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连任21年的小国总统,带一穷二白的祖国脱贫,至今备受爱戴

发布时间:2025-07-19 03:04  浏览量:1

“总统要搞专制,才能连任。”这话搁现在听着有点滑稽——可土库曼斯坦的历史就这么让人一头雾水。明明是个21世纪的国家,结果21年里总统就没换过人。为什么?难道民众真的爱他么?一上来这些谜团就像扔进平静湖水的大石,砸出一地涟漪,不信你细琢磨!

尼亚佐夫就是这个传奇的主角。1940年出生在苏联控制下的土库曼小村庄吉普恰克。环境一般,家里穷,还没等温饱,战争的风暴已经卷走了父亲。后来地震又卷走母亲、亲戚。不到10岁就成了孤儿,命运似乎故意开他的玩笑。说实话,这么个底子,换在普通人身上,也许此生就那样平平淡淡过去了吧?可他却挺过来,甚至爬向权力的顶端。

孤儿院对他影响深。这些年的苦,没人能说清楚,是伤疤也是动力。尼亚佐夫靠学习跳了出来,俄国列宁格勒工学院的动力工程,政治、经济博士那种高学历,就这么熬出来。咬牙挤进工厂三年,他其实更像个齿轮,但对体制和人际有了赶超多数人的感觉。他虽然被认为是理工男,那股子政治野心早就埋得可深了。

苏联后期那个体制,升迁很难,尤其像尼亚佐夫这样出身小家子的,想上位?听起来戏剧性十足。但他偏偏做到了。1970年就开始在土库曼政府里打拼,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他不像外来的技术专家,一头扎进政治泥塘,慢慢地,1976年混上副总理。十年后,就当了部长会议主席。再过不久,成了本地头号书记,最后连最高苏维埃主席都是他。

看似顺理成章,其实这一路多少权力斗争、上级提拔、同僚勾心斗角,没人真愿袒护他,只不过当时体制里那么多人动不了他罢了。运气真挺重要。不过说尼亚佐夫毫无作为,也不靠谱。比如他刚上任时国家还烂摊子一堆,经济、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啥都跟不上。苏联刚解体那阵,有的人一睡醒夜变天了,明明前一天还在听中央计划,第二天啥政策都没了!

尼亚佐夫用的不是暴力改革,而是一点点修补,紧单位,查物资,造公路,盖医院。有人觉得保守,也有人说求稳。说到底,他手法还算老练——填补基本盘最保险。

实际上,外面都以为土库曼只靠石油天然气混饭吃。他偏不认死理。发展农业,引进新种子,加灌溉。不少人拿他当土农老大,觉得他爱折腾。可是慢慢的,农村人口也分到了些实打实的福利。石化、天然气,他就搞了现代化改造,甚至找外商合作,这个门道不容易,老百姓看着有活干,国家钱袋子鼓起来了。你问土库曼那会到底多富?据联合国2005年的人均GDP,的确能进中亚前几!不过要说全国都过得像石油国那样奢侈,别信,他们那时候城乡差距相当猛!

再说他搞的那套中立外交——宣布“永久中立”后,各边都不敢轻举妄动。这事在当时国际场合成了段子——一个“谁也别来惹我”的国度。可平民的生活稳定多了。国内没内乱,外边也不敢轻易进来搅和。“和平之父”的人设,慢慢就立住了。

管控媒体和文化信息流这块,尼亚佐夫丝毫没手软。国家电视台、报纸全归官方。只要看新闻就是看他的各种事迹。他到底意识到自己的形象有多重要?据《三联生活周刊》,土库曼巴希,这一称呼,就是“土库曼人的领袖”,直接写进宪法里。他像是“用符号统治人心”。到处雕像,首都广场、村口、学校都给安排上了。他头顶金色雕像会转圈——这细节不夸张,真干出来的!

咱讲真,普通百姓对信息有多渴望?直到21世纪初,土库曼斯坦全国还能用卫星电视、正常上网的基本没几人。而且每天早晨学生读《灵魂之书》,背到滾瓜烂熟,领导检查还要默写本书章节。这种高强度信息洗礼,谁能不服?但有人说这其实让年轻人一直局限在本地思维圈子,没有外部参考系,变得越来越封闭。

更绝的是对反对声音的打击。据“观察者网”2015年的分析,秘密警察系统遍布全国,很多异见分子一夜之间就没了消息。凡是未经批准的集会直接定非法。恩,很多知名反对派都流亡国外了,剩下本地的,谁还敢起来喊一嗓子?

你看似荒唐吧——关掉全国所有图书馆,说书都过时没用。医疗服务呢,集中到首都,一些人治病都要长途跋涉。对外来人、对本国人都大搞限制。邮政、国际电话、通讯渠道一刀切,土库曼真成信息孤岛。本地人出国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过这人又重文化,修博物馆、办艺术展,国家文化中心砸钱,那是真下手。这群人拍电影、演舞剧,还真都得围着“民族荣光”、“领袖伟业”转。有人传闻2004年土库曼首都文化节,提前一年就通知全国,确保全国按时齐唱《灵魂之书》的颂歌。

谁都没料到,2006年12月21日清晨,尼亚佐夫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这让全国一下子懵了。你想,那时候国家一切都围着他打转,领袖一走,判若两人。紧急接班机制一上,副总理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暂代总统。他资历旧、行政经验丰富,加上正好管卫生医药,平稳过渡没出乱子。

新总统工具箱里有不少尼亚佐夫时代的旧钥匙。他没直接推翻老规矩,但逐步开放了新闻管控,禁互联网令放宽,社会松快不少。外商投资、电信、城市建设渐渐搭上国际轨。有意思的是,经济结构改革还是围着能源、农业下功夫,有的说是西学中用,有的觉得只是在粉饰。2007年以后好几个西方媒体指出,土库曼的对外合作、国际会议频繁,外汇储备暴涨,改革方向确实在转。

本地农业也悄悄改造,滴灌、机械化都提上来了。你要说农民真的富了,夸大了点,但是收入的确比前些年高。举例:中国土库曼天然气管道签署后,据中土两国能源部门公开数据,2012-2021年每年外汇收入明显增长,普通工人能分到钱的不多,但城市里的基础设施确实在变好。

外交那方面,也明显高调了,不光迎合周边,还拉拢俄罗斯、中国搞能源走廊。有人称这是玩平衡术,有人却不买账,认为主权太独了,招人嫉妒。

土库曼这国家奇妙在哪儿?独裁和民众支持像是绕着圈,既有过度集权又没完全僵化。那些年外债几乎全部偿清,成了“债权国”,经济一口气冲进“中亚的科威特”,但弯道上失控、和平年代里集权依然紧绷,不见得人人都爱领袖。

也许尼亚佐夫成功,是赌对了墙里开花墙外香?也有人说是石油换钱堆出的繁荣。有人夸稳定,有人诟病封锁,说是“闭关自守”的典型——又有哪种模式放在中亚能完全复制?局限于本地,又会不会永远保持这样的封闭?

所以,一切结论显得那么不确定——时代变了,强人终究还是过去。人体温暖又冷漠,国家的命运还能这样依赖“一人”?没人能说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