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品烟台】民国骨雕八仙之吕洞宾造像
发布时间:2025-05-17 17:05 浏览量:5
这尊造像中的吕洞宾,头戴标志性的纯阳巾,面部表情和蔼慈祥,仿佛洞悉世间一切却又淡然处之,右手紧握仙丹,左手持拂尘,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拂尘在道教中常被视为具有扫除尘世烦恼、驱除邪祟的法力。他身后背的纯阳剑则是他的重要法器,传说中此剑法力非凡,能在降妖除魔时展现出强大的威力。造像中吕洞宾身着宽松飘逸的道袍,衣纹流畅自然,给人一种灵动之感。造像整体工艺精湛,线条细腻,将吕洞宾的仙风道骨与儒雅气质完美融合,细节之处尽显匠心。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末道士。他自幼熟读经史,才华出众,然而科举之路却屡遭挫折。多次落第后,吕洞宾不再执着于仕途,转而云游四方,求仙问道。他在修行过程中,广施善缘,救济百姓,深受民众的敬仰与爱戴,后逐渐被神化,成为道教八仙和全真派北五祖之一,被道教尊奉为“纯阳祖师”。
在众多与吕洞宾相关的神话传说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俗语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其典故源于吕洞宾与结拜兄弟苟杳(yǎo)之间的误会,因谐音讹传和民间演绎,衍生出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传说苟杳家境贫寒,吕洞宾慷慨资助他读书。当有人为苟杳提亲时,吕洞宾为了不耽误他的学业,提出新婚前三晚由自己陪伴新娘。苟杳心中疑惑,悄悄来到新房窗外窥探,才发现吕洞宾三夜里只是在灯下苦读。此时他才明白吕洞宾的良苦用心,吕洞宾是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 “莫因儿女情长荒废志向”。苟杳深受感动,此后更加发奋读书,之后果然功成名就。后来吕洞宾家中失火求助,苟杳看似冷漠未施援手,实则暗中相助,为他盖新房、备金银。这个故事虽然情节曲折,但也体现了吕洞宾与苟杳之间深厚的情谊,只是在流传过程中被世人误解逐渐演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俗语。这一传说故事警示世人勿因表面现象误解他人善意,更强调“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烟台市博物馆藏的这尊骨雕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吕洞宾的仙风道骨,感受八仙故事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伫立,见证着八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励着后人不断去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