅的大院冲去。大家没收地主财物,烧毁田契、债据,对罪大恶极的地主、劣绅坚决镇压。
方志敏又以起义总指挥的名义发出通令:凡是组织了农民革命团的地方,立即统一行动,举行起义。几天内,在弋横两县方圆数百里的100多个村镇中,有六七万农民参加了起义。
弋横起义中,各地将农民革命团扩大为农民自卫军,以楼底镇蓝家村、青板桥、漆工镇、樟村墩、枫树坞为中心,兵分5路向周围发展。弋横地区100多个村镇,到处红旗招展,捷报频传。
方志敏等领导的弋横起义,将贛东北革命斗争推向了一个高潮。弋阳、横峰一带农民用歌谣这样表达他们对方志敏的爱戴:“湖塘塌塌岭,出了个方志敏,一心干革命,为的是穷人。”
弋横起义不久,国民党军增兵1个团,兵分两路进驻弋阳、横峰两县,对起义民众进行“进剿”。上饶、弋阳、横峰等地的地主武装也趁机组成“广信七县军民联合剿匪委员会”,配合国民党军的行动。
农民军虽有上万人,号称五路纵队,但由于刚刚组建,没有作战经验,加上总共只有20多条枪,多数人就靠梭镖、大刀同国民党军打仗,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很快,农民军就受到重大损失。
为保存革命力量,方志敏与黄道、邵式平等人商量,决定改变斗争策略和战斗形式,停止进攻,整顿内部,健全组织,把剩余部队向磨盘山转移,利用有利地形与敌人周旋。
磨盘山位于弋阳东北部,与横峰、德兴两县相邻,绵延百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十分利于隐蔽和打游击战。
3月初,方志敏他们从农民军中挑出30多名立场坚定、身体强健的骨干,集中30多条枪,成立土地革命军第2军2师14团1营1连。指战员们风餐露宿,野菜充饥,和几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开展游击战。
4月间,在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下,中共弋阳县委和横峰区委相继成立,方志敏任弋阳县委书记,并任新成立的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团长。
5月,江西国民党军提出“限期一月,肃清弋横共匪”的口号,以正规军第7师1200余人为主力,纠集地方反动武装,采取“满天撒网”战术,兵分4路,每隔三五公里就安一个据点,向磨盘山发动大举进攻。
如何对付来势汹汹的敌人?方志敏在方胜峰的一座古庙里,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研究对策。与会者有的主张把枪埋了,解散队伍;有的主张转移;有的主张同国民党军拼个你死我活;还有的主张就地坚持斗争。
方志敏点燃一支烟,饱含深情地说:“农民兄弟跟我们打天下,说明跟我们一条心,当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拔腿走了,这样老百姓会寒心啊!现在是敌强我弱,但越是困难,我们越要顶得住!”
“我们必须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保存革命力量,又能保护好群众,发展壮大自己的武装。”方志敏说。
一听方志敏说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大家眼睛都亮了起来,一下围到他身边。方志敏双手拽了拽大衣,一只手往桌子上一锤说:“我们不走了,就在弋横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什么叫根据地啊?”一个农会干部问了一句。方志敏亲切地说:“湖南的毛泽东有个比喻,人有屁股,是为了劳作后休息用,闹革命不能整天四处游荡,要有自己的家来休息,这个‘家’就是根据地。”
“在这个家里,不仅能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保存自己,还要让军民有自己的土地,自给自足,吃饱穿暖,各个方面都得到保证和发展。等我们强大了,敌人再多也不怕!”方志敏说完,倒了一碗水喝着。
“说得好啊!”不知谁带头鼓起掌来。大家越听越兴奋,都问具体怎么干。“目前我们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打败包围我们的敌人,敌人虽多但兵力很分散,又没有群众支持,我们不见得就打不过他们!”方志敏坚定地说。
听了方志敏的分析,主张就地坚持斗争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会议决定:起义部队集中力量打击国民党军小分队和地主武装,同时发起群众斗争,分散国民党军兵力。
随即会议作了斗争部署:集中40多名游击队员,由邵式平指挥,挑最弱的一路敌人进攻;方志敏带6名游击队员,负责游击区内的宣传工作,将游击区创建为根据地;黄道则赴贵溪,开辟新的根据地。
方胜峰会议成为赣东北共产党由游击战争转为创建红军和根据地的关键性会议。会后,方志敏领导根据地人民由村镇到县区自下而上地开始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各个村庄实行联防封锁监视敌人,有效地进行根据地建设。
邵式平率领游击队集中力量打击国民党军小分队和反动地主武装,部队得到迅速扩大。7月,部队扩编为赣东北红军第2军2师14团。
在方志敏和邵式平等领导下,赣东北红军坚持以磨盘山为依托,采取避实就虚和“扎口子”等游击战术,连续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至 1929年春,以弋阳九区为中心、纵横约20公里的赣东北根据地初步形成。
5月29日,方志敏又与黄道一起领导了以贵溪周坊为中心的起义,一举解除了反动团练的武装,镇压了5名为非作歹的恶霸,没收了地主财产,烧毁了借据契约,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组建了游击队。
随后,余江、万年县的一部分村庄也举起了义旗,参加人数达7万人,起义的区域不断扩大,以贵溪、余江、万年县为中心的赣东北第二块根据地也已形成了。
眼看红军越“剿”越多,7月,国民党军以第7师为主力,纠集广信等十几个县的官府和豪绅、地主武装,组织了一支几万人的砍树队,企图将磨盘山上的树砍光,使红军和革命群众没有藏身之地,进而一网打尽。
红军决定来个釜底抽薪,彻底瓦解“砍树队”。他们一面派人打入砍树队,宣传工农不打工农、穷人不打穷人的道理;一面寻机对押队的敌人进行打击。“砍树队”很快就被瓦解了,敌人的“砍树围剿”计划遭到惨败。
在方志敏领导下,红军灵活运用“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斩蛇头、切尾巴”“竹钉战”“地雷战”等游击战术,多次重创“进剿”的国民党军。
9月的一天,在国民党军占领的一个村庄里,突然一小队国民党军骑马而来。下马后,一个军官带着几个士兵进了村,他命令村里所有地主豪绅都到祠堂开会。
当人都到齐后,国民党军官突然拿出哨子“嘟嘟”地吹了起来。瞬间,祠堂四周冲进一群手持大刀长矛的农民,地主豪绅见状吓得都跪在地上,不知所措。
原来所谓的国民党军都是方志敏和红军战士们假扮的,他们就这样出其不意地把那些欺压老百姓的地主劣绅们,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村子押到根据地进行惩治。
方志敏的游击战术,让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都不得不佩服,说他用兵飘忽不定,神鬼难测。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好奇地问方志敏:“先生用兵之法不少闻所未闻,敢问您是黄埔几期的啊?”
方志敏听后哈哈大笑,指了指窗外的那片青山绿水说:“实话告诉你吧,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这位国民党军官听了十分意外,转而不住地边点头边说:“佩服佩服!”
1929年10月1日,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后又兼任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主持开办了信江军政学校,整顿训练部队,使红军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增强。
和弋阳七区相邻的乐平县秧坂,驻扎着国民党军的一个连,加上靖卫团共约二三百人。他们经常进攻根据地,阻碍根据地向东北发展,七区人民恨之入骨。
方志敏和红军独立第1团团长周建屏商议后,决定拔掉这颗钉子。1930年5月5日拂晓时分,红1团分3路向敌人发起进攻,由60人组成的敢死队更是冲锋在前。结果,只打了10多分钟,敌人就被击溃。
红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乐平众埠街、鸣山煤矿等地,一周内共缴获长短枪300多支,使红军的武器增加了一倍。在鸣山煤矿,他们还收缴了几台机床,并用这些机床在根据地办起了第一个兵工厂。
景德镇是赣东北最大的城市,主要武装力量是保安队和警察局,相当于一个营的实力。每逢星期天,绝大多数敌人都在赌场、妓院狂嫖滥赌,通宵不归,还称其为“开斋日”,方志敏决定就趁这“开斋日”奇袭景德镇。
7月4日,方志敏率红1团千余人,向景德镇进发。途经乐平县洺口时,遭到敌靖卫团的阻击。方志敏立即派出部分兵力迂回到敌后,然后前后夹击,只用了几十分钟时间,就全歼了敌人。
5日深夜,红军到达乐平与德兴交界的段家村,这里离景德镇还有50多公里。为麻痹敌人,红军改用靖卫团的旗帜和标识,冒着滂沱大雨,在当地党组织的引导下,快速向景德镇靠近。
6日拂晓前,红军进入市区,市民们还没有起床,街头静悄悄的。衙门口,站着几个游魂似的哨兵。红军毫不费力就解除了他们的武装,然后长驱直入,进入了敌人的营房。
敌人还睡意正浓,就被红军一个个扯了起来,当了俘虏。他们所有的武器都还挂在墙壁上,好像专门等着红军来接收。红军未发一弹,未伤亡一人,就解决了全部敌人。
这次战斗共缴枪417支,还有大批弹药、布匹等物资,筹款100余万元,2000多名瓷业工人报名参军。不仅扩大了红军影响,扩充了红军兵员,还改善了红军的装备给养,解决了根据地的财政困难。
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实力。1930年7月22日,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周建屏任军长。
11月初,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担任主席。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反“围剿”斗争的需要,红10军缩编为4000余人,根据地各区县建立了独立连和游击队,以配合红10军战斗。
11月下旬,国民党军调集3个师的兵力,向赣东北根据地和红10军发起第一次“围剿”。方志敏和红10军军长周建屏率主力迎敌,连续取得上饶、河口、玉山等战斗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1年3月中旬,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第55师、第9师和第18师补充旅,向赣东北根据地发起第二次“围剿”。中共赣东北特委决定,由方志敏兼任红10军代理政委,加强军队建设,粉碎敌人的“围剿”。
4月11日至13日,方志敏、周建屏率红81团主动出击,巧设埋伏,三日三战,三战三捷,击溃了驻周坊的国民党军第18师补充旅的一个团,迫使敌人撤出周坊。
5月上旬,国民党军第9师的一个团企图偷袭赣东北根据地首府葛源。方志敏和周建屏指挥红10军在何家坝一带5公里长的崎岖山路设伏,把敌人截成数段,最后,在各乡赤卫队的配合下,全歼了来犯之敌。
接着,红10军又在弋阳击溃敌军第55师的一个营。5月13日,方志敏率红10军凯旋。至此,国民党军对赣东北根据地发起的第二次“围剿”又被粉碎。
从1929年初赣东北根据地初步形成至1931年5月,在方志敏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经过两年的战斗,赣东北根据地发展成为横跨闽、浙、皖、赣 4 省,拥有 52 个县,人口达 2000 余万的广大区域。
赣东北根据地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也由1929年的初创阶段渐渐进入到全面建设阶段。
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封锁,根据地首先进一步发展了军事工业,扩大、完善了已有的军械修理所,使生产出的子弹、炮弹、地雷等武器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还陆续开办了被服厂和军需厂。
接着,方志敏与邵式平等商量决定发展民用工业,解决根据地军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相继开采了规模不等的煤矿、铁矿,兴办了发电厂、锅炉厂、木炭厂、造纸厂、果品厂、织布厂、制药厂、农具厂等。
在进行土地改革时他们碰到了新问题。一天,方志敏到弋阳县下乡,正巧当地农会正在分地。忽然进来一个地主,跪下不住地磕头,方志敏连忙说:“起来吧,只要你不反对共产党,不反对红军,会有地给你种的。”
这句话立即引起了争议,一位县农会干部满脸疑惑地说:“地主老财盘剥百姓,罪大恶极,怎么能分给他们土地?”方志敏让大家消消气,为大家倒了几碗水,示意大家坐下。
方志敏把弋阳地主劣绅的名册找来看了看,说:“我们几十万人的弋阳县,就百十个地主老财,占很少部分。他们的土地已被我们没收,我们要给他们一条生路。如果他们还不老实,我们还保留收回土地的权力嘛!”
大家听后都觉得有道理,并很快形成一致意见。方志敏主持制定了《土地法》,明确规定分给守法的地主、富农土地。这项政策起到了稳定根据地的作用,也被毛泽东赞扬具有创造性。
土改后的根据地,农业生产节节上升。军民们修建堤坝,互助合作,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至1931年底,赣东北根据地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并有所节余。
根据地的医疗建设也随之跟上,兴建了许多医院。弋阳一个姓刘的老中医,医术好就是有时卖假药。红军来了他躲了起来,后来他发现根据地办了许多医院,就想回来行医,又怕红军不许。
于是,他趁晚上人少,提了两瓶白酒、一大包旱烟叶,来到乡政府找农会干部说情。值班的农会干部见来了个送礼的,问明来意,认真作了登记后,便让他带着东西回去了。
这下可把这个老中医弄糊涂了,“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同意的话,怎么没收东西,没让开业?莫非是登记后随时准备来抓我?”老中医心里一直在想这件事,几天都没睡好觉。
就在他万般焦虑,准备出走的时候,乡政府来人,让他去乡里办营业执照,这下把他高兴坏了。原来,乡值班员把他的情况逐级上报,县政府通过审核,同意对他进行教育后,在根据地公开行医。
为发展商业,根据地颁布了“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来经商”的政策,还专门培养对外贸易干部。一些因战争外逃的大商人得知后纷纷回乡经商,根据地的商店、商铺逐渐多了起来,一支红色商人队伍开始形成。
商贸的发展又带动了赣东北根据地金融业的兴起。1931年,信江苏维埃银行成立,开始发行货币和股票。一些地主、富农四处托人认股,把买股票看作是拥护红军的标志,仅仅3个月红军就募集资金十几万元。
邮政事业也蓬勃发展,弋阳成立了江西赤色邮政总局,发行“江西东北邮政”邮票一套两枚,印有江西东北银圆1分、2分两种面值,1931年11月,又发行一枚两分面值的邮票。
根据地还陆续成立起许多文教单位,如列宁小学、列宁师范、工农剧团等,各种文化补习班和妇女识字班星罗棋布。
方志敏常年在外为革命事业奔波操劳,家人的生活开支根本顾不上。老母亲见现在根据地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就对他说:“这些年全家人跟着你吃苦受累,担惊害怕,现在你当主席了,我们也该跟着你享福了。”
方志敏诚恳地对老母亲说:“我是人民选的主席,是为人民服务的,当官如果有额外要求,那这个官就做不好啊!”老母亲听了他的话,眼里含着泪,深深地点了点头。
为丑化共产党,国民党把方志敏说成是长发、青面獠牙、每天吃一个人的怪物。一些地方的群众因此不敢向红军靠拢,为了消除群众的误会,方志敏亲自去那些地方召开群众大会。
大会一开始,他就说:“老表们!青面獠牙、长头发、每天吃一个人的方志敏来和大家见面了···”群众一听都笑了起来。他这一去,既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欺骗宣传,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根据地内一派军民和谐场景,每当红军打仗回来时,群众们早已排队站在路边,摆上茶水、稀饭、糕点和水果,夹道欢迎战斗归来的红军官兵,并主动为红军带路去群众家宿营。
民众还用歌声表达对根据地发展的赞颂和方志敏等共产党人的爱戴:“唱了恩人方志敏,再唱共产胜利歌。”“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式平。两条半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
赣东北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军一些官兵的关注。一位红军小战士接到在国民党军里当文书的同学来信,信里说:听说红军根据地有吃、有喝、有民主、有自由,长官和蔼,不打骂士兵,有心来看看。
小战士回信说:“百闻不如一见,最好还是亲自来看看。”这位国民党军文书冲破各种阻挠来到根据地,立刻被根据地一派和平、繁荣景象所吸引,当即决定留下来。
在1931年11月7日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授予红10军奖旗一面,授予方志敏红星奖章一枚,并称赞赣东北根据地是“方志敏式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