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首发“罪己诏”,30多名议员要求弹劾,内贾德重出江湖?
发布时间:2025-07-22 04:29 浏览量:1
一向清高自负的佩泽希齐扬竟然主动承认错误了,这是他上位以来,第一次坦坦荡荡承认对以色列的态度问题,并着重讲述了前不久伊以冲突中,伊朗出现的军事问题。
一番诚恳的错误砸下来,佩泽希齐扬都快被自己感动哭了,台下议员们却全都绷着脸,面无表情地鼓掌,心里却想着一会该不该弹劾他。
佩泽希齐扬很尴尬,可事到临头,他不得不硬着头皮把“罪己诏”发完,然而伊朗内部真的会买他的账吗?他是否忘了之前跟哈梅内伊公然唱反调的时候了?
于是,就有民众率先提出让内贾德出山掌权,这话一出,像燎原之火席卷了整个伊朗,那么内贾德为何会有这么大的民心?佩泽希齐扬是否能继续稳固地位?
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的大规模空袭,让德黑兰的夜空亮起了导弹尾焰,这场持续12天的冲突中,伊朗不仅损失了核设施和军事目标,更有多名高级指挥官在家中被杀。
当佩泽希齐扬7月17日在内阁会议上说出“安全缺陷必须分析和补救”时,外界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而是罕见。
毕竟在伊朗这个强调“抵抗”与“尊严”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公开承认失误,堪称政治地震。
而这场认错的导火索,是以色列精准的斩首行动,根据德新社报道,以军通过情报锁定伊朗高层会议地点,用六枚导弹封锁出入口,试图制造密闭空间窒息效果。
尽管伊朗官方称“未造成死亡”,但700多名内鬼的落网,暴露了安全部门的漏洞,更耐人寻味的是,佩泽希齐扬在袭击中腿部受轻伤,这让他不得不面对保护不力的质疑。
但佩泽希齐扬认错的深层动机,或许是为政治自救,因为伊朗政治分析家穆罕默德·礼萨指出:“佩泽希齐扬作为温和改革派代表,一直试图平衡国内强硬派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冲突暴露的安全问题,本质上是派系斗争的缩影,保守派借机发难,他必须用‘自我批评’争取中间派支持。”
事实上,这场风波早有预兆,因为就在前不久,伊朗议会30多名保守派议员联名致信,指责佩泽希齐扬“试图颠覆伊斯兰政权”,甚至威胁启动弹劾程序。
他们的理由直白:“他亲近美国,削弱了伊朗的抵抗立场。”
而佩泽希齐扬的认错,既是对保守派的妥协,也是向中间民众展示务实的姿态,毕竟,多数伊朗人更关心的是经济困境,而不是与以色列的口水战。
佩泽希齐扬的认错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根源在于他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长期矛盾,两人对美态度的割裂,早已不是秘密。
哈梅内伊是伊朗“抵抗美国”的旗手,他多次公开表示:“与美国谈判是愚蠢的,他们只会欺骗。”
之前,特朗普重启对伊朗极限施压政策的时候,哈梅内伊直接厉声警告:“谈判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伊朗不会被欺骗。”
这种立场,代表了伊朗强硬派的核心诉求,维护国家主权,拒绝外部干涉。
而佩泽希齐扬则更倾向于有条件的对话,他曾在国家核技术日活动上明确表示:“伊朗将在有尊严和必要保证的情况下与美国间接谈判。”
这种表态被保守派视为妥协,却得到了部分民众的支持,没办法,谁让美国制裁已经让伊朗经济陷入困境了呢,油价暴跌、货币贬值,普通民众的生活难以为继。
后来两人的矛盾,在伊以冲突中彻底激化,哈梅内伊支持对以色列以牙还牙,甚至暗示可能暗杀以色列领导人。
而佩泽希齐扬则在冲突后强调减少平民伤亡,甚至公开谴责以色列的战争罪行,这种分歧让伊朗政坛分裂成两派:强硬派指责佩泽希齐扬“软弱”,改革派批评哈梅内伊“激进”。
更关键的是,两人的权力博弈直接影响伊朗的外交走向,哈梅内伊作为最高领袖,掌握着宗教和军队的实权。
佩泽希齐扬作为民选总统,代表行政分支,如果佩泽希齐扬因为认错失去保守派支持,哈梅内伊可能借机扩大影响力。
可反过来,如果他能争取到中间派和民众的支持,就有可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当佩泽希齐扬陷入认错风波时,伊朗政坛的另一个焦点,是前总统内贾德能否重出江湖,有民众率先举起了内贾德大头照,呼吁内贾德重新参选成为下一任总统。
瞬间一呼百应,其他民众乃至政府官员,响应者不少,纷纷给予支持,那么这位颇受爱戴的前总统,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能获取从上到下的喜爱?
内贾德的执政风格以“强硬”和“亲民”著称,他在任期间取消女性足球禁令、拒绝使用总统专机、住在德黑兰闹市区的旧办公室,这些举动让他成为伊朗底层民众的代言人。
尽管他曾经因为“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言论引发国际争议,但在经济困顿的当下,民众更看重他能带来的实际改变。
民调显示,内贾德之前的支持率高达70%,他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草根”形象,二是“反美”立场。
在伊朗,经济问题是民众最关心的议题,内贾德曾承诺“消除贫困”“优化商业环境”等等,这些承诺击中了底层民众的痛点。
而他对美国的强硬态度,也让保守派和宗教团体感到安心,毕竟,伊朗社会的保守势力仍占主流。
但内贾德如果想要复出,也会面临巨大挑战,首先是宪法监护委员会的资格审查。
2017年大选,他曾因“不符合资格”被拒之门外,2021年,尽管支持率领先,仍被排除在候选人名单外,所以如果他要参加下次竞选,能否通过审查,仍是未知数。
其次是党内分歧,伊朗强硬派并不是铁板一块,部分势力认为内贾德的“激进言论”会激化与西方的矛盾,反而损害伊朗利益。
更关键的是,内贾德若上台,能否解决伊朗的根本问题?他的经济政策曾被批评为“缺乏规划”,任内油价波动、通货膨胀严重。
还有他的外交政策虽强硬,却未能打破美国的制裁,正如伊朗学者瓦希德·卡里米所言:“民众爱戴内贾德,是因为他‘像自己人’,但治国需要的是专业能力。”
从总统佩泽希齐扬的“罪己诏,到与哈梅内伊的分歧,再到内贾德的复出火苗,伊朗政治正面临一次典型的“三角斗争”。
一边是希望变革的改革派,强调改善民生与适度开放;一边是保守的宗教与军方力量,强调主权与斗争;还有一边,是民众越来越现实的生存压力。
政治不再是理念之争,而是谁能让人活下去的比拼,未来的伊朗,或许仍将在强硬和妥协之间摇摆。
但从这场风波可以看出,老路已经走不通,民意的焦虑已压在权力结构之上,谁能给出既能保底线、又能保生活的答案,谁就能掌握伊朗的明天。
资料来源:
①《伊朗总统:伊以冲突暴露伊朗安全领域“根本性”问题》 2025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②《伊朗总统险丧命?以伊冲突更多细节流出》2025年7月14日·参考消息
③《哈梅内伊敦促伊朗政府不要与美国谈判》2025年2月7日·参考消息
④《曾喊“抹去以色列”,伊朗强硬派前总统内贾德登记参选》2024年6月2日·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