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什么容不下于谦?三个理由,每一条都是绝路

发布时间:2025-07-21 20:27  浏览量:1

天顺八年正月乙卯,正值壮年的明英宗突然卧床不起。

一个多月后,38岁的明英宗病逝于乾清宫。

年仅18岁的朱见深在奉天殿登基,世称“成化帝”。

据《明史》记载:“(成化二年)丁卯,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

公元1466年十二月丁卯日,明宪宗朱见深下令准许祭祀于谦,并恢复其子于冕的官职。

明宪宗冒天下之大不韪,推翻父亲明英宗定下的“铁案”,赢得朝野上下交口称赞。

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功的于谦,终于在死后9年得以沉冤昭雪!

那么,于谦到底该不该死?明英宗为何非要杀他?

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的短短八年间,大明王朝的核心权力圈遭遇重新洗牌。

土木堡之变发生前,明英宗朱祁镇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

比朱祁镇小一岁的郕王朱祁钰,也是一位富贵傍身的清闲王爷。

时任正三品兵部右侍郎的于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是兵部尚书的直接副手。

于谦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历经成祖、仁宗、宣宗、正统四朝。

如果算上土木堡之变后的景泰一朝,于谦便集齐了“五朝”大臣的光环。

宣德元年,于谦因怒斥汉王朱高煦获明宣宗赏识,被授予巡按御史。

工作五年后,明宣宗认为于谦可堪大任,钦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

到了正统年间,为官清廉、踏实肯干的于谦,深得主持内阁朝政的“三杨”赏识。

宣德和正统两朝为了和内阁争权,重用、提拔太监群体,致使诸多朝臣敢怒不敢言。

外官入京想拜谒皇帝,必须先过太监这一关,但性格耿直的于谦却不吃这一套。

从河南、山西两省回京复命的于谦,因没“按照惯例”给明英宗身边的太监王振送礼,遭诬陷后锒铛下狱。

后因于谦在任期间深得民心,并深受地方官吏和藩王的爱戴,最终得以官复原职。

这次挫折让于谦看清了官场的本质,但他依然选择飞蛾扑火。

1449年,少年天子朱祁镇为仿效明成祖北征,率55万明军御驾亲征。

土木堡一战明军近乎全军覆没,擅权太监王振被斩杀,明英宗被瓦剌俘虏。

在大明王朝危在旦夕之际,以于谦为代表的主战派打赢了京师保卫战。

此战为明朝续命长达195年,但似乎一切都无法回到从前了。

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登上皇位,于谦因功加封为“少保”。

唯有沦为瓦剌阶下囚的明英宗,付出了无比惨重的代价。

身份的逆转,让三人的命运就此打上了解不开的死结。

土木堡之变一年后,朱祁镇终于得以北归。

却从高高在上的大明天子,跌落至被人严密监视的囚徒。

在南宫的八年间,朱祁镇变成了苟延残喘、风声鹤唳的“小丑”。

遥想当年,他只是想率兵扫平瓦剌对大明边境的威胁。

岂料,却被亲兄弟朱祁钰“偷家”。

而始作俑者正是那个忠于大明不忠君的于谦。

朱祁镇只是被瓦剌俘虏,就算无法继续做大明的皇帝,也该由儿子朱见深即位。

或许从那一刻起,仇恨的种子便开始在朱祁镇的心里生根、发芽。

景泰三年,明代宗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改立亲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祁钰“明牌”了:“朕就是想把龙椅坐穿,汝能奈我何?”

囚禁于南宫的朱祁镇得知消息后,最后一丝希望也彻底幻灭了。

假设,当初于谦力主扶朱祁钰登基是心系大明的权宜之计。

但是当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二人身份轮转时,也注定了于谦的悲剧命运。

当朱祁镇重返大明禁足于南宫时,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做错了一道选择题。

在前任老领导和现任顶头上司之间,于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当初,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于谦极力主张“社稷为重,君为轻”。

在大明和瓦剌谈判赎回朱祁镇的事情上,新君朱祁钰犹豫拖沓、百般阻挠。

而面对这个问题时,于谦的表现也令人十分失望。

大明不能没有“当家人”,但这个“当家人”只要姓朱就行。

不管是朱祁镇还是朱祁钰做皇帝,对于谦而言都无所谓。

但是对朱祁镇来说,于谦的做法却枉为人臣之道。

《论语·八佾》有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王对臣子以礼相待,臣子应以忠心报答君主。

更何况明英宗并没有对不起于谦,即便因王振索贿之事曾让他遭受牢狱之苦,也不应该成为抛弃明英宗的理由。

当仇恨的种子在明英宗的心中生根、发芽,等待于谦的将是万劫不复!

八年的囚禁生涯,并没有磨平明英宗的怨气,甚至还滋生出了令人畏惧的戾气。

明英宗在韬光养晦中静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1457年,成为了朱祁镇、朱祁钰和于谦三人的又一个命运转折点。

明代宗朱祁钰尚未从丧子之痛中缓过神来,又染上了一场足以击垮他的重病。

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朱祁钰,终于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

正月十六日晚,天气突变、乌云密布,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掩护下,南宫的宫墙轰然倒塌。

囚徒朱祁镇在众人的簇拥下于奉天殿重登皇位,属于朱祁镇的“天顺”时代再度来临。

在这场犹如闹剧一般的“夺门之变”中,朱祁镇和朱祁钰的身份再度轮换。

一个月后,年仅30岁的朱祁钰病逝,死后连葬入皇陵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1457年2月16日,于谦被推上了断头台,追随景泰帝朱祁钰而去。

灵柩被于康送回老家浙江杭州府钱塘县,葬于三台山祖茔地 。

于谦死后其子于冕遭受株,被贬谪戍边龙门卫,位置在今河北赤城。

期间,于冕从未放弃替父亲于谦伸冤,直到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才得以恢复官职。

回过头来再谈于谦之死,不难发现既复杂又简单。

既交织着私人恩怨和权力之争,又似乎是逃不脱的宿命。

君臣恩怨公开化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大明王朝进入了立国以来的至暗时刻。

一时间后宫和朝堂乱成一团,很多人甚至主张“南迁”。

唯有于谦力排众议、拒绝南迁,以国不能一日无君为由,拥护朱祁钰登上皇位。

很显然于谦的做法符合大明的国家利益,同时也在客观上放弃了还在受苦受难的明英宗。

远在苦寒之地的明英宗,内心一定恨透了于谦,最终转化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恨。

一年后死里逃生的明英宗回到大明,却被关入了阴冷潮湿的南宫,再度沦为了阶下囚。

彼时,大权在握的兵部尚书于谦却作壁上观,似乎将明英宗彻底遗忘在了南宫。

当初,朱祁钰本不想接回哥哥,于谦对此也是默许的态度。

后来,为了阻止明英宗复位,朱祁钰派人24小时监视哥哥,于谦也没有替他求情。

“夺门之变”让明英宗重新坐上龙椅,从唯结果论角度来讲,他的确是胜利者。

但“夺门”毕竟不是光彩的事情,甚至还会在史书上留下污点。

为了洗清污点,明英宗只能送他们去见上帝。

利用旁门左道夺回的皇位,要想让其重新具备合法性,就要彻底抹杀景泰一朝。

先把景泰帝塑造成乘人之危的“替代品”,然后将他的支持者于谦送上断头台。

只有彻底否定景泰帝的合法性,才能让“天顺帝”变得名正言顺。

所以,朱祁钰和于谦必须死,只有这样明英宗才能安心。

当然,第三个理由就是给“夺门之变”的参与者吃一颗定心丸。

只有明英宗复位具有合法性,那么追随者才能飞黄腾达。

在这众多明英宗处决于谦的理由中,唯有极力否定明代宗,才是最真实的理由。

结 语

于谦之死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当人命运和整个王朝的国运出现矛盾时,唯有牺牲他才能让明英宗复位具备合法性。

虽然,朱祁钰才是景泰朝的代表人物,但支持他登上皇位的于谦才是始作俑者。

于谦不死明英宗寝食难安,他能拥戴朱祁钰上位,就具备了推举其他人坐上皇位的能力。

只有否定景泰、处决于谦,才能洗刷“夺门”的污点,明英宗才能高枕无忧。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均参考、引用权威资料及可靠信息源,结合个人观点创作的『原创文章』,文末已标注文献和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