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现代名人——李一平

发布时间:2025-07-21 19:26  浏览量:1

李一平(公元1904年1月28日—1991年12月1日),又名李玉衡,今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仓街村邓屯村小组人。国务院参事、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民国八年(1919年),在云南昆明省立一中求学。民国十一年(1922年)起,先后在上海南洋中学、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川、滇、黔补习班、江苏省立一中就读。民国十三年(1924年)秋,考入南京大学文科。李一平一生多次投身于革命事业。受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深刻影响,写的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曾被《新青年》杂志转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参与领导江苏省南京市的“五卅运动”。民国十五年(1926年),参与了广东革命政府关于出师北伐的策划工作。在云南昆明,李一平还资助过李国柱(今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人)、赵祚传(今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人)等烈士的革命活动。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社会科科长、十一军政治队队长。

二十世纪初,随着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日益加剧,李一平痛感自己无回天之力,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称病,脱离了国民党军政界。在庐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创办了学堂“交芦精舍”(郊庐精舍),实践教育救国的志愿。“九·一八”事变后,李一平逐步认识到仅靠“知识”和“教育”救国,是不够的,只有唤起民众,团结抗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出路。因此,在“交芦精舍”一方面组织学生读书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教育引导学生走抗日救国的道路,不少学生就从这里走上了抗战前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离开庐山回到家乡云南大姚,创办了大姚一中。该校是在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滇西第一所高质量的完全中学,在楚雄地区乃至云南全省界都有较大影响。在大姚期间,李一平四处奔走,宣传、动员、组织民工参加修筑公路、滇缅铁路,对支援抗战和尽快改变西南边陲的闭塞落后状况,促进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付出了心血。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寇由缅甸入滇,滇西沦陷。李一平应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之邀,赴云南昆明共商局势及抗日谋略。此后即以云南省第二届省参议会副议长的身份,多次赴重庆(今直辖市重庆)与中共南方局书记董必武(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人)联系,由此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爱国运动。

抗战八年,李一平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以弱胜强,终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壮举中,深切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李一平曾帮助著名滇军将领张冲(今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人)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围,辗转北平,奔赴陕西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在云南省参议会任职期间,云南的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李一平不顾个人安危,利用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私交,应付了来自重庆国民政府的种种压力。同时,尽力为民主党派等筹措经费,资助爱国民主活动,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而奔走。

旧政协移居江苏南京后,李一平作为龙云的代表,长住江苏南京,与董必武等定期会晤,交换情报,策划军队起义和倒蒋(蒋介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事宜,继续为国共和谈奔走。国共和谈破裂,代表团撤回陕西延安后,李一平代表龙云来往于宁(宁夏)、沪(上海)、港(香港)等地,几经周折,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继续协助龙云策划滇军起义和云南起义工作。在云南和平解放前夕。李一平依照中共地下党组织提供的名单,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1949年夏,回到北京,向中共中央请示云南起义事宜,并与董必武、朱德(今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人)、周恩来(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等中央领导人共商起义的具体部署,为云南滇军起义和云南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起义后,李一平奉党中央的指示,陪伴龙云从香港回到北京。在港期间,积极支持进步文化事业,《文汇报》最困难之际,曾代表龙云赠款数万元支持《文汇报》,使之得以继续出版发行。

1950年,李一平先生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云南省政府委员,并以教育界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会后,受周恩来总理之托,再次赴香港从事统战工作。后因朝鲜战争爆发,局势发生变化,随即返回北京。1950年冬,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1952年,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并当选为历届常务理事。1954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李一平曾担任参事学习组的召集人,积极组织参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无党派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一平拥护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古稀之年,不顾年高体弱,坚持外出搞调查研究,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李一平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殷切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并为此作了不少工作。曾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关于修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陵园的意见,并亲自奔走落实,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了贡献。

1991年12月1日5时,李一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87岁。

国务院参事室在《李一平同志生平》中盛赞了李一平先生崇高道德风范和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人民日报刊载新华社的电讯中说:“李一平先生几十年来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是党的挚友和诤友。他一生研究儒学、佛学,讲求做人之道,深受爱戴和敬重。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郊游阻雨和仲公韵》(李一平)

难得寻芳脱臼巢,雨丝风片迷清河。如膏也似农人喜,润泽春郊乐事多。

《题相片册子》(李一平)

空花泡影幻因缘,逝水年华遽可怜。荣辱死生纷堕甑,向谁一一说当年。

《赴大同车中口站》(李一平)

大漠风生白日昏,车窗如见李陵魂。华夏夷狄今往矣,是非功罪更谁论。

《塘沽招待所壁画摘棉图戏题一绝》(李一平)

如絮白云好作衫,嫣然一笑摘盈篮。青天碧海添红袖,妙手拈来万纸传。

《一九六二年天安门观国庆游行》(李一平)

如潮如海日中天,万国衣冠会眼前。收拾河山成锦秀,乾坤整顿十三年。

《送滇生》(李一平)

如接故人新气类,入门怀抱为常开。乘风破浪高歌去,海阔天空摘句来。

《一九六三年十月廿二日到福州》(李一平)

山咱草木生文采,秋水长天万里同。三十六年寻旧径,乌石山下咏东风。

《登彭山观海》(李一平)

簪花偶见双丫髻,插发已无三把刀。过隙颠狂留梦在,白发观海又登高。

延伸阅读:参事上书、“交芦精舍”与“存古学堂”

参事上书:1956年,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李一平(今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人)、廖华(今福建省莆田市人)、李仲公(今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人)、余遂辛(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李奇中(今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人)、林志钧(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胡公冕(今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舒宗鎏(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人)、万保邦(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人)、徐行之(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王卓然(今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人)、张知行(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人)、范朴斋(今四川省成都市人)、陈修和(今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人)、张志和(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人)、安若定(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左宗纶(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人)、章友江(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人)等18位国务院参事联名向周恩来(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总理汇报工作,直言中共的统战工作有偏差:“我们的意见是:切实检查统战工作的作风,纠正偏差;同非党人士接触应方式多样,深入实际,个别访问谈心容易听到尽情尽意的真话,而不是在台面上的‘官腔';多在行动及事实上予人以鼓舞以开新风;真正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多听意见,有错认错。”报告希望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以消除有关人士的疑虑。这便是当时著名的“十八参事上书”。根据国务院参事们的意见,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检查党的内外关系,国务院也开始着手提高参事的政治、生活待遇。国务院全体会议开会时允许参事室派三位代表列席会议,允许国务院参事列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允许国务院参事轮流参加政府举办的一些大型招待宴会等等。1956年国庆节,全体参事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与毛泽东(今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人)、刘少奇(今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人)、周恩来、朱德(今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国庆观礼。

“交芦精舍”与“存古学堂”:民国十九年(1930年),李一平以养病为由脱离国民党军政界,带着陈铭枢(今广西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将领,从军而信佛,系民国时代国民党上将,铁四军的元老,民革的创始人之一。一度担任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国民革命军第11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民国政府军事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一手创办19路军,任19路军司令。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陈的妹妹一群孩子离开江苏南京上了庐山。李一平所住的房子,在庐山西谷芦林,宅名“交芦精舍”。这栋房子也颇有来历,是由林森(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蒋光鼐(今广东省东莞市人,陈铭枢任第11军军长时,蒋光鼐在该军任师长)、黄居素(祖籍今广东梅州市嘉应新区,出生于今广东省中山市,画家,曾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到庐山避暑时共同出资买下的。房子是由志趣相投的朋友们集资买下的,故取佛经“犹如束芦,辗转生烧”之意,给此房取名为“交芦精舍”,并由画家黄宾虹(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题写匾额,附近一座桥因此也名“交芦桥”。房子买下后,房子主却很少到此居住。蒋光鼐后来又在“交芦精舍”上面修了一幢小别墅,自己却一直未曾来住,倒是林森常住这里。民国二十年(1931年),“淞沪抗战”后,为纪念蒋光鼐抗战之功,林森在房前石壁上刻写了“军神穴居”四个大字。“交芦精舍”长久无人居住,李一平一行上山正好派上用场,在这里,李一平一边养病,一边教陈家的孩子。在山上,李一平接触到很多社会底层的贫苦民众。这些民众缺乏文化知识,子女多无钱读书,遇疑难之事便到李一平处讨教,对时政危局更是一无所知、漠不关心。考虑到这种情况,李一平决意要在当地办一所免费的平民学校,为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办学的消息一经传出,远近闻风而至的青少年达数百人。其中大多数是当地贫民子弟,也不乏富家子弟及军政要人的子侄。如李烈钧(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熊式辉(出生于今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祖籍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陈铭枢等人的孙侄辈就曾在此就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后,一些军事教官的子女也就近来此读书。该校学生入学不问学历,也不规定学费,只要求每人每月交3斗米半斤油作自己的口粮。计划学制为十年,十年期满达到大学预科程度。开办的课程有国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等,学生入学半耕半读,既学知识也锻炼能力。延请的老师多为学界名流,如史远明(籍贯不详)、蔡希欧(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人)、阎任之(籍贯不详)等,其中还有一位军界要人北伐名将严重(本名严重,字立三,今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人),陈诚(今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人)、黄维(今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人)、宋希濂(今湖南省湘潭市人)都是其部下,严重治军严谨,为人清廉正直,因不满蒋介石的所为,辞官入庐山隐居10年。严重与李一平一见如故成为忘年知己,李一平办学,慨然应允来此义务讲课。而青松和尚则教学生种菜等农活。当时在在庐山,人们将李一平与严重、青松和尚(籍贯不详)三人称作“庐山三杰”。

学校起初设在“交芦精舍”,随着人越来越多,便分为两部分:女生和年纪小的在“交芦精舍”和附近原英巡捕旧房后改名“菜圃”的地方;年纪大一点的男生则在数里外的山顶上,此处有一片开阔的平地,人称仰天坪,坪上有同善社的几栋空房,刚好可以作为男生的宿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学校名声日隆,慕名前来求学者增多;同年秋,阎任之带领一部分成年学生到庐山南麓五乳寺[从庐山南麓星子县(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境内的万杉寺朝东山行数里,便可以看到五座相连的山峰,每一座都像一只丰满的乳房,人们把这连在一起的山叫做五乳峰。峰下有一座寺院叫五乳寺,又叫五乳院]开辟新的教学点。五乳寺环境清幽,附近又有大片平坦的山地,是办耕读学校的理想所在。明末“四大名僧”之一的憨山(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人)曾在此驻锡传道。这所分成三处的学校没有校名,有人称之为“交芦精舍党学校”。而庐山南麓五乳寺教学点开课后,一直未取正式的校名,当地乡民称其为“存古学堂”。大概缘于《四书》为该校必读之书而这些学生的行为又遵循古风吧。限于校舍规模,李一平派遣其学生就近设私塾,启蒙学生读书识字。后来逐渐向山下扩展,在栖贤寺、詹家岩(詹家岩小组)、万杉垄(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白鹿镇万杉村万杉垄小组)等村庄都设有教学点。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现代教育家黄炎培(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来庐山参观这所学校后,撰文《一个无名的山村学校》,对它大家褒扬。此文在《中华教育界》期刊上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反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教育厅派特种教育处研究室主任张桐膺(籍贯不详)来此考察,以此作改善农村教育的典型。吴宗慈(今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编修《庐山志》时也记载了李一平和学校:“芦林区域,有李一平君创办学校一所。其教育宗旨,采劳苦主义,注重国学,学生逐年加增,有南京、广东来就学学生,诚今日教育界一服清凉散也。”

李一平在办学中,除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外,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不少学生受此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还去了陕西延安,这引起了国民党当权派的恐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蒋介石以“聚众讲学、图谋不轨”的罪名强行解散了该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攻陷庐山,侵入星子县。五乳寺“存古学堂”亦不幸毁于战火。从该校走出的学生有不少人拿起武器抗击侵略者,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李一平,在学校解散后回到家乡云南,继续自己的平民教育事业。如今,历尽沧桑兴废的“存古学堂”教室和操场俱化为一片废墟,惟有李先生当年从家乡引种的几株松树依旧枝繁叶茂、高大挺拔。

李一平像

民国十九年(1940年),摄于江苏南京[照片右侧“中国之吉田松阴”,吉田松阴是十九世纪日本著名爱国志士

二十世纪80年代,李一平与夫人曹毓德(籍贯不详)摄于北京谭柘寺

民国二十年(1931年)陈三立(前排左一,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李一平(后排右二)等在庐山三宝树前合影

1954年5月,全国政协全委会组织宪法草案座谈会,李一平(后排左六)参与座谈会并留影

二十世纪80年代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左,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人)与李一平(右)在北京留影

198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右三)与国务院参事李一平(右二)等

中国佛教协会创始人之一李一平致楚图南(今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人)信札

国务院参事李一平信札

李一平与庐山“存古学堂”(八张原稿)

《李一平诗选》李一平著,季羡林(今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人)题写书名,云南教育出版

《蜻蛉骄子李一平》任晓薇(今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人)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年1月28日,“李一平先生纪念碑及塑像揭幕仪式”

2000年11月19日,大姚李一平教育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召开

2010年9月27日,大姚李一平教育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在大姚县政府会议室召开

2015年10月27日,大姚李一平教育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在大姚县政务中心召开

2017年4月5日,大姚李一平教育基金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领导班子

大姚李一平教育基金会:“慈善组织公募捐资格证书”

2018的8月22日大姚县委政府举行李一平教育慈善基金会成立25周年纪念大会暨《蜻蛉骄子——李一平》发行仪式

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仓街村邓屯村小组——李一平故居

李一平在庐山创办的“交庐精舍”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东牯山林场——七贤分场(五乳寺“存古学堂”旧址)

庐山五乳峰之汉阳峰峰顶峰标志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庐山南麓栖贤大峡谷石人峰下——栖贤寺

栖贤寺内景

栖贤寺内景

栖贤寺内景

栖贤寺内景

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西苑路127号(金碧镇城区西侧)——大姚第一中学(简称大姚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