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基地出击——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军乌利西锚地(上)

发布时间:2025-07-22 13:15  浏览量:1

1945年3月,一支由15艘战列舰、29艘航空母舰、23艘巡洋舰、106艘驱逐舰以及数量众多的油船、补给船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太平洋某基地”出发,向日本本土的西南门户--琉球群岛挺进。身处后方的美国大众以及某些军方人士也许能从报纸媒体或官方战报中获悉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但他们很难确切知道舰队究竟是从哪里出发的。在当时太平洋战区的军事通信和来往公文中都对这处前进基地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以致战争结束多年后它依然不为人知。

1945年4月,美军以浩荡阵容登陆冲绳岛,但其出击基地鲜为人知

一座能够容纳如此规模舰队的基地必须具备几个必要条件,首先要拥有开阔水深的避风港湾以停泊大批舰艇,其次要有相当的陆地用于修建后勤补给设施和机场,最为重要的是它的地理位置要靠近美军计划攻取的目标区域,便于舰队在战区和基地之间往返补给,提高作战效率。依据上述条件,任何一位学习过军事地理学课程的海军军官都能利用简单的计算工具在海图上找到合适的地点,而在1944年夏季,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就是通过这一方法,在西太平洋深处如同繁星般的岛礁群中选中了一个毫不起眼的点--乌利西环礁。在几个月后,这里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繁忙却是最默默无闻的海军锚地和兵站基地。

吕宋 or台湾

1944年6月中旬,以“马里亚纳火鸡大猎杀”而闻名的菲律宾海海战以美军获胜收尾。两周后,日军盘踞经营多年的中太平洋要塞一塞班岛也落入美军掌控,日军大本营决心全力坚守的“绝对国防圈”被美军的重拳砸出一个大洞。值此大胜之际,美军最高统帅层开始考虑重新审视1943年制定的对日战略部署,加速战争进程。根据先前的计划,美军将沿着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条进攻轴线齐头并进,会师菲律宾,然后沿着台湾、琉球、九州、本州的顺序逐步推进,定鼎东瀛。

在马里亚纳战役进行的同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参联会)决定对此战略做出调整,在登陆塞班岛之前的6月12日通知太平洋战区陆海军部队两位最高指挥官尼米兹海军上将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请他们考虑能否绕过先前选定的目标,由马里亚纳直接攻取台湾或北上小笠原群岛,直达日本本土,从更短的路线,以更短的时间结束战争。

太平洋战区美军两位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左)和尼米兹在地图前讨论战略计划,两人对下一步行动各有见解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上将强烈主张直取台湾,他认为此举可以有效切断日本本土从南洋运输战略物资的海上交通线,而且靠近中国大陆,容易获得中国军队的支援,同时台湾岛的面积比塞班岛更大,距离日本本土也较吕宋更近,利于建立大型航空基地,使陆军航空队的B-29轰炸机部队能够更有力地实施对日战略轰炸行动,加速日本的崩溃,金的观点得到了陆军航空队的支持。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兼舰队总司令欧内斯特·金上将,他主张绕过菲律宾,直取台湾能够更有力地实施对日战略轰

然而,参联会的建议遭到了前线两位统兵将帅的共同反对,尼米兹认为小笠原群岛靠近日本本土,贸然进攻会遭致日军猛烈反击,难度甚大。麦克阿瑟则对任何放弃菲律宾的想法都拒不接受。1942年3月,他在日军的进逼下从科雷吉多尔岛撤离,前往澳大利亚,留下一句“我会回来的”,此后就将解放菲律宾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他坚持认为,如果美军不帮助菲律宾从日军的残暴统治下重获自由,将失信于人,愧对正在敌后奋战的游击队员、翘首以盼的菲律宾民众和盟军战俘,使美国在亚洲的威信受损,同时他自己的情报机构也提供证据称,驻守台湾及中国大陆的日军要比守备太平洋诸岛的日军更加棘手。

麦克阿瑟进而提出一个详尽的进攻时间表,由南向北逐个收复菲律宾的各个重要岛屿,预计在1945年4月登陆吕宋岛。海军方面指责这一计划过于复杂,耗时漫长。尼米兹考虑了金和麦克阿瑟的意见,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占领棉兰老岛并建立航空基地,通过空中攻势压制吕宋等岛屿的日军,使其陷于孤立,然后向台湾、中国大陆沿海进攻。麦克阿瑟对折中方案同样激烈反对,他追求的是全面解放菲律宾,而不是这种不彻底的战略,他甚至打算亲赴华盛顿陈述自己的观点。

为了弥合参联会与前线将领、陆军与海军之间的战略分歧,罗斯福总统拖着病躯乘坐“巴尔的摩”号重巡洋舰于1944年7月26日抵达夏威夷瓦胡岛,与尼米兹、麦克阿瑟举行了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高层会晤。在会谈中向来善于雄辩的麦克阿瑟大打道义牌、感情牌,说服了总统和尼米兹,最后决定按照他的想法首先进攻菲律宾,为此要在9月间夺取莫罗泰岛、帕劳群岛、雅浦岛等外围据点,进而登陆棉兰老岛、莱特岛,直至吕宋岛,而金上将在面对各方的反对意见后,也放弃了进攻台湾及中国大陆沿海的想法。

1944年7月,罗斯福总统莅临夏威夷瓦胡岛,与两位前线主帅商讨对日战略,最终麦克阿瑟的意见占了上风

1944年9月中旬,由哈尔西上将指挥的快速航母编队对菲律宾中南部地区进行了航空打击,发现日军的防御非常空虚,薄弱,于是建议取消对棉兰老岛、帕劳群岛、雅浦岛等目标的登陆计划,直接进攻莱特岛。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对来自最前线的意见非常重视,同意对进攻日程做出调整,并获得参联会的批准,但是尼米兹坚持要求拿下帕劳群岛中的佩莱利乌岛、安高尔岛以及由他钦定的乌利西环礁,为后续的菲律宾作战提供侧翼保护和前进基地。

新的踏脚石

尼米兹如此执着于进攻帕劳群岛和乌利西环礁,一方面是出于控制岛上机场和附近航道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后勤供给的需要。毋庸置疑,舰队在远离本土基地的大洋上作战,没有强有力的后勤补给支援是无法想象的。美军太平洋舰队于1942年初在原基地部队基础上建立了后勤支援部队,由威廉·卡尔霍恩海军中将指挥,负责舰队作战的后勤补给任务。

该部队拥有一支包括油船、弹药运输船、冷藏船、医院船、救生船、维修、驱逐舰供应舰、潜艇供应舰等各类辅助舰船组成的后勤舰队,为前线运送必需的燃油、弹药、生鲜食品和各种作战物资,并提供医疗、维修等服务,凭借世界一流的海上补给技术以及卡尔霍恩中将的卓越领导,在战争最初两年半中,太平洋舰队的海上供给系统运行良好。但是,随着美军突破“绝对国防圈”,将战线向马里亚纳岛链以西扩展,海上补给线变得更加漫长,而战役规模的扩大也使得前线对于作战物资和后勤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给美军的供给系统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

“埃塞克斯”号航母在接受海上补给,强大的补给能力是美军不断挺进的有力保证

1944年7月17日,金上将视察塞班岛时曾询问第5舰队司令雷蒙德·斯普鲁恩斯中将下一步进攻目标是哪里,后者回答:“冲绳”,金继续追问:“你能打下来吗?”斯普鲁恩斯回答:“我想能的,如果弹药的海上供给不成问题的话。”要知道,进攻冲绳那样的大岛,对岸火力支援和近距离航空支援所消耗的弹药量是极其惊人的,此外还要考虑对抗日军空袭所用的防空弹药。

尼米兹立即和卡尔霍恩商讨了这个问题,显然仅仅通过海上补给不可能完成全部补充任务,而且舰队也不能长时间漂泊在海上,需要定期驻泊、集结、维修、补给和进行人员休整,这需要一处良好的锚地和设施完善的兵站基地,在中太平洋作战期间,美军先后将马绍尔群岛的马朱罗环礁和埃尼威托克环礁当作舰队锚地使用,但对于即将开始的菲律宾战役以及未来的冲绳战役,上述两处前进基地距离战区过于遥远,因此必须选择一处岛礁建设新的前进基地,作为继续跃进的踏脚石。尼米兹面对一张偌大的太平洋地图思索良久,最终将目光锁定了一个先前从未引起注意的地名--乌利西环礁。

乌利西是加罗林群岛最西端的一个火山环礁,位于雅浦岛以东191公里处,由40多个珊瑚岛礁组成,陆地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这些岛礁连同周边蜿蜒曲折的礁盘如同一条条珍珠项链散布在海面上,围成北部宽阔、南部狭长的不规则环形,其中间是一个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24公里、面积达548平方公里的巨大泻湖,为世界第四大泻湖,平均水深达30米,珊瑚礁盘如同防波堤一般挡住外海的狂涛巨浪,使泻湖成为一个天然的舰船锚地,在环礁东部有开阔的水道作为出入泻湖的通道。

乌利西环礁的小岛都是典型的珊瑚岛,其中面积最大的法拉洛普岛也不过1.25平方公里,岛屿地势平坦,拥有迷人的白色沙滩,岛上遍布棕榈树林和热带灌木,非常适合修建机场和各类陆上设施,是兴建兵站基地的良好地点。相比优越的地理条件,乌利西环礁的地理位置更加吸引尼米兹,它东北距离关岛580公里,向西距离菲律宾1500公里,距离冲绳1900公里,距离硫磺岛1400公里,距离东京2400公里,无论是对于进攻菲律宾,还是日后登陆冲绳、硫磺岛乃至日本本土,都可以发挥前进基地和二线兵站的作用。事实证明,尼米兹的确慧眼独到,乌利西环礁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是美国海军最具战略价值的前线基地。尽管他坚持的帕劳战役在战后被评价为得不偿失,但这个评语绝对不适合乌利西环礁,而美军夺取这处宝地付出的代价与其价值也完全不成比例。

日本在一战期间从德国人手中攫取了帕劳周边诸岛的控制权,并在两次大战之间以国联委托管理的名义长期占领,对于乌利西环礁的地理条件也很清楚。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在此建立了无线电通信站和气象观测所,在法拉洛普岛上修建了一条简陋的备降跑道,巨大的泻湖也被作为水上飞机起降场和舰船的临时锚地,由于暗礁的阻碍,日本海军没有把乌利西环礁作为舰队的正式锚地使用,但还是派出一支小规模守备队驻守环礁。

1944年3月底,为了支援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向新几内亚岛西部的进攻,美军快速航母特混舰队对帕劳群岛的日军目标进行了一次航空扫荡,乌利西环礁也受到空袭。马里亚纳战役之后,日本大本营判断美军下一个进攻目标极可能是帕劳,但日军兵力有限,无法对众多岛屿分兵把守,只能集中兵力防守战略地位较高的重点岛屿,因此将乌利西守备队撤离,并在泻湖内布设水雷,阻止美军舰艇停泊。7月下旬,美军航母编队再度空袭了乌利西,加速了日军的撤退行动。在1944年9月之前,日军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乌利西环礁。

1944年夏季驻泊于马朱罗环礁锚地内的美军特混舰队

从战术上讲,日军此举并非错误。乌利西环礁陆地面积狭小,几乎毫无纵深可言,无法驻扎大量防御部队,难以抵御优势美军的进攻。吉尔伯特战役、马绍尔战役的战例已经证明,守备小型珊瑚岛礁的日军部队无一摆脱全军玉碎的命运,唯一的问题只是他们能够支撑多长时间,给美军造成多少伤亡,即使日军企图防守乌利西,到头来也不过是白白浪费兵力。此外,在日军眼中,乌利西环礁不过是一处开阔的锚地,但没有维修补给设施,也无法兴建大型基地,使用价值有限,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美军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

野猫与海蜂

1944年9月23日,乌利西环礁诸岛上已经见惯了独木舟的波利尼西亚土著惊讶地发现,一支前所未见的舰队出现在海天线上,舰船的桅杆比棕榈树还要多,天空中一只只远比海鸥大很多倍的铁鸟带着 震耳欲聋的轰鸣掠过岛屿,掀起一阵强风令椰子树枝叶散乱。不久,大群卡其色皮肤的男人头上戴着“椰子壳",手里拿着“能发出闪电霹雳的棍子",涌上海滩,小心翼翼地搜寻着什么--这就是当地土著眼中美军登陆乌利西环礁的场景。

在这一天,绰号“野猫”的美国陆军第81步兵师派出麾下的第323步兵团兵临乌利西环礁,与一周前登陆佩莱利乌岛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相比,“野猫”师的陆军官兵们幸运得多,迎接他们的不是日本人致命凶狠的炮火,而是天堂般的宁静和土著人疑惑好奇的目光,在一番搜索后只发现400名土著人和3名不知何故滞留在岛上的日本兵,以及被日军破坏的简陋设施。最终,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对乌利西环礁的占领。

对于美军而言,登陆乌利西环礁是一次不流血的行动,但对于岛上居民来说却未必如此,他们经历了战争中最悲伤的事件。在登陆期间,美军一直怀疑有日军藏匿在岛上的茂密灌木丛中,于是派出战斗机对岛屿内陆进行扫射。在此之前,美军向土著居民们发出警告,要求他们撤到空旷的沙滩上,避免误伤,但有两名年轻人忽视了美军的警告,不幸被枪弹击中,其中一人是岛上部落酋长的女儿克里斯蒂安诺·卡拉拉公主,她在岛民当中人气很高,颇受爱戴。伤势严重的卡拉拉被送到一艘停泊在泻湖内的美军医院船上,但是美国军医也没能挽救她的生命,于两天后不治身亡,遗体被安葬在莫格莫格岛上,并由一名海军牧师为她主持葬礼。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乌利西环礁观光,还能在岛上公墓中看到卡拉拉公主那座用白色珊瑚石制作的朴素墓碑。

岛上400多名土著人主要居住在乌利西环礁中面积最大的四个岛上,后来被美军集体迁移到稍小的法萨拉伊岛,并得到美国军医和护士的细心照料,这些土著人当中不少曾被日军强征为劳工。对于曾在乌利西环礁驻留的美军士兵来说,法萨拉伊岛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很多袒胸露乳的土著女性,不过美军将这座岛屿宣布为禁区,禁止任何人未经允许闯入,只有那些大人物可以上岛视察。

在美军完全控制了乌利西环礁之后,海军调查船“萨姆纳”号驶入泻湖,开始对当地的水文地理进行详细调查,经过初步勘测认定,泻湖之内可以同时停泊700艘舰船,其驻泊能力不仅超过先前的马朱罗环礁,甚至夏威夷的珍珠港也不能与之相比,几乎足以容纳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全部作战舰艇。“萨姆纳”号在乌利西环礁一直逗留到1945年2月,其调查活动为舰队驻泊和岛上的基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水文地理资料。在“萨姆纳”号勘测作业的基础上,美国海军清除了日军布设的水雷,同时炸毁了威胁航行安全的暗礁,疏通了出入泻湖的航道,为随后开始的基地建设排除障碍。

在“野猫”师登陆几天后,被称为“海蜂”的海军基建部队就抵达了乌利西。这支部队组建于战争爆发之初,是美国海军为了从事前线的基础设施建设而组建的专业工程部队,其成员不少是来自民间建筑业的工程师和熟练工人,配备当时最先进的工程机械,以建设速度快、营建能力强而著称,堪称二战中效率最高的前线工程部队,到战争结束时,“海蜂”部队的规模高达32.5万人!正如其绰号,这些海军工兵们就像勤劳的工蜂一样,在战争中承担了无可计数的工程建设任务,在前线地带修建了大量基地设施,比如营房、码头、跑道、飞机掩体、仓库、燃料库等等,常常在登陆战斗的枪炮声尚未平息时,“海蜂”们就已经忙碌起来,而在乌利西环礁“海蜂”们又开始精心构筑“蜂巢”,为舰队提供“蜜糖”。

海蜂部队利用平底浮舟修建人工码头,摄于1944年秋季的安高尔岛,乌利西锚地修建过程中也大量采用了这一设施

“海蜂”部队在乌利西环礁的第一项任务是清理原有日军设施的废墟,清除部分植被,规划建设蓝图,为各种基地设施确定建造位置和大体布局。同时,他们还通过兴建人工码头的方式扩大各个岛屿的陆地面积。美军在乌利西采用了一种新设计的人工码头,每座码头由预制的平底浮舟以4x12的方式排列而成,在浮舟内填满细沙砾石,然后沉没于礁盘上,用固定于岸上的粗大钢缆对浮舟进行定位,并用铁杆将其牢牢钉在珊瑚礁上,各个浮舟之间又用钢栓紧密连接,使浮舟构成一个稳固的水上平台。

事实证明,这种人工码头用途非常广泛,而且极为坚固,既可作为卸货码头,也能充当补给码头,还可以在其上建造仓库、货栈等各种设施,在建有机场的法拉洛普岛上,第51基建营预留了部分平底浮舟的内部空间,用于储存航空燃料。在乌利西锚地运作期间,曾多次遭到热带风暴的袭击,但人工码头经受住了狂风暴雨、惊涛巨浪的考验,稳如磐石。